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以南》——佤邦记续
8723 204
[26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29 12:21
---平常的日子
[25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20 12:38
---宁静时分
[24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20 12:35
---沉思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1 11:31 补充
---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叶“大多时候都身着军装,虽然读书不多,但工作很认真。这边女孩子通常十五,六岁就嫁人,而十九岁的她也快当妈妈了...平时很少说话,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沉思...
[23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8 10:48
---老者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1 10:52 补充
---相对和女性不同,这里男性大多喜欢身着或部分身着军装。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1 11:17 补充
---”岩“是这个村的村长兼卫生所所长,时光在他脸上留下了刀削般的刻痕,和其他佤族人一样,他手上和身上也纹着※※,他们相信这能带来护佑与祝福。也许物质生活不算太充足,但平静无忧的表情总提醒着我一些什么...
[22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8 10:46
---少女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1 10:47 补充
---由于※※的原因,这里全民“皆兵”,我们所接触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军人。但就算生活条件不好,也阻挡不了女孩子爱吃与爱美的天性。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1 11:02 补充
---工作之余,”安“总会找到一些稀奇的果子或食物来吃,也总忘不了请大家一起共享,有些味道很好,酸酸甜甜的,而有些就看你能否适应了...记得有次吃”辣椒拌黄果“,足足三天火烧般的腹痛加腹泻,记忆很是深刻。
[21 楼] mm1986 [资深泡菜]
13-10-17 13:01
这是什么地方??风景好美啊
[20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3:01
---午间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1 12:56 补充
---贡嘎可能是公明山海拔最高的村庄,这的的居民才是名副其实的”山民“,村庄四周山石嶙峋,农业环境远较其他村庄差,饮水需到山腰去抬,生活很不方便,但村民们还是习惯的住这里。
[19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3:00
---清晨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1-1 16:55 补充
---经历一夜寒冷潮湿和蚊虫的侵扰以后,迎来了这样的一个早晨,旁边的茅屋仿佛矗立云海之上,天空燕子急速飞翔...
[18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58
---烈日与暴雨之间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1-2 14:29 补充
---在去南邓的路上,这个贫瘠的山村也是我们的工作地点之一。曾经茂密的森林在经历战火与无序的砍伐以后,所剩无几。以前这里的村民还能靠种植罂黍过活,而自05年佤邦宣布全面禁毒以后,这里的村民只能改种植庄稼。但联合国替代种植还没惠及到这里,缺乏种植技术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
[17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57
---十二月的山丘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1 11:36 补充
---在北方冰天雪地,万木皆枯的时候,这里却盛开如此繁花。
[16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54
---傍晚的村庄
[15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53
---村民们
[14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51
---悠闲的时光
[13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47
---山峪雾海 本帖最后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17 12:48 编辑

[12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46
---寺庙前的小和尚
[11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45
---清晨的山寨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1-4 16:10 补充
---距離南抗伍區上最遠的寨子,這裡連區上幹部也很少來到。沒通電,也沒潔淨的飲用水,幾乎和外界完全相隔。寨子裡的情況並不像風景那麽美好,一天看病下來,當時記錄了就有6個傷寒,9個痢疾,還有11個未分型的瘧疾......
[10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43
---午间
[9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42
---平常的日子
[8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40
---雨后的瞬间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30 18:19 补充
---这里是距离绍帕大概30多公里,却花了6个多小时(包括中间发生的小插曲)的时间才到达这里,因为仅有狭窄并长满野草的“泥路”,所以基本和步行相等...封闭的状态让这里很大程度保持着原生态,而对面不远处即是中国。热带山区的多变气候,使我们的行程很不方便,而汗水和雨水也让衣服始终保持着湿润的状态...
[7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39
---曾经的记忆
[6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38
---南坎伍的晚霞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29 12:46 补充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看的的唯一 的一次晚霞,那天对我来说,并不普通。
---和佤邦其它地方一样,居住在这里的除了当地山民,还有一些来此开矿、经商的中国人,而他们的到来,明显影响着这里的生活习惯。山民们的自然生活开始出现了现代的商业色彩,传统的佤族茅屋建材逐渐被更简单、方便的石棉瓦,铁皮瓦取代。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户则使用混凝土建房。很难说明这究竟是好还是坏,毕竟曾经的一些东西正逐步消亡...
[5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37
---河谷地带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20 13:03 补充
一衣带水的边境线上坐落很多村庄,不仅仅有佤族,还有拉祜,傣,布依,德昂等众多民族居住在此,主要以种植稻子和橡胶为生,而在河谷地区,每到夏季,雨水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4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36
---图腾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20 12:53 补充
当地世代群居的佤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受地域的影响,佤族普遍崇尚"牛",以牛为图腾随处可见,当然有一些是习俗,有一些是有意为之...
[3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33
---湖畔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20 12:45 补充
若不是当地节日,来这里的人员并不多,很安静的湿地.
[2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31
---寂静的湖泊
以下内容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3-10-18 11:30 补充
---”龙潭“,这边叫这名字的地方很多,湖泊坐落西盟,对面即是佤邦岩城,大多居住的同是佤,拉祜,傣族等,村和村之间,往往十里不同音,陪同我们的当地人居然也经常要用”猜“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1 楼] 名利爱好者 [资深泡菜]
13-10-17 12:30
只是爲了記錄以前、現在、或是將來的,有過的、正在的或是將要有的經歷...爲了便於觀看,請勿貼與本主題無關的圖。

