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属的+全手动的+精密仪器
104723
1925
[135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10-23 23:08
|
[1356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10-22 15:37
|
[135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10-22 15:30
Kievuser 发表于 2015-10-22 15:28 网上那只的说明书。借用一下。 ![]() |
[135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10-22 15:28
无意中收了一块早期国产秒表。才1万多号。网上见到一块·5万多号的还是试制品那。
![]() |
[135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10-22 15:25
熊看 发表于 2015-10-21 17:06 有人拆过早期的玛特,据说尼康玛特的用料比徕卡M3还好? ![]() ![]() ![]() |
[1352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10-22 15:21
熊看 发表于 2015-10-21 17:01 很高兴再次见到老熊。 ![]() ![]() |
[1351 楼] alaldeng
[陈年泡菜]
15-10-21 17:27
熊看 发表于 2015-10-21 17:06 重金属,好工艺。 |
[1350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5-10-21 17:06
最喜欢的是这个——可惜是帮别人买的,修饰一新之后依依不舍地送走了
![]() ![]() |
[1349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5-10-21 17:02
这个也算——
![]() |
[1348 楼] 熊看
[资深泡菜]
15-10-21 17:01
有日子没上无忌了,有日子没有向K兄讨教了。
![]() 大部头文章看了好几遍,感慨当年的弯路害了多少人、误了多少事呀! 淡定一下,添个全金属...... ![]() ![]() |
[134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10-15 12:58
|
[1346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19 19:14
Kievuser 发表于 2015-9-19 19:12 http://www.zeisshistorica.org/publications.html |
[134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19 19:12
Kievuser 发表于 2015-9-16 06:37 Otto Schott brought his unique glass experiments to Jena and formed a partnership with Carl Zeiss and Ernst Abbe which resulted in totally new forms of optical and other glass. The optical glass enabled Zeiss to manufacture new microscope objectives and other new breakthrough products as well and helped to assure their leading scientific prowess for many years to come. The firm became the leading glass and optical glass firm in the world. Schott, too, was separated into East and West factions and both prospered until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when the Eastern firm was merged into the Western firm. Collectibles: Bauhaus and other art glass, Glass Catalogs |
[134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16 06:37
|
[134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9 18:35
|
[1342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9 18:33
好几年没淘老相机了。这台匈牙利产的旁轴当年在布达佩斯也没见到。在北京到碰到了。
![]() ![]() |
[1341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4 19:31
|
[1340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4 19:13
|
[1339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4 19:11
|
[1338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9-4 19:09
|
[133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9 09:58
网上看见的有趣的手表※※。
![]() ![]() ![]() |
[1336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9 09:55
Kievuser 发表于 2015-8-27 19:53 通过收藏一只早期国产光刻镜头了解了不少背景知识啊。有趣的收藏品。 |
[133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7 19:53
