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交流园地-中医爱好者 、健康养生等话题
19877 805
[504 楼] tukela [泡菜]
20-6-21 19:25
agnostic 发表于 2020-6-20 21:03
知识水平越低的就越会信中医。这个很好的解释了中医信徒的主要构成。低教育水平为中医贩子源源不断地提供财源。


又到这儿搅和来啦。刚搅和黄了一个帖子,又想把这个帖子搅和黄了?
另外,哪里的数据显示了中医用者的文化构成?给个可靠的数据源看看。
[503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6-21 15:33
小时候见过的‘’仁丹‘’当下为啥不见了?‘’仁丹‘’是干什么的忘记了。
[502 楼] agnostic [泡菜]
20-6-20 21:03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06-14 12:02
嘿嘿,如果到民间还能遇到很多,毕竟信奉中医的占大多数。
其实只有这里只有个别中医黑,马甲换来换去还是那几个人。
没活明白的人自己傻瓜...


知识水平越低的就越会信中医。这个很好的解释了中医信徒的主要构成。低教育水平为中医贩子源源不断地提供财源。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501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6-20 08:48
刘石 发表于 2020-6-16 22:36
这和背方子一样,背的再多,不会用也白搭

具体怎么用,中医的诊断能力是考验大夫水平的重要的标准

前几天遇到一个盗汗的患者,他怀疑的问我为啥你就开了三副药,不开七副?我说有效了再开,没效了,你换大夫或者调方。。。

药那么苦,没必要难为自己

当地一年轻的中医病号特别多,今天挂号明天看。临他下班前我去看病,简直就是个中医院!就他一个人坐诊,药方写的是蚯蚓字母,药抓好后病人还得自己分药。
临走时说‘’过敏性鼻炎容易,下次来给你再加几位药。记住,我星期一、星期二不上班‘’,一会儿门口来了一辆宾利接他下班。
[500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6-20 08:22
刘石 发表于 2020-6-14 23:07
估计发出来,大家也不会用吧?

针灸绝密配方

针灸绝密配方
1、 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 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 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会用,只是没时间用。当下主要艾灸中脘、足三里、涌泉穴、百会,太冲,敲打曲池、委中、督脉。
[499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0-6-16 22:36
山区人 发表于 2020-6-15 08:55
学中医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方法,否则再牛的密方都没用。


这和背方子一样,背的再多,不会用也白搭

具体怎么用,中医的诊断能力是考验大夫水平的重要的标准

前几天遇到一个盗汗的患者,他怀疑的问我为啥你就开了三副药,不开七副?我说有效了再开,没效了,你换大夫或者调方。。。

药那么苦,没必要难为自己 本帖最后由 刘石 于 2020-6-16 22:38 编辑
[498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6-15 21:30
山区人 发表于 2020-6-15 08:55
学中医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方法,否则再牛的密方都没用。

是的,农村老头、老太太就会拔罐。‘别哼哼了,来来,赶紧的  让你大婶拔一罐就不痛了’
[497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6-15 21:25
山区人 发表于 2020-6-15 08:55
学中医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方法,否则再牛的密方都没用。

是的,农村老头、老太太就会拔罐。‘别哼哼了,来来,赶紧的  让你大婶拔一罐就不痛了’
[496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20-6-15 08:55
刘石 发表于 2020-6-14 23:07
估计发出来,大家也不会用吧?

针灸绝密配方

针灸绝密配方
1、 大椎、曲池、合谷

学中医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方法,否则再牛的密方都没用。
[495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0-6-14 23:07
估计发出来,大家也不会用吧?

针灸绝密配方

针灸绝密配方
1、 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 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 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 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 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 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 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 ,温中救逆之功。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 ,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无可而不胜也。
[494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6-14 20:02
十大副 发表于 2020-6-14 17:23
感谢推荐!

