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大地上(二)北京(1),正上图国博非洲雕刻
88238
2316
[174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0 22:32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41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立像》 清 1644-1911年 高184厘米 菩萨头戴化佛宝冠,冠后云髻高耸。面庞较长,弯眉细眼,两眉间嵌料器。上身斜贯蓝色长帛,肩披偏衫,下着彩绘长裙。 ![]() |
[174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0 20:36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40 《木雕天人像》 明清 1368—1911年 ![]() |
[174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0 20:35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40 《木雕天人像》 明清 1368—1911年 高77厘米 天人周身涂金,佩戴璎珞,下身着裙,裙摆与帔帛向上飘扬。 ![]() |
[174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0 20:32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9
《彩绘木雕菩萨立像》 宋元 960—1368年 ![]() |
[174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0 20:30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8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宋金(960—1234年) 高84厘米 菩萨头戴化佛宝冠,云髻高耸,发披两肩。面庞略方,弯眉秀眼,目光略向上仰望。上身袒露,颈佩项圈,斜贯帔帛,腰系长裙。 (此展品现场说明牌写是“明代”,而博物馆网络资料是“宋金”。) ![]() |
[174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20 20:2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7 《彩绘木雕菩萨坐像》 宋 960—1279年 ![]() |
[174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9 14:0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6
《彩绘漆金木雕菩萨坐像》 宋 960—1279年 高200厘米 菩萨头戴高花冠,面目清秀,神态安详,双目下视,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关注着人间。身披帔帛,帛带绕臂飘逸身边。胸饰璎珞,下着长裙,长裙色彩鲜艳,覆座垂地。裙腰结带,腰带饰宝珠花饰。菩萨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极富生活情趣。她不再是高居神坛的神,而是可亲近、可交流的一位心灵使者,是善的代表、美的化身。 ![]() |
[174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9 14:02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5 《彩绘漆金木雕菩萨坐像》 宋 960—1279年 ![]() |
[174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9 13:12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4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 宋 (960—1279年) 高200厘米 菩萨头戴高花冠,面目清秀,神态安详,双目下视,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关注着人间。身披帔帛,帛带绕臂飘逸身边。胸饰璎珞,下着长裙,长裙色彩鲜艳,覆座垂地。裙腰结带,腰带饰宝珠花饰。菩萨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极富生活情趣。她不再是高居神坛的神,而是可亲近、可交流的一位心灵使者,是善的代表、美的化身。 观音又称※※※、观自在,其信仰自3世纪传入中国以后,很快便在各地发展起来。西晋太康七年( 2 8 6 年) 竺法护翻译《正法华经》,观音信仰开始在中国发展。中国现存最早的的观音菩萨像存于甘肃永靖炳灵寺,为十六国时期的造像。南北朝时期《※※※菩萨授记经》、《观无量寿佛经》、《请观音经》等涉及观音的经典陆续译出,更加丰富了观音信仰的内容。为适应中国文化和信仰的需要,还出现了一些融合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国式观音经典,如《※※※三味经》、《※※※十大愿经》、《观音忏悔经》。在这些观音经典的影响下,观音信仰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观音由宗教性的菩萨逐渐演变成与人间生活息息相关的救苦救难的菩萨,其造像由印度佛像中的男相菩萨变为如慈母般的女性菩萨,就连观音的圣地也由印度迁到了中国的普陀山。中国的观音形象有一首二臂、手持莲花、净瓶、杨枝等物的显宗观音和一首多臂、多首多臂的密宗观音以及白衣观音、送子观音、南海观音等。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轨迹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 |
[173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9 13:10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3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 宋 (960—1279年) ![]() |
[173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9 13:09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2
木雕佛教造像 宋代以后,木雕佛教造像流行,注重形象塑造,工艺精巧。特别是宋代木雕菩萨像突破了典籍仪轨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娇、端庄含蓄、朴素无华的自然之美,呈现出高雅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 宋 (960—1279年) 高109厘米 菩萨头戴花蔓冠, 冠表面贴金, 雕刻精美, 正面中间置阿弥陀佛。面相方圆丰满,长眉细眼,双目嵌宝珠。 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流行,但当时观音菩萨的冠上没有化佛。隋代以后,头冠上带有化佛的观音菩萨像出现,成为此后观音菩萨的重要特征。 ![]() |
[173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8 20:40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1