Kievuser 发表于 2015-8-27 19:50 3、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1984年,DXP再次访问美国。这一年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为※※的大量技术引进提供了机遇。在大量进口汽车、彩电、冰箱生产线的同时,各科研、制造单位和大专院校大量引进半导体器件生产线。从1984年到“七五”末期,先后共引进33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由于当时“巴统”的禁运政策,引进设备基本上都是国外已淘汰的。 虽然引进技术会受制于人,容易造成“引进一代,落后一代”的被动状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过去的方针,用已有的技术力量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仍然是有希望的,同时这也会对中国的计算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计算机和半导体电子器件工业的发展模式从过去的“创新为主,引进为辅”和重视基础研究,转变为单纯的引进,放弃了在通用电路方面的追赶。这种对改革开放的片面理解,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A※※自废武功,停止了半导体研发计划,天真地幻想依靠市场能自动生成和换取技术 。 B一味地强调引进,促使集成电路企业急功近利,很少有明确的消化吸收方案,最后都亏本了,引进的33条集成电路生产线绝大多数没有发挥作用,并对※※的原有生产线造成致命冲击。 C一些人对洋技术、洋理论的无限美化,使国内出现了一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国产技术被贬为垃圾,科研单位和企业生存面临困境。在生存压力和崇洋媚外风气的双重影响下,原有的计算机和微电子科研队伍严重流失,很多科技人员流到国外。 在这个阶段,虽然※※也仿制或研制出了几种机型,如1984年的2780机,1985年的银河超级小型机,1986年的HN-2730超级小型机,1987年的太极2220,但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和微电子工业的支持,加上国家战略决策的失误,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拉大。例如,2780机比DEC公司的原始机型VAX-II/780 32位小型机落后6年,太极2220比DEC公司的原始机型MicroVAX也落后6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计算机的主要硬件完全依靠进口,※※这个时候单凭自己的技术已经很难生产出一台计算机了。 举报 | 回复 作者:小小怪2 时间:2015-05-22 14:58:38 国际上,通常把科技经费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部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作“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以及这个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在整个186时代,※※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在1.28%,达到当时几个初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意大利、西班牙)。 到了186时代后期,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个指标增加到2.32%,达到同期几个最发达国家英、法、西德的水平,仅比当时的美国、日本低一些(美国长期为2.8-3.0%,日本70年代以前1.6%,进入70年代后与美国接近)。这个数字如果拿到今天,甚至比2003年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2%还要高,可见186时代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 进入上世纪70时年代以后,特别是到了8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达国家的※※、企业等部门纷纷增加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这个时候,如果※※对科学技术有起码的重视,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正落到实处,即使我们能保持186时代后期那个据说是“不重视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时期的2.3%的水平,中国的微电子业和计算机业的情况也会好很多。但是从80年代开始,我们的决策者却把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度往下砍,到了80年代中期,全社会对研发经费投入的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值不到0.7%。1984年以后由于“拨改贷”造成了的困境,使企业基本无力进行研发投资,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骤然降到0.6%以下。 举报 | 回复 作者:小小怪2 时间:2015-05-22 15:00:19 5、 辛辛苦苦30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进入90年代,※※仍然延续了研发经费的低投入,除了1993年之前的几年受国际封锁的影响有了点紧迫感,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略微超过0.70%以外,90年代中期再次回到80年代的水平,其中1995和1996连续两年下跌到0.60%。 