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88238
2316
[221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4 20:44
M ※※情怀—章乃器捐献文物展—003
章乃器先生一向热心祖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为了避免中国文物落入不法之徒手中,曾斥巨资购藏了大量中国※※文物,主要包括青铜器、陶瓷、铜镜、玉器等几大门类。章先生与同时代的许多著名收藏家过从甚密,并得到古玩前辈的指点,所收文物多有精品。章先生本人慧眼识珠、欣赏品味很高,对这些文物所蕴含的※※信息和艺术之美也有独到的研究。 中※※民※※※成立后,章乃器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珍贵文物分批捐献给国家。其中,有一部分捐献给了当时的中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之一)。章先生去世后,20世纪80年代,其家属又根据其生前遗愿,将一大批文物捐献给我馆。 2017年是章乃器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他“变家传之宝为国传之宝”的义举,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他捐献的藏品中有较高学术和艺术价值的110余件文物呈现给大家。我们在欣赏中国文物之美的同时,能够体味到藏捐者丰富的学识、高雅的品味以及化私为公的※※情怀。 《章乃器为捐献文物事致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函》 送 社会文化管理局 郑振铎局长 西谛我兄: 我四十天以后就要搬家。为图省事,我希望您局能在搬家前或搬家后不久将我的一批文物接收过去。否则,一起搬过去将来又搬到您们那里去,十分费力,放在原处过久又不放心,占了别人房子问题也多。 如何先请考虑,不久将面谒作决。 章乃器 1953.12.9 ![]() |
[221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4 20:39
M ※※情怀—章乃器捐献文物展—002
章乃器(1897—1977年),浙※※田人,是※※著名的※※※※人士、民族资本家、经济学家、文物收藏家。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他在抗战前夕,因反对※※※独裁专制和不抵抗政策而一度被捕入狱,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经各界人士的积极营救被释放。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发起成立※※建国会,任※※副主任委员。中※※民※※※成立前后,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1949年9月后历任※※人民※※政务院政务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并出任政协财政经济组组长,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52年起,任※※人民※※粮食部部长,对新中国初期的民生建设作出了贡献。1957年被划为※※,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坚信“实践检验真理,时间会解决问题。” ※※※※※,又遭※※“※※※”一伙的残酷迫害,※※、※※、毒打,他怀着对人民的赤诚忠心,常以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名言自勉。十年浩劫的漫长黑夜,耗尽了他最后的生命,当曙光出现之际,章乃器的生命之火熄灭了。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8-12-24 20:40 编辑 ![]() |
[221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4 20:36
M ※※情怀—章乃器捐献文物展—001
※※情怀—章乃器捐献文物展 ![]() |
[221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3 11:31
L 大唐风华—098
《鎏金莲花座银菩萨》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后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模铸錾刻成型。头戴花蔓宝冠,宝缯垂肩,上身坦露,右肩至左肋斜披帛巾,臂、腕戴钏饰,胸佩戴璎珞,双手施印,下着羊肠大裙,后有背光,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据考证,此像是依照密宗金刚界与胎藏界两界曼茶罗而布建的。 ![]() |
[220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3 11:29
L 大唐风华—097
《鎏金铜天王像》 高71厘米、宽2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天王像为青铜铸造,除头发外,通体鎏金。面部双眼圆睁,张口露齿,显得威严愤怒。头发火红。身着铠甲,錾刻纹路生动流畅。肩部装饰龙首形。腹部※※有兽首装饰。右手叉腰,左臂上举。双脚踏在憨态可掬的两个小夜叉之上,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极具有艺术感染力。 ![]() |
[220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3 11:27
L 大唐风华—096
《三彩天王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52厘米、53.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对天王俑皆作武士打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四肢矫健,怒目圆睁,足下踩踏做垂死挣扎状的夜叉。工匠大胆采用对比夸张手法,凸显天王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 ![]() |
[220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3 11:26
