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四期)
56594
1874
[1816 楼] jdai
[禁言中]
19-2-8 17:22
![]() 艺术界的鄙视链中,这些最晦涩难懂的人物总是占据最高端。他们一直处在曲高和寡,举步维艰的状态,令人揪心,惟其如此,他们用固执和勇气赢得了粉丝。越是不受大众青睐的艺术家,越是能赢得我的崇拜。在音乐还是绘画界,媚俗历来是个很严重的指控。只有视金钱如粪土,对音乐会票房和唱片销量完全无所谓的人,才是真正为艺术献身的天才。可是最近,我这种想法开始明显动摇。 我忽然意识到,艺术总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艺术家再孤高,也必须维持跟社会和公众的互动。如果社会不存在,比如让艺术家独自置身撒哈拉沙漠,一辈子见不到人类,他的艺术将顿然失去意义。孤身一人在沙漠里呆一辈子,永远见不到任何人类,他连衣服都不必穿,还需要艺术做什么。再孤高的艺术都需要受众,哪怕只有一名受众。否则艺术跟地上一块石头没有差别。哪怕受众给出否定的反馈,也能证明艺术的存在。没有受众和反馈,艺术就是一只不能从墙上反弹回来的网球,从手里飞出去之际,就意味着消失于虚空的结局,这一发射,毫无价值。一首曲子一幅绘画,展示给人就是存在,展示给牛,则不存在。 一个艺术家无论怎样鄙视大众趣味,仍期待在大众中发现知音和共鸣。所以艺术家的清高其实非常脆弱和矛盾。他最终离不开他鄙视的那群人。在这场撕扯中,艺术家是永远的输家。他再怎样清高,最后还是渴望大众的接受。先锋派艺术家,经常的公开态度是,我只做我喜欢的东西,或者说,我的艺术为喜欢我的人而存在,或者说,我的艺术为未来的人们而做。但他永远不会说,我的艺术只是给我自己的。即便他这样说了,也是骗人的。如果真是只为他自己而做,何必拿出来给人看呢。 过年前看完了芒果台综艺“声入人心”,过年期间又熬夜看了另一台综艺“即刻电音”。按理说我对电子音乐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知识。但是看了头条号几篇文章,忽然产生了兴趣。(待续) ![]() |
[1815 楼] jdai
[禁言中]
19-2-1 16:27
![]() ![]() |
[1814 楼] vic0561
[陈年泡菜]
19-1-31 21:35
jdai 发表于 2019-1-31 21:20 美籍波兰裔生于伦敦(够复杂 ![]() ![]() |
[1813 楼] jdai
[禁言中]
19-1-31 21:20
vic0561 发表于 2019-1-28 14:36 ![]() ![]() |
[1812 楼] jdai
[禁言中]
19-1-28 16:12
![]() https://music.163.com/#/song?id=27682865 顺便又找到了范·克莱本的演奏。他很有名。尽管我也不熟。以他冠名的钢琴比赛,郎朗就是在此拿到冠军,一夜成名。克莱本弹得就是好,一耳朵的事。 https://music.163.com/#/song?id=27778109 接着又看到了101提琴乐队演奏的《沉思》。这是7080年代很有名的轻音乐团。有好莱坞风格,有瀑布般的小提琴齐奏。 https://music.163.com/#/song?id=1294313398 ![]()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9-1-28 16:12 编辑 |
[1811 楼] vic0561
[陈年泡菜]
19-1-28 14:36
斯托科夫斯基作为著名指挥之一,他的白头佬狂想曲在烧友中非常有名气。其实斯托科夫斯基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他还因为改编了非常多的非交响曲作品而闻名。他一共有约200首管弦乐改编曲,其中近40首是巴赫的作品。最近听了斯托科夫斯基的这张改编曲专辑,除了巴赫的作品之外,还有一众我们寻常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作曲家的作品,挺有意思地。这些非交响曲在经过斯托科夫斯基改编后,似乎变得更容易欣赏理解和接受。
![]() ![]() |
[1810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5 08:28
|
[1809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5 08:25
|
[1808 楼] YIBAI
[泡菜]
19-1-25 00:24
|
[1807 楼] jdai
[禁言中]
19-1-24 17:40
![]() ![]() |
[1806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4 09:31
其实流行音乐也很好,古典音乐还没听哭过,流行音乐的一些情歌真的很感动,不过也没有哭,哦,好像有哭过一次,一点点,没有大哭,就是有点感动的那种。 我觉得古典音乐呢,就是一个宝库。电影配乐啊、流行音乐啊等等都可以在里面取材。但是古典音乐本身呢,大部分是鸿篇巨制,这个是相比流行音乐而言,没有特定情节的话,确实有时候有些作品很难理解。虽然理解不了,但是不妨碍它本身的好听,音乐并不是一定都要有内容的,有含义的,好听本身就是价值,就是它存在、流行最充分的价值。所以,一定要把音乐解析出内容、含义,分析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歧途。我是这么认为的。 有些乐评文笔优美、才思涌动,谨慎表达和作品相契合的,星星点点的感受和介绍一些重要的背景知识,没有明确的观点胜似明确的观点,像情人欲言又止、欲拒还迎,这本身就像一首乐曲,优美隽永。有些乐评引经据典,顾左右而言他,人云亦云,牵强附会,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一味主观引导,像一个老师在絮絮叨叨。所以,别人的评论不要太认真,现在古典音乐这种不太正确的评论很多,反而那种好文章,把自己摆在配角、小媳妇位置的文章,倒是凤毛麟角。 |