《石雕佛坐像》 唐 总章元年(668年) 高32厘米,宽20厘米 此佛像结跏趺坐,肌体丰腴,内穿僧祇支,外披袈裟,袈裟衣褶流畅。 ![]() |
[173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8 20:38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30 《石雕菩萨坐像》 唐(公元618-907年)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21窟 这尊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雕刻细腻,将印度雕像所重视的立体感和审美观念融入到中国造像特有的流畅线条中,是盛唐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此像与上尊头像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都是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回来的。 ![]() |
[173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8 20:35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9
《石雕菩萨头像》 唐(公元618-907年)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18窟 ![]() |
[173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8 20:3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8
《石雕佛头像》 隋 581—618年 高28厘米,宽17厘米 此头像为螺发,发髻低平,眉作半弧状,眼似纤月,鼻翼丰满,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具有隋代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 ![]() |
[173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8 20:26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7
《白石半跏思惟菩萨坐像》 北齐 武平四年(573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33厘米,宽18.5厘米 此菩萨头戴宝冠,冠带垂于胸前。左手置于右脚上。菩萨的裙装轻薄贴体,衣纹极其简洁,仅在腿部用双钩线表示衣褶,裙摆搭于台座和腿上。※※分立于菩萨两侧。长方形台座背面刻有题记。 半跏思惟菩萨像最早出现在印度贵霜王朝时期,4世纪时中国开始流行。北齐时期的半跏思惟菩萨像大多表现的是释迦牟尼身为太子修行时的形象。除此种形式外,双身半跏思惟菩萨像也是曲阳佛教造像的典型作品。 ![]() |
[173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8 20:24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6
《彩绘贴金石雕佛菩萨三尊立像》 东魏(534-550年)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龙与莲结合是青州佛教造像的标志性装饰。 ![]() |
[173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8 20:20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5
《贴金石雕佛头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 |
[173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6 21:58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4 《贴金石雕佛头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高27厘米 此头像为高肉髻,面相清秀,眉眼细长而舒展,嘴角两侧雕刻成浅凹状,传神地表达出佛像惬意、睿智微笑的神态。 山东青州是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中心,这里不但有云门山、驮山等石窟,而且兴建了很多寺院,龙兴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寺院。1996年在寺院原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400余尊,以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的作品最多。这些佛教造像地域特色明显,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种技法,并辅以贴金、彩绘等装饰技术,技艺精湛。 ![]() |
[172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6 21:54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3
《彩绘贴金石雕佛立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 高121.5厘米,宽60厘米 此尊立像面形长圆、贴金,肉髻较高。佛像内穿僧祇支,胸前有一结带,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身后是舟形背光,背光上部雕刻六身彩绘飞天。飞天上身袒露,戴项圈,下身着红色长裙,在空中两两相对作飞舞状。 ![]() |
[172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6 21:51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2
《彩绘贴金石雕佛菩萨三尊立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1994年山东青州酒厂工地出土 高134厘米,宽92厘米 此像主尊为彩绘佛立像,头略向前倾,头后为莲花式头光,高肉髻,面部贴金,略带微笑。内着僧祇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两位胁侍菩萨以缯带束发,面相清秀,呈微笑状。菩萨的帔帛下垂,略带动感,下着彩绘长裙,裙结系于腰部,裙摆重叠。 这类带有背屏的一佛二菩萨造像样式是青州地区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的主要造像风格:舟形背屏高大,背屏顶部是宝塔或龙,两侧有 飞天环绕;主尊多为彩绘佛立像,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跣足立于莲座上,左右胁侍菩萨立于莲叶托起的莲座上。 ![]() |
[172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6 21:4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1