L 大唐风华—095
《三彩天王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52厘米、53.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对天王俑皆作武士打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四肢矫健,怒目圆睁,足下踩踏做垂死挣扎状的夜叉。工匠大胆采用对比夸张手法,凸显天王驱邪镇恶的威慑力量。 天王俑源于佛教的※※神,多置于寺院门前或佛像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神的外表也逐渐被改造成经过艺术夸张的武士形象,不仅见于寺庙,也被用来驱鬼辟邪,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变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因此天王俑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在众多考古发掘中,天王俑成为在墓葬中出现较多的镇墓俑。它们一般成对随葬,放置在 镇墓神兽之后,面向墓门,起镇恶驱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的安宁。 盛唐之前,长期普遍存在的是兽形和人兽同体的镇墓神物。早在春秋战国之交,南方荆楚地区就出现了立体木质和青铜质镇墓神物。继兽形镇墓神兽之后,东汉时期出现了人兽同体镇墓神物。南北朝时期,人兽同体镇墓神物逐渐普遍化而占据了突出地位,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晚期。盛唐高宗时期,镇墓天王俑的出现,意味着彻底具有人类外形而又具有镇魅驱邪神异功能的镇墓神物已充分“人性化”了,标志着神人同形观念的确立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加强。镇墓天王俑与现实人类的区别,仅仅在于它具有超人的驱魅镇邪的功能、威严凶猛的外貌和神秘性。 ![]() |
[220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2 21:29
L 大唐风华—094
《三彩塔式罐》 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热电厂2号唐墓出土 陕西考古研究院藏 塔式罐是一种受佛教影响产生的特殊随葬明器,以三彩陶瓷罐最为常见。器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是高耸的圆锥形盖;中部器身作罐形,鼓腹、平底;下部为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一般认为唐墓中放置塔式罐,表明墓主对佛的信仰或死后进入极乐佛国的心愿。但其所涉及的墓主身份除了平民以外,还有较多的皇族、文官、儒家子弟以及道教信徒,表明塔式罐已被儒家及道家人士接受。 ![]() |
[220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2 21:25
L 大唐风华—093
《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36.5~42.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
[220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2 21:24
L 大唐风华—092
《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36.5~42.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
[220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2 21:22
L 大唐风华—091
《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36.5~42.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
[220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2 21:21
L 大唐风华—090
《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36.5~42.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
[220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1 15:26
L 大唐风华—089
《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36.5~42.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
[220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1 15:25
L 大唐风华—088
《十二生肖陶俑》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 高36.5~42.5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生肖的造型作兽首人身,兽首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形象。人身直立,身穿交领宽袖衣,长垂至足,两手笼袖拱于胸前。 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由于十二生肖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而在陶瓷、石雕、石刻、砖刻、绘画、刺绣、青铜镜等各种艺术门类中出现了不少以之为题材的艺术品,作为随葬品的生肖俑就是其中较具特色的一个种类,是研究当时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十二生肖俑为俑的一种,一般为陶瓷制品,亦有少数为石制,常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 早期的生肖俑形象较为写实,为陶质,见于北朝时期,形象是单纯的动物形,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生肖俑的艺术成分逐渐增加,成为以动物和人物相结合的形象,显得生动有趣。代其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为兽首人身,即以十二生肖动物的头像配以人身。另一种为人首人身,或抱一生肖动物,或将动物置于肩上,或在冠顶附加生肖动物。 墓室四壁摆放的十二生肖一般都是按子午方向排列,同时十二生肖也可以表示时间,随葬入墓希望十二时辰的神灵轮流执勤守护墓主人,祈求墓室永固。 ![]() |