1989年中美关系的蜜月期结束,美国※※严格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性能计算机,除了要付出高额的采购费用外,还要把服务器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中,由洋人监控,以防止用于其他目的。中国因技不如人而饱受屈辱的情形可想而知。痛定思痛,国人自主研发高性能计算机的激情终于被唤醒。 1993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曙光一号诞生;1995年曙光1000诞生,它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产品的技术相近,标志着※※高性能计算机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然而,由于国内微电子业近十年的技术停滞,这些高性能计算机没有实现完全国产化,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例如,曙光一号采用美国Motorola公司1989年底推出的M88100商业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移植了美国IBM公司的AT&T UNIX。后来的国产计算机,也都没有“中国芯”。 尽管如此,※※的高性能计算机与国外的差距并没有被拉得太大。这要感谢国外对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封锁,使※※不能买到相关技术,不得不自行研究。相比之下,※※的微机业由于没有遭到封锁,在“造船不如买船”的洋奴哲学指导下,日子反而不好过了。 1990年,中国大幅降低了※※、取消了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微机市场。顷刻间,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长城、浪潮、联想等国内公司溃不成军; 1991年由英特尔和AMD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更是让中国计算机产业雪上加霜。由于绝大多数整机企业积压了高价买进的芯片,从而背上巨额亏损的包袱,一家家整机厂商前赴后继般悲壮地倒在了血雨腥风之中。长城、浪潮和联想也都元气大伤; 1992年,国家实施控购,进一步使中国PC整机制造业进入发展的低潮。此后,国内的计算机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微机组装。相比之下,同样是面对外国计算机企业的竞争,由于日本非常注意对本国企业的保护,规定进入日本市场的微机必须支持日语环境,从而使美国微机难以进入日本市场。 在微电子集成电路方面,国内企业继80年代中后期陆续亏损后,90年代纷纷倒闭,国内集成电路工业逐步变为三资企业为主的局面。据专家估计,到上世纪90年代末,※※微电子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至少是10年。 其实我们还可以假设一下,即使没有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失误,即使※※的计算机和集成电路技术能做到世界一流水平,到90年代中后期,这些工业也会被龙永图这类败家子们卖掉,成为他们与国际接轨的政绩。这样看来,中国计算机业的提前死亡,死得干净,没有落得个“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件好事。 6、曾经有过的转机 90年代原本还有一个转机,那就是有中科院班底成立的联想,在倪光南任联想总工程师期间,主攻技术路线,不仅在计算机领域颇有建树,还积极研发网络技术,成为国内在1994年(或1995年,记不清了)国内唯二两个掌握远程交换机技术的企业(另外一个是华为)。 但是,倪光南碰上了※※※,当时倪光南以中科院班底联合复旦大学一起搞一个IC设计中心,并从国家申请了一大笔钱,※※※走组装厂路线,不仅黑掉了这笔巨款去做组装厂和搞营销,还把倪光南踢出联想,随后把倪光南培养的那批技术骨干逐步清除出去,随后,联想就朝着美帝良心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对此,中科院的某退休领导坚决的站在※※※一边,语:倪这样的科学家中科院多得是,但柳这样的企业家是稀缺人才,所以我们要倚重稀缺人才 之后倪光南带着他的班子找投资人搞IC设计,由李德磊出资,国家也配套出一笔钱,开始研发出方舟1芯片,方舟1号的成功也大大激励了国家对“方舟2号”芯片的信心,名目繁多的国家专项资金开始滚滚而来。比如中国科技史上最宏大的“863项目”、信产部最大的科研基金项目,出钱最多的记录都落在了方舟科技公司身上。 倪光南还通过自己的人脉给方舟公司拉来了第一个客户——北京裕兴科技公司。出于对倪的信任,裕兴科技投入上百万元,弃英特尔投向方舟芯片阵营。可令倪光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德磊却拒绝供货。 随后,倪光南被李德磊扫地出门.............. 再然后,巨额国家研发资金不翼而飞,方舟公司濒临破产.............. 总之,搞技术的倪光南再次被玩资本的奸商坑了............. 网上很多黑倪光南的,说他从国家各种骗钱,其实倪是一个※※的人,一个单纯的人,一个好人,一个曾经有相当技术水准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只不过命运多舛,碰上了2个奸诈的商人.................... 国之重器,资本家靠不住............ 举报 | 回复 作者:小小怪2 时间:2015-05-22 15:02:34 7、亡羊补牢 90年代,银河号、96年※※※※、99年炸大※※给中国※※敲响警钟,无论是加大先进武器装备研发(就是兔漫里的一兔子说“我要暴兵”)还是开始重启芯片设计都是在这个时间段。 90年代末,中科院计算机所、国防科大、※※※※※※※都开始着手芯片设计研发,于是,龙芯、申威、飞腾开始了慢慢※※路........... ————— ——————————————————————————————— 其实市场换技术,造买租真心荼毒无穷,不仅仅是芯片产业,还有小汽车,日化,照相机镜头,面板产业等等。当年搞市场换技术的无一例外巨坑无比。 原本一汽、上汽这些国企技术底子厚,工程师、技术工人技术和经验都是国内顶尖水平的,但是在小型车领域(大车还是很牛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比比亚迪、长安、奇瑞(奇瑞、长安最初技术骨干很多就是一汽这些老国企车厂里出去的比较有想法的工程师)这些后起之辈强多少; 日化国产基本已经边缘化。 