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虽然是根本,但硬件万万不可偏废
5281
92
[34 楼] jdai
[禁言中]
09-8-30 01:02
原文由 kidlang 发表 如果你喜欢听马勒、布鲁克纳、柏辽兹,又想效果好点,恐怕这钱很难省下来。如果没啥预设的目标,那就从最便宜的玩起,说不定半路就退烧了,就像罗德琴科讲的他朋友。那就免了很多冤枉钱。 ![]() 不发烧是最好的。生活越简单越好。 |
[33 楼] jdai
[禁言中]
09-8-30 00:57
原文由 agnostic 发表 行了,你别杞人忧天了。我也不想做PMC枪手。 |
[32 楼] agnostic
[泡菜]
09-8-29 23:34
原文由 jdai 发表 [2009-08-29 23:51 补充如下] 不过IB1的中低音分频点380HZ是比其他常见三分频的箱子高一些。 [2009-08-30 00:01 补充如下] 中低音分频点太高,中频人声定位可能更难控制些。 |
[31 楼] kidlang
[老坛泡菜]
09-8-29 22:56
原文由 jdai 发表 唉,淘宝上一通好找,PMC IB1 7w多,烧不起啊。就没有实惠点的东东吗? |
[30 楼] 巡洋不见
[资深泡菜]
09-8-29 18:07
原文由 pm 发表 感觉还是差些。 |
[29 楼] 巡洋不见
[资深泡菜]
09-8-29 18:06
原文由 jdai 发表 哈哈哈哈哈哈。 |
[28 楼] jdai
[禁言中]
09-8-29 17:23
原文由 pm 发表 这方面我确实落伍了。十年前买过一对南韩制造的飞利浦有源箱,价格900多元,一度很珍惜它,觉得声音真不错,几乎媲美组合音响。后来对有源音箱的认识就到此为止了。 |
[27 楼] jdai
[禁言中]
09-8-29 17:17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这几个故事颇有趣,让我比较惊讶。相比之下,我应该算是秉持“软件为根本”的吧。道德制高点,不占白不占呵呵。 早先什么都玩过,而且严重滞后于时代。那时常常很纠结。别人有双卡录音机,我没有。···别人的录音机带杜比降噪,我没有。···别人有组合音响,我没有。···别人的音响是落地箱,我没有。··· 自从看到听到别人落地箱的音效,我就明白,那才是我梦想的声音。其实那套落地箱的音效很一般。但我就是惦记它播放管弦乐时的雍容气派,然后多年一直按图索骥。我还没CD机时,先开始买CD碟了。买机器时,就是拿着CD碟到处试效果。 直到找到心目中的声音效果,然后悄悄算经济账。··· 当然你说的有一点确实是对的。音响弄回来之后,我们很快就知道,何种唱片最适合在我的机器上播放。于是无形中,给继续买唱片定了一个基调。相形之下,确实很符合“硬件是根本”的说法。比如我的设备适合播放大乐队,于是多年来我很少听爵士乐,连西班牙吉他都不听。 |
[26 楼] pm
[老坛泡菜]
09-8-29 16:59
现在的有源箱子素质不低的,譬如丹拿声学BM6A,FOCAL TWIN6 BE。这些箱子听听小编制也可以的。
|
[25 楼] canyx
[泡菜]
09-8-29 16:56
原文由 jdai 发表 确实,每一次近距离听现场女高音歌剧,总是有种眼泪哗哗地的冲动 ![]() |
[24 楼] jdai
[禁言中]
09-8-29 16:38
原文由 agnostic 发表 阁下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1)请重读我在17楼的言论。 2)【除了极少数管风琴音乐或者那些鼓乐测试碟,大乐团低音声部齐奏,低音单元也不会有太多响应。低音单元的响应的频繁程度,贝九不会比op.106更多。】——究竟啥叫低音单元?8英寸的算不算?如果算的话,它在PMC IB1上震个不停该做何解?须知,音量都不必开到八点。大提琴稍微出点声,它就开始忙活。···老兄说话不要太雷人行不?除非你硬说图中那个不叫低音单元。 ![]() |
[23 楼] agnostic
[泡菜]
09-8-29 15:25
原文由 jdai 发表 |
[22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9-8-29 11:50
其实我觉得软件是根本的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虽然这样说在道德上比较安全。
