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88238 2316
[181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9-2 20:13
H 中国古代书法—003

      第二部分 陶文、砖文、瓦文│

众多精美的陶、瓦、砖类文字资料,是古人社会生活的遗存。陶文是指那些留在陶制器皿、建筑材料等上面的契刻、戳印、书写的文字或符号。瓦出现于西周初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大量制作和使用,部分瓦当和瓦片上也有模制文字。砖文是刻划或模印于砖上的文字,战国晚期开始出现,西汉时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三种文字资料出现、发展和兴盛的时代正是※※古代书体演变剧烈的时期,它们为我们考察中国书法早期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厭郷陈旂左敀桧坸釜陶片》
      战国·齐
      陶
[181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9-2 20:11

H 中国古代书法—002

      《中国大宁神兽镜》
      西汉
      青铜
      此镜表面鎏金,柿蒂纹纽座,外围双线方格,方格外饰TLV局纹。博其间饰羽人、玄武、朱雀、瑞兽等。绕缘铸有52字铭文一周,表达了人民希望国家安宁,子孙昌盛的愿望。字体介篆、隶之间,书写规整,流畅疏朗。
[181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9-2 20:09
H 中国古代书法—001

      中国古代书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重视对古代书法的征集与收藏,历经百余年的努力和积累,至今收藏古代书法门类涵盖甲骨、金文、陶文、砖瓦文、玺印、钱币、文书、写经、碑拓、宋元明清书家名作,数量已达3万余件,这一数量在国内同类收藏中位居前列。这些书迹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反应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传统,这需要我们经常回过头来,从古人那里、从传统经典法书中汲取营养,去学习、去研究,然后以此为根基,再去突破、去创新。为了让这批数目庞大、内容丰富的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珍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更好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今※※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把这些文物藏品“活起来”,为此,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专题陈列,旨在展示国家博物馆丰富并具有特色的书法藏品,让人们在欣赏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的同时,进而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与文化,并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第一部分 甲骨文、金文

      中国最早的、具有成熟体系的文字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殷墟大批甲骨刻辞的发现,表明商代晚期的刻写文字已经基本摆脱了图形文字的桎梏,绝大部分用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形声字,使文字构形趋于规整化。此时甲骨刻辞的行款颇有规律,在谋篇布局上出现了艺术的萌芽。西周时代铜器铭文高度发达。由于字模是在湿软的粘土基础上塑造,因此,浇铸出的金文字体带有软笔书写的特点。西周金文从早期的肥笔波磔到中晚期玉箸体,字体及行款逐渐向规范化、整齐化方向发展。春秋、战国时出现的鸟虫书则是文字美术化的典范。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商
      牛骨
      这片卜骨卜问旬日(十日)之内的凶吉,内容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刻辞书风雄健,气韵宏大,字大体端,笔画遒劲,是宾组二类甲骨的典范,也是商代晚期甲骨刻辞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180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9-1 12:4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101

      《鎏金铜叶衣佛母像》
      公元18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此像三面六臂,每面均现忿怒相。主臂双手置于胸前,右手持金刚手,左手持金刚索(已佚);其余两双手臂展开于身侧,分别持有金刚斧、花朵与树叶,还有弓和箭,除花朵与树叶外,其余法器均遗失。以如意坐姿坐于莲台上。叶衣佛母身居深山丛林,项戴绿叶花环,腰穿树叶草裙,故而得名。这些草叶代表各种药材,可祛除瘟疫、诸毒,象征修持叶衣佛母可带来的治疗和法力。藏地寺院常供奉或修持叶衣佛母,祈求保佑僧众免受瘟疫之灾。
[180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1 19:32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100

     《鎏金铜大白伞盖 佛母像》
      18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主尊三面,每面三目,正面呈忿怒相,怒目獠牙,两侧呈寂静相,三面上原各有一发冠(已佚),头上承前面,双手在胸前结期克印,右手执如意轮,左手本应持一长柄伞盖,已遗失。从背后痕迹看,在身两侧原应有千手,每只手上各生一眼,均遗失。大白伞盖佛母是以息灾降魔而著称的密教本尊。

[180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1 19:29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9

      《泥金铜文殊菩萨像》
      公元17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著称的菩萨,与普贤菩萨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格鲁派创建※※宗喀巴大师被其徒众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说他通过上师乌玛巴的传言,间接问法于文殊菩萨,解决疑惑,并在文殊菩萨智慧力量的鼓励下,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佛学著作的写作
[180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1 19:2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8

