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属的+全手动的+精密仪器
104723 1925
[120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17 14:00
dongmin 发表于 2015-6-17 10:09
从焦距来看应该是用来制作掩膜版的微缩镜头,这个镜头个头很大。这个是不是很相似?


哈,这只镜头我也有,也是1979年产的。镜头号是790029. 看来此头年产量不过几十只。镜头后盖上还留着原使用者帖的纸条,上写‘20倍’。海鸥那只镜头的标注更正规。镜头号采用海鸥双反相机的方法。23 的意思是49+23=1972?
[1206 楼] dongmin [泡菜]
15-6-17 10:09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16 21:11
这只海鸥微缩头是在哪用的?好像很少见啊。


从焦距来看应该是用来制作掩膜版的微缩镜头,这个镜头个头很大。这个是不是很相似?

[120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16 21:11
这只海鸥微缩头是在哪用的?好像很少见啊。
[120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16 21:07
小牛角 发表于 2015-6-14 23:24
中华网买的,你常逛会买到


中华网原来有福建产镜头的资料,现在好像找不到了?
[1203 楼] 小牛角 [泡菜]
15-6-14 23:24
dongmin 发表于 2015-6-5 17:39
当中那个M=1/50的严格来说是用来制作光刻掩膜版的,叫初缩镜头,不是直接光刻芯片的。
一直想要找一个这样的,原来楼主有。  呵呵

中华网买的,你常逛会买到
[1202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13 00:24
1960年代的国产手表,和1970年代的国产光刻头。
[1201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12 11:43
dongmin 发表于 2015-6-11 10:01
一只更早时期生产的国产光刻镜头,应该是前面发的那个28mmf1.7的前身。这个最大光圈是1.8,没有标倍数,应该是1/10。


这只镜头比28/1.7那只少见多了。根据镜头号应该能看出是哪年产的吧?
[1200 楼] dongmin [泡菜]
15-6-11 10:20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6 22:35
Leitz 2.5X 低倍物镜。PL=平场,P=偏振光?


PL是平场,P就是偏光的意思。莱兹还有一种标NPL的也是平场,但是像场比PL的小一些。
[1199 楼] dongmin [泡菜]
15-6-11 10:01
一只更早时期生产的国产光刻镜头,应该是前面发的那个28mmf1.7的前身。这个最大光圈是1.8,没有标倍数,应该是1/10。
本帖最后由 dongmin 于 2015-6-11 10:04 编辑

[1198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6 22:35
Leitz 2.5X 低倍物镜。PL=平场,P=偏振光?
[119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6 22:31
Carl Zeiss Jena 100倍油镜。
[1196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6 12:08
快乐至上 发表于 2015-6-5 22:47
这是无忌里的毒贴之一


欢迎参加讨论。与网友交流让我学习了很多知识。
[1195 楼] 快乐至上 [资深泡菜]
15-6-5 22:47
这是无忌里的毒贴之一
[119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21:03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5 21:01
上海生产的做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镜头。好像是1969年生产的。


图片。我还没有这只头。
[119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21:01
上海生产的做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镜头。好像是1969年生产的。
[1192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20:52
dongmin 发表于 2015-6-5 17:39
当中那个M=1/50的严格来说是用来制作光刻掩膜版的,叫初缩镜头,不是直接光刻芯片的。
一直想要找一个这样的,原来楼主有。  呵呵


D兄是业内人士吗?看来对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很熟悉啊。
这只头原来的前镜片是一片很深的绿色滤镜。我用一片UV镜替换了。此头清晰像场比较大,更接近摄影用的镜头。不知为什么没发现尼康有类似的镜头。也许他们没把此类镜头列入Ultra Micro Nikkor 系列?
[1191 楼] dongmin [泡菜]
15-6-5 17:39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5 12:47
※※1970年代生产的几种光刻镜头。东风牌的。