[219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1 15:22
L 大唐风华—087
《米继芬墓志拓片》 唐永贞元年(805年)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志盖盝顶,盖提“大唐故米府君墓志铭”九字,篆书。志文20行,行20-26字不等,行书,翟运撰文并书写。 志文记载米继芬是西域米国人,世代为官宦之家,祖父为本国长史,父亲突骑施是作为质子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历任辅国大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米继芬本人应该是随父一同来中国,后来“承袭质子,身处禁军,孝以至亲,忠以奉国”,在中国度过了一生,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死于家中。他有二子,长子国进在唐府兵中为官,幼子慧圆为大秦寺僧人。 米继芬虽然来自袄教盛行的粟特地区,但其子却是大秦寺景教的僧人,说明景教在贞元初年仍在长安流行。有学者进一步认为米继芬的祖父伊西和父亲突骑施在米国本土就是受洗礼的※※※信徒。 ![]() |
[219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1 15:20
L 大唐风华—086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后地宫后室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为八重宝函的第四重。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盝顶,盖与函身以铰链相连,司前贯有锁钥。顶盖面上饰四只迦陵频伽鸟,正中有羯摩三钴杵纹的八角团花,四角之莲花上有三钴金刚铃,底衬以蔓草纹。斜刹每边有两只凤鸟,盖之立沿每面錾两体飞天,周围有如意头立云及卧云。宝函正面为如来说法图,作说法印,旁侍二菩萨和四※※,又有二金刚力士及二供养童子侍立。二童之间有供案,上供香宝子等物。函左侧为坐狮文殊菩萨,函右侧为坐象普贤菩萨。二菩萨周围侍以小鬼、金刚、沙弥等眷属及供养人十余身。函后侧有戴帽坐佛,应为大日如来佛,佛前供案上有香宝子等物,周围有四尊菩萨,二※※,二童子。 ![]() |
[219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1 15:17
L 大唐风华—085
《大唐智藏禅师舍利装具》 唐 武德年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装具由石函、铜函、银瓶、金钵、绿色琉璃瓶组成。但这次展示品中并未有石函,石函上长67.5、上宽63厘米;下长7 6、下宽64厘米;高43.5厘米,形制相较于展示出来的铜函要大很多,正中凿以方形石槽,内置铜函;方形石槽上嵌放刻铭方形石板,盝顶石盖覆盖其上。方形石板和盝顶盖均两面刻字。除石铭外,两石分别镌刻341位和192位捐奉人,多为智藏禅师之※※及众多信徒。铜函盝顶刻“函主阎弘睿”5字,函正面刻有22位函主名单。从铭文可知,智藏禅师原在长安县丰德寺出家,大唐武德三年(620年) 受皇帝别诏入京,年垂90岁于武德七年(624年)四月十五日迁神化世,八年(625年) 四月八日建灵塔。铭文内容纠正了《续高僧传》相关记载的谬误。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8-12-21 15:17 编辑 ![]() |
[219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1 15:14
L 大唐风华—084 《升仙太子碑局部(拓片)》 原碑立于河南省偃师市府店缑山升仙观旧址 碑高6.7米、宽1.55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去登封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遂撰写此碑文,记述了周灵王的太子晋(字子乔)升仙的故事,比附自身。碑额用飞白体书写“升仙太子之碑”字样,笔画丝丝露白。碑文33行,每行66字,行、草相间,笔画婉约,圆转流畅,意态豪纵。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书法家薛稷、钟绍京之手,字体神韵研华,遒劲有法。 ![]() |
[219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0 21:10
L 大唐风华—083
《王子乔吹笙引凤铜镜》 直径12.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铜镜呈圆形,但形制特别,镜背是一幅山水人物浮雕,以镜钮作崇山峻岭的中心,山石间水流汹涌。镜钮右有一人,头束高冠,身着长衣,※※于岩石上,双手持笙悠然吹奏。镜钮左侧有一只展开双翼,尾羽高翘的凤鸟。钮上下各有一只禽鸟,或在山谷间翱翔或立于岩石之上,仿佛被清雅乐音吸引而至。 唐代,在上层统治者的狂热追求和大力推崇下道教发展兴盛,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均有表现,这枚铜镜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富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故事。 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王子乔是东周时周灵王的太子,天资灵颖,温良博学。时遇水患,周灵王准备用壅堵的办法治理,遭到太子晋强烈反对,并直言进谏,不料被废黜为庶人。他内心郁郁,出游于伊、洛水间,随道士浮丘公上嵩高山,三十年后得道乘鹤成仙。 ![]() |
[219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0 21:07
L 大唐风华—082
