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四期)
56594 1874
[1816 楼] jdai [禁言中]
19-2-8 17:22
楼下所说的意大利作曲家应该译作贝里奥(Berio)。他的曲子在市面上不多见。我好像只有一张碟。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意大利和德国作曲家集体噤声,把风头让给了英国米国。但是其实,德国依然有斯托克豪森,意大利仍然有贝里奥,跟匈牙利里盖蒂和法国梅西安,是二十世纪先锋派作曲家的首席阵营。英国本杰明·布里顿,美国艾略特·卡特,在我认为,还不算一线人物呢。

艺术界的鄙视链中,这些最晦涩难懂的人物总是占据最高端。他们一直处在曲高和寡,举步维艰的状态,令人揪心,惟其如此,他们用固执和勇气赢得了粉丝。越是不受大众青睐的艺术家,越是能赢得我的崇拜。在音乐还是绘画界,媚俗历来是个很严重的指控。只有视金钱如粪土,对音乐会票房和唱片销量完全无所谓的人,才是真正为艺术献身的天才。可是最近,我这种想法开始明显动摇。

我忽然意识到,艺术总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艺术家再孤高,也必须维持跟社会和公众的互动。如果社会不存在,比如让艺术家独自置身撒哈拉沙漠,一辈子见不到人类,他的艺术将顿然失去意义。孤身一人在沙漠里呆一辈子,永远见不到任何人类,他连衣服都不必穿,还需要艺术做什么。再孤高的艺术都需要受众,哪怕只有一名受众。否则艺术跟地上一块石头没有差别。哪怕受众给出否定的反馈,也能证明艺术的存在。没有受众和反馈,艺术就是一只不能从墙上反弹回来的网球,从手里飞出去之际,就意味着消失于虚空的结局,这一发射,毫无价值。一首曲子一幅绘画,展示给人就是存在,展示给牛,则不存在。

一个艺术家无论怎样鄙视大众趣味,仍期待在大众中发现知音和共鸣。所以艺术家的清高其实非常脆弱和矛盾。他最终离不开他鄙视的那群人。在这场撕扯中,艺术家是永远的输家。他再怎样清高,最后还是渴望大众的接受。先锋派艺术家,经常的公开态度是,我只做我喜欢的东西,或者说,我的艺术为喜欢我的人而存在,或者说,我的艺术为未来的人们而做。但他永远不会说,我的艺术只是给我自己的。即便他这样说了,也是骗人的。如果真是只为他自己而做,何必拿出来给人看呢。

过年前看完了芒果台综艺“声入人心”,过年期间又熬夜看了另一台综艺“即刻电音”。按理说我对电子音乐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知识。但是看了头条号几篇文章,忽然产生了兴趣。(待续)


[1815 楼] jdai [禁言中]
19-2-1 16:27
vic0561 发表于 2019-1-31 21:35
美籍波兰裔生于伦敦(够复杂),好像还喜欢音响,还在贝尔实验室做音响实验。


你楼下贴图的好像是拿索斯的新录音。用了斯托科夫斯基的谱。我也有一张斯托科夫斯基录制的巴赫音乐。音色适合他们那个年代,现在人听着觉得比较闷。上世纪不少音乐家都参与hifi音响试验和研制。如今这些小白使劲嘲笑hifi,还动不动要我“去多听现场”。嘴上说得这么高级,其实每天上来就是盼着有人在百度云放新东西让他下载吧。以前索尔蒂是亲自参加调校《指环》的录音室和后期制作,这套唱片才成了史上最佳。卡拉扬更不用说了,CD制式就是他跟索尼和飞利浦联手推动的。法国布列兹和意大利贝利亚以前是参与研制电子合成器的,这两人都是先锋派作曲家。
[1814 楼] vic0561 [陈年泡菜]
19-1-31 21:35
jdai 发表于 2019-1-31 21:20
斯托科夫斯基好像是匈牙利人。上世纪前半,匈牙利指挥是国际乐坛主力。他们普遍倾向浪漫主义。那时唱片工业的黄金时代刚开始,录音技术亮眼,大乐队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改成大乐团演奏成了时代趋势,能充分发挥黑胶声音优势,唱片公司也喜欢。后来到了战后,立体声录音逐渐可以再现更为清澈的音效,而乐坛的现代派势力也开始发起古乐复兴和本真派演奏。到了激光唱片时代,数码录音的清澈敏锐更擅长展现本真派和复兴古乐的音效。所以浪漫主义大乐团演奏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经典录音,还基本都是斯托科夫斯基时代留下的。


