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张建斌1 王玲玲1 胡 玲2 常小荣3 吴焕淦4 (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南京 210046; 2. 安徽中医学院;3. 湖南中医药大学; 4. 上海中医药大学) [ 摘 要] 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证和效应特点等方面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艾灸以 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总 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 关键词] 艾灸; 作用机制; 中医基础理论 Theoretical study on warming and dredging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ZHANGJ ian-bin1 , WANG Ling-ling1 , HU Ling 2 , CHANGXiao-rong3 , WU Huan-gan 4( 1.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M , Nanjing 210046, Jiangsu Province, China;2. Anhui University of TCM ; 3. H unan University of TCM ; 4.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ABSTRACT To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w arming and dredging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from the treatment features, indications and effects.The causation of moxibustion is w arming stimul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dredging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n a word, promoting the dredging function by w arming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It is summarized that w arming and dredging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has the differences in weakness and strongness, and degree of urgency; and the initial stud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 Moxibustion;Mechanism;Basic Theories ( TCM)
艾灸疗法是以艾叶或者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 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达到预防保 健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点燃后的 温热刺激,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 位,并通过经络等作用,产生局部和远隔部位的效 应。相对于※※治疗,艾灸治疗中的温热刺激是其 产生疗效的主要特性和原因之一; 与※※治疗一样, 疏通经络是其所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作用机 制。因此,温通是艾灸治疗的主要作用之一。本文 试就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作一系统概述和探 讨。 1 艾主百病,灸为用 艾是艾灸治疗的主要原料,又名冰台、艾蒿、医 草等。《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 病”,一方面提示了艾草在温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提示艾灸治疗的适应证广泛。概括起 来,艾灸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寒证和非寒证。 1. 1 “寒则热之”是艾灸治疗的第一原则 灸法是《内经》时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项目: 2009 CB 522905; 2010 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立项项目。 第一作者: 张建斌( 1967-)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 针灸理论的现代 研究。E-mail: zhangjianbin@njutcm. edu. cn
于北方,主要针对寒证而立。如“北方者,天地所闭 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 来”(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有“今风寒客于人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 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 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素问·玉机真藏论》)的 记载,原文指出风寒侵犯人体,出现痹症、麻木、肿 痛、瘛等病症,是灸法的适宜病症。故“寒则热之”当 为艾灸治疗的第一原则。“寒则热之”也体现了先民 对抗性治疗的思想。故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有 “中寒”一节,其中指出“中寒之症,身体强直,口噤不 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 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亦可灸丹田穴,以 多为妙”[ 1 ] 。 寒证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凝滞不通”。寒主收引 凝滞,可以导致经络气机的不通和(或)不畅,出现诸 多症状和病症,故温灸治疗主要针对了“寒凝不通” 病理环节而发挥作用,通过“温通”作用而达到治疗 效应。由此可见,寒邪侵犯人体,病状种种,可一灸 了之,关键即在“温通”作用。而《素问·玉机真藏 论》所载“痹症、麻木、肿痛、瘛”等诸艾灸适宜病症, 都存在经络不通的病理机制。