[1805 楼] 梦深蓝
[陈年泡菜]
19-1-23 23:01
失落的乡魂 发表于 2019-1-23 13:38 我比较赞同这样的看法。分享排在第一位。不要争论。我有时候听的泪流满面,别人一桶屎尿泼过来,倒胃口。 |
[1804 楼] 最终幻想8
[泡菜]
19-1-23 20:22
再来一波 发表于 2019-01-05 14:59 你这种“亚亚乌”水平,也配在视听和老戴叫板? 老戴在古典音乐的造诣,在乌鸡都没几个敢质疑他。。。。。。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
[1803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46
leelk 发表于 2006-07-21 16:54 古典音乐被神秘化了,所以,打击排斥了好多人。其实就是玩,觉得好玩就足够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什么命运抗争啊,英雄啊,反正我是听不出来,好玩倒是很好玩。 |
[1802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38
火水未濟 发表于 2006-03-18 03:37 哈哈,确实是文笔欠佳,对音乐的认识也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比如“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这句话有点过火了,古典音乐确实是很重要,但是并不是音乐的全部。 “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我的观点相反,我觉得听着好就行,所谓训练的这些东西其实是对欣赏音乐有干扰作用的。行内多外行,行外多内行,就是这个道理。 实事求是,不吹不捧。 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这句话说得好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 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 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存储的就听。这些观点都赞同。 |
[1801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11
李亚鹏 发表于 2005-10-19 16:52 MP3质量好的也是杠杠的,就好比原来录音不好,再什么格式,也是不好一样,格式和音响器材只是一方面,录音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我也是不在乎格式器材,听着好就行。 本帖最后由 失落的乡魂 于 2019-1-23 13:14 编辑 |
[1799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3:04
|
[1798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2:58
Bohnenkaffee 发表于 2005-10-19 13:47 还是看视频比较好,音响还是容易分心。 |
[1797 楼] 失落的乡魂
[泡菜]
19-1-23 12:53
EOS-1Ds 发表于 2005-10-19 07:59 我也这么认为。其实就是玩,好玩就行。 |
[1796 楼] jdai
[禁言中]
19-1-21 19:34
![]() 然而事实证明,统一的西服套装和发型并没有削弱他们的艺术个性和屏幕魅力。这些套装和发型的统一设计,既时髦又符合古典音乐的优雅,保证了这个团体的形象起点和美学的整体感。古典音乐其实历来是一个规矩很严格很保守的东西。管弦乐团和合唱团,都是统一的西装革履。甚至音乐会听众,也不能随便穿着短裤拖鞋就往里闯。一个人的自由舒适必须随时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所以古典音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反个人主义和反多元化的,是一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艺术。仪式感历来是古典音乐的一部分。多年来,我早就自觉不再葛优躺,不用这种懒散姿势听音乐了。在社会和人群中生活,自由和个性必须符合严谨的前提,即便现在社会着装规范一再放宽,去办公室上班不穿牛仔裤和圆领衫,也是一个基本的底线。 《声入人心》强制性地给他们打造了严谨保守的外表,营造了阳光健康自律的年轻形象,一切被呵护得如此美好,电视节目成了年轻歌手们逃避现实烦扰的梦幻之境。