      《鎏金铜财宝天王像》
      公元17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天王一面二臂,右手所持法器已佚,左手抱一只吐宝鼬,象征财源滚滚,随时准备布施人间。多闻天王为佛教四大天王中守护北俱卢洲的北方天王,名朗梯色,又称毗沙门天王,因其能降伏魔怪,护持财物,乐善好施,为人间布下无穷财富,又称为财宝天王。
[180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1 19:25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7

      《鎏金铜宗喀巴像》
      公元16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他强调僧人戒律,提出自已的修习次第。他在阐化王扎巴坚赞的支持下在※※大昭寺举办了盛大的祈愿大会,又在扎巴坚赞的赞助下创建甘丹寺。之后,宗喀巴※※绛央却杰建哲蚌寺,释迦也失建色拉寺,根敦珠巴在后藏建扎什伦布寺,格鲁派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180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1 19:22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6

      《鎏金铜阿瓦德敦哇像》
      公元16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阿瓦德敦哇是阿底峡大师的老师。阿底峡首次拜会他是在黑山南的黑岩石下,当时大师着毛衣,铺皮垫,体粗腹大,目赤色青,半跏而坐,此尊造像表现的大概就是这一情景。之后,阿底峡又两次向阿瓦德敦哇学法,第一次得其传授了“发心等法”,第二次跟从阿瓦德敦哇八年,系统学习了中观,获得月称一派的中观见。
[180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1 19:19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5

      《鎏金阿閦佛像》
      公元16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造像为菩萨装,双手结印,左手托金刚杵,身下仰莲座下为折角座,两边为狮子托载台座,中间为黄财神像,阿閦佛又名不动如来,是早期大乘佛教诸佛之一,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佛国净土思想中。
[180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0 22:1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4

      《鎏金铜扎查巴像》
      16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据藏文《八十四位大成就者 传》的解释,他的名字的意思是背负书籍乞讨的人。故事说他早先贫穷好学,经常背着一卷音律的书稿在街上乞讨,後得佛教高僧点化,禅修了6年而获得成就,得到了大手印的究竟証悟。

[180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0 22:11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3

      《鎏金铜莲花生像》
      公元16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此像以布包头,戴五叶冠,身着藏王装束(穿丝绸长袍,脚着靴),挂长花环,左手托碗,右手持手鼓,右舒坐于仰覆莲座上。莲座造型规整精美,莲瓣纤细饱满,完全模仿永乐宫廷造像的台座。莲花生为乌仗那国人,公元8世纪中叶应邀入藏传播印度金刚乘密法,创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被尊称为藏密祖师,宁玛派祖师,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受尊奉。其金铜造像很常见,多数是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持金刚杵,右肩依骷髅杖,头戴宁玛派的莲花帽。此造型的莲花生像少见。
[180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0 22:09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2

      《鎏金铜弥勒像》
      公元15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弥勒是所有佛中唯一有垂足坐姿的,这是辨识他的标志之一。此像施※※※印,佛经记载,弥勒在未来世将下生人间,在转轮圣王国土的华林园三※※※,底尽不同根基的众生。

[179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30 22:0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91

      《鎏金铜宝帐※※像》
      公元15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宝帐※※是大黑天的形态之一。大黑天梵语为玛哈嘎拉,是藏传佛教主要※※神之一,有二臂、六臂等数种不同形象。此像为二臂玛嘎拉,头戴五骷髅佛冠,右手持金刚铖刀,左手持嘎巴拉碗,脖上挂有人头蔓、青蛇项链。原所踏伏尸人、底座及身后火焰已佚。
[179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9 21:4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9

      《铜四臂观音像》
      公元14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主尊为四臂观音,左侧为金刚手菩萨,右侧为文殊菩萨,他们全称密乘事部“三怙主”,象征大悲、大力、大智,是修行者的守护者。四臂观音为藏传佛教尊崇的七观音之一,在藏地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雪域高原保护神,有“雪域怙主”之称。
[179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8 22:25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8

      《鎏金铜莲花手观音像》
      公元14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此观音像头戴三叶冠,冠顶有一尊化佛,袒上身,左肩披羊皮,饰项链、臂钏和脚镯,腰束长裙,上以双阴线刻出裙褶,右手施与愿印,左手在左膝上牵一枝莲花。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整尊造像四肢粗壮,肌肉结实,为※※地区造像,但带有东北印度帕拉风格。
[179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8 22:2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7

