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属的+全手动的+精密仪器
104723 1925
[1267 楼] dongmin [泡菜]
15-6-30 09:07
上海产的偏光显微镜PS,80年代生产。

[1266 楼] dongmin [泡菜]
15-6-30 09:00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9 21:28
一种国产显微镜,广州1973年产。


这个是※※Zeiss Winkel的吧,那个双目头看着又像原装的。
[126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9 23:37
国产第一只手表。
[126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9 21:28
一种国产显微镜,广州1973年产。
[126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9 21:10
还在使用的62式炮镜。
[1262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21:35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8 19:29
链接:海外网站对“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的评论--由香港中国表收藏者陈何力先生提供
加拿大亚伯特.皮斯里弗.中国手表博物馆(Alberta Museum of Chinese Horology in ** River)Ron Good先生对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的生产以及它的※※意义做了以下评价:
I’m sure that no one who worked to build the A-581 stopped to think that maybe, more than fifty years later, a very average person livin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anada’s province of Alberta would view his two vintage A-581s as well-loved treasures, but I do.More than any other watch, A581s certainly remind me of China’s rise from hopeful and humble beginn ings to being a world respected and very large scale manufacturer of quality timepieces. But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my own A581s remind me that goo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share similar hopes, accomplishments, skills, struggles and interests, and that no one knows how much their work might mean to someone in the future...so it’s best to do one’s work well. I’m grateful to those who built the A581s for doing ...


2007年美国的时代周刊杂志曾经报道过WUS论坛和陈先生。此后Ron Good 先生和许多外国网友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中国古典手表博物馆。宣传了中国钟表业取得的成就。
[1261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21:13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8 21:10
估计里面的镜片比这款还多!


应该能拆出不少特种,昂贵的光学玻璃来。
[1260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21:10
小牛角 发表于 2015-6-28 20:38
K老师,又来4个佳能的,每个300斤


估计里面的镜片比这款还多!
[1259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21:08
早期天津产手表的复刻版。
[1258 楼] 小牛角 [泡菜]
15-6-28 20:38
K老师,又来4个佳能的,每个300斤
[125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19:29
链接:海外网站对“上海”牌A581型机械手表的评论--由香港中国表收藏者陈何力先生提供
加拿大亚伯特.皮斯里弗.中国手表博物馆(Alberta Museum of Chinese Horology in ** River)Ron Good先生对上海A581型机械手表的生产以及它的※※意义做了以下评价:
I’m sure that no one who worked to build the A-581 stopped to think that maybe, more than fifty years later, a very average person livin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anada’s province of Alberta would view his two vintage A-581s as well-loved treasures, but I do.More than any other watch, A581s certainly remind me of China’s rise from hopeful and humble beginn ings to being a world respected and very large scale manufacturer of quality timepieces. But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my own A581s remind me that good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share similar hopes, accomplishments, skills, struggles and interests, and that no one knows how much their work might mean to someone in the future...so it’s best to do one’s work well. I’m grateful to those who built the A581s for doing their work wonderfully well, and I’m looking forward to passing my beautiful and still strong A581s, and these lessons, to my child, to be passed to other generations... --Ron Good我相信上海 A-581手表的生产者可能不太相信:在50多年后的今天,加拿大北部亚伯特省一个普通的人,会如此钟爱和珍惜他保存的两只上海A-581手表。 上海A-581手表比起其他的品牌更能提醒我:中国从困难与希望中起步,直到此时今日,成为令世界所赞慕的最大钟表制造出口国。最重要的是:(上海A581手表)它提醒我们在这世界上曾经有一群优秀的人,为了共同的理想、无私地分享了自己的技术和成就、努力地去奋斗;而(我)相信,他们也许不会想到,他们奋斗的成果对后人所带来重大的影响!我非常感激这一群为上海A-581手表的制作所曾做出过贡献的工作者,我毫无疑问的将把这种精神,连同我的A-581手表传给我的子女,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者:Ron Good

[ 本帖最后由 简明 于 2011-8-20 17:06 编辑 ]
============================================================================

WUS论坛的版主之一Ron Good 曾多次来中国。他结识了很多中国钟表界的朋友。本人收藏的一只早期上海A-581 手表。此款表自1956年开始试生产。 本只夜光款是1958年生产的。
[1256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19:17
北京手表厂于1970年代开发的一种40钻自动表机芯。其中快拨双历,自动款最少见。是国内外收藏者搜寻的对象。
[125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19:12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8 19:00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手表机芯,天津生产的ST-5机芯,1966年投产。