美籍波兰裔生于伦敦(够复杂),好像还喜欢音响,还在贝尔实验室做音响实验。
[1813 楼] jdai [禁言中]
19-1-31 21:20
vic0561 发表于 2019-1-28 14:36
斯托科夫斯基作为著名指挥之一,他的白头佬狂想曲在烧友中非常有名气。其实斯托科夫斯基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他还因为改编了非常多的非交响曲作品而闻名。他一共有约200首管弦乐改编曲,其中近40首是巴赫的作品。最近听了斯托科夫斯基的这张改编曲专辑,除了巴赫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众我们寻常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作曲家的作品,挺有意思地。这些非交响曲在经过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后,似乎变得更容易欣赏理解和接受。


斯托科夫斯基好像是匈牙利人。上世纪前半,匈牙利指挥是国际乐坛主力。他们普遍倾向浪漫主义。那时唱片工业的黄金时代刚开始,录音技术亮眼,大乐队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改成大乐团演奏成了时代趋势,能充分发挥黑胶声音优势,唱片公司也喜欢。后来到了战后,立体声录音逐渐可以再现更为清澈的音效,而乐坛的现代派势力也开始发起古乐复兴和本真派演奏。到了激光唱片时代,数码录音的清澈敏锐更擅长展现本真派和复兴古乐的音效。所以浪漫主义大乐团演奏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经典录音,还基本都是斯托科夫斯基时代留下的。
[1812 楼] jdai [禁言中]
19-1-28 16:12
英国的网络电台classic FM是个不错的古典音乐电台。总是播放轻松的名曲。基本是器乐,管弦乐和钢琴小提琴独奏。声乐比较少。偶尔也放一段帕瓦罗蒂《我的太阳》之类。前一阵偶然听到了德彪西《沉思》(Reverie),这是我很久前就非常喜欢的小曲子,可以跟马斯涅《沉思》比肩。下面是帕斯卡尔·罗杰(Pascal Rogé)的演奏。其实我对他不熟。

https://music.163.com/#/song?id=27682865

顺便又找到了范·克莱本的演奏。他很有名。尽管我也不熟。以他冠名的钢琴比赛,郎朗就是在此拿到冠军,一夜成名。克莱本弹得就是好,一耳朵的事。

https://music.163.com/#/song?id=27778109

接着又看到了101提琴乐队演奏的《沉思》。这是7080年代很有名的轻音乐团。有好莱坞风格,有瀑布般的小提琴齐奏。

https://music.163.com/#/song?id=1294313398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9-1-28 16:12 编辑
[1811 楼] vic0561 [陈年泡菜]
19-1-28 14:36
斯托科夫斯基作为著名指挥之一,他的白头佬狂想曲在烧友中非常有名气。其实斯托科夫斯基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他还因为改编了非常多的非交响曲作品而闻名。他一共有约200首管弦乐改编曲,其中近40首是巴赫的作品。最近听了斯托科夫斯基的这张改编曲专辑,除了巴赫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众我们寻常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作曲家的作品,挺有意思地。这些非交响曲在经过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后,似乎变得更容易欣赏理解和接受。
[1810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5 08:28
YIBAI 发表于 2019-1-25 00:24
俄罗斯风格是个什么鬼

个人感受,哈哈,我不是主流古典音乐欣赏者,或者说是不入流。
[1809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5 08:25
jdai 发表于 2019-1-24 17:40
维持这个帖子的水准是很难的。楼下两位最好移步。什么“贝多芬开创了现代音乐”,“霍洛维茨比较粗笨”之类。如果不是我挡着,这个帖子早就死翘翘了。

之我见嘛,不是说允许错误吗?我去再开个帖子。
[1808 楼] YIBAI [泡菜]
19-1-25 00:24
失落的乡魂 发表于 2019-1-23 13:04
俄罗斯风格。


俄罗斯风格是个什么鬼
[1807 楼] jdai [禁言中]
19-1-24 17:40
维持这个帖子的水准是很难的。楼下两位最好移步。什么“贝多芬开创了现代音乐”,“霍洛维茨比较粗笨”之类。如果不是我挡着,这个帖子早就死翘翘了。
[1806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4 09:31
梦深蓝 发表于 2019-1-23 23:01
我比较赞同这样的看法。分享排在第一位。不要争论。我有时候听的泪流满面,别人一桶屎尿泼过来,倒胃口。

