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anon对焦系统中f/2.8和f/5.6的区别
17194
105
[77 楼] 小西
[管理员]
07-9-6 23:22
|
[76 楼] chaosnj
[泡菜]
07-9-6 23:14
原文由 laotun 发表 我猜这里‘开窗口’的意思是在ccd芯片上开窗口把感光的部分暴露出来。不过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40D的AF芯片上检测横竖条纹的ccd颜色不一样呢? |
[75 楼] apchi
[泡菜]
07-9-6 23:10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这张图好像不能说明问题啊. 一般来说COMS是基于IC的通用工艺生产,一般不会在一个基片上晶体管既有水平排列又有斜向排列。薄膜集成电路倒是可以做到,但那是过时的工艺,很久以前就淘汰了。 |
[74 楼] chaosnj
[泡菜]
07-9-6 23:05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在这儿: http://www.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id=441 |
[73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6 23:05
原文由 apchi 发表 说的不是芯片里面的传感器部分的形状么?应该只和芯片制做工艺有关系吧.至于窗口,那是外部的部件吧? 也许,成象用的CCD上面的微透有你说的这些问题?我还不知道微透是怎么安装到芯片上面去的. 不过,今天是把AF的系统搞明白了,很不错.来屋脊这么多年,还没有看到更多的资料,今天小西给的那张图是关键,我又到哪个连接去看了看,也就这么多信息了. |
[72 楼] chaosnj
[泡菜]
07-9-6 22:58
原文由 apchi 发表 这儿,无忌资料库里有的 ![]() [chaosnj 编辑于 2007-09-06 23:03] |
[71 楼] apchi
[泡菜]
07-9-6 22:37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没能达的图在虾米地方? |
[70 楼] apchi
[泡菜]
07-9-6 22:07
原文由 laotun 发表 开窗口是在最后封装工序形成的(切割封装厂),掩模、照射、刻蚀、掺杂这是芯片制作工序(晶圆厂)。 |
[69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6 21:35
原文由 apchi 发表 这不懂,形状取决于掩模,应该是可以任意形状的,为什么不能刻蚀既有水平又有斜向的元件? |
[68 楼] chaosnj
[泡菜]
07-9-6 21:17
原文由 apchi 发表 电路俺不懂,不过从那四个检测器的平行四边形形状以及颜色推断,我也认为虽然是45度角排列,但其实还是检测水平和垂直线条的。 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美能达的那个米字型排列似乎是检测45度线条的. |
[67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6 21:04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谢谢 有了这张图,很多疑问就很清楚了. |
[66 楼] apchi
[泡菜]
07-9-6 20:29
原文由 小西 发表 所谓BASIS其实就是TTL元件,是基于三极管原理的集成电路,而COMS是基于场效应管原理的。 [apchi 编辑于 2007-09-06 20:32] |
[65 楼] apchi
[泡菜]
07-9-6 20:08
原文由 上帝武装 发表 表面开口虽然使45度的,但这只是结构设计配合分相透镜的需要,比较方式仍然是水平或垂直的,因为通用集成电路制作工艺一般不能在一个流片上刻蚀既有水平又有斜向的元件。 |
[64 楼] js740419
[禁言中]
07-9-6 16:58
good
|
[63 楼] step7
[资深泡菜]
07-9-6 16:29
标记一下,再看。
|
[62 楼] chaosnj
[泡菜]
07-9-6 16:19
原文由 稼娃 发表 大家共同学习 ![]() |
[61 楼] 稼娃
[资深泡菜]
07-9-6 11:01
感谢 chaosnj 回复!有意义的争论,不够水平参与但支持,学习.比那些口水帖好到那去了.大家继续.
