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 —— 从"无险不寨"说起
26504
698
[214 楼] 飞弇
[泡菜]
11-7-7 13:29
淄河流域的“诸葛井”趋趣谈:淄河是条季节河,总有秋黄不接的时候,人们取水成了难题.为了彻底解决用水的问题,由清乾隆1735年--1738年间举人秦永言号召集资.北到博山,南到莱芜费尽千辛万苦筹集资金按"一筐渣一筐钱"的工作报酬一次两名井匠轮番上阵,岩石坚硬如啃坚冰三年凿50米.在井下的匠人白天观看井口如扶摇苍穹的明月,匠人用碌柱投下井底砸开泉眼.一柱泉水从地下50米深处喷涌井口,众人欢呼雀跃.十年后由于淄水泛滥淤泥增多,后又遇特大干旱.井水枯竭."庶不为废井矣"村民二次集资,二期工程在50米的基础上又凿10米成为"中国第一井"井水深黑色,水质绝好.像这样的诸葛井在淄河流域有七十二眼的传说。由于淄河泛滥很多井都淤没在※※的深处等待有人去二次挖掘.第二眼诸葛井在下游五公里处.在一户姓丁的村民家,这眼诸葛井现在仍旧成为本村的自来水水源,井深度40米,里边装有村里的潜水泵.此地岩石性质为奥陶纪灰岩,这些诸葛井沿淄河应是一脉相成,都是在同一地下含水层,当地民风朴实,他们不知道世世代代生活的母亲井有很多文化内涵,乃至忽略了她的价值,任其沉寂在乡民的内心深处. 第三眼诸葛井位于村东头,驱车沿淄水继续东行.在一棵百年的垂柳下便是第三眼了,此井与上一眼一样仍是安装着潜水泵,仍旧服务于村民.当地老人说祖宗挖凿的水井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至于什么人挖凿,年代,故事,甚至传说都那么飘渺.相传诸葛亮到此看到民生问题严重就点穴位为井眼.清澈的淄河水呀,流淌着玻璃一样的水.缓缓东流,洼处水平如镜,冰清清的河水走走停停带着无限的眷恋.第四眼诸葛井在淄河的北折地带,离博沂公路三百米远.这眼诸葛井造型特别独特成为"双井井"这眼诸葛井47米深,在大旱之年人们为了取水在原来的井口已经无法把水提取,就开凿一个通道.通道一直凿到泉眼处再在通道里铺设台阶,人们可以在泉眼处放置水车或用水筲挑到地面上.在一个没有水的村庄意味着什么?毁灭!人们没了办法就这再次开凿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这样的通道其实就是"救命通道"我们今天喝着自来水岂能想起古人的艰辛呢?
[飞弇 编辑于 2011-07-07 13:30] |
[213 楼] 飞弇
[泡菜]
11-7-6 03:33
五阳湖的冬天
![]() |
[212 楼] 飞弇
[泡菜]
11-7-6 03:32
南坪山古兵营
![]() |
[211 楼] 飞弇
[泡菜]
11-7-5 18:24
原文由 allenxieyanlin 在2011-07-05 14:48发表 你的老家才是真正的博山唻~~~~~~~~~~~ |
[210 楼] 飞弇
[泡菜]
11-7-5 18:22
原文由 秋风射色 在2011-07-05 09:21发表 呵~拭目以待吧 会越来越漂亮的! |
[209 楼] allenxieyanlin
[泡菜]
11-7-5 14:48
哈哈,看楼主的帖子仿佛又回到了老家,,我是老家是南博山的,,,第126楼的东小寨我最熟悉又陌生的山了,,每次坐车上博山都要路过,,每次都有想爬上去的冲动,可惜至今也没上去过,,,有机会回老家真要爬一爬了,,,,希望楼主继续盖楼啊
|
[208 楼] 秋风射色
[泡菜]
11-7-5 09:21
原文由 飞弇 在2011-07-04 19:57发表 漂亮啊。 |
[207 楼] 飞弇
[泡菜]
11-7-4 19:57
樵岭前山东公路第一高桥
![]() |
[206 楼] 飞弇
[泡菜]
11-7-4 19:55
几分钟内连续穿过“凤凰山隧道”、“乐疃隧道”、“青石关隧道”。
![]() |
[205 楼] 飞弇
[泡菜]
11-7-4 19:53
现在只用几分钟,便可穿过横亘在青石关前的那些大山,这比起古代那人喊马叫的好几天才能通过青石关相比,可真是一种飞越了!
![]() |
[204 楼] 飞弇
[泡菜]
11-7-4 14:16
当翻开史书重温那些吱吱呀呀的牛车声、踢踢踏踏的马蹄声,还有那些沉重的挑夫的喘息声时,当为了过这道雄关要挨号排队等上几天而替古人感叹时,突然有一天,高速公路却从青石关底下钻出来了!!!
![]() |
[203 楼] 飞弇
[泡菜]
11-7-4 12:46
青石关以其险要的地形雄踞在古代南北九省直道上,在这条古道上,古往今来,不知踏过了多少军队沉重的脚步。从奔向长勺的隆隆战车到古代兵圣孙武当年从这里走过投奔南方的吴国,最终成就了“立德、立言、立功”的辉煌业绩;他的后代孙膑又从这条古道出关,施展“围魏救赵”、“疑兵减灶”等一系列战术、兵法,终致对手庞涓于死地。清朝的著名军事将领曾国藩也曾在此居住过。指挥大队清军人马,沿着这条古道,杀向位于博山的起义军....1947年1月20日,莱芜战役时,华东野战军以4个主力师“两条腿赛过汽车轮子”硬是抢先4个小时占领了青石关两厢之险,张网以待全歼了从张店赶来的※※※整编77师。青石关:见证了从古到今的的刀光剑影和烽火硝烟!
