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琴科说唱片
72504
866
[628 楼] jdai
[禁言中]
08-1-13 14:54
安部幸明生卒日为1911至2006,活了95岁,可算高寿。但我们一般人知之甚少。和武满彻相比,大概不算一线作曲家。安部幼年时,正值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大胜,于是工业起飞,社会经济开始全面西方化,年轻人不再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先是西式军乐队开始流行,然后是小提琴成为街知巷闻的流行乐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日本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彼时军国主义尚未成气候,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才是意识形态主流。所以小提琴取代了铜管乐,更受年轻人推崇。
安部幸明也追随潮流。他幼时在东京郊区长大,其父为日本军官。安部上小学时就对街头的小提琴乐手们发生兴趣,但家教严厉,一直禁止他学习小提琴。直到他升入中学,父亲才开始松口,但为时已晚,安部已经不可能成为职业小提琴乐手。于是他急忙改学大提琴,并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即东京大学美术音乐系前身)。 安部一心想成为职业大提琴家,于是在大学组建了学生室内乐团,把贝多芬全部弦乐四重奏都演奏了一遍。 彼时东京音乐学院的老师们也是来头不小。克劳斯·普林施海姆是古斯塔夫·马勒任职维也纳歌剧院时的学生。在来东京之前,普林施海姆曾在日内瓦、布拉格以及布莱梅担任歌剧指挥多年,并于1920年代与马克斯·莱茵哈特联袂,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在柏林举行了马勒全套交响乐的首演。 普林施海姆这么一个大腕儿为什么后来会屈尊东京这么一个音乐荒漠呢?原因在于,他一度试图从布鲁诺·瓦尔特手中夺过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大权但却功败垂成,走投无路,于是接受了东京发来的邀请。 普林施海姆到了东京之后大展拳脚,率领全校师生组成管弦乐团,上演了很多马勒、瓦格纳、布鲁克纳作品。当时安部幸明作为学生大提琴手,也多次参与了乐团演出。他对普林施海姆崇拜得五体投地,于是拜普林施海姆为师,潜心钻研德奥音乐中的和声对位技法。正是普林施海姆的教诲,使得安部幸明的理想从大提琴手转为作曲家。普林施海姆对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所代表的晚期浪漫派以及亨德米特和库特·威尔所代表的现代派音乐都有渊博的知识,当时普林施海姆一方面致力于前卫音乐的探索,另一方面则致力于追溯早期的音乐源头,比如巴赫的音乐风格。 这一切,对安部幸明本人的作曲风格影响莫大焉。 [jdai 编辑于 2008-01-13 14:58] ![]() |
[627 楼] jdai
[禁言中]
08-1-13 14:13
再贴一张日本现代作曲家。安部幸明。前年刚刚去世。唱片收入《第一交响乐》(做于1957年),以及《为萨克斯和管弦乐队所作的嬉游曲》(做于1951年),还有《小交响曲》。
[jdai 编辑于 2008-01-13 14:18] ![]() |
[626 楼] 俺是柯
[泡菜]
08-1-11 17:05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提醒一下楼主,南京还有一、二家专门卖正版碟的哟,我经常去的一家叫“CD花园”,位于长白街与太平巷交叉口附近,品种不少,价格好商量。发烧友可去看看。 |
[625 楼] YMX
[泡菜]
08-1-11 16:12
老罗,你见过这样的Philips小双张吗?
![]() |
[624 楼] YMX
[泡菜]
08-1-11 16:04
harmonia mundi的确好,只是有点贵,偶尔烧一张,多了烧不起。
羡慕罗兄,马德里都有这么多,更别说其他了。 BIS我也喜欢,可惜买不到。说来惭愧,我全部家当里只有一张BIS,还是schen送的。罗兄能告诉我BIS在网上好找吗? |
[623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8-1-11 14:59
马德里古乐团全家福。
。 ![]() |
[622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8-1-11 14:54
原文由 icykool 发表 不好意思,从事建筑事业的,不是音乐。帖子里都是主观评价,没有什么乐理的,不懂啊。 威虹在洪武路新大都大厦8楼。里面有不少旗舰,可以去听听,唔好腰包。 |
[621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8-1-11 14:52
YMX最近辛苦啊!