虽然一个人刚开始听些什么的时候确实很少受到听音设备的影响,但10年20年后他还喜欢听什么却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听音设备决定的了。所以常常我看到一个人用什么器材,就可以大致判断他的听音类型。我说的是一个成熟的听音者,做摆设的和音响店的不算。探讨问题本来就应该将这些特例排除掉。同理,如果他遇人不淑,搭配出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疏远了音乐,这从有些和我差不多同时进入HIFI领域,但被国产纯A类忽悠的人就可以看出来。我早些年给个朋友配过一套Linn Classik+Katan,当时他很喜欢勃拉姆斯小奏,但4年过去了,他也没开始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反而越来越多听起了爵士。另一个人买了马丁龙根的一对巨大的静电箱,比我人还高。买的时候他也就喜欢听听巴洛克,买这个纯粹是因为房间客厅太大。最近他居然把我的马勒拿走了,说他听到了感情的真谛。我说哪有什么真谛,你的马丁龙根才是真谛。 其实一个人喜欢什么不是与生俱来的,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喜欢什么,喜欢什么都是他的用品替他做的选择。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软件是一直在变化的,不是经久的,而硬件是相对经久的东西。从黑胶到CD到硬盘,以及各种版本的前赴后继,软件都是一个相对较容易替换的东西。真正影响你选择的是硬件,是那些经久的东西。但软件,就像精神生活一样,具有道德制高点,占据这个制高点就很容易睥睨那些热爱不同声音的细微差别的人,并且成本很低,在硬盘播放的时代就更低了。 [罗德琴科 编辑于 2009-08-29 11:56] |
[21 楼] jdai
[禁言中]
09-8-29 08:13
功放和碟机是否合适,是否金玉其表,很难从外观判断。而音箱不同。音箱是唯一一种可以从外观进行大致判断的音响设备。大喇叭一定低音强劲。小喇叭一定靠中高音引人。
各种品牌的高音单元都差不多大小。书架箱和落地箱,尺寸之所以迥异,原因在于用了不同的低音单元。低音单元越大,音箱越大,声音的低频越浑厚雄壮。 每个单元的频响范围都是按正态曲线分布,于是有一个中间值,在这个频率附近,喇叭的频响最强烈,反应最灵敏。 那么,接下来我的结论是,对于两个单元的音箱而言,中低音单元不但要负责中频表现,还要承担低频表现。而该单元从本质上并非“低音单元”,因此,它所提供的低频,其实是一种代偿服务。好比植物奶油只是奶油的替代品。三聚氰胺是蛋白质的替代品。 ![]() 在要求不高的场合下,这种方式依然可以保证声音优美。除非你把音量压得太低,那么,低频可能基本听不到了。 如果音箱有三个单元,亦即有一个尺寸更大的低音单元,情况可能比上述两个单元的音箱好得多。因为不需由中音单元提供低频代偿,无论细节还是线性,都显得从容不迫,在音量很低的情况下,依然能听到充沛的低音。这是音响最迷人的时候,仿佛一位大块头男高音,用了高超的弱音技巧演唱小夜曲,若隐若现,余音绕梁。 [jdai 编辑于 2009-08-29 08:21] |
[20 楼] jdai
[禁言中]
09-8-29 07:51
原文由 kidlang 发表 我在5楼已经给出了建议。 原文由 jdai 发表 总之,如果不喜欢听古典音乐,没必要买发烧音响。买组合音响足够了。目前市面上的组合音响都是便携式的吧,价格大约三五千足够了。 如果想更讲究点,不妨买书架箱。书架箱的价格千差万别,从几千到上十万的都有。看你愿意花多少。 如果不是对大型管弦乐特别感兴趣,不推荐买落地箱。落地箱如今是质次价高的多。好箱子也有,但是价格实在很贵。另外,从家庭布置考虑,落地箱霸气太足,很难布置,尤其放在客厅里,气氛会变得不那么亲善。 |
[19 楼] kidlang
[老坛泡菜]
09-8-29 01:07
唉,直接说要花多少钱,怎么配就得了。
|
[18 楼] jdai
[禁言中]
09-8-28 22:35
在数码录音时代,音响最敏感的环节,不是高音,而是低音。无论MP3之类压缩得再厉害,尖利的高音总是能听得很清楚。数字音源的高频部分一般都很完整。而如何再现丰满低音但又不至于太夸张,又成了音响的软肋。其实低频部分历来是喇叭的难题,只不过在模拟录音尤其是磁带录音机时代,音源的高频信号容易丢失的问题一度成了主要矛盾。
前文似乎对书架箱有所不敬。其实人人都知道,音箱好坏,不能单以尺寸大小判定。优秀的书架箱胜过平庸的落地箱,例子不胜枚举。有一些书架箱,在播放交响乐方面能让人非常满意,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但是要挑中一套完全媲美落地箱的书架箱,也确实不容易。即便挑中了,价格可能让人倒抽一口凉气。 书架箱能否胜过落地箱,关键不在高频,而在低频。音响的低频要做得澎湃强劲,技术上不是难事。但要做得精微,层次丰富,不要夸张,不要有电子味,又不太容易。 很多音箱都是两个单元,一个高音,一个中低音。而很多落地箱,是三个单元,高中低。我比较倾向三单元。 两单元的音箱,其实是做了“合并同类项”的处理,或者说,“四舍五入”。这当然不如三个单元的方式精确和裕量充沛。 中低频用同一个单元,容易出现将中频低频化的问题。听起来很强劲,但是少了层次。好比数码照片,曝光宽容度不够,只好后期将照片的反差进行强化,暗部笼统地弄黑一些,得到色调明快的照片。而细节?就无法太苛求了。··· |
