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走在三晋大地,随时更新)
8207
154
[6 楼] 道无为
[资深泡菜]
08-5-26 11:09
广角看黄河第一湾
![]() |
[5 楼] 又一烂菜
[资深泡菜]
08-5-26 07:49
原文由 道无为 发表 这里的黄河还是清的吗?有大坝吗? |
[4 楼] 道无为
[资深泡菜]
08-5-26 06:34
黄河在这里拐了个湾从此也就进入山西,在陕晋峡谷向南而去.一直到永济后,从晋豫分界处才向东海奔去.这里是黄河入晋第一村---老牛湾河的两岸全部属于内蒙古.
![]() |
[3 楼] 道无为
[资深泡菜]
08-5-26 06:08
神奇老牛湾其实不是这里.这里就是个S湾
![]() |
[2 楼] 道无为
[资深泡菜]
08-5-25 23:50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在难留.....走西口
上图为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的走西口之古渡 [2008-05-26 11:50 补充如下] <<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粮,没有借上,就与伙伴相约远出西口谋生。当他不得不把动身的消息告诉妻子孙玉莲时,整出戏的情节推向了高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夫妻情深意浓、恋恋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谋生,妻子多方叮咛,一方语重心长、一方声声相应,对话是那样娓娓动听,情意绵长。通过人物的语言,深刻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难留, 怀抱上梳头匣, 给哥哥梳梳头。 |
[1 楼] 道无为
[资深泡菜]
08-5-25 23:45
本题以山西歌曲为引子.请随我的脚步,听三晋乡音.
[2008-05-26 11:19 补充如下] 河曲二人台 一泻千里的黄河,几经曲折从内蒙流入山陕峡谷,越过偏关县寺沟,就到了位于晋、陕、蒙交界的河曲、保德县。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到处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称。“二人台”这一地方小戏就植根在这块土地上,一出《走西口》更以它真实的社会内容、细腻的生活细节、精彩传神的表演、韵味浓郁的唱腔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 祁太秧歌 是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是我省戏曲花篮中一支绚丽多采的奇范. 起源初考明代正统到崇祯年间,是小曲(亦称时曲或俗曲)广泛传播的时期。当时晋中一带,已流行着当地民间艺人传唱的小曲曲。祁县文化馆曾搜集抄录了不少古代小曲曲,如:《编根罗》(夸耀长袍)、《并蒂莲》、《一块铜》、《小尿床》、《高老庄》、《小二姐拜媒》、《铜青蚂昨》等20余首曲词。它们大都是反映当时当地民间生活故事的,从中可以看出端倪。据明英宗朝廷禁唱“妻上夫坟曲”条令称:正统间,北京满城忽唱《妻上夫坟》曲……(亦称《小寡妇上坟》曲,祁太秧歌中亦有此曲。)《顾曲杂言》云:嘉靖、隆庆年间,“乃兴《闹五更》、《哭皇天》、《粉红莲》……”等曲,与祁太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异。 左权民歌 在宋元时期,已经被广泛传唱,家家弦诵了。事实上,从现在左权民歌“大腔”的曲牌结构中,仍然可以找到宋代“唱赚”、元代“散套”的痕迹。这段时期,是左权民歌的成型,盛行阶段。 比及明清,民歌更是贴近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抒发怀抱、寄托情感所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武军山诗抄》、《辽阳痴士诗抄》等文集,和流传至今的《绣荷包》、《闹五更》、《禁洋烟》等歌词中,都不难找到※※的印记。电视连续剧《雍正皇帝》中的那个小太监,就曾不止一次地唱起《绣荷包》。 ※※※※时期,※※军前敌总指挥部进驻麻田。大批党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一起,发掘整理提高民间艺术,古老的左权民歌又焕发了青春。当时的新民歌如:《彭总和咱同劳动》、《拥护※※军》、《参军歌》、《全民动员支前忙》、《将革命进行到底》等等,有力地宣传了团结抗日的时代主题。 本帖最后由 道无为 于 2013-11-15 23: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