《高士图》 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韩休墓出土 陕西※※博物馆藏 ![]() |
[219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0 21:06
L 大唐风华—081
《高士图》 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韩休墓出土 陕西※※博物馆藏 ![]() |
[219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0 21:05
L 大唐风华—080
《高士图》 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韩休墓出土 陕西※※博物馆藏 ![]() |
[219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0 21:03
L 大唐风华—079
《高士图》 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韩休墓出土 陕西※※博物馆藏 ![]() |
[219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0 21:02
L 大唐风华—078
《高士图》 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韩休墓出土 陕西※※博物馆藏 韩休墓墓室西壁共有六幅“高士图”,呈六扇屏风式布局,现仅剩四幅。各幅构图相同,均于红褐色边框内部绘有一棵挺拔的大树,下部绘一男士,身着阔袖黄袍,足穿云头履,或执如意,或拱手而立,形象飘逸洒脱,其技法与东晋顾恺之的绘画风格相似,线条起伏流畅,赋色则清淡典雅,表现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高士题材。这类“高士图”大多出自初唐墓壁画,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儒家道德观念和处世哲学,而其中的某些人物又可能表现隐逸思想和道教神仙观念。 ![]() |
[218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20 20:58
L 大唐风华—077 第六单元 学理共归真 唐朝是中国※※上非常开放包容的朝代。传统的儒、道、释三家并重,新传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教等也各有发展。其理念虽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信仰,在当时兼容并蓄的社会中相互影响,和谐共存,共同筑就了唐朝人的精神家园。 因为民族的多元化,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最能反映这些思想文化多样性的要属宗教艺术了。在当时的唐朝境内,从皇室到平民,从本土居民到异域人士,他们对与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运用达到了一个较高程度。展品不仅带我们感受到了唐代社会浓厚的宗教氛围,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大唐包容的心态。 ![]() |
[218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19 16:14
L 大唐风华—076
《黑釉白斑龙柄瓷执壶》 唐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87年归还 高2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唐代的金银器、陶瓷器、壁画中多见这种带把壶,这类器物在中亚、西亚经常可以见到,一般认为是波斯萨跚遗物。但它的起源早,分布广,从罗马到※※※都有发现。传至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后,被称为“胡瓶”。 ![]() |
[218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19 16:11
L 大唐风华—075
《彩绘黑人立俑》 1985年陕西省长武县郭村唐墓出土 长武县博物馆藏 此俑卷发厚唇,袒胸露腹,颈戴项链,皮肤黝黑。身缠红带,从臀部缠绕至背披于两肩。赤足,左手紧握高举,右手平伸于腰间。 这则立俑与唐墓壁画中的昆仑奴形象接近,所以认为其应是唐代史书中的昆仑奴了。关于昆仑奴,学界研究有很多,基本认为“他们有的来自非洲的黑人,有的为散居南海各地的昆仑族人,有的也可能是南海之矮黑种人”;他们有些是作为南海诸国的贡品而来,有的则是人贩贩卖而来。他们除了做官私奴婢外,还有成为水手或者修船杂役的人员,但总数其实并不多。 ![]() |
[218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19 16:09
L 大唐风华—074
《彩绘胡人俑》 1972年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乾陵博物馆藏 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着圆领长袍,作牵马或牵骆驼状。尖顶帽是西域及北方各族共同喜爱的一种头饰。 ![]() |
[218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19 16:07
L 大唐风华—073
《三彩胡人俑》 1972年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乾陵博物馆藏 颧骨突出,锁眉,大眼微凸,狮子鼻,辫发后在两耳上方各盘一发髻。此类俑相貌丑陋,多为马夫形象,与中原人有别,但又属蒙古人种,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有羌人血统的关系。 ![]() |
[218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12-19 16:04
L 大唐风华—072 《三彩胡人俑》 1972年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乾陵博物馆藏 此俑形体魁梧,发辫交叉盘于两鬓。着绿色长袍,前襟挽于腰际,露出黄绿裙。双手握拳作牵马状。此类俑可能属于吐蕃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