嘿嘿,如果到民间还能遇到很多,毕竟信奉中医的占大多数。
其实只有这里只有个别中医黑,马甲换来换去还是那几个人。
没活明白的人自己傻瓜,但总认为别人是傻瓜。
[493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6-14 19:45
刘石 发表于 2020-6-2 22:35
鱼际和孔最都在肺经,后背的身柱肺俞都属于肺经范畴呀

通过几个月的学习中医,知道调整脾胃是关键,三高病的根本就是脾胃功能不好。
[492 楼] 十大副 [资深泡菜]
20-6-14 17:23
山区人 发表于 2020-2-2 15:37
黑也好、粉也罢,真没必要在这些问题上浪费时间。
有空不如读读JT叔叔《修道病》


感谢推荐!
[491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0-6-2 22:35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30 18:23
是的,比如上午我艾灸背部肺经,还敲打胳膊肺经上的孔坠穴,手上的肺经鱼际穴却起个水泡泡。只能说明不是按科学出的牌。


鱼际和孔最都在肺经,后背的身柱肺俞都属于肺经范畴呀
[490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0-6-2 22:30
推荐个观察人体的好软件,好贵啊。付个费也值了。199仅仅是开通了经络查找、定位、进针的功能

找经络也很方便

本帖最后由 刘石 于 2020-6-2 22:37 编辑
[489 楼] artist [资深泡菜]
20-5-31 12:12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31 09:08
所以,拿洋人的这个奖那个奖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就是幼稚。
比如针灸,头上的问题要在脚底板上找。
中医调理讲究的是和平沟通,全身统一,也就是说对祸水不用杀法,和平解决,变废为宝。
不明白为什么一些※※反中医的劲头比洋人还猖狂,一说中医好就炸毛?好像谁把他的娃儿扔到井里似的。

经络是个"神奇"的现象,因为人们所发现的人体其它现象或多或少都可以得到"科学"解释,而经络还是个谜。不管它是什么,反正通过它能健身治病。
[488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5-31 09:08
artist 发表于 2020-5-30 19:45
神奇!

这说明很多事情科学还不能解释。

所以,拿洋人的这个奖那个奖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就是幼稚。
比如针灸,头上的问题要在脚底板上找。
中医调理讲究的是和平沟通,全身统一,也就是说对祸水不用杀法,和平解决,变废为宝。
不明白为什么一些※※反中医的劲头比洋人还猖狂,一说中医好就炸毛?好像谁把他的娃儿扔到井里似的。
[487 楼] artist [资深泡菜]
20-5-30 19:45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30 18:23
是的,比如上午我艾灸背部肺经,还敲打胳膊肺经上的孔坠穴,手上的肺经鱼际穴却起个水泡泡。只能说明不是按科学出的牌。

神奇!

这说明很多事情科学还不能解释。
[486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5-30 18:27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30 18:23
是的,比如上午我艾灸背部肺经,还敲打胳膊肺经上的孔坠穴,手上的肺经鱼际穴却起个水泡泡。只能说明不是按科学出的牌。

刚才的图片不清晰
[485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5-30 18:23
artist 发表于 2020-5-30 14:57
知不知道原理其实对具体医疗意义不大,有用的还是千百年艾灸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某些中医理论。

是的,比如上午我艾灸背部肺经,还敲打胳膊肺经上的孔坠穴,手上的肺经鱼际穴却起个水泡泡。只能说明不是按科学出的牌。 本帖最后由 五十七岁 于 2020-5-30 18:24 编辑
[484 楼] artist [资深泡菜]
20-5-30 14:57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30 09:50
只有艾叶燃烧的光谱和人体的热光谱是同步的。科技只能研究到这个地方了。

知不知道原理其实对具体医疗意义不大,有用的还是千百年艾灸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某些中医理论。
[483 楼] artist [资深泡菜]
20-5-30 14:53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30 10:07
@刘石   老师好,量子的工作原理咱不理解,意思俩有牵涉的物体远隔千里还能相互影响。
神秘的东西没有破解但不能说不科学。