[17 楼] jdai
[禁言中]
09-8-28 21:52
|
[16 楼] jdai
[禁言中]
09-8-28 21:48
原文由 agnostic 发表 你咋这么喜欢自说自话呢。···还喜欢在洗手间做这么多事。··· ![]() 没有论据,凭空扔一个论点出来,惊世骇俗一下,···懒得与你评理,否则,你写一句话出来,我就得跟着写一篇文章,不划算。 [jdai 编辑于 2009-08-28 21:50] |
[15 楼] Cityrain
[陈年泡菜]
09-8-28 21:36
原文由 jdai 发表 说的太好了,我们需要能把罐头做成大餐的音响。 |
[14 楼] agnostic
[泡菜]
09-8-28 17:37
原文由 jdai 发表 貌似勋伯格不少作品都是小编制的,没有马勒那么夸张。谭盾么,上洗手间就能听了,施托克豪森还是省省吧,严肃音乐衰退的代名词。 |
[13 楼] jeffyc
[资深泡菜]
09-8-28 16:56
又见Jdai好贴,期待
|
[12 楼] triplex
[资深泡菜]
09-8-28 11:31
原文由 jdai 发表 音乐厅也得挑,中山音乐堂的效果就没有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效果好,不过国家大剧院很变态,居然卖乐队后面的座位,要是买到那种票,索性就不用去了。 音乐厅里,最经常听到的杂音就是咳嗽声,不知道为啥大家到了音乐厅就爱咳嗽,看话剧的时候没这样的阿。建议做HiFi的时候加点咳嗽声进去,现场感就出来了 :-) [triplex 编辑于 2009-08-28 11:37] |
[11 楼] KELL
[中画幅相机版主]
09-8-28 11:26
变数太多了、、、
|
[10 楼] suixz
[陈年泡菜]
09-8-28 11:21
严重顶贴。
|
[9 楼] 不误正业
[禁言中]
09-8-28 10:31
学习了, 谢谢.
|
[8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9-8-28 08:46
Jdai老大辛苦了,无忌需要这样的帖子。
|
[7 楼] jdai
[禁言中]
09-8-28 03:01
好的音响,不光不能有丝毫杂音和破音,不光要能听到从歌手喘气和竖琴三角铁到定音鼓和低音贝司的所有声音,还要能听出音乐厅般的空间感和空气感。——这不是说立体声效果,不是所谓小提琴在左边大提琴在右边就算合格的。
还要能听得出合唱团中声音最特别的几个男高音女高音的声音而不是混成一团的和声效果。还要能听出几把圆号或长号彼此间略微的滞后和音准差异。还要能听得出定音鼓究竟是不是在用全力敲击。呵呵。 想想看,一个乐团上百号人,演奏时至少分成五个声部独立进行,而你的音箱上只有三只喇叭。播放音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得不好,鼓乐喧天的时候,从音箱里听到的声音就是一片混沌,铜管小提琴以及合唱团全部混在一起无法分辨,好比一锅烂糊面条。 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轻率的结论。马勒交响乐不好听,太刺耳。勋伯格管弦乐纯属噪音。巴托克纯属噪音。肖斯塔科维奇纯属噪音。弄得不好,德彪西也逃不脱此种下场。 而如果在音乐厅里听现场演奏,或许你眼泪都会流下来。这就是唱片只是罐头,而不够班的音响又把罐头弄成了咸菜。 [jdai 编辑于 2009-08-28 03:06] |
[6 楼] jdai
[禁言中]
09-8-28 02:36
我相信每个发烧友,都是从最简陋最廉价最唾手可得的硬件起家的。没有人凭空决定一掷千金。暴发户有此可能。不过那是盲目跟风,不是禅精竭虑,不能算发烧友。
硬件从低到高,也是可以向下兼容的。亦即在低端喇叭里听起来不错的音乐,在高保真里听,效果同样不差。 1)有源音箱;—— 适合听流行歌曲,轻音乐,少数古典音乐小品和世界名曲例如《蓝色多瑙河》; 2)组合音响;——适合听一部分正统的古典音乐,例如室内乐和编制不大的管弦乐队; 3)书架箱;——适合听大部分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和歌剧,尤其在播放爵士乐和巴洛克古乐时,效果已经相当惊人; 4)落地箱;——这是发烧友的终极选择。适合听所有类型的音乐,尤其是乐队编制极其宏大的晚期浪漫主义管弦乐和歌剧,以及作曲手法复杂的无调性现代交响音乐,非落地箱不能胜任。 |
[5 楼] jdai
[禁言中]
09-8-28 02:18
所以说,听音乐,古往今来,其实依然是件奢侈的事情。除非你要求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