软件虽然是根本,但硬件万万不可偏废
5281
92
[1 楼] jdai
[禁言中]
09-8-28 01:46
先挖个坑。
|
[93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51
楼主兄前面讲到音箱的低音~~确实这个是最重要一点!也是玩音箱最难的一点!
人对低音的追求与喜好,有时候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但好的低音是好系统的要诀。 威信x2用了15寸的低音,但很多时候还是不过瘾!不过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等我有了时间去仔细研究研究。 这个低音音箱可以在系统里用一对,竖放,也可以用一只横放....个头巨大。 ![]() |
[92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45
新的中置~~
![]() |
[91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44
书架
![]() |
[90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44
老4~
![]() |
[89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43
老3,很漂亮。
![]() |
[88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40
它家老2 maxx 3
![]() |
[87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39
威信现在的旗舰-亚历山大x2 [第2代]
我的一个朋友正在由于它的颜色,蓝色可能性极大。 ![]() |
[86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37
上些官方网站的图片~~
曾经被评为世界最好的音箱,可惜停产了。 ![]() |
[85 楼] 给月亮添上色彩
[泡菜]
09-12-8 22:11
原文由 f801 在2009-09-23 07:32发表 801好 这个不是x2,是maxx是威信的老2哈哈~线是无敌~~ 我用这个线对比过同家的还有mit,效果明显,就一曲....当然聋子听不出来 ![]() |
[84 楼] ngp
[资深泡菜]
09-12-8 21:45
阴阳调和、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才是根本
|
[83 楼] 下一个
[禁言中]
09-9-24 03:19
支持一下LZ.别以为发烧友都是白痴, 几万几十万的打水漂玩.
|
[82 楼] jdai
[禁言中]
09-9-23 17:05
原文由 f801 发表 这个太遥远,我有免疫力。不是给住公寓的人享用的。 |
[81 楼] jdai
[禁言中]
09-9-23 17:02
原文由 hunnter09 发表 马勒第八的确是很考音箱。只听第一乐章开头两分钟就能比出高下了。哪怕十万的箱子,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家庭用,也只好适可而止。 |
[80 楼] jdai
[禁言中]
09-9-23 16:55
原文由 180mmapo 发表 我跟你想法相同。书架箱放在卧室里还是很合适的。听一些分量不那么重的东西,效果很迷人。 |
[79 楼] jdai
[禁言中]
09-9-23 16:51
原文由 盗版淘淘 发表 两万块可以配到不错的声音了。当然还远不够理想。怎么配,也很难一下说得清。先把音箱预算定为8千到一万,选中音箱后,按音箱来试听并选定功放。最后剩下点钱留着买CD机就行了。 ![]() |
[78 楼] f801
[陈年泡菜]
09-9-23 10:58
罗德琴科:
名字叫X-2 Alexandria,不过在城市里面要玩好那些大曰曰,估计房子的投入比系统还要多,真的是高消费啊。 盗版淘淘: 感受挺深的嘛,不过一般大喇叭也有个弱点,就是本身振膜的动能大,要做到大而不散,也就是大动态大场面不混乱就难能可贵了。 |