·5 1·中 国针灸2011 年1月第31卷第 1期 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n. 2011, Vol. 31 No. 1 DOI : 10. 13703/ j. 0255 2930. 2011. 01. 015
1. 2 艾灸治疗非寒性疾病 虽然艾灸来自寒冷的北方和源于治疗寒证,但 随着※※的发展,艾灸治疗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 就《内经》记载,还包括伤食、胆病、体重烦冤、癫狂、 败疵等内脏病、外科病、神志病。后世医家更是进一 步拓展应用范围,如王焘《外台秘要》记载,温灸还用 于内科疾病,如伤寒、天行、温病、霍乱、疟疾等传染 性疾病及内科常见病; 外科方面还包括痈疽、瘿瘤、 痔疾、脚气等症; 以及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 病、口腔疾病等临床各科,涉及寒、热、虚、实诸证多 种疾病。 除寒证外,温灸还可以治疗热性疾病。尽管汉 代张仲景《伤寒论》提出“热证忌灸”说,在一定范围 和程度上影响了灸法在热证中的应用,但是古今临 床一直都有温灸治疗热证的实践。如唐代孙思邈有 “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 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寸间灸 之”[2]301( 《千金要方·卷十六·痼冷积热第八》)宋 代王怀隐[3] 在《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指出“小儿 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20 世纪 80 年代,周楣声 [ 4 ] 提出“热证可灸”后又提出“热证 贵灸”,进一步强调了温灸在热性疾病中的应用。 虚性疾病的温灸治疗始于《内经》,如“阴阳皆 虚,火自当之”( 《灵枢·官能》) “陷下则灸之”( 《灵枢 ·经脉》) ,杨上善[ 5 ] 进一步阐释“经络之中,血气衰 少,故脉陷下也, 火气壮火, 宣补经络, 故宜灸也” ( 《太素·卷八·经脉之一》)。因此,对于虚性疾病 来说,无论阴阳还是气血的亏虚,温灸都可以达到补 益气血、畅通经脉的作用。后世医家进一步有所发 展,如朱丹溪[6] 有“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 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 《丹溪心法·卷一· 瘟疫》)。 实性疾病的温灸也始于《内经》,无论是寒热之 邪,还是有形之积聚,都可以使用温灸治疗。尤其是 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记载艾灸治疗痈疽,对明清 外科医生使用温灸产生巨大示范性作用。 尽管艾灸治疗涉及寒、热、虚、实诸证,包括内、 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疾病,但是这些病症都存在经 络不通、气血不畅的共同病理环节。温灸治疗可以 概而治之,是由于艾草点燃后的温热刺激,具有疏通 经络、理活气血的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机制。因此李 梴[7] 总结有“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 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 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学入 门·内集·卷一·灸法》)。
2 灸效多端,通为机 随着灸法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对于艾灸治疗 效应的认识也在逐步积累和加深。艾灸的主要治疗 效应有: ①发汗。如“诸阳为表,表始受病在皮肤之 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 8 ] 。 ②温中散寒。如 “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素问·异法方宜论》)。 ③泻热。如“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素问·骨空论》)。④泻毒 散结。如“夫疮疡之症,有诸中必形诸外,在外者引 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毒气 自然随火而散”[9] 。 ⑤止痛。如“寒气客于脉外则脉 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 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素问·举痛论》)。此外,还 有疏风、活血、消瘀、利水、消肿、补虚等治疗效应。 艾灸的治疗效应包括多个方面,概括起来即是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体现了“温通”的作 用和特点。其中,借灸火的热力作用于特定的腧穴 或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作用是关键。 故《内经》有“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灵枢·刺节真 邪》)的论述。 关于艾灸温通作用,古代医家有相关论述。如 张仲景有“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 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伤寒论》292 条) ,少 阴病脉不至,可用灸法以温通阳气而复脉。罗天 益[10 ]《卫生宝鉴·卷八·中风灸法》有“凡治风莫若 续命汤, 然此可扶持疾病, 要收全功, 必须火艾为 良”,艾灸对于中风患者疏通血脉是关键性的治疗。 故《神灸经纶·卷一·说原》[11] 有“灸者,温暖经络、 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即艾灸可宣通气 血,防病治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灸。由此可知, 灸法可借艾火之热,使气血运行通畅,正气得复,邪 气得去,而温通作用是关键。 3 温通之要,气血调 《说文解字》释“灸”为“长久当灼”之意,提示了 艾灸治疗的操作特点。李时珍《本草纲目》还记载 “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即艾灸治疗时,艾火 的持续作用,可以激发作用腧穴(或部位)局部气血, 并通过疏通经络,调整全身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 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温热刺激,虽然可以产生多个方面和层 次的温通效应,其主要机制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 这一认识在《内经》中已经被记载: “十二经之多血少 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 有大数。其治以针艾, 各调其经气”( 《灵枢 ·经 水》) ,即阐明了艾灸具有通调各经气血的作用。同