[飞弇 编辑于 2011-07-04 12:50] ![]() |
[202 楼] 飞弇
[泡菜]
11-7-4 09:06
望鲁山、老猫头山、梯子山、以及拍摄地点——关东面的长城岭上,高速公路上车流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畔,山窝窝里的青石关村已经踩在脚下!
![]() |
[201 楼] 飞弇
[泡菜]
11-7-4 08:59
梯子山上过来的齐长城遗址
![]() |
[200 楼] 飞弇
[泡菜]
11-7-3 19:53
桥门:青石关西1900米,博山樵岭前村南,在梯子山与望鲁山之间山谷中有桥门横跨山涧溪流,桥门下潺潺流水,桥门上城墙横过,城墙虽已坍塌,城门却保存完好。门为石砌拱形,门洞高4米,宽3.8米,进深3.6米。拱碹上残高1.5米。门洞内两壁上门耳及门闩孔洞也很完整
![]() |
[199 楼] 飞弇
[泡菜]
11-7-3 19:53
桥门:青石关的便门
![]() |
[198 楼] 飞弇
[泡菜]
11-7-3 19:51
桥门
![]() |
[197 楼] 飞弇
[泡菜]
11-7-3 12:17
原文由 alang911 在2011-07-02 22:56发表 欢迎早日回家乡看看;八陡南头也有一个青石关,小时候曾去哪里的甜水井“打水”,土名“耩耕”(浆沟),也有古道,据说是经石炭坞通向“颜神”的。 |
[196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9:32
青石关问路:
1、问:王母池怎么走?答:西5里,你知道王母娘娘是谁?....泰山奶奶她闺女,泰山奶奶是谁?......玉皇※※他老婆!...... 2、问:长城怎么上去?答:现在上山的路不好找了,曼花乱草的走吧,也能上去!.... |
[195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9:23
见证了沧桑※※的古槐
[飞弇 编辑于 2011-07-03 09:24] ![]() |
[193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9:20
所谓的“曾国藩所栖处”距离北门只有20多米。
![]() |
[192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9:18
曾国藩所栖处?
![]() |
[191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9:16
沿着村委所在的南边的那条胡同来到原来的南关,南关已经荡然无存,但那古老的石板路依然保留找,农忙的时候为方便走车,只是在青石板上垫上一层沙土,没有象村内的道路那样新铺上一层石板路!
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孩”带我们去“曾国藩所栖处” ![]() |
[189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6:50
瓮口道上
![]() |
[188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6:49
喧嚣不再
![]() |
[187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6:47
“功”到自然成
![]() |
[186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6:31
青石关遗址
![]() |
[185 楼] 飞弇
[泡菜]
11-7-3 06:26
侧面看北寨门山却成了平平的顶子
![]() |
[184 楼] alang911
[泡菜]
11-7-2 22:56
姥姥家石炭坞的。儿时跟父母回去过年,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肉火烧,炸肉,香肠,还有那最爱吃的辣疙瘩头。呵呵,除了饮食当然还有那内心最深的亲情。今天秋天带女儿回去一定要用镜头把还有的记忆全部保留.
|
[183 楼] 飞弇
[泡菜]
11-7-2 21:06
青石关:何时建关现仍无定论,但我想:“先有古道,后有关,再有村”循着这样的顺序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吧。青石关那条“瓮口古道”出青石关不远就连接上“齐鲁大道”了。只是那古道上“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北门外那倾斜着的宽达10米的石板路是青石关气势最宏魄处了。中间那被车轮碾压出的深深的石沟槽(10cm深、8cm宽)是那样的清晰明确不容置疑。那是※※的车轮沉重的行进,那是先民最沉甸甸的梦想的砸痕。不愧是“九省通衢”!两旁还各自凿着人行道石阶,地势险峻、壮观。遇到关下纳凉的村民告诉我,“当时由于来往的车马繁多,古道往往造成堵塞,有时候上午到了南门天黑后才出了北门。尤其是冬天下雪后,因路峭地滑,行人车马更是无法过关,便只好在路两旁的店铺里住下来,等雪化了再行。”如此,这倒繁华了路两旁的店铺,更多的人来这里开店为铺,卖饭羁旅,日聚成村,即后来的青石关村,此村又叫卖饭岭子就是这样来的。沿着翁口道下行,真的险而刺激,不光是马蹄无稳步了,人也站立不稳。百米下斜石板路两边的山麓洞穴不断,什么“牛鼻子洞”啦,什么“陈抟洞”啦,什么“扒钱峪”啦,一个洞穴一个传说,一个洞穴一个诱惑。后来战争的需要在此地建立了关卡再沿着两边险峻的高山修上一圈长城,北边的炮台山上驻扎有兵营,梯子山上有烽火台,这样,万一有了战事情况,城墙居高临下,烽火台传递信息,兵营过来增援,形成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这是一段独立于齐长城主线以外的一段单独的墙体,长达7公里以上,距离齐长城主线大约5至10公里。 [飞弇 编辑于 2011-07-02 2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