|
[620 楼] YMX
[泡菜]
08-1-11 10:00
老罗好,很久不见,非常想念。上来冒个泡,有空再聊。
|
[619 楼] icykool
[泡菜]
08-1-11 06:08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请问罗版主是从事职业音乐事业的吗?个人好奇。另外,威虹在哪里啊?谢谢 [icykool 编辑于 2008-01-11 06:09] |
[618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8-1-10 20:29
原文由 icykool 发表 南京什么也没有。还在买碟的只有威虹,每张比李源的贵10块,所以我一般都是网上买,已经很少在南京买了。 |
[617 楼] icykool
[泡菜]
08-1-10 19:17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请问版主在南京?南京那里有卖进口古典唱片的?4,5月份的时候可能要去南京度假,可否介绍一些商店。谢谢! |
[616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8-1-9 21:13
。。
![]() |
[615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8-1-9 21:10
很好听的一张拉威尔管弦乐,地图瓦的指挥生动有弹跳力,达芙妮与克罗埃组曲一片波光粼粼,当然我是看了拉特尔那张介绍现代音乐的DVD才这么联想的,因为他放这么一首的时候就有湖面上鸟乱飞的画面,不过我估计就算我没看过DVD也是这幅画面。
![]() |
[614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8-1-8 22:34
谢谢大家帮顶,最近功课做得不勤快,不好意思。
上一张目前在听的,我的第四张马德里古乐团的,市面上找得到的我都找到了,三张HM,一张BIS。这张《西班牙舞曲》依旧是帕尼亚瓜一贯风格:幽默风趣。至于录音......上了TAS的。 。 ![]() |
[613 楼] 回龙头大
[泡菜]
08-1-8 01:22
原文由 蝼蛄 发表 沉不了,俺看着呢,哈哈 |
[612 楼] 标标
[泡菜]
08-1-4 01:54
发张图,三个时间的“敲击卡门”。
[标标 编辑于 2008-01-04 01:55] ![]() |
[611 楼] 珠海渔夫
[陈年泡菜]
08-1-1 23:36
老罗新年快乐,多收好碟!
这段时间也收了不少好碟,不是忙工作就是忙旅行回来的片子.少冒泡了 这次在科隆的传媒广场见到EMI欧洲总部大楼,很是亲切. 捷克也加入申根公约了,下次再去德国就可以去布拉格寻找老罗的足迹了,印象中那是老罗生活学习过的地方 |
[610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7-12-14 19:49
好,有机会找黛敏郎来听听
|
[609 楼] 蝼蛄
[禁言中]
07-12-14 12:43
帮顶一下这个帖子,别沉了,为什么到最后就剩老哥你们几个力撑局面, 唉.
以前烧过很多唱片,不过都是CD的,我是年轻人,没福消受LP,手里连一个像样的音响都没有,大概听听而已,现在玩摄影很少出动买唱片,以前买唱片看到naxos就像看到狗头一样,连理都不理,后来听了其实也还不错,所谓的DG,大多骗钱的居多。 现在手头紧,连naxos都不买了,不过前几天又想整一套布鲁克纳的交响全集,不知道naxos的效果如何,还有现在有什么比较好的naxo的唱片值得考虑,当代演绎的,不是※※唱片。(我想花点时间听一听教堂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之类,本人是jesus 注册粉丝,被老妈逼的)。 谢谢 |
[608 楼] zhp62
[老坛泡菜]
07-12-14 09:32
原文由 jdai 发表 呵呵,爱蒂丝皮亚夫那个鸡嗓子,大歌星呢,引无数后辈竟模仿,也就成就了很多歌星。我最喜欢的是在美国电影《宝贝猪唛》里面那三只小老鼠唱的那首,不知道叫什么歌名。 |
[607 楼] zhp62
[老坛泡菜]
07-12-14 09:26
原文由 jdai 发表 估计我是属于那个“沙文主义”相反的主义了,呵呵。 由于中国民歌在我血液里就有,所以,一听就觉得重复了,基本不会主动去听。反而对世界各国的民歌很好奇,一直保持搜集的兴趣,南美秘鲁,巴西等原住民的,斯堪的纳维亚的,东欧保加利亚的,犹太人的,西班牙吉普赛艺人的,非洲各种土人的,土耳其的,亚洲就是源自爪哇的各民族的民歌。当然象意大利和英国民歌就听得太多啦。不过有几种是不太喜欢的,印度的分不出来是流行的 还是民歌了,日本的太鬼,不健康,美国的不能算民歌,顶多算半个英国的,或者干脆就是流行歌曲,俄罗斯的跟中国非常接近,但是其它几个加盟※※※的就相差很大。 听多了,就觉得民歌好像不能按照今天的政体国家来分,而是应该按照种群和民族来分,另外象美国 这样※※短的国家,连民族都算不上,就不应该有什么民歌。 |
[606 楼] jdai
[禁言中]
07-12-14 01:47
黛敏郎,生卒日期1927-1997,是二战后最重要的日本作曲家之一。在欧美的名气远远大于在中国的知名度。他只比武满彻大两岁,却是后者的提携贵人。武满彻年轻时一度寂寂无名,困顿之时,黛敏郎慨然相助,送了一架钢琴给他。