您说的这个是量子纠缠,起源于爱因斯坦的一个思想实验,目的是驳倒量子力学的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某些解释。这个并不是确定了的科学理论。
[482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5-30 10:13
日本研究发现艾灸的温度掌握在四十五度最为合适,温度不高的情况下灸出水泡说明体内的寒湿太大。
[481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5-30 10:07
@刘石   老师好,量子的工作原理咱不理解,意思俩有牵涉的物体远隔千里还能相互影响。
神秘的东西没有破解但不能说不科学。
[480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5-30 09:50
只有艾叶燃烧的光谱和人体的热光谱是同步的。科技只能研究到这个地方了。
[479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0-5-28 16:07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张建斌1  王玲玲1  胡 玲2  常小荣3  吴焕淦4 (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南京 210046; 2. 安徽中医学院;3. 湖南中医药大学; 4. 上海中医药大学) [ 摘 要]  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证和效应特点等方面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艾灸以 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总 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 关键词]  艾灸; 作用机制; 中医基础理论 Theoretical study on warming and dredging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ZHANGJ ian-bin1 , WANG Ling-ling1 , HU Ling 2 , CHANGXiao-rong3 , WU Huan-gan 4( 1.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M , Nanjing 210046, Jiangsu Province, China;2. Anhui University of TCM ; 3. H unan University of TCM ; 4.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ABSTRACT To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w arming and dredging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from the treatment features, indications and effects.The causation of moxibustion is w arming stimul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s dredging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n a word, promoting the dredging function by w arming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xibustion. It is summarized that w arming and dredging function of moxibustion has the differences in weakness and strongness, and degree of urgency; and the initial stud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 Moxibustion;Mechanism;Basic Theories ( TCM)
  艾灸疗法是以艾叶或者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 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达到预防保 健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点燃后的 温热刺激,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 位,并通过经络等作用,产生局部和远隔部位的效 应。相对于※※治疗,艾灸治疗中的温热刺激是其 产生疗效的主要特性和原因之一; 与※※治疗一样, 疏通经络是其所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作用机 制。因此,温通是艾灸治疗的主要作用之一。本文 试就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作一系统概述和探 讨。 1 艾主百病,灸为用 艾是艾灸治疗的主要原料,又名冰台、艾蒿、医 草等。《名医别录》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 病”,一方面提示了艾草在温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也提示艾灸治疗的适应证广泛。概括起 来,艾灸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寒证和非寒证。 1. 1 “寒则热之”是艾灸治疗的第一原则   灸法是《内经》时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项目: 2009 CB 522905; 2010 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立项项目。 第一作者: 张建斌( 1967-)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 针灸理论的现代 研究。E-mail: zhangjianbin@njutcm. edu. cn