---“佤邦”,對大多數人來說,仍是一個神秘的所在,外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地屬緬甸上撣邦,曾因割據武裝和種植鴉片聞名於世,成為廣義金三角的一部分。這裡我試着用鏡頭去展示所看到的和經歷過的那些“故事”。

---記錄的內容多已過去十年,仍仿佛發生在昨天。也許很粗礪,但卻真實。

---來這裡不是旅遊,也不是獵奇,只是選擇了一種生活的方式。

---有些觀念可能不一定會被接受,可它就在那裡,不管願不願意,總在不知不覺中表露,這和意願無關,是經歷的烙印。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想做個“博客”式的回憶錄,沒想到發到“佤邦”這塊的時候,一發不可收拾,使之成了專題,有些“移情”,或是“入戲”了......畢竟這段經歷是我不短的人生裡面最精彩的篇章。
    攝影不是我的本職,當時拍的時候,也只是用作記錄。而很多照片裡的事情,雖然參與了卻只能在“事後”補拍。另有一些圖片因為協議暫不能發,還有一些圖片因生活、工作的變動而遺失...所以能說的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就只能留給自己迴憶中品味。
    發圖前,我翻閱了一些資料,Google了下背景,盡量確保記憶和事實的一致性。在文字上,也盡量選擇用中立、客觀的用詞,查看資料時,關注了其他人對這裡的報道,但關於這塊土地的記載確實不多,而遺憾的是,大多報道只聚焦於武裝獨立與毒品這兩方面,展示在面前的就仿佛如現代人闖進食人部落。如果說他們在記錄風格上偏重於“爲吸引眼球而只講述某段歷史”的話,那麽我的描述應該更接近“現狀”吧,希望我的記錄能給後人瞭解這塊土地帶來些便利。
    每一張照片都有很多的故事,有的時間跨度很大,發圖的時候,我也盡量站在觀者的角度來考慮。在那段時間裡,有對工作及人生的思考,加上人物、背景與我的息息相關,主觀性是免不了。
    在“故事”的續貫性上,沒嚴格按時間的順序,因為記錄的“故事”裡,有時風景偏多,有時記事偏多,爲避免審美疲勞、消化不良,就做了些調整。
    回顧開始拍照到現在已十年余,攝影改變我很多,這裡的經歷也改變攝影很多,但更多是對我人生的影響。記得來前讀過一本“緬共”寫的書“...我到這裡來,把血撒在土地上......”
    且以此獻給那些來到這裡幫助人們改變貧窮、疾病的同行。

---圖片選自抓拍(橫照)、均RAW格式直接出圖,無裁剪、拼接。

---後文選擇繁體字只是覺得繁體字很美,適合配圖,別無他意。如能一起學點正體字,也算是看貼的小福利。

---前面的小圖一直想改成1280X的大圖,因所堅信的是“大就是硬道理”,可惜限於版規,就算有點完美主義的強迫也只能忍著...,So,請大家見諒

---文字說明方面,已反復斟酌過,像225樓的“泡”字是否用“皰”呢,還有230樓的“力”字是否該換“利”字?既希望這些改動不影響文字圖片的嚴謹又不會太乏味,有時還擔心某些細節糾結引導對圖片的誤讀...,另外看來要擺脫“國家地理式”的影響以及既往的風格還需要更多的學習,好的圖片應該是靠近人的,近期的改動就算一次新的探索吧

------再次真心感謝各位來“聽”我的故事!就不另一一回複了 本帖最后由 名利爱好者 于 2016-4-20 10:15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