石雕佛教造像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响,石雕佛教造像成为佛教造像的主流,其中山东青州、山西太原天龙山和河北定州曲阳的石雕佛教造像完全脱离了对印度式佛教造像的模仿,创造出全新的中国式佛教造像。 《石雕佛坐像》 南北朝 北朝 北魏(公元386—534) 云冈石窟 佛陀为高肉髻,面型略长,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右侧衣缘敷搭于左臂上。整尊造像表现了佛陀温和恬静与含蓄亲切的风格。此像源自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时称武州山石窟寺或灵岩寺,明代称云冈石窟。 ![]() |
[172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6 21:4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20
《彩塑佛立像》 6-7世纪 新疆塔里木盆地出土 高40.8厘米,宽15厘米 此尊造像为大波浪纹发髻,面部圆润,长眉、细眼,身穿通肩大衣,薄衣贴体,衣纹简洁。 ![]() |
[172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6 21:40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19
《彩塑菩萨头像》 6-7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20厘米,宽12厘米 菩萨头束发, 发髻正面饰花。面部略显丰满, 长眉、细眼, 高鼻,小口,五官集中于面部※※,面带微笑。 ![]() |
[172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6 21:3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18
《彩塑菩萨头像》 6-7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37厘米,宽21厘米 菩萨发髻为大波浪纹,顶部梳髻。菩萨脸部圆润、面目清秀,双耳饰花式耳环。 ![]() |
[172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5 13:2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17
《彩塑菩萨头像》 6-7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28厘米,宽13厘米 此头像发髻为大波浪纹,圆脸,眉、眼细长,双耳饰花式耳环。 ![]() |
[172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5 13:09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16 汉传佛造像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造像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南北朝以后,汉传佛教造像逐渐脱离了古印度及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特点。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造像,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融合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灿烂的篇章。 泥塑佛教造像 新疆地区是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留存了部分早期的泥塑造像,这是佛教造像艺术进入中国的见证。一般认为,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新疆有南北两条路。北路从犍陀罗向北越过兴都库什山到阿姆河流域,再向东越过帕米尔北部山口到达新疆塔里木盆地。南路从印度西北部向东穿过克什米尔南部,再翻越喀喇昆仑山南部山口,到达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公元1-2世纪,佛教造像艺术经南北两路进入新疆地区,再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4世纪左右,新疆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已经十分兴盛,尽管佛教造像仍然保留印度和流经地的风格,但从佛像的面貌和神态上看,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容貌特色,并采用了在印度造像中少见的将泥塑与彩绘相结合的雕塑方法,开始了真正的“本地化”进程。7世纪,玄奘、义净、不空等僧人前往印度,带回了新的佛像模本,为中国古代佛像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善业泥上的佛像就是新模本的体现。 《彩塑佛立像》 5-6世纪 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明屋发现 高43.5厘米,宽18厘米 此尊佛像发髻为大波浪纹,面颊丰颐,曲眉秀目,高鼻、纤口, 双耳长垂。身穿通肩大衣,衣纹简洁流畅,衣质轻薄,有丝绸般质感。佛像身体轮廓清晰,姿态优雅。 ![]() |
[172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5 13:03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15
《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尼泊尔14世纪 高35厘米 此像头戴五叶冠,面庞秀美,体态圆润,呈舒坐姿势。度母上身袒露,腰肢圆润,着贴体薄裙,裙上錾刻精巧细密的花纹。度母的头冠、璎珞、臂钏、手镯、戒指皆镶嵌绿松石。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施与愿印。此像制作精细、美观,表现了尼泊尔工匠喜好嵌饰、重视细节制作的特点。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8-8-15 13:05 编辑 ![]() |
[172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5 13:00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14
《铜释迦牟尼佛立像》 尼泊尔11世纪 高19厘米 此尊造像右手施与愿印,左手上举握衣缘。袈裟轻薄贴体,只在袈裟边缘饰以凸起的线条,这是印度笈多风格的延续。 ![]() |
[171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8-8-15 12:57
G1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013
《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尼泊尔11世纪 高11.5厘米 此尊造像左手结禅定印, 右手施触地印, 结跏趺坐于金刚宝座上。金刚宝座中间刻地母证佛成道、摩罗阻止失败的场景,两侧有象、狮子※※。 此像双肩宽厚,胸部饱满,双腿敦实厚重,具有尼泊尔造像的特征。袒右肩式袈裟仅在边缘处刻画衣纹,是印度笈多时期萨尔纳特风格的延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