摄像头就是最近看到一个“永诺”的牌子,而且也仅仅是入门级的,民用镜头几乎都是日系......... 面板也是大坑,当年※※还为了照顾台湾面板产业,或多或少压制或未大力扶持大陆面板行业发展.........结果被台湾坑了(棒子和4V联手坑大陆,不过棒子后来又当了污点证人——结果棒子吃饱,面板业反超台湾,台湾自己也把自己坑进去了), 然后国家重点扶持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现在京东方已经有一条10.5代生产线,四条8.5代生产线,而且顺带着带动了国内面板生产线的生产厂家,目前国内运行的8.5代生产线一半是由国内厂家生产制造的! 而当年市场换技术遗留下来的企业典范——熊猫,前几年的时候,那怕是做8.5代生产线,却依旧要到日本夏普那里去买技术,买设备............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主席留下的精神财富: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其实当年海鸥照相机可以和德国莱卡相比美。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买了几百台俄罗斯的AL31F的发动机,可是最终也没有掌握其核心技术,而靠自己生产的太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将解决心脏病的问题。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当年中国可是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两弹一星,合成了人工胰岛素,为世人所举目。) (其实击败苹果异常简单非常非常简单 苹果由于是独立封闭系统 他唯一的优势就是 销量 安卓不像 ios手机 哪怕市场份额只有1%也能生存 苹果不行 全球市场份额 必须超过15%低于这个数值 苹果就彻底完蛋 原因很简单 现在全球80%安卓机 20%水果机 因为说过的品牌效应 导致众多厂商合作 以至于苹果现在来说还算好用 . 一旦水果 全球市场份额低于15% 众多厂商 都不会有多乐意去合作了 本身20%比80%都不如意 还有众多厂商竞争 再降低5%的份额 小厂商是不乐意了 大厂商也不会太感兴趣 现在很多游戏首发都在安卓机 以前可都是ios先发 虽然市场份额没变但是因为安卓机的总体竞争力增强 在安卓机首发 更有钱赚 一旦 水果手机 市场份额缩小 那就是崩塌的倒塌 就像摩托一样) 举报 | 回复 作者:小小怪2 时间:2015-05-22 15:08:05 以史为鉴,工业后发国,实现工业发展没有一个是自由市场竞争的产物: 法国一方面源自路易14时代以后的财富积累,源自拿破仑战争期间对欧陆的掠夺,而且拿破仑还要求被占领或被击败的国家断绝和英国的贸易(抢市场),并把法国民法典带到那里,以至于不少地方,比如莱茵联盟,哪怕在滑铁卢以后,法国民法典依旧成为遵守惯例。 德国工业腾飞于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恰恰是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就以铁路为例,归属第二帝国※※※※………….. 美国更是将无耻发挥到极致,无视欧洲一切专利,肆无忌惮的山寨欧洲的产品和技术,同时依靠※※保护本国工业,依靠美帝庞大的国内市场苦练内功,加上欧洲历次大战带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终于实现对欧洲的超越。 日本从明智维新起就是依靠威权※※(※※+财阀)主导工业发展。 台湾经济腾飞是蒋经国统治时期※※强势主导,※※以后到是走下坡路了。 棒子的汉江奇迹是朴正熙※※统治时期打下的基础。三星一家公司的营收占棒子GDP的2成,10家大企业占GDP的6成,是典型的举国体制。 新加坡一直是李家坡。 事实上,工业后发国无疑列外都是※※主导产业发展成功的(都有计划经济因素),更何况日、韩、台、新还有欧美技术产业转移的时代背景,这对中国来说是完全不可能会有的机会(美帝在中国没※※,没那么大影响力)。 而唯市场论,或者是※※对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的国家,无一例外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对于工业后发的国,就必须借助※※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 无论是处于追赶地位的公司还是国家,想要追赶必须借助计划经济模式 再举个例子,华为海思, 海思业务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市场鳌头,比如安防摄像头芯片。我这里仅仅指手机芯片。 海思K3V2很坑,而且因为产量较小,价格较高,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买当下最好的芯片对华为终端公司最有利,比海思便宜,而且性能更好。 但华为终端公司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买了母公司的子公司价高质次的海思芯片,为了扶持芯片牺牲手机业务,这就是华为的战略,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调两个子公司(华为终端公司与海思公司)放弃短期利益和子公司自己的利益,为了长远利益和整个华为的利益通力协作,这就是计划经济的体现。 实际上大公司内部协调,就是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 |
[133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7 19:50
