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徘徊不前实在是我的纠结未解
4405
73
[16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48
所有镜头,买最好的光学结构,它有最优秀的结像能力。够用就好,别重复。有时套机便宜,可套机镜头基本上永不上岗。下岗或者待岗和没有工作区别很大吗?中画幅里都有一个最接近标头的牛头,也就是取代标头的成像最出色的头。有了它,你的原配标头还有用吗?除非你买个套机就拉倒,否则,宁可独自买,挑选自己的配置买,打算拍摄什么用什么头。爱好什么题材选什么头。再便宜,不用的就是最昂贵的。省下的钱买个黄花梨的笔筒吧,那木头香味,放在案头上可惬意了。冰冷的镜头不会带给你这种味道的。
|
[15 楼] 闲哥
[泡菜]
15-5-24 11:37
|
[14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31
几乎所有人都在赞美徕卡M镜头的锐利。它不是 完美者,为了焦外成像的完美过渡,它不得不设计1.4以上的大光圈镜头。因为法兰距很短,M 本身容易实现大景深。浅景深只能靠尽可能大的光圈。
为什么非要买50/0.95或者50/1.0,我就不赞同一定要买,又大又笨,全开光圈的拍摄,除了好奇的验证效果,真正应用,你用几回全开? ![]() |
[13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19
哈苏里如果只允许拥有两个镜头,那这个不能没有:
![]() |
[12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18
最崇尚的变焦镜头镜头:
![]() |
[11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15
抛开片幅和用途,最喜欢的镜头:
![]() |
[10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13
无比心仪的相机:
![]() |
[9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12
所有日本镜头里,最欣赏的一款,也几乎是唯一一款:
![]() |
[8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11:10
|
[7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5-5-24 10:00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6 楼] shujun1967
[泡菜]
15-5-24 09:10
谢谢楼主!收获不少.
|
[5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4 08:15
再说完最后一个话题 ,相机的改口和镜头的转接。
相机镜头接口更改的不多,最著名的当属佳能和哈苏。佳能改口为了扩大镜头法兰直径,便于日后具备电子信息传输镜头依然能实现高速镜头的配套(高速镜头也叫大光圈镜头)。哈苏改口的理由不清楚。但就我一个文盲,从文盲经营企业理念的角度出发,假如当时的数字化平台选择200系列,或者结合200系列完成今天的哈苏数字系统 ,200系列的镜头部分信号传输功能就能沿用,在此基础上哪怕重新设计和今天的H5D 一样的机身。哈苏※※镜头都不会被闲置,用户也就没有被抛弃(所谓的哈苏转接环可以沿用哈苏以前老镜头,使用很麻烦,一次一操作。FE系被彻底抛弃还不叫被抛弃吗)。就如同尼康的数字化升级道路一样,也许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我不是企业家,更不是哈苏的董事会成员,做不了什么决策部署。 说到这里就剩下镜头转接的话题。没有哪个玩镜头转接的自认为是在追求完美 。否则只能叫说谎! 照相机械具有两大功能,对于某些业余爱好者,就是能记录画面的玩具。对于所有职业摄影参与者,照相机械就是工具。作为玩具,对于玩具的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工具,只要能安全稳定可靠的完成任务,越省钱越好,不用花钱才好当然实现难度大。作为吸引客户的招牌,我若是商业广告制造商,那我会买能买得起的最好的重量级专业摄影器材,以证明我的实力和对客户的重视程度。块头越大越好,系统越复杂越好,具备震撼力的装备系统可以表明投入的与众不同。当然投资回报率要看你的客户属性和客户资源群的多寡。 