当中那个M=1/50的严格来说是用来制作光刻掩膜版的,叫初缩镜头,不是直接光刻芯片的。
一直想要找一个这样的,原来楼主有。  呵呵
[1190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15:05
一种蔡司公司生产的中画幅显微摄影用专用镜头。MIKROTAR 45/3.5.
[1189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15:03
 我来说说什么是一个国家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设计上说,最牛逼得是美国硅谷,所有仿真用的软件都是老美做的,知识产权巨贵,利润也是产业链中最大,老美自己把的牢牢地。然后是半导体芯片的制造,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生产设备、生产材料还有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上目前业界只有这几个国家,美国(应用材料、lam、kla-tencor等)、欧洲(ASML等)、日本(Nikon、TEL等)。※※仔近十年大力投入装备制造业,目前可以生产一些低端工艺的生产设备。在这里我多说一点,在生产设备领域,我认为做的最好的是日本,鬼子可以将所有的生产设备都造出来,有些是行业标准,有些是可以使用,但不是行业标准。而且所有的零备件全部是自己造的。不过鬼子最近在走下坡路,小鬼子的水平和老鬼子差太多,不论是敬业精神还是技术,都在下降。

  下面我说说装备制造业中最复杂的设备,光刻机,被誉为人类20世纪的发明奇迹之一。各位可以百度一下原理,光刻机就是放大的单反,光刻机就是将光罩上的设计好集成电路图形通过光线的曝光印到光感材料上,形成图形。最核心的就是镜头,这个不是一般的镜头,可以达到高2米直径1米,甚至更大。目前业绩有5家公司分别是荷兰的ASML、日本的Nikon、日本的cannon、美国的ultratech以及※※的SMEE。※※排名第四,很快就能超过cannon。为什么只有这么几家,因为这东西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目前业绩最先进工艺是22nm,也就是说,光刻机要将22nm的线条刻到芯片上,纳米是啥概念,你用手按一下桌子形变的大小。肉眼根本看不出。荷兰的ASML目前在业界稍领先日本的尼康,但它最核心的镜头不是自己造的,是德国的蔡司生产的,这种光刻机是精度最高,分辨率最高的,速度最快。日本的光刻机全部是国产,特点是稳定,故障率低,分辨率和精度也不差,英特尔只用日本尼康的光刻机。佳能和ultratech目前比较差,基本被挤出了主流市场,不过还有一点点市场份额。※※从大※※被炸后,痛定思痛,经过近十几年的研究,目前可以在低端工艺的光刻机领域有一席之地,设计自主完成,零备件一部分国产,一部分进口,镜头自主设计及组装,镜片国内和国外的都有。可能jy会骂中国是山寨,我可以骄傲的告诉你,这玩艺不是谁都能山寨出来的,一个镜头内部有几百上千个镜片,每个镜片都按照设计安装,差一点都不行,每个镜片都有自己的功能,大小也不尽相同,这里集成了光学设计、光学测试、精密机械加工等核心技术,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韩国人连火箭都发射不上去,像这么复杂的东西根本山寨都山寨不出来。  
   下面我说说,为啥※※要发展半导体装备制造业。
       
   1999年※※※※被米帝轰炸,这大大出乎了※※※的意料。
   领导一般会问:这啥※※可以这么准的打到我?
   答:精确制导炸弹。
  问:这※※靠啥控制?
   答:集成电路。
   问:我们能造集成电路吗?
   答:能,但是我们的设备100%依赖进口。
   领导惊愕:啊?这不是还得被打吗,我们也要有这个设备,开整!
   这个只是笑话,更大的原因是这个设备利润太高了,以光刻机为例,业界最先进的ASML300mm双体扫描式光刻机,一台的售价是5000-6000万欧元,欧元阿欧元!利润至少50%!向三星、台积电这样的超级工厂一个厂就得有60-70台,大家算算,多少钱。荷兰只有两个企业,一个是飞利浦,一个是ASML,就这两个企业,就让荷兰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日本的nikon便宜一些,但是有英特尔的支持,生意也是很好的。※※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这么大的蛋糕咱也得分点,※※的光刻机一台也要几百万美元,这只是刚刚起步,日本和欧洲积累了50年,※※十几年,在给※※10年,就可以对他们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和他们竞争。※※的长期战略就是要能全部国产化半导体装备,这个可能要50年几代人甚至更长。

