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长帖连续,旷日持久)
27063 1080
[9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45
<※※的山  2012.6.19>
[9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41
<朝鲜村庄  2012.6.19>
[8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39
<朝鲜的山,山顶有孤树  2012.6.19>
[8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35
<※※一侧植被繁茂的大山  2012.6.19>
[8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32
<茂盛的油松林  2012.6.19>
[8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27
<对岸朝鲜景色  2012.6.19>
[8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23
<船离岸  2012.6.19>
[8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21
<枯水的江边  2012.6.19>
[8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6 13:16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24)
三十六返宽甸第二天(2012.6.19)
录江村这里地处辽宁省东北角,东隔鸭绿江是朝鲜,北隔浑江是吉林省。早上刚4点天就大亮,若不是大雾弥漫,摄影活动早就该开始了。此时的雾不像秋天,太阳升高就散,而是向上蒸腾,至中午甚至整天都雾蒙蒙的。
10点多钟,远处能看见了,我们向江边走去,直到游船码头。正赶上县里来的一帮游客在候船,我们得以与他们同乘游船,向上游的“浪头”驶去,那里是录江村的油菜花田。
录江村是一个凸进大江里的半岛,“浪头”就是这半岛的最远端。来之前我就得知,录江的油菜花种在浪头,要去得乘船。这次如愿,我尽可能的拍了许多,但质量不高。(524)
<从村里走去江边  2012.6.19>
[8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5 17:11
<车行至此,天快黑了  2012.6.18(车上抓拍)>
[8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5 17:09
<停车时,拍到这个  2012.6.18>
[8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5 17:08
<车到石柱子,一下岭就看到了参园  2012.6.18(车上抓拍)>
[7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5 17:05
<途中停车时,稳稳当当拍下一农户  2012.6.18>
[7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25 17:03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23)
第三十六次重返宽甸(2012.6.18——22)
应录江赵大哥的邀请,我带着老伴前往,像走亲戚一样。
我们在录江逗留了前后5天,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但由于天气不理想,始终雾气腾腾,我拍的片子没有出彩的。
有必要说一下“录江”。
近三年来,录江的旅游发展迅猛,每天特别是周末,旅游者几乎是趋之若鹜。来录江看什么?就是这条鸭绿江。春天看油菜花,秋天登神仙顶看云海——全是摄影给招来的,网上录江的片子美不胜收。旅游成就了录江村的一户户农家乐,成就了比省道还好的615县道,通往录江的客车,一天两个来回。客车上,车票上,广告牌上,名片上等等所有地方,现在都书写“绿江”,取其“鸭绿江”之意,因此许多游客都称之为“LV(律)”江。而我,1996年我就听李桂香说这里风光好,1997年就慕名而来,那时这里还是“锁在深闺无人识”,相关文字都是按口语书写成“录江”,所以我的本帖从一开始就用“录江”,至今不改。
三十六返宽甸第一天(2012.6.18)
早上从大连发车,中午12点前到宽甸。去往录江的那趟车,仍在老地方,车门大开,钥匙没拔,空无一人。直到15:10才发车,到录江就快黑了。若不是夏至天长,那沿江的风景就看不到了。
19:00多,车到村口。大哥和大嫂在道边迎接,我们到家了。(523)
<仍是那辆车,仍在老地方  2012.6.18>
[7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19 16:32
大队干部2010,我现在录江,过几日可能去拜访。
[7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6-16 11:22
大队干部2010,不知你能否看到。
近日将回宽甸,有打算途经滚子沟时前去拜访。
[75 楼] 程工 [泡菜]
12-5-30 01:04
欣赏图文.