·5 2· 中国针灸 2011年 1月第 31卷第1期 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n. 2011, Vol. 31 No. 1
时还指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 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气血“喜温而恶寒”的 特性,故温灸治疗尤为必需。因此,艾灸治疗寒、热、 虚、实诸证,其机制可以归纳为温通经络、调畅气血。 经络的不通,可以有虚实两个方面,气血不足可 以导致经络不畅; 气血瘀滞也可以导致经络不通。 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亦即通经之用也。故高秉钧[ 12 ] 《医学真传·心腹痛》有“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 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 下 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 虚者助之 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因此,艾灸 治疗的多种适应证和各种治疗效应,都是基于艾灸 的温通作用实现的。 当代学者陈日新提出了热敏灸,认为针灸治病 的精髓是“气至病所”,艾灸疗法针对临床经络不通 导致的诸多病症,以高效激发经络感传为途径,开通 经络,疏通经气运行,达到治本的目的,对于临床上 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 神奇疗效[13] 。 4 温通之用,强弱与缓急 艾灸的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由 于疾病性质的不同,针对不同病症和病症的不同阶 段,艾灸治疗的操作方法和量都存在差异,治疗效应 也各不相同。从艾灸治疗的操作和量而言,存在温 通的强与弱,从艾灸治疗的效应而言,存在缓与急。 4. 1 温通作用的强与弱 艾灸治疗的温通作用可以有强和弱的不同,即 强温通与弱温通。一般来说,不同的操作形式意味 着温通作用的强弱不同,如直接着肤灸出现灸疮和 瘢痕,即是强温通; 而艾条温和灸,局部皮肤至多出 现潮红,即是弱温通; 另外如着肤而不化脓灸、雷火 灸的热力深透、热敏灸的灸感传导等,当属于两者之 间,姑且为中等强度的温通作用。就临床应用来说, 一般出现有形积聚阻滞经络的病症,需要通过直接 灸、瘢痕灸等强温通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出现无形 积聚而导致的经络不畅,可以通过温和灸等弱温通 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温通作用的强弱,也是 针对不同性质的病症而设立的。 另外,就艾灸治疗的量而言,强温通作用时选用 大艾炷或粗艾条,量多火足; 弱温通作用时选用小艾 炷或细艾条,量少温热刺激。孙思邈[ 2 ] 518《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灸例》有“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 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 半”,经验性地指出,在温灸治疗中,依据患者的体质 和病情,存在艾炷壮数多少的差别,即温通作用强弱
的差异。原文也提示,体质强壮、病情严重者每次需 要艾炷量多,即强的温通作用; 体质羸弱、病情轻浅 者每次需要的艾炷量少,即需要弱的温通作用。 虽然古代医生对艾灸温通作用的强弱没有直接 阐明,但是经验性的论述不乏相陈。如陈延之《小品 方》有“灸得脓坏,风寒乃出; 不坏,则病不除也”[14] ( 《医心方·卷二·灸例法》) ,以及“欲得安,三里常 不干”等,就是强调施灸腧穴要造成局部浅表的化脓 性炎性反应,即属于强温通之作用。再如《针灸大 成》[ 15 ] 420有“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 乃小作之……如腹内疝瘕、痃癖、伏梁气等,须大艾 炷”,既指出了艾炷大小意味着艾灸热力的大小,从 而影响艾灸温通作用的强弱,也提示了不同的患者 或疾病需要不同大小的艾炷,即需要不同强弱程度 的温通作用。还可以从杨继洲的医案中发现这一实 践,如《针灸大成》记载杨继洲通过重灸中冲、印堂、 合谷等,起到温通启闭、祛痰息风作用而治疗惊风 案: “是岁公子箕川公长爱忽患惊风,势甚危笃。灸 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数十壮,方作声。若依古法 而止灸三五壮,岂能得愈? 是当量其病势之轻重而 已。 ”[15]430这里即是增加灸量,以加强温通开窍作用 而达到治愈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使用的麦粒灸、艾炷灸多属 于强温通的作用,而明清出现的艾卷灸和雷火针等, 演绎到目前临床多使用的艾条温和灸、隔物灸等,当 属于弱温通之列。两者之间的强弱差别,是不容忽 视的。承淡安先生曾经依据艾炷的大小、软硬和壮 数的多少,制定了艾灸治疗强刺激、中刺激、弱刺激 的临床初步应用标准[16]64 ,虽然是就艾炷灸而设的, 但对于从临床理解和认识艾灸温通作用不无裨益。 4.2 温通作用的缓与急 艾灸温通作用存在缓与急的差异。基于“急则 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针对慢性或者急性疾 病,艾灸的温通作用可以对应有缓温通或者急温通。 灸法专著《扁鹊心书》专有“要知缓急”一节,讨论艾 灸宜分缓急。一般来说,对于急重症宜急灸治,对于 慢性病宜徐徐而调之。 从古代多用灸法于急救的记载来说,如晋代《肘 后备急方》载有卒死、尸厥、卒客忤死、霍乱、中风等 28 种急症的灸治方达 102 首。唐代孙思邈指出“大 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 疗”[ 2 ] 519(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 “治卒中恶 风,心闷烦毒欲死, 急灸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立 愈”[ 2 ] 160( 《千金要方·卷八·诸风》)。迨至南宋闻 人耆年[17] 编著了※※首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的专