转接镜头基本都是业余玩家的乐趣。而镜头转接名其曰为了追求完美,其实不过是无奈之举。如果你的镜头能够在镜头配套相机上完美的实现你的目的,何必要转接。如果你的相机有 足够多足够好的镜头可以任意选择,又何必去使用转接镜头。如果你最心仪的镜头制造出了适应你的相机的接口的镜头,你又何必去玩转接。我说的太直率露骨,难道现实不是如此吗? 对于喜欢转接的,我有个小提议,上述文字没有,因为它跨越了120中画幅这个范畴。135数字相机里,最能体现光学特质的玩法,就是徕卡M镜头转接到索尼微单,徕卡R 镜头转接到135的佳能。这是最便捷的玩法。 我选相机首先是选玩具,选择要素有几个:第一,相机外观要美观,结构要合理;第二,镜头要美观,外形要舒展;第三,镜头成像要一流,光学要素越完美越好;第四,相机和镜头装在一起,整体要协调,感觉舒服。这四项缺一不可。为什么这样要求,因为相机不是我的工具 ,我不会拿照片去卖钱得奖。玩具属性第一位,拍照作用第二位。因为我喜欢相机所以要学习照相。学习照相是为了更好的把玩相机。拍摄水平可以不提高,甚至于由于悟性不好难以提高,但欣赏照相机的水平不能迁就。 例举几个最有好玩价值的可更换镜头,个人喜好,不代表正确,不代表我有审美能力:徕卡M28,徕卡M90,徕卡R00,徕卡R180,徕卡R280,哈苏CFE40,CFE100,CV50,CFE250,FE300,禄来施耐德MF-APO-SMMAR90,禄来蔡司MF110,施耐德180. 好镜头不计其数,鉴于我孤陋寡闻,对照相机和摄影镜头更是半瓶子醋都不到,知道的就这些。不知道的应该需要继续学习。学习不能当饭吃。人生不能过度无知,但也不要追求什么都知道,因为知道的越多往往带来的痛苦也更多。隔山买驴要不得,见什么买什么更要不得。想办个人照相机械展览馆的例外。 当我用第一人称完成上述所有文字的时候,舒畅了很多。想必很多人也有我的类似想法,或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或者不想汝瓷费力码字。全剧终。谢谢所有曾经关心我支持我包容我的色影无忌的朋友们。没有任何请求,跟帖少一点对我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就心满意足。 本帖最后由 臭哈苏 于 2015-5-24 08:35 编辑 |
[4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3 11:58
大夫治不好自己的病.最近也非常困惑.哈苏的V系列镜头不论是转接到CONTAX645还是PENTAX645上还是玛米亚645上还是徕卡S上,使用的便利性都要优于转接到它自己品牌的H系统上.恰恰就是转换到自家门下最尴尬.这给我的困扰就是.选择哈苏V口后背,我忍受不了那些耷拉着的电线.也忍受不了V头转H机的转接环的电线.所以哈苏V背决不会上了,不喜欢富士龙镜头外型,H机太爱掉漆也更不会买.换禄莱系统,因为禄莱和哈苏的法兰距相差无几,互相之间没有可实现镜头转接的方案,何况也都有镜间快门的困扰.禄莱换不了了.卖掉哈苏吧,又真舍不得.还有七个大小不等的白金汉摄影包,都是浪费.除了浪费还剩浪费.
只剩下徕卡S、CONTAX645、PENTAX645、玛米亚645可选。从机器和镜头整体性上,更喜欢CONTAX,但已经是停产多年的※※产品,想买就都要二手货里寻。对另外两个日本品牌不感兴趣。还剩徕卡S可选,却始终找不到它的哪些色彩独特的优势能和飞思比美甚至有所超越,还没有长焦头可买。目前的它还属于半拉子工程,所以索性什么也不买。 我发现马连道可能有禄莱口的移轴镜头,但是移轴镜头主要是拍摄建筑,距离建筑不会很遥远,要广角才重要。长焦移轴的意义不大。 如果喜欢移轴,我更趋向林哈夫3000。小巧的技术机阿尔帕,我不喜欢,只剩林哈夫,也能用数字背,买几个好的林选镜头的把玩性很强。但是林哈夫3000这样的机器在野外最怕风。可是我们在野外遇到一点风都没有的天气也很奢侈。我不想花太多钱在照相器材上了,多了浪费。尽可能买一套更趋平衡的,买买得起的最好的镜头,不求数量,只求完美,可我找不到,也不存在。 当完成上述文字,纠结着多日的搜索行情,把内心的纠结写出来相当于一次重大发泄,也算倾诉了出来.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不再钟情于买相机,宁可做个旁观者也不做围猎者. |
[3 楼] M24
[泡菜]
15-5-22 16:21
先顶
再慢慢领会精神 |
[2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2 16:03
我写完上述文字,完成自己一个心结的总结,也算自己给自己封嘴之前的最终话语.跟贴的讨论未必回复,敬请原谅.