|
[60 楼] chaosnj
[泡菜]
07-9-6 10:11
原文由 laotun 发表 感谢小西提供的canon对焦芯片路线图,找了一个eos-1的对焦模块光路图: ![]() 这个是下面贴过的nikonF5对焦模块光路图,每个对焦点都有独立的分光透镜 ![]() 另外nikon采用宽窄两条传感器的原因是为了提高灵敏度和检测精度。 |
[59 楼] chaosnj
[泡菜]
07-9-6 10:00
原文由 小西 发表 这个很有用,收藏了 ![]() |
[58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5 21:15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不是,这里的理论,只适应于最简单的相位AF系统,在实现多个点的AF系统的时候,我个人认为,那些工程师们选择了折衷的方案,把所有的传感器都集成到了一起,也就是说,集成到了一个平面上,于是,就没有可能再使用最早开发这种AF系统时候采用的棱镜之类的光路系统,就是说,没有给每个线传感器做一个分光棱镜,而是直接把光线投射到了线传感器上面. 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对很多问题都感到糊涂的原因,因为,在所有的AF的理论上,都采用的是最早的结构,因此,在研究后来的AF传感器,比如,40D的AF集成电路的布局的时候,就会感到很迷惑,不知道具体的光路是如何实现的,这可能就是泥康使用了宽窄两个线条的原因吧,没有棱镜,光线的处理就没有那么的简单了. 而MKIII的就简单了,但MKIII也是一个面的传感器,具体说,是很多线传感器排在一个面上,尽管都是一个方向的,但还是有横竖空间位置的区别,因此,也不能使用面到线的转化的光路,于是,也成了一个圆透镜. |
[57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5 21:03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不,没有糊涂. 嘿嘿.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用的是SLR的相位AF的原理,道理都一样,佳友上的图,是根据的基本的相位AF的原理. 但具体实现,却可以是不一样,比如说,我可以把阴传感器和阳传感器都放在一个盒子里面,再放在一个镜头下面,也可以单独给阴一个盒子,一个镜头,再给阳一个盒子,一个镜头,也可以把阴和阳都放置在一个大盒子里面,但给阴和阳每个都单独的分配一个镜头,这后一种情况,就是小马三的情况. F5是第一种情况,只不过有三套,左右两套,中间一套,每一套里都又有阴又有阳. |
[56 楼] chaosnj
[泡菜]
07-9-5 20:51
原文由 laotun 发表 谢谢~~~看来尼康AF灵敏度达到-1ev是有道理的, ![]() |
[55 楼] chaosnj
[泡菜]
07-9-5 20:49
原文由 laotun 发表 ![]() 我觉得你把自己绕糊涂了,或者是我被绕糊涂了,呵呵 佳友在线上的laotun也是你吧?借用一下你发在那边的图: ![]() 再看这张马克3的AF系统示意图: ![]() 佳能所做的就是取消遮挡片,将整个画面都投射在检测ccd上,当然所有的对焦点经过二次成像透镜所成的像都会投射在四块检测元件上。佳能所改进的有两点,一是二次成像透镜(代替了单独的分光棱镜)是经过特殊设计的非球面镜(这么小的非球面镜,工艺上可能比较麻烦);二是在将检测元件集成在一块cmos上,也有可能是通过软件判断相应的对焦点。 [chaosnj 编辑于 2007-09-05 20:57] |
[54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5 20:22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看图,F5的中心点的AF集成电路 比如,中心的AF点,H为阴,G为阳,为一对宽的高光灵敏度的AF传感器.F为阴,E为阳,为一对窄的低光灵敏度的AF传感器. [laotun 编辑于 2007-09-05 20:23] ![]() |
[53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5 20:15