黛敏郎本人的曲子则曾经得到伯恩斯坦等指挥界大腕儿的推举,也是巴兰钦等舞剧编导的至爱。黛敏郎生性活跃,四处出击,奖掖后进,对各种文化活动均来者不拒,甚至上电视做主持,还参与七十年代日本政治。好莱坞明星约翰·赫斯顿曾经力邀他为影片《圣经》配乐,结果黛敏郎荣膺当年奥斯卡奖提名。 然而拿黛敏郎与武满彻进行对比,才是最为有趣的话题。不妨摘译一段唱片说明书如下: 武满彻当年受到黛敏郎扶持,自此对其心怀感激和钦羡。黛敏郎的方方面面,均成为年轻的武满彻的楷模。譬如,推崇法国音乐,喜欢爵士乐,发掘日本传统音乐。武满彻积极参与电影配乐,也是直接源自黛敏郎的作派。甚至,因为黛敏郎娶了一位女演员做老婆,所以武满彻也找了一位女演员结婚。 ![]() 尽管武满彻对黛敏郎亦步亦趋,但是,二人的音乐风格却互成反差。 如果说武满彻的音乐倾向于法国印象派、阴柔气质明显、节奏散漫、气氛平和、基本属于无调性音乐;那么,黛敏郎的音乐则趋近于古典主义、阳刚之气十足、节奏鲜明、狂放不羁、属于纯正的调性音乐。 如果说武满彻是日本的德彪西,那么黛敏郎就是日本的斯特拉文斯基。 再从政治角度来看,如果说武满彻是一位自由主义者,那么黛敏郎就是一位保守主义者。他们各自音乐风格所代表的两种极端,恰好象征战后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的两个极端。 ![]() |
[605 楼] jdai
[禁言中]
07-12-14 01:10
如果不先说一说黛敏郎,别的唱片我也没心思说了。既然罗德琴科这里贴了不少武满彻,那么把黛敏郎贴过来呼应一下,是最好的捧场。
就是下面这张。拿索斯公司日本版。新西兰交响乐团演奏。2005年的录音。汤浅卓雄指挥。共收入四部作品:《心情交响曲》(Symphonic Mood)、《舞乐——两幕芭蕾》、《曼荼罗交响乐》以及《伦巴狂想曲》。 这张唱片是我在某个小摊子上意外淘到的惊喜。想必买M2小喇叭的惊喜亦复如此罢。 ![]() 音乐的风格可以用唱片封套那幅画来形容:生猛不羁新潮,锵锵锵···。 ![]() ![]() |
[604 楼] jdai
[禁言中]
07-11-29 09:30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呵呵,如果把※※※往相反的方向去想,就是皮亚芙。改天再贴文章上来。 ![]() |
[603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7-11-24 16:01
有何取向?说来听听。
|
[602 楼] jdai
[禁言中]
07-11-24 12:14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最近买了一套法国歌星皮亚芙的套装。虽说是流行歌曲,其中的价值取向意味深长。 |
[601 楼] 罗德琴科
[陈年泡菜]
07-11-24 10:10
呵呵,这个引发的交流好,学习了。Jdai老大这么晚还在发帖啊,佩服佩服。
|
[600 楼] jdai
[禁言中]
07-11-24 04:32
原文由 jdai 发表 我困得要死。写完几句就去睡觉。 《梁祝》大段引用越剧,让拥趸心潮澎湃,仿佛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古典音乐领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实,真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未必非得穿着长衫马褂去参加联合国大会。《梁祝》以及其他类似作品,如果把越剧因素掰碎了拌进去,说不定成就更高。但这一点拿来要求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学院,似乎不切实际。上海三十年代开始,浪漫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风格在五十年代正好可以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完整对接,所以肖斯塔科维奇如果也学会这一招,日子也许过得更滋润,也不必天天害怕※※※派秘密警察来抓了。 |
[599 楼] jdai
[禁言中]
07-11-24 04:19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除了中国汉族民歌,世界各国民歌基本没有我爱听的。这一点来看,我是十足的沙文主义者。 听管弦乐,则民歌必不可少。否则全都是文人杜撰有什么意思!不过民歌要揉碎了放进去才行,整段引用就容易成柴科夫斯基,又俗了。所以听音乐,有时候不自觉成了猜谜,哪里是民歌,哪里不是。兴趣就在这里。 普契尼生怕别人听不出他的日本风格,这无可非议。否则《蝴蝶夫人》没有江湖地位。但是作为本国作曲家,如果除了本民族风格脑子里便听不到别的,那就很讨人嫌,好比把沙文主义写成了文章。英国音乐中很多整段引用本土民歌,所以总也冲不上思想性的最高档次。日本国家形象不好。如果管弦乐通篇都是原封照搬的日本民歌,除了作其小学教材或者诸如海外同乡会宣传配乐,还有啥现实意义呢?至少中国市场是永远打不开的。美国人和欧洲人也未必喜欢听原汁原味的外国民歌。南太平洋的土著音乐,除了少数艺术家光顾一下,也不会有更多的影响力。然而艺术家研究外国民歌,其实跟尸体解剖也没多少性质上的区别,未必证明别人好这一口。 说来说去,有人不遗余力,轮番把国内各种乐团乐手民歌手送到维也纳去亮骚,其实是花了纳税人的钱办傻事。自愿充当木乃伊让人猎奇研究,有什么值得乐颠乐颠的?真以为会改变人家的饮食传统?他们如果想改,不用你们自己去奥地利,会自己跑到东来顺或者阿二靓汤去偷师的。 ![]() [jdai 编辑于 2007-11-24 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