[77 楼] 盗版淘淘
[老坛泡菜]
09-9-23 09:58
看来大家都以大口径低音为努力方向。
![]() 好听的低音,如果用一个沉重的圆球从空中砸下来的效果做比喻,这个圆球的质感,既不能是棉花球,也不能是铁球,而应该是表层包着棉花的铁球。撞击地面时,先有柔软的缓冲,然后是沉重的冲击。沉重的分量一点不因棉花的存在而减弱 这样所对应的低音效果,就是定音鼓鼓槌敲击鼓皮的效果。起先有一点沉闷,紧接着过渡到沉重的槌击。如果没有开头的一点沉闷柔软的过度,那么这一下低音就成了鞭炮般的炸响,二踢脚的效果,听起来不是震撼,而是惊吓。如果没有后来结实沉重的核心音效,那这个低音就始终松散沉闷绵软,拖沓而不知所云,解析力和动态没了。 要实现这种理想的低音,非大口径低音单元不可。口径越大越好。否则,例如二单元的音箱,低音靠中音单元代偿产生,发出的低音很可能结实硬朗但是缺少柔软的过渡。我的丹拿音箱就是如此。于是,低音缺少层次变化,导致整体音效僵硬板结。事实上很多音箱听起来不够通透飘逸,除了高频不够尖锐明亮,另一主要原因就是低音太硬。 音箱的低音太硬,同时会意味着低频下潜不够深,随之,整个乐队的低音部分都将缺少层次,乐队残响更加无迹可寻。这就是我一向青睐落地箱的主要原因。虽然落地箱未必都有大尺寸低音单元,但书架箱更难实现理想的低音。 通过楼主的话我觉得完美的音响好像很少, 请问楼主两万元像发烧能实现么》?怎么配? 谢谢 |
[76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9-9-23 08:26
这个是威信的MAXX吧?年初在威虹听过,声音密度好高啊,音场也开阔,当时听得卡雷拉斯南美弥撒,回家拿自己的听一下,感觉根本就不是同一张碟,后面合唱的人的规模比MAXX听到的少了很多。
|
[75 楼] f801
[陈年泡菜]
09-9-23 07:32
|
[74 楼] hunnter09
[资深泡菜]
09-9-22 21:30
音响是个系统工程,CD 机, 前级,后级功放,音箱,乃至电源线,信号线都有个按喜好和音色特点的搭配问题.这是发烧友都知道又不一能做到的,这主题谈得多的是音箱,丹拿C 4.0 我没有,而是推荐给我一个小朋友买了.丹拿4单元,双高音用丹拿高音老二,动态和性价比都好.但中音密度一般.当然,好过丹拿25周年纪念版书架箱.听了我的落地箱,他把丹拿C 4.0卖了.因我的音箱中音密度和高音比丹拿C 4.0好得很多,在中音密度一般的情况下,把低音量感做得大,会不耐听的.因此银箱的第一要素是中音.
音响系统在客观上制约了软件.我有200W X2的石机.300B双单声道后级.二个电子管前级.放提琴,钢琴,声乐和室内乐,一般的交响乐都游刃有余.马勒,2和5也没问题.可是第八是别无选择-关机.问题不在低音和功率,而是解析力.我的线材是几万元的顶班.马勒第八个对解析力要求太高了. CD 机, 前级,后级功放,音箱到位了,再考虑电源线,信号线.这不单是钱的问题.器材到一定级别,线才能有用.线又非常贵.同等级别的落地箱频响有优势.但书架箱定位好. 音响和摄影双修,音响是个无底洞.但听音乐是享受 不是辩论,只不过是玩了多年的音响的个人管见 |
[73 楼] 180mmapo
[老坛泡菜]
09-9-22 19:19
赞同一下楼主的一些观点。
书架箱的确无法和落地箱比拼低频,当然前提是声音的品质相差不太远,不过在这样的前提下,落地箱要贵许多。 小喇叭的物理尺寸决定了低频无法匹敌大喇叭,大尺寸低音喇叭可能仅需要微小的振幅就能发出不错的低频,而小喇叭要产生(驱动)同等声压的低频,其振幅可就大了去了,会有明显的活塞运动。喇叭的失真是和振幅直接相关的,振幅越大失真约大。主观听感上觉得有些声嘶力竭,其时是喇叭音圈偏离线性区,以及喇叭锥盆产生的分隔振动等带来的谐波失真。而大喇叭就从容多了... 很早的时候用DIY的8"的书架箱,后来又用过惠威的T200A多媒体有源书架箱,现在刚整了套B&W805S,虽然低频控制得不错,但量感上明显比不上原来的8"箱...而高频的解析力实在是比原来的箱子好太多了,更加觉得低频不够。我的805S是放在卧室,根本就没有指望这小书架箱能在客厅能有好的表现。遗憾的是即便在卧室(有好多中高频的吸收物),低频也感觉十分的欠缺。 唉,总之落地箱是终极选择,继续折腾吧... [180mmapo 编辑于 2009-09-22 19:20] |