于北方,主要针对寒证而立。如“北方者,天地所闭 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 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 来”( 《素问·异法方宜论》)。故有“今风寒客于人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 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 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素问·玉机真藏论》)的 记载,原文指出风寒侵犯人体,出现痹症、麻木、肿 痛、瘛等病症,是灸法的适宜病症。故“寒则热之”当 为艾灸治疗的第一原则。“寒则热之”也体现了先民 对抗性治疗的思想。故明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有 “中寒”一节,其中指出“中寒之症,身体强直,口噤不 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 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亦可灸丹田穴,以 多为妙”[ 1 ] 。 寒证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凝滞不通”。寒主收引 凝滞,可以导致经络气机的不通和(或)不畅,出现诸 多症状和病症,故温灸治疗主要针对了“寒凝不通” 病理环节而发挥作用,通过“温通”作用而达到治疗 效应。由此可见,寒邪侵犯人体,病状种种,可一灸 了之,关键即在“温通”作用。而《素问·玉机真藏 论》所载“痹症、麻木、肿痛、瘛”等诸艾灸适宜病症, 都存在经络不通的病理机制。
·5 1·中 国针灸2011 年1月第31卷第 1期 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n. 2011, Vol. 31 No. 1 DOI : 10. 13703/ j. 0255 2930. 2011. 01. 015
1. 2 艾灸治疗非寒性疾病 虽然艾灸来自寒冷的北方和源于治疗寒证,但 随着※※的发展,艾灸治疗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 就《内经》记载,还包括伤食、胆病、体重烦冤、癫狂、 败疵等内脏病、外科病、神志病。后世医家更是进一 步拓展应用范围,如王焘《外台秘要》记载,温灸还用 于内科疾病,如伤寒、天行、温病、霍乱、疟疾等传染 性疾病及内科常见病; 外科方面还包括痈疽、瘿瘤、 痔疾、脚气等症; 以及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 病、口腔疾病等临床各科,涉及寒、热、虚、实诸证多 种疾病。 除寒证外,温灸还可以治疗热性疾病。尽管汉 代张仲景《伤寒论》提出“热证忌灸”说,在一定范围 和程度上影响了灸法在热证中的应用,但是古今临 床一直都有温灸治疗热证的实践。如唐代孙思邈有 “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 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寸间灸 之”[2]301( 《千金要方·卷十六·痼冷积热第八》)宋 代王怀隐[3] 在《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指出“小儿 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20 世纪 80 年代,周楣声 [ 4 ] 提出“热证可灸”后又提出“热证 贵灸”,进一步强调了温灸在热性疾病中的应用。 虚性疾病的温灸治疗始于《内经》,如“阴阳皆 虚,火自当之”( 《灵枢·官能》) “陷下则灸之”( 《灵枢 ·经脉》) ,杨上善[ 5 ] 进一步阐释“经络之中,血气衰 少,故脉陷下也, 火气壮火, 宣补经络, 故宜灸也” ( 《太素·卷八·经脉之一》)。因此,对于虚性疾病 来说,无论阴阳还是气血的亏虚,温灸都可以达到补 益气血、畅通经脉的作用。后世医家进一步有所发 展,如朱丹溪[6] 有“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 者,所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 《丹溪心法·卷一· 瘟疫》)。 实性疾病的温灸也始于《内经》,无论是寒热之 邪,还是有形之积聚,都可以使用温灸治疗。尤其是 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记载艾灸治疗痈疽,对明清 外科医生使用温灸产生巨大示范性作用。 尽管艾灸治疗涉及寒、热、虚、实诸证,包括内、 外、妇、儿等各科多种疾病,但是这些病症都存在经 络不通、气血不畅的共同病理环节。温灸治疗可以 概而治之,是由于艾草点燃后的温热刺激,具有疏通 经络、理活气血的作用是其主要作用机制。因此李 梴[7] 总结有“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 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 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 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学入 门·内集·卷一·灸法》)。