带装饰条纹的快摆ST-5机芯 21600 次/小时。经过几年来WUS中国机械表论坛的宣传,现在已经世界闻名了。
[125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19:03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8 19:00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手表机芯,天津生产的ST-5机芯,1966年投产。


装了这种机芯的十分罕见的井冈山牌手表。装另一种机芯的井冈山牌手表相对常见些。
[125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19:00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手表机芯,天津生产的ST-5机芯,1966年投产。
[1252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00:17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8 00:08
一些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的轻工产品,许多都是中国的第一件产品。


国产便携式显微镜。
[1251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00:09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8 00:08
一些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的轻工产品,许多都是中国的第一件产品。


上海58-2相机,1958年开始生产。
[1250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00:08
一些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的轻工产品,许多都是中国的第一件产品。

[1249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8 00:00
10纳米碳纳米管CMOS器件面世
作者:时间:2015-05-15来源:中化新网
  近日,在北京市科委先导与优势材料创新发展专项支持下,北京大学彭练矛教授团队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10纳米碳纳米管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与同尺寸硅基器件相比,该器件速度是其5倍,而功耗仅为1/5。该团队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备出含有100个晶体管的碳纳米管集成电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4235.htm
  下一步,该团队将继续优化碳纳米管CMOS器件制备工艺,建立标准的碳基CMOS器件技术加工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开发碳纳米管CPU,最终推动碳基集成电路在下一代通用芯片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

还是有关芯片的新闻。

应该成立一家新中国科技博物馆,把这些几十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生产的有代表性的尖端科技产品,如光刻头之类的收集起来展出。别整天老是帝王将相之类用过的瓷器片,破铜烂铁之类的破烂玩意儿了。
[1248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7 23:33
百度关于909工程的文章:

1996年3月,国家对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项目正式批复立项,这就是业界俗称的“909工程。”“909”工程项目注册资金40亿人民币(1996年国务院决定由※※财政再增加拨款1亿美元),由国务院和上海市财政按6:4出资拨款。1996年,“909”工程的主体承担单位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909”工程是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项目,表现了当时党和国家的※※※迫切希望提高※※集成电路水平。根据胡启立在《“芯”路历程》中的回忆,※※※※※都曾指示“砸铁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朱容(左金右容)基曾严肃的说:“这是国务院动用财政赤字给你办企业,你可要还给我呀!”。半导体业被喻为“吞金”行业,投资巨大,稍微不慎,巨额资金就打水漂。更为重要的是,如果“909”工程失败,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动摇国家发展半导体产业的信心。,“909”是指第九个五个计划。两大工程的主体企业分别是华晶和华虹。它们与华越、南科、贝岭、先进、首钢曰电共同组成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七大芯片制造企业。

=============================================================================

当年看来国家是真穷啊。核心技术的产业下马,大飞机下马。。。。。
[124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7 23:14
最近关于芯片的一些报道:

“中国每年要进口万亿元人民币的芯片 被美国卡脖子30年

据报道,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200亿美元,全球54%的芯片都出口到中国,但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中国芯片产业每年进口需要消耗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进口商品。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和芯片产业高度封锁,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瓶颈都集中在生产工艺和设备上,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建立了专门针对中国高技术输出的瓦森纳禁运体系,导致※※半导体生产的工艺设备,如光刻机等基础加工设备跟不上,“造成你设计的再好,也不能拿去流片的情况发生,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被美国掐着脖子近30年了”。

业内人士称,一个长期无“芯”的国家,只能被动地选择全球产业链的下层位置。国内企业制造的芯片普遍是“傻大黑粗”,而且成本也无法降下来。未来中国公司如果不建立自己的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产业和国防安全也将没有保障。长期以来,※※芯片产业发展一直缓慢,尤其在CPU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专家指出,国外芯片厂商有可能通过芯片植入木马来窃取商业机密,也可通过病毒、恶意软件来操控控制系统,引发安全事故。许多国家早就有意识地对出口进行严格控制,阻止外国国防事业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中国从外国进口芯片,需要层层审批,有数额限制和附加额外条款。一些国家甚至只卖设备整机,不卖芯片。