      《泥金铜大日如来像》
      公元13-14世纪
      此像为菩萨装大日如来像,结跏趺坐在三角形仰俯莲台上,身后飘起帛带,上身框在飘动的天衣里。此像与同期多数同类造像不同的是,帛带不连贯,在肩头和腿边皆呈燕尾状,仿佛两边各佩一条丝带,应是为了突出装饰效果。
[179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8 13:4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6

      《泥金铜莲花手观音像》
      公元13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在佛像图像志中,持莲花菩萨的造像多通称为“莲花手”。但在对菩萨造像识别时,需要通过莲花上或者头冠上的标识来说详加辩认。如在莲花上置金刚,是大势至菩萨或金刚手菩萨;在莲花上置经书,是文殊菩萨。
[179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8 13:18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5

      《鎏金铜阿弥陀佛坐像》
      公元13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此像为※※造像,作品规整、精巧,颇具尼泊尔造像的风韵,但已不是对尼泊尔风格的简单模仿,融入了藏族审美情趣。

[179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8 13:14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4

      《鎏金铜释迦牟尼立像》
      公元11世纪
      2011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此像头顶饰宝珠,左手提承衣角,右手施无畏印。脚下有榫,原应插在单独铸造的台座上,是尼泊尔造像。
[179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8 13:12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3

《鎏金铜地藏菩萨坐像》

      公元10世纪
      此像左手持莲花撑在后座一,右手捧握摩尼宝,呈游戏坐姿,整体呈现公元9世纪尼泊尔造像的特色。地藏菩萨有多种化身,在佛教密宗中呈菩萨形象,为八大菩萨之一。
[179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8 13:10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2

      《夹纻菩萨坐像》
      宋
      
      2014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夹纻器即脱胎漆器,大约始于汉魏,流行于唐代。以夹纻方法制作佛像据说始于东晋,夹纻佛像的流行大概是因为铜荒和佛教节日行像的需要。这种干漆夹纻佛像,经久不蛀,光泽如新,不易开裂。此菩萨像仰面向上,当是面向主佛,呈游戏坐姿,是宋代流行的菩萨坐姿,生动而亲切。此像历经千年,虽有残破,仍然光亮如新,是难得的夹纻佛像精品。

[178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7 19:5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1

      博物馆“近藏集萃”展览中,也有不少近期得到的精美佛像,展示在“出世神韵”单元中,

      出世神韵

      本单元展出佛教造像42件,其中包括著名的云冈石窟北魏砂岩佛半身像和宋代夹纻菩萨坐像。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点和王朝风范的汉传佛教艺术,佛造像是其中最灿烂多彩的艺术载体之一,包括佛、菩萨、僧、天王等。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融合当地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汇聚了佛教显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内容,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艺术。汉传佛教艺术和藏传佛教艺术交相辉映,展现着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通过此次展出的40余件佛造像,观众可以欣赏这两大佛教艺术流派瑰丽的造像艺术。

      《砂岩佛半身像》
      北魏
      2014年国家文物局划拨
      造像窄长脸,高肉髻,面带神秘的微笑,具有云冈三期秀骨清像的典型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孝文帝迁都并推行汉化改革之后,佛教造像出现了反映中原文人清瘦高逸、超凡出尘的精神特点,一改胡貌,开始体现中国化佛像的特点。此像风格与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造像迥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云冈石窟流失雕像虽多,由于砂岩材质容易风化,留存至今的非常少见,且云冈三期作品目前存世完整者极少,此像更加珍稀。
[178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7 18:5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80

      《鎏金铜观音立像》
      清代(1644-1911)
[178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7 18:54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79

      《鎏金铜文殊菩萨坐像》
      清代(1644-1911)
[178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7 18:51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78

      《铜绿度母坐像》
      清代(1644-1911)
[178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7 18:4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77

《鎏金铜白度母坐像》

      清代(1644-1911)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8-8-27 19:08 编辑
[178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7 18:45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76

      《鎏金铜菩萨坐像》
      清代(1644-1911)
[178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6 22:39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75

      清朝的佛造像好多陈列于三楼南区公共休息区。

      《铜菩萨坐像》
      清 乾隆(1736—1795年)
      高43厘米
      此尊造像头戴五佛冠,发髻呈葫芦形。面相饱满,眉眼细长,鼻梁修直,双唇微启,表情沉静。
[178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6 20:48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74

      《鎏金铜双身菩萨坐像》
       清 乾隆(1736—1795年)
       高39厘米
       此像主尊与明妃均为三头六臂,主尊正面两手分持金刚杵和经书,其余各手持莲花、结手印。明妃各手分持金刚杵、经书及结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