2 灸效多端,通为机 随着灸法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对于艾灸治疗 效应的认识也在逐步积累和加深。艾灸的主要治疗 效应有: ①发汗。如“诸阳为表,表始受病在皮肤之 间,故可摩膏火灸,发汗而愈”[ 8 ] 。 ②温中散寒。如 “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素问·异法方宜论》)。 ③泻热。如“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素问·骨空论》)。④泻毒 散结。如“夫疮疡之症,有诸中必形诸外,在外者引 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毒气 自然随火而散”[9] 。 ⑤止痛。如“寒气客于脉外则脉 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 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素问·举痛论》)。此外,还 有疏风、活血、消瘀、利水、消肿、补虚等治疗效应。 艾灸的治疗效应包括多个方面,概括起来即是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体现了“温通”的作 用和特点。其中,借灸火的热力作用于特定的腧穴 或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作用是关键。 故《内经》有“火气已通,血脉乃行”( 《灵枢·刺节真 邪》)的论述。 关于艾灸温通作用,古代医家有相关论述。如 张仲景有“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 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伤寒论》292 条) ,少 阴病脉不至,可用灸法以温通阳气而复脉。罗天 益[10 ]《卫生宝鉴·卷八·中风灸法》有“凡治风莫若 续命汤, 然此可扶持疾病, 要收全功, 必须火艾为 良”,艾灸对于中风患者疏通血脉是关键性的治疗。 故《神灸经纶·卷一·说原》[11] 有“灸者,温暖经络、 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即艾灸可宣通气 血,防病治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灸。由此可知, 灸法可借艾火之热,使气血运行通畅,正气得复,邪 气得去,而温通作用是关键。 3 温通之要,气血调 《说文解字》释“灸”为“长久当灼”之意,提示了 艾灸治疗的操作特点。李时珍《本草纲目》还记载 “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即艾灸治疗时,艾火 的持续作用,可以激发作用腧穴(或部位)局部气血, 并通过疏通经络,调整全身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预防 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温热刺激,虽然可以产生多个方面和层 次的温通效应,其主要机制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 这一认识在《内经》中已经被记载: “十二经之多血少 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 有大数。其治以针艾, 各调其经气”( 《灵枢 ·经 水》) ,即阐明了艾灸具有通调各经气血的作用。同
·5 2· 中国针灸 2011年 1月第 31卷第1期 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n. 2011, Vol. 31 No. 1
时还指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 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气血“喜温而恶寒”的 特性,故温灸治疗尤为必需。因此,艾灸治疗寒、热、 虚、实诸证,其机制可以归纳为温通经络、调畅气血。 经络的不通,可以有虚实两个方面,气血不足可 以导致经络不畅; 气血瘀滞也可以导致经络不通。 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亦即通经之用也。故高秉钧[ 12 ] 《医学真传·心腹痛》有“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 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 下 逆者使之上升,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 虚者助之 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因此,艾灸 治疗的多种适应证和各种治疗效应,都是基于艾灸 的温通作用实现的。 当代学者陈日新提出了热敏灸,认为针灸治病 的精髓是“气至病所”,艾灸疗法针对临床经络不通 导致的诸多病症,以高效激发经络感传为途径,开通 经络,疏通经气运行,达到治本的目的,对于临床上 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常能取得立竿见影的 神奇疗效[13] 。 4 温通之用,强弱与缓急 艾灸的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由 于疾病性质的不同,针对不同病症和病症的不同阶 段,艾灸治疗的操作方法和量都存在差异,治疗效应 也各不相同。