相比之下,※※的芯片进口则是“不设防”,不设置任何门槛,甚至允许国外公司直销,直接掌握每台机器的信息,给国防安全留下重大隐患。半导体芯片产业是对信息安全、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目前,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相比,国产半导体芯片体量仍然较小,※※大部分芯片需要从欧美国家进口,信息安全存巨大隐患。

“工业粮食”涉及中国国家安全——攸关国家存亡之道

芯片被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普遍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几乎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如今,全球7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其中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芯片产业长期被国外厂商控制,不仅每年进口需要消耗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进口商品。而且,受制于人的技术设备直接制约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研究数据表明,芯片产业一美元的产值,可以带动信息产业10美元的产值和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世界各国纷纷将芯片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产业来抓,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取得飞速发展。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争夺中国芯片市场,或将使中国芯片面临“灭顶之灾”。

※※芯片产业一直发展缓慢,尤其在军民用CPU方面几乎一片空白,这意味着※※电子产品,包括计算机、家电、手机等在内的制造处于国外的控制之下,很难再打破业已形成的垄断,国内工业一旦用上“外国芯”将会形成长期依赖,在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方面继续落后。

中国的绝地反击——军用芯片国产化大战

随着智能探测、自动巡航、雷达等各类技术的应用,武器装备信息化/电子化率不断提升,目前美国军工装备中电子元器件占比达60%以上,中国不足50%。预计随着军工装备对网络化、自动化等要求提升,军工电子元器件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为了弥补巨大发展差距,※※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发展国产军用芯片的代替计划。据外国媒体分析称,近15年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国产武器装备均使用国产芯片,如东风-31A的核心处理单元、歼-11、歼-10战斗机的火控计算机等等,本文开头说的龙芯公司就已经生产出新型抗核加固式军用芯片,并已经应用于国产某新型※※上,所以外国媒体关注它也是有原因的。

军事专家称,由于军用芯片相比较民用芯片,更要求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稳定工况,所以军用芯片的发展规律与民用芯片多有不同,比如对于计算能力,军用芯片并不需要太高的计算能力,实际上,军用芯片的计算性能是无法与民用芯片相比的。美国的“宙斯盾”系统用摩托罗拉的68000处理器,其性能还不如386”。正因为如此,中国发展军用芯片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国产化率。”
[1246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6 08:26
近来在中华网上见到的稀有早期国产电影摄影头。第一次见到图片的长春产的大口径 50/F1.15 镜头。
[124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6 08:17
“高通这次加入进来也有另外一个重要考虑,就是拉近和中国大陆的距离。2013年以前,高通在中国更多扮演出售芯片、收取专利费的角色,但从去年开始,明显感觉到高通的策略在发生改变,更多参与到中国※※或者中国企业主导的项目中来。”王艳辉说,去年以来,国家大力强调信息安全,同时出台政策扶持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部分外资公司开始适应新的政策形势,通过本土化策略赢得※※信任。
=============================================================================

赢得信任?不会是另有所图?从一个光刻镜头的命运能看到不少东西啊。
[124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5 23:13
近期关于芯片的新闻:

““中国芯”工程落地
    与以往的合作方式不同,此次合作是第一次让无晶圆半导体厂商以股东身份加入到工艺的研发过程中,从而缩短产品开发流程,加快先进工艺节点投片时间。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始终会面临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掌握最先进技术的企业才能享受到高的利润率,同时集成制造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会随着工艺的演进,不断增加。14纳米工艺相比28纳米难度显著增加,对于设备的投入也成倍增加,如何集合产业链上下游之力,缩短研发时间、节约成本是中芯国际的诉求。”接近中芯国际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而华为则认为,借助此次合作可以打造中国最先进的集成电路研发平台。
    “华为一直秉承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相信此次合作将整合全球集成电路领域优势资源和能力,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水平,从而惠及更多的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客户,以及产业链合作伙伴。”华为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
    但对于投资比例,华为方面表示暂不方便透露。而在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看来,华为与中芯国际的合作更多是一种战略投资。目前,包括高通、华为海思在内的芯片商主要的代工伙伴仍是台积电。
    “而高通应该也可以在技术上给予SMIC协助。”王艳辉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台积电、三星分别发展20纳米、14纳米工艺时,高通都对二者在技术上给予协助,高通也是中芯国际28纳米工艺最早的客户,对其工艺快速成熟也有贡献。
    “高通这次加入进来也有另外一个重要考虑,就是拉近和中国大陆的距离。2013年以前,高通在中国更多扮演出售芯片、收取专利费的角色,但从去年开始,明显感觉到高通的策略在发生改变,更多参与到中国※※或者中国企业主导的项目中来。”王艳辉说,去年以来,国家大力强调信息安全,同时出台政策扶持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部分外资公司开始适应新的政策形势,通过本土化策略赢得※※信任。
    去年,高通在中国遭遇反垄断调查,当时作为博弈的一环,高通就选择由中芯国际代工其部分产品。
    上述接近中芯国际人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对无晶圆半导体厂商来说,从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来看,理想的数字电路模型逐步失效,模拟化趋势日益显著,无晶圆半导体厂商需要对工艺、器件有更深入的理解,新工艺与新材料的引入需要他们与制造企业紧密合作,因此高通和华为都有这样的诉求。
    而Imec是全球领先的微电子研究中心,在IBM退出半导体制造业务后,它成为业界唯一的14纳米及以下独立工艺研发机构,且具备独立知识产权。中芯国际是国内最有能力进行14纳米工艺研发的制造企业,一个能提供技术,一个急需技术,双方也都有强烈的合作意向。
    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合资公司的技术也代表着中国国家产业化水准,并借此实现更多商业化。。。。。。”