其实流行音乐也很好,古典音乐还没听哭过,流行音乐的一些情歌真的很感动,不过也没有哭,哦,好像有哭过一次,一点点,没有大哭,就是有点感动的那种。
我觉得古典音乐呢,就是一个宝库。电影配乐啊、流行音乐啊等等都可以在里面取材。但是古典音乐本身呢,大部分是鸿篇巨制,这个是相比流行音乐而言,没有特定情节的话,确实有时候有些作品很难理解。虽然理解不了,但是不妨碍它本身的好听,音乐并不是一定都要有内容的,有含义的,好听本身就是价值,就是它存在、流行最充分的价值。所以,一定要把音乐解析出内容、含义,分析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歧途。我是这么认为的。
有些乐评文笔优美、才思涌动,谨慎表达和作品相契合的,星星点点的感受和介绍一些重要的背景知识,没有明确的观点胜似明确的观点,像情人欲言又止、欲拒还迎,这本身就像一首乐曲,优美隽永。有些乐评引经据典,顾左右而言他,人云亦云,牵强附会,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一味主观引导,像一个老师在絮絮叨叨。所以,别人的评论不要太认真,现在古典音乐这种不太正确的评论很多,反而那种好文章,把自己摆在配角、小媳妇位置的文章,倒是凤毛麟角。
[1805 楼] 梦深蓝 [陈年泡菜]
19-1-23 23:01
失落的乡魂 发表于 2019-1-23 13:38
哈哈,确实是文笔欠佳,对音乐的认识也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比如“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这句话有点过火了,古典音乐确实是很重要,但是并不是音乐的全部。
“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我的观点相反,我觉得听着好就行,所谓训练的这些东西其实是对欣赏音乐有干扰作用的。行内多外行,行外多内行,就是这个道理。
实事求是,不吹不捧。
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这句话说得好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
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
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存储的就听。这些观点都赞同。 ...

我比较赞同这样的看法。分享排在第一位。不要争论。我有时候听的泪流满面,别人一桶屎尿泼过来,倒胃口。
[1804 楼] 最终幻想8 [泡菜]
19-1-23 20:22
再来一波 发表于 2019-01-05 14:59
去查查中文叫什么?没听过现场不知道?哈哈哈!

直接说“乐器”不是更方便了吗?在乐队里能弄出声来的都叫“乐器”呢。


你这种“亚亚乌”水平,也配在视听和老戴叫板?

老戴在古典音乐的造诣,在乌鸡都没几个敢质疑他。。。。。。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1803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46
leelk 发表于 2006-07-21 16:54
剛剛瀏覽票根兄的「燃烧之路」再連接到猪头唛兄的「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 」,一時興起....
古典音樂是西方文明的一部份,我們東方人必須先透過接納才可能去聆聽它,聆聽後才會有「感觸」與「感動」;因此「接納」是接觸古典音樂的第一道門檻也是最難的關卡,但進去後就豁然開朗、浩瀚無垠、樂趣無窮。
接觸古典音樂多年,每有機會就勸朋友入門,但大都得到的回應是─太難了!聽不懂!我總是這樣告訴他們─古典音樂是精神層次的,昇華是循序漸進的,剛開始不要在乎是否理解音樂的意涵,只要先領略聽後感受即可,如果貝九你的感受是送葬進行曲,那就以此為出發點繼續聽下去,不要在乎你的感受與眾不同而認為是聽不懂,因為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是很主觀的,尤其是古典音樂。
以上個人觀點提供給還在猶豫、徘徊、瓶頸中的愛樂者參考。願我們中國人有更多的人接觸古典音樂而潛移默化,讓社會充滿祥和之氣、國家富強康樂。

古典音乐被神秘化了,所以,打击排斥了好多人。其实就是玩,觉得好玩就足够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什么命运抗争啊,英雄啊,反正我是听不出来,好玩倒是很好玩。
[1802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38
火水未濟 发表于 2006-03-18 03:37
內容沒焦點,文字太冗長,把內容縮短到十分一就差不多 ......

至於那些主張 (第1點、第2點 ...... ),說了等於沒說 ...... 其實這篇文張只是對音響發燒友說的,因他們才不懂 "第1點" ......

哈哈,确实是文笔欠佳,对音乐的认识也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比如“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这句话有点过火了,古典音乐确实是很重要,但是并不是音乐的全部。
“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我的观点相反,我觉得听着好就行,所谓训练的这些东西其实是对欣赏音乐有干扰作用的。行内多外行,行外多内行,就是这个道理。
实事求是,不吹不捧。
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这句话说得好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
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
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存储的就听。这些观点都赞同。
[1801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11
李亚鹏 发表于 2005-10-19 16:52
APE是一种文件格式,和MP3、WMA相比,据说是无损压缩。不过我听不出什么区别,我更在乎音乐本身。

[netbug 编辑于 2005-10-19 14:17]

不会吧.你去下原盘做的APE<1812>和VBR320K的<1812>来听.这个和玩相机一样.用了海鸥就想泥糠,不过都没有CD原盘好,但是他们是免费的.