  我就想告诉大家什么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像韩国人那样有一点小成绩就夜郎自大,要向※※一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刻苦钻研,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上,这才是强国之路。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深感祖国在发展,国力在增强,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不出思想家,只能培养出工程师,但是我非常庆幸国家培养出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将在这些70、80、90后工程师的手中逐步提高,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

还是网上扒的文章。
[1188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12:50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5 12:41
光刻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光机电系统,其中的核心零件也都需要高端的特殊设备才能加工出来,比如光学系统中的透镜。为了降低衍射效应以便得到更细的线宽,光刻机中使用的激光波长只有通常可见光的三分之一,因此对透镜表面光洁度的要求比普通光学零件要高出三倍,为此必须使用特殊的抛光技术,才能满足其极为苛刻的形貌指标。

光刻机所涉及的产业链非常长、非常高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独立地掌握其全部子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技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刻机生产商ASML是荷兰公司,光刻机中的光学镜组来自德国、干涉测量系统来自美国,其产品可以说是整个西方世界科技成果的总和。在这方面,中国要想取得独立自主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以一己之力追赶所有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积累,每一个单项的突破都意味着中国又追上了一步,这个过程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不过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工业产能和雄厚的人才基础,中国的IC产业最终实现全面超越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摘自网上文章。


国产高级光学镜片。
[1187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12:47
※※1970年代生产的几种光刻镜头。东风牌的。
[1186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12:41
光刻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光机电系统,其中的核心零件也都需要高端的特殊设备才能加工出来,比如光学系统中的透镜。为了降低衍射效应以便得到更细的线宽,光刻机中使用的激光波长只有通常可见光的三分之一,因此对透镜表面光洁度的要求比普通光学零件要高出三倍,为此必须使用特殊的抛光技术,才能满足其极为苛刻的形貌指标。

光刻机所涉及的产业链非常长、非常高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独立地掌握其全部子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技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刻机生产商ASML是荷兰公司,光刻机中的光学镜组来自德国、干涉测量系统来自美国,其产品可以说是整个西方世界科技成果的总和。在这方面,中国要想取得独立自主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以一己之力追赶所有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积累,每一个单项的突破都意味着中国又追上了一步,这个过程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不过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工业产能和雄厚的人才基础,中国的IC产业最终实现全面超越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摘自网上文章。
[1185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5 12:38
上海微电子十几年坚持研发 让国产光刻机抢滩国际市场( 2015年5月4日 )
  互联网时代的繁荣,从技术层面看,靠的是一块块刻着细密电路的半导体芯片,而将蕴藏着智能的集成电路刻上硅片的,则是光刻机。芯片越做越小,用来雕刻芯片的光刻机则越来越复杂,成为集光机电等多学科尖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业中的珠穆朗玛峰”。

  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能靠自己力量登上这座“珠穆朗玛峰”吗?

  2002年,光刻机被列入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由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推动成立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来承担,2008年国家又启动了“02”科技重大专项予以衔接持续攻关。经过十几年潜心研发,※※已基本掌握了高端光刻机的集成技术,并部分掌握了核心部件的制造技术。

  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用于集成电路前道制造的光刻机工作母机的研发之路还未达终点,但一路伴随研发诞生的相关技术,已开始产生辐射效应:先进封装光刻机已占领了90%的国内市场,预计未来两年国际市场占有率可达50%;OLED光刻机已形成了成熟产品,也已进入海外市场销售。