Kievuser 发表于 2015-8-27 18:54 2、“土”计算机的绝唱 从※※结束到8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科研队伍基本上继承了※※※时代的传统,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的组装,并积极开展引进技术本土化的工作,在计算机事业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方面继续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是在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失误。 在1977年4月的全国微型机专业会议上,确定了中国微机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参照intel 8008的djs-050系列五个机型,以及参照motorola 6800的djs-060系列四个机型。这两大系列的样机于1980年前后陆续研制成功。 在1979年11月陕西的微型机交流会上,参展的国产微型机有六十多个品种,包括※※当时速度最快、外部设备最齐全的微型机djs-061-1。 1982年,参考dg公司nov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产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djs-153小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同时,与nova-3机兼容的djs-185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 1983年,中国※※※※大学自行设计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通过鉴定。它是一个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成为※※第四代计算机中的巨型机代表机型。 1983年,南京的734厂研制成功紫金1号,这是美国苹果公司的仿制机;装有中文操作系统ccdos的16位长城0520-a诞生;浪潮公司通过采用英特尔8088芯片,以进口元散件为主,组装的0520微机在济南诞生。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方面,截止到1983年,16kmos动态存储器研制成功,8位机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品种基本配套,4kmos静态存储器进入小批量生产,高性能4位处理机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研制成功6800八位微处理器(仿制美国motorola公司1974年推出的6800),甘肃天光电工厂生产出64位、256位、1024位双极型ecl存储器,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生产出cmos大规模集成电路(1981年),等。 另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研制工作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不少基础材料基本达到生产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元件五厂和上海无线电十四厂于1979年研制成功单片8080八位微处理器。8080为美国intel公司1974年的产品,西德仿制出该类产品是在1980年10月(siemens sab 8080a-c),苏联是在1986年(eastern bloc 8080 kp 580bm 80a)。这标志着我们此时与美国的差距只有5年。 |
[133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7 18:54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尽管国外对※※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的全过程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相继研制生产了DTL、TTL、 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电子工业部24所)研制成功的※※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标志着中国成功从小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期,我们在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上与国外的差距仅有4年。(美国是从1960年到1968年,用了8年时间。中国是从1965年到1972年,用了7年时间 ============================================================================= 网上资料,与光刻头有关。 |
[1332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0 12:43
|
[1331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0 12:36
制作精良的国产大画幅镜头。分辨率全开光圈达到 250L/mm.
![]() |
[1330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20 12:33
上海58-2旁轴的早期版。保存如此完好的少见。
![]() ![]() |
[1329 楼] sunlingdwy
[泡菜]
15-8-14 06:00
这要能接单反就太牛叉了!
![]() ![]() |
[1328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8-13 00:51
"2008年5月7日,印度宣布再次成功试射一枚可携带※※※的烈火-III型弹道※※(据说射程达5000公里),印度称由此具备打击中国腹地纵深目标的能力。 注释:印度1974年首次进行※※※后,美国于当年(1974年)对印度所实施的“民用核贸易禁令”。2008年美印签署的这份民用协议实质上取消了自1974年以来对印度所实施的“民用核贸易禁令”——即承认那次“核爆”。 ③、作者对当时印度叫嚣记忆犹新,这种情况直至2010年1月11日,中国用一次“中段路基反导试验”彻底废除了“印度的‘核战略威慑’能力”后,印度从此彻底失声。" 估计※※跟踪仪是干这个“路基反导”用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