要合作共赢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呵呵。
[124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4 17:28
dongmin 发表于 2015-6-24 10:42
这只55mmf1.8的和前面那个120mmf4.0的似乎是一个系列的,个头巨大。也是微缩镜头吗?


我认为也是做芯片用的镜头。你的这只与我收到的那只镜头号挨的很近啊。我的那只是790037.
[1242 楼] dongmin [泡菜]
15-6-24 10:42
这只55mmf1.8的和前面那个120mmf4.0的似乎是一个系列的,个头巨大。也是微缩镜头吗?
本帖最后由 dongmin 于 2015-6-24 10:42 编辑

[1241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3 06:53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22 00:56
海鸥DFAB工业相机用的海鸥-71 50/1.4镜头。拍示波器用,没光圈。


Features of CRT Nikkor
The CRT Nikkor is a relatively high resolution lens for display of data from oscilloscope or other CRT traces.
Transmission of P-11 phosphor traces is 95 percent; for P-20, 100 percent.
Aberrations are corrected at its standard magnification of 1/5X, and the lens is designed for use within a very narrow range around that magnification.
Within the 24x36 mm film, vignetting is insignificant in CRT reproduction application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t its standard magnification of 1/5X the nominal F1.2 speed of the lens is reduced to F1.4.
The CRT Nikkor has an extra-long, Leica-mount thread and is supplied with a jum nut.

This lens has 2 names.
One is Oscillo-Nikkor 55mm F1.2 in 1964.
Anoter is CRT Nikkor 55mm F1.2 renamed in 1970's. (Cathode-Ray Tube, CRT)

A Left lens is the CRT Nikkor 55mm F1.2 Early model Named Nippon Kogaku Japan
A right lens is the CRT Nikkor 55mm F1.2 Later model Named Nikon with red point M=1/5

Specifications

Focal length 54.3mm
Max. aperture f/1.2
Min. aperture f/11
Lens construction 8 elements, 6 groups
Standard magnification 1/5.5X - 1/4X
Standard wavelength 400 - 650 milli-micron
Vignettings 0 %
Distortion 0.14 %
Resolution 250 lines/mm
Image area 24mmX36mm
Overall working distance 417.1mm
Weight 385 g
Resolution

Recorded for full CRT screen; high density target on clear background, filling full acceptance cone of lens with flare producing illumination.
High density background target and High Contrast Copy Film, up to 250 lines/mm possible.

Mechanical Mount Available

Barrel,extra long Leica thread with jam nut.
You can mount the lens on your Nikon camera with L-F ring.
Moreover, if you have the Leica ring, the mount can be done also to Canon, Minolta, Miranda, ALPA and Zunow.

==========================================================================

尼康类似的镜头。资料来自网上。
[1240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2 01:12
少见的苏产旁轴相机用的增倍镜。

[1239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2 01:04
福建产的工业摄像头。奇怪的是像光刻头那样标上了光谱符号‘d'.
[1238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22 01:01
几只不知何用的国产工业用镜头。造型像大号的显微镜物镜。接口是M30螺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