MP3质量好的也是杠杠的,就好比原来录音不好,再什么格式,也是不好一样,格式和音响器材只是一方面,录音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我也是不在乎格式器材,听着好就行。 本帖最后由 失落的乡魂 于 2019-1-23 13:14 编辑
[1799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04
netbug 发表于 2019-1-2 00:51
文章不错。支持一下!
猪兄听过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没有?鄙人一直以为拉赫的作品才是最能触动人之灵魂深处的音乐。

俄罗斯风格。
[1798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2:58
Bohnenkaffee 发表于 2005-10-19 13:47
听音乐就是听音乐,很个人的事。不过也不能排除有人感觉无从下手而请教别人。听任何音乐都一样,有人喜欢研究,那就好好研究,不喜欢研究就随便听听。我曾经试图劝一个朋友听音乐要广泛一些,但他还是只听Beatles和很少的其他音乐,并乐在其中,不时弹弹唱唱。古典音乐我个人喜欢配置不大的室内乐,也不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踏踏实实仔细聆听。当然,有了一个很好的听音环境,一套好的音响之后可能会找时间仔细听听。

还是看视频比较好,音响还是容易分心。
[1797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2:53
EOS-1Ds 发表于 2005-10-19 07:59
其实我认为听古典音乐、喜欢古典音乐没有那么复杂,对于我等大多数爱好者来说,不用去管是谁的,好听就行。