原文由 chaosnj 发表 尼糠的分离光路,如果按F5的AF组件来说,是每个测量点单独分开,左边的十字,右边的十字,中间的十字,都有单独的光路.但每一对阴阳线阵传感器都放在一起,都是使用的同一个光路. . 按佳能的40D的AF集成电路的排版,也应该是同样的结构. . . 佳能一系列(1D)的AF组件,是阴和阳传感器分开排列在各自的位置上,所有的2.8的阴传感器都放在一起,所有的2.8的阳传感器也都放在一起,同样,还有5.6的传感器,就好象是四块个不相干的集成电路一样,每一种传感器各自有一个自己的光路. . 这是完全不相同的. . 可以看出,阴阳传感器共用光路的系统,阴在一边,阳在另外一边,所以,阴和阳所看到的东西不是完全相同的,而阴阳传感器各自光路分开的系统,阴阳传感器看到的东西就完全相同. . |
[52 楼] chaosnj
[泡菜]
07-9-5 19:37
有几个地方没有看懂
原文由 laotun 发表 这个图在哪里?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阴CCD和阳CCD可以使用一个光学系统,缺点是,投影在阴CCD和阳CCD上面的光线不是从图象的相同位置来的,而是略有交错,比较差的情况是40D的X形状的高灵敏度CCD. 不明白为什么不是从图像的同一位置来的?这样就没办法判断合焦了。 因此,由此也可以终结前日关于镜头边缘光线问题的讨论,佳能一系列和其他机器的AF光学设计不同,是利用镜头不同位置的光线的例子,所以有边缘光线一说,其他系统使用了较窄的光学入口可同一个光学系统,所以,这个问题的严重情况是不能和佳能一系列相比的. 无论佳能还是尼康,相位检测对焦方式的原理都是相同的,光路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尼康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分离光路,但每个单独的光路的本质还是一样的。 |
[51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5 18:14
原文由 小西 发表 线排列多点光敏感器件,嘿嘿. |
[50 楼] 小西
[管理员]
07-9-5 18:11
CANON好象没有在AF SLR上用过CCD的传感器,最早的是BASIS,后来发展成CMOS(好象是从EOS 3开始)。
![]() |
[49 楼] laotun
[禁言中]
07-9-5 18:01
看了一下各位的资料.
几点. 第一,SLR里面的AF都使用的是相位检测系统,每个检测条都由一对排列在一条线上的CCD构成.我们先把这一对里面的CCD分别称为阴CCD和阳CCD. . 第二,泥康,D3不清楚,至少是F5,佳能,至少是40D,阴CCD和阳CCD是头尾相连,集成在集成电路的同一概区域里的,对于佳能来说,有不同高低的灵敏度,灵敏度的区别在阴CCD和阳CCD之间的间距.泥康则使用了并肩排列的CCD,其中一组是宽的高光灵敏度的,一组是窄的低光灵敏度的. .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阴CCD和阳CCD可以使用一个光学系统,缺点是,投影在阴CCD和阳CCD上面的光线不是从图象的相同位置来的,而是略有交错,比较差的情况是40D的X形状的高灵敏度CCD. . 第三,佳能的一系列的AF的光路很独特,阴CCD和阳CCD分别集成在AF集成电路的不同区域里面,各自区域有自己的光路系统,阴CCD和阳CCD获得的图象是来自完全相同位置的. . 从D3的AF组件的照片来看,使用了很宽的光学入口,因此,可以设想,D3也使用了和佳能一系列相同的设计. [laotun 编辑于 2007-09-05 18:06] [2007-09-05 18:12 补充如下] 因此,由此也可以终结前日关于镜头边缘光线问题的讨论,佳能一系列和其他机器的AF光学设计不同,是利用镜头不同位置的光线的例子,所以有边缘光线一说,其他系统使用了较窄的光学入口可同一个光学系统,所以,这个问题的严重情况是不能和佳能一系列相比的. 上面是胡乱思考的结果,讨论. |
[48 楼] 东东日
[老坛泡菜]
07-9-5 16:41
普及知识是好事呀,支持一个!
记得俺们当年用F801时,那说明书说过,对最大光圈不小于F8的AF镜头可以自动对焦、MF镜头有对焦提示。说明书已随机子在别人那里了,没法再拿来看,哪位手上有的找来看看哪?证实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