·5 3·中 国针灸2011 年1月第31卷第 1期 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n. 2011, Vol. 31 No. 1
著———《备急灸法》,并指出“凡仓卒救人者,惟灼灸 为第一”。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中,温通作用不仅体 现在温阳救逆固脱方面,也体现了祛风散寒止痛的 即时效应。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载有用灸法 救治卒中、暴厥、阴症中寒、霍乱已死、阴症腹痛冷 极、破伤风、溺死等急症。灸法治疗急重症的文献记 载,主要体现了温灸的急通作用。 此外,古代医家也在实践中强调灸法“徐徐而调 之”的作用。如明代杨继洲针灸医案中多次提到温 灸“徐徐调之”,如“辛未夏,刑部王念颐公,患咽嗌之 疾,似有核上下于其间,此疾在肺膈,岂药饵所能愈。 东皋徐公推予针之,取膻中、气海,下取三里二穴,更 灸数十壮,徐徐调之而痊”[ 15 ] 424“三郎患面部疾,数 载不愈……予针巨髎、合谷等穴,更灸三里,徐徐调 之而愈”[ 15 ] 432 。“徐徐调之”,要求的就不是即时效 应和急通,而是累积效应和缓通,这是多数慢性病症 艾灸治疗的原则。 一般来说,对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的急重症, 艾灸治疗需要量大火足,产生明显的即刻效应; 对于 痰浊瘀滞、气血不畅的慢性疾病,艾灸治疗可以量小 火缓、徐徐温煦,注重积累效应。即: 急通者———量 大火足,一二次起效———即刻效应———破瘀、逐痰; 缓通者———量小 火缓, 徐 徐温 煦 之———积 累 效 应———化瘀、化痰。 当代针灸医生也非常注重艾灸治疗的缓急之 分,如承淡安先生临床应用灸法时有这样的经验: “凡是属于亢进性疾患(如疼痛、痉挛等) ,艾炷宜稍 大、壮数宜多; 若证候虚弱、功能减退、麻痹不仁、痿 弛无力, 以小炷而多壮”[ 16 ] 65 。谢锡亮[18 ] 也指出: “要掌握灸法技巧,原则是艾炷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重病重灸,轻病轻灸,急病连续、慢病间隔灸,以患者 能耐受为度”。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艾灸治疗时, 应当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急慢,针对性地选择温通 作用的缓或急。 5 小结 艾灸的温通作用是产生各种效应和治疗多种疾 病的主要作用机制。按照温通作用的程度,临床可 以分为强温通和弱温通,前者可以在施灸部位出现 明显的组织反应,包括局部化脓等; 后者在施灸部位 不出现明显的组织破坏,至多出现红晕等。按照温
通作用的缓急,临床还可以分为急温通和缓温通,前 者要求火足气至,产生即刻效应,危急病症尤其需 要; 后者则要求徐徐调之,注重积累效应,适宜于慢 性疾病的治疗。总之,艾灸温通作用的认识,无论对 于艾灸的理论探讨还是临床应用,都值得进一步深 入研究。 参考文献 [ 1] 陆拯. 王肯堂医学全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13. [ 2] 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2. [ 3] 宋·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3252. [ 4] 周楣声. 灸绳[ M]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8: 197-201. [ 5] 唐·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1965: 97. [ 6] 元·朱震亨. 丹溪心法[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6. [ 7] 明·李梴. 医学入门[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97: 278. [ 8] 唐 · 王焘.外台秘要[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61. [ 9] 盛维忠. 薛立斋医学全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9: 218. [ 10 ] 元·罗天益. 卫生宝鉴[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87. [ 11 ] 清·吴亦鼎. 神灸经纶[ M] .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3: 2. [ 12 ] 清·高世栻. 医学真传 [ 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 54. [ 13 ] 张波. 陈日新“开通经络” 艾灸疗法[ J] . 江西中医药, 2006,37( 1): 7-8. [ 14 ] 丹波康赖. 医心方 [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63. [ 15 ] 明·杨继洲. 针灸大成[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 16 ] 项平,夏有兵.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 M] .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 [ 17 ] 宋· 闻人耆年. 备急灸法[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5: 13. [ 18 ] 谢锡亮. 谢锡亮灸法[ 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284. (收稿日期: 2010-02-11,※※萍发稿)
颁发证书及学分: 应作者要求,凡在本刊正式发表的文章均可颁发证书 ,并注明学分。有需要者可直接汇款 50 元至本刊编辑部。请在汇款单附言栏内说明“证书费”及文章题目 ,发表于何年何期。务必写清地址、姓名、当地 邮政编码 ,以免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