[72 楼] jdai
[禁言中]
09-9-18 19:41
衡量一套音响好不好,除了前文所说着重衡量低音效果之外,另外还有个重点,就是音量较小时的聆听效果。这可能也是废话。人人都知道好音响在声音很低时也有出色表现。然而在实际购买和比较时,往往可能忽略这一要求。店家先声夺人,总是将音量开得很响,给你个下马威,然后得意地问,“效果够震撼吧?动态够强劲吧?解析力够好吧?”通常老百姓不会天天去迪斯科舞厅,很少听到轰隆隆的音乐,此刻容易瞠目结舌,被见多识广的店家弄得自卑起来,无形中乖乖地听着店家摆布,应该这样搭配那样搭配,然后悄悄开始算荷包钞票够不够,是不是该去刷卡透支。
哪怕劣质的音响,把声音开得很大,比如十点钟,乍听起来音效都很动人。再加上蔡琴或者老鹰乐队的发烧音效,歌喉的口水声,吉他拨弦的咯吱声,历历在目,顾客就容易失了主见。但我们不能忘了,通常回家听音乐,除非是朋友聚会,人声喧哗,很少人会长时间把音响开得震天响。现在已经不像八十年代,那时候谁家有了一套不错的进口四喇叭录音机或者建伍落地音响,喜欢把窗户打开,让左邻右舍都听到他的邓丽君。呵呵。现在音响已经是独乐乐的玩意儿,越是发烧的搭配,越让别人觉得怪癖而不是羡慕。 所以音响其实是一个人的玩具。一个人静心听音乐,沾沾自喜地躲在人为营造的小世界里“陶冶情操”,并不需要拧大音量。无论听交响乐还是室内乐,最舒服的音量实际上是听起来仿佛隔着两条街,随风飘过来的音乐会现场,或者晚上站在楼下,听见楼上某个窗户里飘出来的小孩子弹的钢琴练习曲。 尤其听巴洛克音乐,维瓦尔第《四季》或者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更加不能开大音量。古乐器的音量本来就不大,乐队人数也少,如果弄得像迪斯科舞曲,简直荒谬。很多流行音乐也不该在大音量情况下听,比如波萨诺瓦或者节奏布鲁斯。 回到音响店,在挑机器的时候,店家把音量开大,你可以听一分钟,但随后就应该要他把声音降低。很多不够班的音响,无论功放还是喇叭,音量调低之后,立马捉襟见肘。此时,很多乙类或者甲乙类功放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
[71 楼] jdai
[禁言中]
09-9-15 20:47
很多人第一次听了现场音乐会之后感到激动,没想到管弦乐竟然如此好听。以前有人到我家玩,听了我的音响后说,我的音响无论放什么都好听。我自己虽然胃口不错,但是直到去剧场听了谭盾本人指挥演奏《地图》之后,才对他的东西真正尊敬起来。以上种种,足以说明,听音设备足可影响一个人对音乐的看法。当然,最好的听音设备,是没有任何电声扩音的音乐厅。
我从二十年前就听过马勒交响乐。那时候是在收音机里听。但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真正全盘喜欢和接受马勒。之所以这么迟钝,完全是与我的音响的升级同步。有不少人最初兴冲冲买了音响,新鲜玩了一阵,就开始冷落。当你回到家不再想打开音响,当你不再有买新唱片的冲动,这多半意味着,你的音响该升级了。因为你对声音感到不太满意,但又舍不得立刻换掉它,于是便不自觉地冷落它。 马勒交响乐不但结构庞杂,和声配器也相当古怪。他喜欢用管乐陈述旋律,但各声部却故意弄得撕心裂肺,不像贝多芬瓦格纳勃拉姆斯那么圆润光亮。铜管乐的不协和音在音乐厅演奏起来都很难处理得华丽好听,倘若从半导体收音机里放出来,可想而知其效果有多刺耳。以前在电台里听马勒系列节目,几部交响乐听下来,只勉强能接受第一交响乐《泰坦》。其实《泰坦》也就是第一第二乐章比较动听,因为那是牧歌风格。在收音机里听管弦乐,只适合听那些旋律性特别鲜明的东西,比如《天鹅湖》。 马勒交响乐这样的东西,旋律固然也鲜明,但是未必优美。被铜管乐吹得毛骨悚然是经常的事。只有在比较好的音响里,听清楚他每个声部之间的抑扬和镶嵌,才能大体明白他要表达的情绪。尤其在某些关键处,定音鼓的弱奏,三角铁轻轻的叮当声,可能会让人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时候,你需要一台好点儿的音响。 [jdai 编辑于 2009-09-15 20:51] |
[70 楼] 靓镜出击
[资深泡菜]
09-9-7 09:13
记错了?是《顺溜》和《我的团》这两部吧,盗《与狼》的曲作背景音乐!
