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廊桥 (曾用名:“游浙南闽北古廊桥记”)
71094 2500
[1933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8 08:56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平流八敏溪风雨桥。桥上《功德碑》记载了许多“X奶(?)XX”的姓名,特别是“杨奶(?)XX”尤其多,当时猜想可能是尊重“杨姓”年长的女性。但是后来在良口乡,有当地人说这样写的“奶(?)”发音就是“yang”,“杨”和“奶(?)yang”就是一个姓,于是糊涂啦。那,是不是哪个字的简写?于是更糊涂啦。
有明白的,请来指点指点啊。
[1932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8 08:43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平流八敏溪风雨桥
[1931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8:16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寨滩头风雨桥
[1930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8:16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寨滩头风雨桥
[1929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8:15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寨
[1928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8:14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寨
[1927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7:56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华练培风桥。牛郎织女,不太多见。
[1926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7:54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华练培风桥
[1925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7:53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华练培风桥
[1924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0:45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三江琶团桥。琶团桥由于功能处理匠心独具,被专家们称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民间桥梁建筑之典范。
[1923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0:44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三江琶团桥。桥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两位工匠修建,各从一头建去,各有风格,却浑然天成地统一在整体中。
[1922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0:43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三江琶团桥。三江巴团风雨桥的特色,除了人畜分道以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廊、亭依山就势,与山水浑然一气,十分得体。三江巴团风雨桥的第二个特点是桥的出入口与桥轴以80度角连接山间小道,优美的桥门融合着古津。桥的下部结构与程阳桥基本相同。
[1921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5 10:41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三江琶团桥。琶团桥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桥长50米,宽4.5米,桥台净距30.4米,两孔二台一墩三亭。桥面分人行道和畜行道,畜行道挂于桥侧,人行道宽3.9米,净高2.4米;畜行道宽1.4米,净高1.9米。畜行道桥面比人行道低1.52米,上下异层,与现代的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1920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4 12:54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盘贵寨文星桥。
[1919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4 12:52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盘贵寨文星桥。
[1918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4 12:51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盘贵寨文星桥。
[1917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18:08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平流寨的赐福桥,建于1861年。
[1916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18:07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平流寨的赐福桥,建于1861年。
[1915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18:07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平流寨的赐福桥,建于1861年。
[1914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18:06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平流寨的赐福桥,建于1861年。
[1913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08:34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寨巩福桥。
[1912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08:33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寨巩福桥。
[1911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08:33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寨巩福桥。
[1910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08:32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寨巩福桥。
[1909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08:08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村座龙寨龙安屯的风雨桥,此桥的“亮点”在这里。
[1908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08:07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村座龙寨龙安屯的风雨桥。
[1907 楼] 金凯甲 [泡菜]
17-5-3 08:07
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村座龙寨龙安屯的风雨桥。
[1906 楼] 金凯甲 [泡菜]
17-4-28 16:58
八江乡平江寨的“郎胖风雨桥”。桥看上去很普通,但《桥序》里详述了此桥的来历,简述了郎胖的故事。
“这里叫平江寨,早在三国时是苗侗居住的地方。。。。。。”
“传说在宋时(1033年)五侯杨令公之曾孙杨文广率兵征南。。。。。。一部分安家为民。。。。。。”
“清康熙年间(1680年),杨家宗族出一武士,名叫郎胖。。。。。。”
“。。。。。。”
“本故事是根据郎胖十五代孙子杨浓香1979年的农历十月廿六口述,杨友保收集整理。”

故事很长,大意是说郎胖力气过人,练有一身好武艺,但为人忠厚,被举荐到皇帝面前献艺时,遭小人进谗言而报国无门。于是郎胖决心用一身的气力开田造地为子孙造福。此桥就是为纪念郎胖,在郎胖经常洗凉的“大将圹”上建造的。

网上没搜到郎胖的文字,为了“讲讲清楚”,金凯打了这么多字,也够拼的。
本帖最后由 金凯甲 于 2017-4-28 17:16 编辑

[1905 楼] 金凯甲 [泡菜]
17-4-28 16:21
八江乡平江寨的“郎胖风雨桥”。
[1904 楼] 金凯甲 [泡菜]
17-4-28 14:16
八江乡里的风雨桥,位于三江县八江乡八江村。桥中有不少桥碑,能看到的记录是建于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