|
[1 楼] 臭哈苏
[陈年泡菜]
15-5-22 16:01
在重构相机的道路上之所以徘徊不前实在是我的纠结未解
现在手里只剩一套哈苏、一套徕卡,※※个镜头。经过多年的锦衣缩食,辛辛苦苦的积攒一点零花钱,身边朋友都规劝我放弃摄影这个爱好,向他们学习,要么玩石头,要么玩红木。总之折腾下来,包括昨天还魔鬼般冲动一次,买回几块烂石头。从外行到外行,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几乎全家的家具被我更新换代一遍还多,浪费掉多年辛苦打工的微薄薪水。始终如一的在月光族里稳居一席之地。 今天还想说说相机,因为自己有了打算,自从有了打算,就犹如魔鬼缠身,彻夜难眠。有闲无闲的抽空到网上去查看相机和镜头的行情。虽说认识几家欧洲照相机在中国的办事机构,为了节省点钱打招呼还有点不好意思,何况也未必能给多大面子。脸皮薄吃不饱,脸皮厚吃个够的道理虽然铭记在心,但行为作为执行力,依然在口头上,无法变成行动。正如那句话:“死要面子活受罪”!我则是不要面子照样活受罪。 所有的中画幅相机,就那么几个品牌几个型号,没有多少挑选余地是否代表可以随意的买。其实不然。即便都使用一个厂家的CCD或者CMOS芯片,也会有所差异。感光芯片是收集信号的,这个功能都一样,差别在于,影像信号收集后的编码技巧不同,这个所谓的编码过程就是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经过各自的或者通用的读图软件,也就是所谓的译码过程,再现出一幅由生命力的视觉图片。 几年前,我曾经说过,索尼在数字摄影世界属于开天辟地者,没有人当回事。有当回事的也不过对我嗤之以鼻。索尼在率先把活动影像拍摄功能融合到固定影像照相机中的时候,没有人注意这个功能会如何影响未来。但到2015年,情形大不相同了,电影拍摄已经都在4K以上,所有电视也都瞄准了4K这个标准。当然与此配套的蓝光播放器和电影光盘片源还未见踪迹。中画幅这个似乎和电影拍摄有点远的小众消费机型,当然也是专业广告商业摄影领域的核心拍摄设备,也已经突破传统,进军到4K的电影拍摄领域搅局了。 我今天的话语针对普通消费者层面的摄影业余爱好者,不针对考摄影画面出售换取利润的从商者。把照相机当玩具的消费者,估计没有谁渴望拥有一大堆相机,之所以拥有了一大堆相机,使因为没有哪一套相机能满足拥有者的所有拍摄需求或者拍摄风格的欲求。一件一件的,犹如我的石头,越来越多,占地方还舍不得扔。 如果说电影摄影机和照相机在未来还有什么区别的话,那是很明显的。边际非常清晰。电影摄影机的音频效果是照相机无法比拟也不会无休止的发展的,照相机的静态画面也还是电影摄影机不会不惜代价去追逐的。 曾经专注过网上某个帖子,里面有大骂某品牌微距镜头的话语,嫌弃它自动聚焦速度犹如蜗牛蜗牛爬树,慢得要命。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我没有参与发言和讨论,并不代表我放弃了关注。而是趁机会亲自去了北京,找到了这款镜头,仔细查看了它,也发现了奥秘所在。它的聚焦转环的旋转角度实在是太大了。这让我想起我手里的哈苏镜头和日本蔡司ZE100/2。他们异曲同工,正是这一点,我在考虑成为我的第一款此品牌镜头。其他的通过转接环继续实现我的哈苏蔡司镜头的生命力再生。这个生命力的再生没有什么可自豪的,算作无奈之举,措词还算中肯. 附图是我最喜欢的镜头之一,但和中画幅无缘,若实现把玩这个镜头的梦,必须放弃中画幅,选择中画幅就要别太喜欢回头再张望,奢望中画幅里出现这样的镜头,很难很难. 