|
[69 楼] jdai
[禁言中]
09-9-7 01:34
原文由 靓镜出击 发表 《潜伏》盗了什么?呵呵。关于家庭听音环境中,低音单元或落地箱不具优势的唱片,个人认为,还有一大堆例如下图的流行音乐。这张托尼·布莱克斯顿的唱片是我十年前买的,主要是为了其中一首《un-break my heart》。(这位女歌星应该算是节奏布鲁斯风格?不太敢肯定。我经常分不清R&B和hip-hop以及波萨诺瓦)。 这张唱片在我的音响里播放,音量只敢开到4%,亦即不到6点半。即使如此,其低音嗡嗡,仍然类似声波武器。在这么低的功放音量下,哪怕音箱的素质再高,也不可能胜过音量正常开在9点钟的书架箱。因为尽管低音仍然丰满异常,但是中高音的细节无法充分展现。人声退居成了乐队的一部分。当然如果在大房间里,比如面积40平米,听音距离6米以上,也许可以将音量充分开大,···。所以当初我买此音箱时,确有人警告我,大箱子不适合小房间。至少对流行音乐和电声音乐而言,在这种情况下,大箱子的确是比较浪费。 现在很多小喇叭,以及造型细长的音箱,低音音效都做得很结实。很多大屏幕平板电视,虽然喇叭不大,扁扁地藏在背后,低音音效也还说得过去,可以挤占相当部分的家庭影院市场。 至此好像确实应验了罗德琴科说的,——根据硬件买唱片。我后来就基本不买流行音乐了,一大原因就是,知道买回家后播出来的音效不怎么令人鼓舞。 [jdai 编辑于 2009-09-07 01:44] ![]() |
[68 楼] jdai
[禁言中]
09-9-6 23:57
原文由 Scania007 发表 不是盗版。肯定。 ![]() |
[67 楼] SCANIA007
[陈年泡菜]
09-9-6 23:29
jdai
你列举的这张低音长笛独奏封面设计非常拙劣,似乎是赤裸裸的盗版。 |
[66 楼] 靓镜出击
[资深泡菜]
09-9-6 22:40
《阿姐鼓》神秘的宗教气氛令人窒息,我对它没啥好感,可惜了朱哲琴的嗓音。反而是《与狼共舞》的主题曲令人难忘,很有英雄性,庄严而雄壮,许多影视作品均盗版为插曲,可笑的是连热播的《潜伏》也盗,反映出※※的音乐人江郎才尽的困境。
另外我也很反对低音炮这怪物,它躲在视频后面一个方向的怪叫,搞的完全没了方向感和层次,如果主音箱的低音喇叭足够大,完全可以将其省去,因为低音部的排列也是要显示的,如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作品里大提琴和低音管乐通常不按标准位置部署,用拥有低音大口径喇叭的主音箱就能很好的定位乐器的位置,而低音炮的存在偏偏搞乱这种定位,故此我不看好它。 |
[65 楼] jdai
[禁言中]
09-9-6 01:48
罗嗦了一大通低音单元的美妙和重要,此时觉得应该重申一个前提,那就是,低音单元的必要性,最终还得由唱片拍板。所谓软件指导硬件。精神反作用于物质。
如果平时喜欢听跨界音乐,发烧天碟,大可不必对音箱的低音单元孜孜以求。相反,大尺寸低音单元反而使音效和摆位更难掌控。因为很可能造成低音强悍过头。过犹不及。矫枉过正。跨界音乐和发烧天碟,事先已经狠狠地强化了低音。比如《阿姐鼓》。它是供普及型音响发出最佳音效所用的唱片。再通过落地箱、大尺寸低音单元进行重播,固然也不难听,但是并不比书架箱或者各种普及型中小尺寸音箱播放的更好听。 比如下面这张new age唱片,是低音长笛独奏。当年买的时候还挺贵。但是在落地箱播放,低音实在太足。按理说,低音长笛再低,也低不过大提琴吧。这张唱片明显在后期制作时人为增强了低频,这还嫌不够,又叠加了电子合成器,做更加低沉浑厚的背景铺垫。结果,在落地箱中的声效,听来有点头脑发晕,几乎像声波武器。很多新世纪唱片都有这个特点,甜美,而且低频极其丰厚。这种唱片压根不适合或者说不必要在落地箱播放。我以前还买过一张电子竖琴独奏,跟这张低音长笛风格有点像,也是new age,旋律甜美,低音异常突出,而且也加了合成器做背景。听了以后实在受不了,就送人了。 跨界音乐、new age唱片还有另一种类型,就是后期制作时压根儿没什么低音。比如“神秘园”组合。这种唱片,音箱有没有低音单元,都无所谓。所以最适合的也是书架箱。 以上均是我的个人体会。也许只能算是普通常识的罗列和重复,即所谓正确的废话。 ![]() [jdai 编辑于 2009-09-06 01: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