从艾灸治疗的操作和量而言,存在温 通的强与弱,从艾灸治疗的效应而言,存在缓与急。 4. 1 温通作用的强与弱 艾灸治疗的温通作用可以有强和弱的不同,即 强温通与弱温通。一般来说,不同的操作形式意味 着温通作用的强弱不同,如直接着肤灸出现灸疮和 瘢痕,即是强温通; 而艾条温和灸,局部皮肤至多出 现潮红,即是弱温通; 另外如着肤而不化脓灸、雷火 灸的热力深透、热敏灸的灸感传导等,当属于两者之 间,姑且为中等强度的温通作用。就临床应用来说, 一般出现有形积聚阻滞经络的病症,需要通过直接 灸、瘢痕灸等强温通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出现无形 积聚而导致的经络不畅,可以通过温和灸等弱温通 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温通作用的强弱,也是 针对不同性质的病症而设立的。 另外,就艾灸治疗的量而言,强温通作用时选用 大艾炷或粗艾条,量多火足; 弱温通作用时选用小艾 炷或细艾条,量少温热刺激。孙思邈[ 2 ] 518《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灸例》有“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 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 半”,经验性地指出,在温灸治疗中,依据患者的体质 和病情,存在艾炷壮数多少的差别,即温通作用强弱
的差异。原文也提示,体质强壮、病情严重者每次需 要艾炷量多,即强的温通作用; 体质羸弱、病情轻浅 者每次需要的艾炷量少,即需要弱的温通作用。 虽然古代医生对艾灸温通作用的强弱没有直接 阐明,但是经验性的论述不乏相陈。如陈延之《小品 方》有“灸得脓坏,风寒乃出; 不坏,则病不除也”[14] ( 《医心方·卷二·灸例法》) ,以及“欲得安,三里常 不干”等,就是强调施灸腧穴要造成局部浅表的化脓 性炎性反应,即属于强温通之作用。再如《针灸大 成》[ 15 ] 420有“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 乃小作之……如腹内疝瘕、痃癖、伏梁气等,须大艾 炷”,既指出了艾炷大小意味着艾灸热力的大小,从 而影响艾灸温通作用的强弱,也提示了不同的患者 或疾病需要不同大小的艾炷,即需要不同强弱程度 的温通作用。还可以从杨继洲的医案中发现这一实 践,如《针灸大成》记载杨继洲通过重灸中冲、印堂、 合谷等,起到温通启闭、祛痰息风作用而治疗惊风 案: “是岁公子箕川公长爱忽患惊风,势甚危笃。灸 中冲、印堂、合谷等穴,各数十壮,方作声。若依古法 而止灸三五壮,岂能得愈? 是当量其病势之轻重而 已。 ”[15]430这里即是增加灸量,以加强温通开窍作用 而达到治愈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使用的麦粒灸、艾炷灸多属 于强温通的作用,而明清出现的艾卷灸和雷火针等, 演绎到目前临床多使用的艾条温和灸、隔物灸等,当 属于弱温通之列。两者之间的强弱差别,是不容忽 视的。承淡安先生曾经依据艾炷的大小、软硬和壮 数的多少,制定了艾灸治疗强刺激、中刺激、弱刺激 的临床初步应用标准[16]64 ,虽然是就艾炷灸而设的, 但对于从临床理解和认识艾灸温通作用不无裨益。 4.2 温通作用的缓与急 艾灸温通作用存在缓与急的差异。基于“急则 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针对慢性或者急性疾 病,艾灸的温通作用可以对应有缓温通或者急温通。 灸法专著《扁鹊心书》专有“要知缓急”一节,讨论艾 灸宜分缓急。一般来说,对于急重症宜急灸治,对于 慢性病宜徐徐而调之。 从古代多用灸法于急救的记载来说,如晋代《肘 后备急方》载有卒死、尸厥、卒客忤死、霍乱、中风等 28 种急症的灸治方达 102 首。唐代孙思邈指出“大 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 疗”[ 2 ] 519(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 “治卒中恶 风,心闷烦毒欲死, 急灸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立 愈”[ 2 ] 160( 《千金要方·卷八·诸风》)。迨至南宋闻 人耆年[17] 编著了※※首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的专
·5 3·中 国针灸2011 年1月第31卷第 1期 Chines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n. 2011, Vol. 31 No. 1
著———《备急灸法》,并指出“凡仓卒救人者,惟灼灸 为第一”。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中,温通作用不仅体 现在温阳救逆固脱方面,也体现了祛风散寒止痛的 即时效应。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载有用灸法 救治卒中、暴厥、阴症中寒、霍乱已死、阴症腹痛冷 极、破伤风、溺死等急症。灸法治疗急重症的文献记 载,主要体现了温灸的急通作用。 此外,古代医家也在实践中强调灸法“徐徐而调 之”的作用。如明代杨继洲针灸医案中多次提到温 灸“徐徐调之”,如“辛未夏,刑部王念颐公,患咽嗌之 疾,似有核上下于其间,此疾在肺膈,岂药饵所能愈。 东皋徐公推予针之,取膻中、气海,下取三里二穴,更 灸数十壮,徐徐调之而痊”[ 15 ] 424“三郎患面部疾,数 载不愈……予针巨髎、合谷等穴,更灸三里,徐徐调 之而愈”[ 15 ] 432 。“徐徐调之”,要求的就不是即时效 应和急通,而是累积效应和缓通,这是多数慢性病症 艾灸治疗的原则。 一般来说,对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的急重症, 艾灸治疗需要量大火足,产生明显的即刻效应; 对于 痰浊瘀滞、气血不畅的慢性疾病,艾灸治疗可以量小 火缓、徐徐温煦,注重积累效应。