话说回来,既然4K已经成为了照相机的竞争点,既然照相机品牌间的竞争优势在于各自的编码技巧,那么似乎选择答案逐渐在明了,选择范围在缩小。的确如此。选择哪个相机更好呢? 如果说我以前曾经写过太多不负责任的关于摄影器材的文章的话,那我必须从现在起,开始赎罪。也就是不再提及品牌。 至少,在我的知识层面里,当然我的知识面很窄,甚至于可以用鼠目寸光来形容。我不会去写不同镜头的对比文章,也不会去写不同相机的成像差别。难以实现吗?得不到答案吗?这样说吧,只要你想知道佳能或者尼康的某款相机的差异化,你就选蔡司的通一款镜头来测试,譬如选择蔡司ZF35/1.4和ZE35/1.4分别安装在尼康和佳能上去同时拍摄一个画面即可。如何同时拍摄一个画面呢?你买个沙雀云台加横梁,两个相机一同装上去不久实现了吗。 否则,田忌赛马式的横向评比是没有公平可言的。只能让消费者云里雾里看不到真相,找不到消费趋向。 很难找到一款功能平衡的照相机,在于,由于其算法的不同,也就是编码技巧的差异,每款相机都有自己独到的长项,譬如拍摄亚洲人的人像的皮肤还原效果,譬如再现金黄色的风景的特殊色调的突出特征。尽管后期明室暗房特技都搬到了电脑上,那么后期经过不厌其烦的处理,经过不懈努力的色彩和色阶调整。总能找到一种尽可能满足你视觉喜好的终极结果。 镜头在一个系统里功不可没,也无可替代。镜头的成套性非常关键,不能买回一个相机,想买个长焦镜头或者变焦镜头就没有选择了。有人说,耐心等,最可怕的是,你的耐心等来了相机厂的关门,你后期想升级想成套的奢望都将化作泡影。 镜头转接,现在很时髦.成像绝对没有问题,我也有尝试,还有转接环.但那的确是个仔细活.稍微不慎,或者忘记什么注意事项,就会搞出一些麻烦,而更大的麻烦在于画面信息量最好的那个图片可能结像不扎实或者光圈不合适或者曝光不准确.总之,我失败的经历不少,成功地案例不多,镜头转接其实是一种无奈选择。不论是研发制造成本的缘故,还是生产过程环境政策的约束,有些好镜头变成了※※,也成为了永远的怀念。假如系统内有足够好的镜头可选,谁会去选择光圈信息焦距信息无法全天候双向沟通的转接镜头。相机可用,没有顶天立地的好镜头;镜头足够响彻天际,相机却不见踪影了。 有些相机,新旧系统接口不统一,老用户若扔掉价值连城的积累去更新系统,新旧系统之间勾连闭合的矛盾还不少,苦了消费者。殊不见隔壁邻居买的后背报警问题,他的遭遇对我是个提醒。别人的遭遇也会变成自己的未来。所以社会改革的意义就在于此,一个健康的稳定的诚信社会总比一个溃败的动荡的欺诈社会更符合一切生命的生存需要。摄影器材生态圈也不例外。 当我关注尽可能有4K,尽管我不会拍摄电影,也未必购买拍摄附件,也不会场景布置,也没有学过导演课程。但是敢于尝试还是我的永远不变的追求。镜头,尤其数码化优化的镜头成套性,必须考虑在内。那我的选项实在太少了,少的很。 作为一个业余到无法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没有视觉悟性的人,一个不知艺术为何物的人,一个痴迷于买书却看不懂的文盲,一个还没学会拍片的笨蛋懒虫,我是不可能加入到一个如同围猎般拍摄行为的活动中去了,即便是不放弃玩相机,也只会选择僻静但不至于僻静到被抢劫了呼救都难以实现的地方去独享清静,第一款镜头必须是微距镜头。按说拍摄微距最好的姿态就是俯视取景。话说到这里,几乎走进了死胡同,我可以把钱存进银行,回家给老婆蒸小米黑头面的窝窝头去了。 本帖最后由 臭哈苏 于 2015-5-22 16:1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