  创新资源整合,站上全球产业制高点

  浦东张江,上海微电子创始人贺荣明就在这里,与最初的几位创业者开始了光刻机的研发之路。“当时国内懂行的人寥寥无几,国际上又封锁技术。而当时所有投入,在国外只够造一个超净车间。”贺荣明说,尽管如此,技术上有再多困难,他也有信心克服,当时要让人理解光刻机的意义、技术风险,才是最难的。想象一下,一束激光经过上百块玻璃的聚焦,在硅片上刻下一道道相距仅几十纳米宽的电路——这难度相当于坐在一架超音速飞行的飞机上,拿着线头穿进另一架飞行中的飞机上的针孔。

  但再难也要做,因为造不出自己的光刻机,集成电路产业的命脉就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德、日等少数几个国家有制造能力。

  英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长期而富有耐心的※※资助是突破性创新的绝对先决条件。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制造装备,光刻机得到了稳定的资助。“让这个项目落地上海,是上海市※※富有战略眼光的决策,是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决策。”贺荣明说,从建造大楼、研发经费配套,到政策扶持,上海市※※为光刻机的成长,提供了稳定而长期的支持。

  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光刻机的制造集光机电等高技术于一体,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生产要求,都可能为一个配套产业带来创新能级提升的机会。贺荣明说,整个研发过程相当艰苦,除了出差,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回家,就是他这十几年生活的全部。

  然而,忍受这种“煎熬”是值得的。从2012年开始,培育起了供应链的上海微电子,开始“沿途下蛋”,利用已经掌握的光刻机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光刻机产品,不到两三年就走向了国际市场。据悉,先进封装光刻机500系列一进入市场,就迫使国外同行产品降价近1/3。

  将创新基因注入人才团队

  创新,靠的是人才。上海微电子极为注重自己培养研发队伍。

  十几年前,国内真正懂光刻机的人才很少,由于高端光刻机人才的稀缺性及受到国际技术限制等综合因素,从海外引进,一是可能性很小,二是回来可能“水土不服”。几经尝试和综合考虑,上海微电子决定采用以自主培养为主、引进吸收为辅的人才培养策略,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我们国情的有效方法。

  公司人事总监贺跃进说,由于光刻机需要多学科、大团队协作,要求既尊重人才,又不过分依赖个人。为此,他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快速培养的机制。

  随着研发团队日益庞大,如何向团队内注入创新基因,使其不断产生强大的创新变异能力?三年前,上海微电子推出鼓励员工创新的“黄昏工程”,每年组织评选出10个年度创新研究课题,每个资助10万元,创新研究过程中如果失败可免责,成功有奖,不断营造企业创新氛围。如今,黄昏工程已产生多项发明专利。未来他们还将推出企业内部“创新币”,搭建创新交易平台,让创新变得更活跃。

============================================================================

为什么2002年才开始重视?前20多年在干什么?
[1184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4 17:27
Carl Zeiss Jena 1900年代末期开发出了世界第一只APO物镜。NA1.4 60X.
[1183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4 17:23
dongmin 发表于 2015-6-4 12:48
这个应该是和费氏台配合用的专用物镜,配合费氏台上的玻璃半球时,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都变大了,所以有两个规格。


谢谢指教。这些好东西在我这真是浪费了。从来没有好好用过。
[1182 楼] dongmin [泡菜]
15-6-4 12:48
Kievuser 发表于 2015-6-4 12:24
一只构造独特的Leitz物镜。带光圈,标了两种规格。不知道dongmin兄是否知道它的用途?


这个应该是和费氏台配合用的专用物镜,配合费氏台上的玻璃半球时,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都变大了,所以有两个规格。
[1181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4 12:34
一只4倍的国产偏振光物镜。产地不详。
[1180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4 12:24
一只构造独特的Leitz物镜。带光圈,标了两种规格。不知道dongmin兄是否知道它的用途?

[1179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4 12:19
Leitz 公司的东西做的的确很精致。这只早期的APO油镜的数值孔径也达到了NA1.4.

[1178 楼] Kievuser [陈年泡菜]
15-6-4 12:10
一种早期国产物镜。包装盒上的字还是繁体的。应该是1950年代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