即: 急通者———量 大火足,一二次起效———即刻效应———破瘀、逐痰; 缓通者———量小 火缓, 徐 徐温 煦 之———积 累 效 应———化瘀、化痰。 当代针灸医生也非常注重艾灸治疗的缓急之 分,如承淡安先生临床应用灸法时有这样的经验: “凡是属于亢进性疾患(如疼痛、痉挛等) ,艾炷宜稍 大、壮数宜多; 若证候虚弱、功能减退、麻痹不仁、痿 弛无力, 以小炷而多壮”[ 16 ] 65 。谢锡亮[18 ] 也指出: “要掌握灸法技巧,原则是艾炷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重病重灸,轻病轻灸,急病连续、慢病间隔灸,以患者 能耐受为度”。由此可见,在临床应用艾灸治疗时, 应当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急慢,针对性地选择温通 作用的缓或急。 5 小结 艾灸的温通作用是产生各种效应和治疗多种疾 病的主要作用机制。按照温通作用的程度,临床可 以分为强温通和弱温通,前者可以在施灸部位出现 明显的组织反应,包括局部化脓等; 后者在施灸部位 不出现明显的组织破坏,至多出现红晕等。按照温
通作用的缓急,临床还可以分为急温通和缓温通,前 者要求火足气至,产生即刻效应,危急病症尤其需 要; 后者则要求徐徐调之,注重积累效应,适宜于慢 性疾病的治疗。总之,艾灸温通作用的认识,无论对 于艾灸的理论探讨还是临床应用,都值得进一步深 入研究。 参考文献 [ 1]  陆拯. 王肯堂医学全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13. [ 2]  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2. [ 3]  宋·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3252. [ 4]  周楣声. 灸绳[ M]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8: 197-201. [ 5]  唐·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社,1965: 97. [ 6]  元·朱震亨. 丹溪心法[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6. [ 7]  明·李梴. 医学入门[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97: 278. [ 8]  唐 · 王焘.外台秘要[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61. [ 9]  盛维忠. 薛立斋医学全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9: 218. [ 10 ]  元·罗天益. 卫生宝鉴[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87. [ 11 ]  清·吴亦鼎. 神灸经纶[ M] .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3: 2. [ 12 ]  清·高世栻. 医学真传 [ 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3: 54. [ 13 ]  张波. 陈日新“开通经络” 艾灸疗法[ J] . 江西中医药, 2006,37( 1): 7-8. [ 14 ]  丹波康赖. 医心方 [ M]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63. [ 15 ]  明·杨继洲. 针灸大成[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 16 ]  项平,夏有兵. 承淡安针灸经验集[ M] .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 [ 17 ]  宋· 闻人耆年. 备急灸法[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5: 13. [ 18 ]  谢锡亮. 谢锡亮灸法[ 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284. (收稿日期: 2010-02-11,※※萍发稿)
  颁发证书及学分: 应作者要求,凡在本刊正式发表的文章均可颁发证书 ,并注明学分。有需要者可直接汇款 50 元至本刊编辑部。请在汇款单附言栏内说明“证书费”及文章题目 ,发表于何年何期。务必写清地址、姓名、当地 邮政编码 ,以免有误。
[478 楼] 五十七岁 [泡菜]
20-5-8 09:31
移民局外星处 发表于 2020-5-8 00:37
360度?

嘿嘿,灸到外星上啦
[477 楼] 移民局外星处 [泡菜]
20-5-8 00:43
刘石 发表于 2020-5-6 18:51
看看,有共鸣的,跟个帖子

跟帖支持。对医学知之甚少,不敢说全部赞同还是否定。但支持慎重用某些西药,特别是长期使用。有些慢性病应该试试中医疗法,尽量避免终生用西药维持。
[476 楼] 移民局外星处 [泡菜]
20-5-8 00:37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7 09:54
嗯。还有个新手把人家的胎儿给调过头了。

360度?
[475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0-5-7 22:37
五十七岁 发表于 2020-5-7 09:49
长期服用降压药的后果很严重,导致肝肾亏空后又会引起别的疾病。
正是因为身体的气血不足,智慧的身体才让心脏加快转速来增高压力的。
有个老中医说啥时候俺的脾胃调好了,血压就正常了。
这话俺不敢相信。


那你看看降压药说明书中记载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