我也这么认为。其实就是玩,好玩就行。
[1796 楼] jdai [禁言中]
19-1-21 19:34
芒果台《声入人心》终于收官了。网上一片惋惜不舍之声。——我现在已经习惯了看微博,看头条,看爱奇艺弹幕。中国好像从未有过这么成功的古典音乐电视节目。看着电视上三十六位年轻歌手,齐刷刷穿着统一样式的黑西装,或者白色对襟羊毛衫,甚至连发型化妆都经过统一处理,一刹那我忽然惊悚想到,这会遏制他们的艺术家个性和骄傲的态度吗?这些歌手各自都有来头,有的已经在欧美音乐学府拿了博士头衔,有的已经是歌剧院台柱,音乐学院教师。他们愿意跟别的小兄弟一起,像工厂工人一样,穿着毫无个性的统一制服,披肩长发一概剪短,耳环耳钉一概不存在?
然而事实证明,统一的西服套装和发型并没有削弱他们的艺术个性和屏幕魅力。这些套装和发型的统一设计,既时髦又符合古典音乐的优雅,保证了这个团体的形象起点和美学的整体感。古典音乐其实历来是一个规矩很严格很保守的东西。管弦乐团和合唱团,都是统一的西装革履。甚至音乐会听众,也不能随便穿着短裤拖鞋就往里闯。一个人的自由舒适必须随时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所以古典音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反个人主义和反多元化的,是一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艺术。仪式感历来是古典音乐的一部分。多年来,我早就自觉不再葛优躺,不用这种懒散姿势听音乐了。在社会和人群中生活,自由和个性必须符合严谨的前提,即便现在社会着装规范一再放宽,去办公室上班不穿牛仔裤和圆领衫,也是一个基本的底线。
《声入人心》强制性地给他们打造了严谨保守的外表,营造了阳光健康自律的年轻形象,一切被呵护得如此美好,电视节目成了年轻歌手们逃避现实烦扰的梦幻之境。三个月过去,节目收官,终于到了梦醒时分,他们忽然重新被扔回到各自严酷的江湖现实,屏幕上选手们一个个恋恋不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档古典音乐节目最后变成了一出言情剧。屏幕之外的我们也看得唏嘘不已。这其中肯定有各人自己的带入感。你为别人的故事操心,其实是为自己操心。这种心境其实跟听音乐是一样的。当一部曲子播完,我常常心里想,就这么结束了吗?
这个节目有三个主持人,廖昌永是一个大法官一样的灵魂人物。他每次出场都穿着不变的西装,代表亘古不变的规范标准,虽然保守严厉,但没人敢否定。他有几次说了相当一针见血的评语,“美声如果这样唱,大家是不会喜欢听的。”不知是指责哪一位。还有一次,他对一位茱莉亚毕业的男中音说,“我不想看到一个美声歌手,变成一个山寨的流行歌手”。那个好脾气的男中音,为了在和声上迁就同场的音乐剧歌手,放弃了自己金属般的宏亮的发声方式。这些海外归来的美声歌手,最后没有一位进入终场首席,其实是颇为可惜和不公平的事。
在面对评委初次试唱时,这些海外歌手,多数都选了中文艺术歌曲,于此形成对照,国内选手,多半都选了意大利文,英文,法文,甚至西班牙文歌曲。这是一个很意味深长的现象。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然而这些海外歌手,所唱的中文歌曲,那是一个字正腔圆,美妙动听了得吖。男高音黄子弘凡唱李叔同《送别》,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棒的中文艺术歌曲演绎,之一。另有一个小矮个男高音李文豹,用美声唱周杰伦《青花瓷》,那也是一个书卷气十足,非常惊喜高级。这些小留学生都受过很好的西方音乐训练,再回过头唱中文歌曲,显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比中国歌手更懂得如何恰当表现中文的优美特质。中文普通话本身已经足够优美,不需要把它唱得像洋文,譬如现今好多rap歌手和hip-hop歌手,故意把普通话歌词弄得像美国黑人英语,或者模仿※※※语的嗲声嗲气,动不动把浊辅音唱成清辅音,每听到这里,简直想上去抽他一个耳光。就在《声入人心》收官之际,芒果台另一档音乐节目《我是歌手》开播,其中逃跑计划主唱总是把“悲伤”唱成“没伤”。成何体统。
现今中国有不少年轻人毅然投身美声歌手,还有相当一些人专攻假声男高音,我记得以前无忌这里有个网友,在国外留学,也是学假声男高音的。这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举动。假声男高音其实适应面很窄。在当今时代,他们多半不能直接在歌剧舞台上反串,而现有歌剧保留曲目中,几乎没有专门给假声男高音写的角色。除非中国经常上演巴赫康塔塔。但愿这些假声男高音能坚持到底,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次《声入人心》中,假声男高音高天鹤成功进入最终首席,可谓众望所归。他的音域其实很宽,从男中音一直到花腔女高音。他的花腔女高音强悍有力,颇像复仇女神,越是高而快的转音,越能唱得华丽万分又麻利果断,还带有圆润厚重的奶油味,颇有西西莉亚·巴托丽之风。我认为他完全可以尝试去唱莫扎特和罗西尼。
这次《声入人心》,有好几位引人注目的男中音和男高音。尤其男中音,贾凡和洪之光作为海外学子,都有相当漂亮的声音,修养也很高级。三个月下来,这些男中音跟男高音组合唱了不少二重唱三重唱歌曲,临近收官,贾凡终于跟男高音蔡程昱一起,唱了比才《采珠人》中“在圣殿深处”,而且用法语。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一段男声二重唱,木有之一。这就是中国人的水平,现在已经是这么高啦。


[1795 楼] jdai [禁言中]
19-1-5 16:55
看看网易的曲目单。



再看看百度的搜索页。




[1794 楼] Bohnenkaffee [陈年泡菜]
19-1-5 16:44
片儿川之歌 发表于 2019-01-03 16:16
这啥视频?
这个音乐的开头一小部分。
本帖由 G8342 客户端发布
[1793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6:34
再来一波 发表于 2019-1-5 16:14
黔驴技穷狗急跳墙恼羞成怒撒泼骂街,哈哈哈!


你每次跟人吵架都是靠这样移情到对方身份,然后自欺欺人的宣告胜利吗?

家大业大也是你吧

天天找人吵架拾人牙慧来武装自己,心理得有多自卑多扭曲啊

吵架里汲取的不是知识,是口水
蛆就是化蛹了,也是变成苍蝇
[1792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6:14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1791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5:50
再来一波 发表于 2019-1-5 15:41
急眼了开始骂街了?逗着我也骂你,然后找管理员删帖封账号,销毁丢脸的证据?哈哈哈!


就你这种恬不知耻的马甲,还需要我骂?

[1790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5:41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1789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5:39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1788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5:35
再来一波 发表于 2019-1-5 15:09
你不知道吹奏乐是啥意思吧,哈哈!


能不能不要像个白痴一样“哈哈哈”,行不?

你也别东扯西扯,就说你本来认为是什么乐器?

[1787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5:09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1786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5:01
再来一波 发表于 2019-1-5 14:59
去查查中文叫什么?没听过现场不知道?哈哈哈!


别丢人现眼了,你自己不知道小号是个统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