三个月过去,节目收官,终于到了梦醒时分,他们忽然重新被扔回到各自严酷的江湖现实,屏幕上选手们一个个恋恋不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档古典音乐节目最后变成了一出言情剧。屏幕之外的我们也看得唏嘘不已。这其中肯定有各人自己的带入感。你为别人的故事操心,其实是为自己操心。这种心境其实跟听音乐是一样的。当一部曲子播完,我常常心里想,就这么结束了吗? 这个节目有三个主持人,廖昌永是一个大法官一样的灵魂人物。他每次出场都穿着不变的西装,代表亘古不变的规范标准,虽然保守严厉,但没人敢否定。他有几次说了相当一针见血的评语,“美声如果这样唱,大家是不会喜欢听的。”不知是指责哪一位。还有一次,他对一位茱莉亚毕业的男中音说,“我不想看到一个美声歌手,变成一个山寨的流行歌手”。那个好脾气的男中音,为了在和声上迁就同场的音乐剧歌手,放弃了自己金属般的宏亮的发声方式。这些海外归来的美声歌手,最后没有一位进入终场首席,其实是颇为可惜和不公平的事。 在面对评委初次试唱时,这些海外歌手,多数都选了中文艺术歌曲,于此形成对照,国内选手,多半都选了意大利文,英文,法文,甚至西班牙文歌曲。这是一个很意味深长的现象。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然而这些海外歌手,所唱的中文歌曲,那是一个字正腔圆,美妙动听了得吖。男高音黄子弘凡唱李叔同《送别》,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棒的中文艺术歌曲演绎,之一。另有一个小矮个男高音李文豹,用美声唱周杰伦《青花瓷》,那也是一个书卷气十足,非常惊喜高级。这些小留学生都受过很好的西方音乐训练,再回过头唱中文歌曲,显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比中国歌手更懂得如何恰当表现中文的优美特质。中文普通话本身已经足够优美,不需要把它唱得像洋文,譬如现今好多rap歌手和hip-hop歌手,故意把普通话歌词弄得像美国黑人英语,或者模仿※※※语的嗲声嗲气,动不动把浊辅音唱成清辅音,每听到这里,简直想上去抽他一个耳光。就在《声入人心》收官之际,芒果台另一档音乐节目《我是歌手》开播,其中逃跑计划主唱总是把“悲伤”唱成“没伤”。成何体统。 现今中国有不少年轻人毅然投身美声歌手,还有相当一些人专攻假声男高音,我记得以前无忌这里有个网友,在国外留学,也是学假声男高音的。这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举动。假声男高音其实适应面很窄。在当今时代,他们多半不能直接在歌剧舞台上反串,而现有歌剧保留曲目中,几乎没有专门给假声男高音写的角色。除非中国经常上演巴赫康塔塔。但愿这些假声男高音能坚持到底,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次《声入人心》中,假声男高音高天鹤成功进入最终首席,可谓众望所归。他的音域其实很宽,从男中音一直到花腔女高音。他的花腔女高音强悍有力,颇像复仇女神,越是高而快的转音,越能唱得华丽万分又麻利果断,还带有圆润厚重的奶油味,颇有西西莉亚·巴托丽之风。我认为他完全可以尝试去唱莫扎特和罗西尼。 这次《声入人心》,有好几位引人注目的男中音和男高音。尤其男中音,贾凡和洪之光作为海外学子,都有相当漂亮的声音,修养也很高级。三个月下来,这些男中音跟男高音组合唱了不少二重唱三重唱歌曲,临近收官,贾凡终于跟男高音蔡程昱一起,唱了比才《采珠人》中“在圣殿深处”,而且用法语。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一段男声二重唱,木有之一。这就是中国人的水平,现在已经是这么高啦。 ![]() |
[1795 楼] jdai
[禁言中]
19-1-5 16:55
![]() ![]() 再看看百度的搜索页。 ![]() ![]() |
[1794 楼] Bohnenkaffee
[陈年泡菜]
19-1-5 16:44
片儿川之歌 发表于 2019-01-03 16:16 本帖由 G8342 客户端发布 |
[1793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6:34
|
[1792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6:14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1791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5:50
|
[1790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5:41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1789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5:39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1788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5:35
|
[1787 楼] 再来一波
[注销用户]
19-1-5 15:09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1786 楼] 南瓜马车
[资深泡菜]
19-1-5 1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