[7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4 12:25
<白鹭栖息的山头  2012.5.2摄>
[7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4 12:23
<淳朴的农家夫妇  2012.5.2摄>
[7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4 12:20
<我们下榻的农家  2012.5.2摄>
[7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4 12:15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22)
三十五返宽甸第三天(2012.5.2)
我们住在红铜沟这个小山村一家朴素的农民家里,从院子后门就可直接上山。在炕上从窗户就可看见白鹭,有长头坐在炕头就可拍。这家的女主人做饭很好吃,特别是那山野菜馅的苞米面※※,让我们每个人都吃得撑了。女主人还爱 “拉呱”,家长里短什么都说,说着说着我听到了熟悉的名字——李绍生。
女主人说她的四姨夫李绍生是大连知青,我说我知道啊。早在1996年,我在青椅山大水沟采访韩武军时,就知道了这个名字,他和韩都是安排在道班,他在杨木沟,当时回大连没在家,不然我就去寻访了。从女主人口中我得知,李绍生把孩子都弄回了大连,他自己却一直在杨木沟,直到现在——扎根44年了!
是宽甸太小了,还是宽甸人太少了?我怎么总能无意间遇到乡亲旧故?这就是缘分吧。(回家后我翻到96年的宽甸手册,上面这样记的对韩武军那次采访:“……还有李绍生,在杨木沟,一个人在此,住丈人家,家人在大连。前些年放长假,回大连捡破烂。唉,知青啊!”)
上午,我们出发返回大连,与女主人告别时,我说,向你四姨夫问好,有机会我去拜访他。
车开上201国道,很快到丹东上高速,中午就能回到家。我心里默默地祝福,愿老知青们安度晚年,身体健康,晚年幸福!(522)
<白鹭村濒临蒲石河,这条大河是白鹭的觅食地  2012.5.2摄 >
[7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0 21:12
<大连知青的故居  2012.5.1摄>
[6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0 21:09
<青年点的老房子  2012.5.1摄>
[6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0 21:07
<现在这里是“白鹭村”  2012.5.1摄>
[6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0 21:03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21)
在村子里转转,知道了一些有关白鹭的事。这些鸟每年春天飞来,灰的(苍鹭)先来,做好窝后,白的(白鹭)再来,来了就抢占。它们在这一夏天,上秋就飞走了。它们在这栖息繁殖,只吃河里的鱼虾,不祸害人,村民与它们和谐共处,已有很久,谁也说不清它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里当成家,似乎是“亘古来年”就有。我好像听说过,宽甸这里有人烟拓荒的※※才400多年,也许这些鸟来得比人还早吧。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紧迫的当下,这些鸟显得格外珍贵,这里的人们也格外令人尊敬。
在村子里,我还看到了当年的青年点,那房子是原来的,已破败不堪。当年是大连三十一中的知青在这里插队,40多年了,早都回去了。不像候鸟,他们走了就走了,可是这里的农民却还记得他们。“那帮青年可好了!”一位老太太说。(521)
<这里是丹东市级保护区  2012.5.1摄>
[6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10 21:01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21)
在村子里转转,知道了一些有关白鹭的事。这些鸟每年春天飞来,灰的(苍鹭)先来,做好窝后,白的(白鹭)再来,来了就抢占。它们在这一夏天,上秋就飞走了。它们在这栖息繁殖,只吃河里的鱼虾,不祸害人,村民与它们和谐共处,已有很久,谁也说不清它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里当成家,似乎是“亘古来年”就有。我好像听说过,宽甸这里有人烟拓荒的※※才400多年,也许这些鸟来得比人还早吧。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紧迫的当下,这些鸟显得格外珍贵,这里的人们也格外令人尊敬。
在村子里,我还看到了当年的青年点,那房子是原来的,已破败不堪。当年是大连三十一中的知青在这里插队,40多年了,早都回去了。不像候鸟,他们走了就走了,可是这里的农民却还记得他们。“那帮青年可好了!”一位老太太说。(521)
<这里是丹东市级保护区  2012.5.1摄>
[6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9 17:52
<白鹭之七2012.5.1>
[6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9 17:51
<白鹭之六2012.5.1>
[6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9 17:50
<白鹭之五2012.5.1>
[6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2-5-9 17:49
<白鹭之四2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