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英伦(一)伦敦
102619
2169
[211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3 20:52
大英博物馆亚洲—007
《百济观音像》 博物馆编号:1932,0309.1 公元7世纪,日本。 7世纪初百济赏赐给奈良倭的楠木(樟木)佛像。由整块樟木制作的佛像展现着特异的纤细身姿。在和辻哲郎的《古寺巡礼》等众多文艺作品中饱受赞美的著名佛像。“百济观音”的通称来自近代以后,明治初期前寺内称之为“虚空藏菩萨像”。现存于奈良法隆寺(607年百济人建造)内的百济观音堂 大英博物馆的百济观音像是1931-1932年由日本雕塑家新納忠之介(1869-1954年)复制的。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10-23 20:53 编辑 ![]() |
[211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3 20:47
大英博物馆亚洲—006 《武人陶俑》 博物馆编号:2003,0319.3 约公元5世纪。 武人戴着宽边帽,梳着独特的发型。 ![]() |
[211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3 20:44
大英博物馆亚洲—005 《铜铎》 博物館編號:OA+535 日本彌生時代,公元20—250年,發掘于和歌山県矢矧。 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弥生文化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它首先出现于九州北部并逐渐向东发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 ![]() |
[211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3 20:41
大英博物馆亚洲—004 南亚部分没有细看。 亚洲,日本 大英博物馆的6楼3个房间(92#-94#)是日本展室。 古代日本:早期文化 公元前13500年—公元1200年 《陶鍋》 博物館編號:1998,1218.1 日本繩文時代,公元前3000—2000年。 這口深深的鍋,已有了紋飾修飾。 ![]() |
[211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3 20:37
大英博物馆亚洲—003
《青铜镀金度母立像(A standing figure of Tārā)》 博物馆编号:1830,0612.4 公元8世纪,制作于斯里兰卡亭可马里与拜蒂卡洛(Trincomalee and Batticaloa)之间的区域。 度母崇拜源于印度,被视作远古时期印度土著的大女神,是印度当地人民虔信的主要形式。以后,她发展成为在佛教、印度教以及耆那教中皆赫赫有名的大女神。 度母又名多罗菩萨,多罗菩萨是汉语传统译词,是在唐、宋时代,由梵语直接音译成汉语。 在藏传佛教中则是※※※菩萨悲泪所化现的女性佛母,而称为“多罗母”、“多罗佛母”、“度母”、“救度佛母”。在藏传佛教所有教派,都对于度母极为崇信。 度母右手施varada mudrā手印,左手施katakahasta mudrā手印。 ![]() |
[211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3 20:32
大英博物馆亚洲—002
《湿婆坐姿青铜像(A bronze sculpture of a seated figure of the Hindu god Śiva.)》 博物馆编号:1970,0921.1 印度南部朱罗(Chola)王朝 Sembiyan Mahadevi女王时期,公元940-950年,制作于泰米尔纳德邦坦贾武尔(Tamil Nadu,Thanjavur District)。 湿婆(Shiva)与梵天(Brahma)和毗湿奴(Vishnu)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湿婆的地位是毁灭者,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 四臂的湿婆面容温柔慈善,呈坐姿,单腿垂下,另一条腿的姿势则活像一位国王坐在宝座上。四只手中,右后方的手拿一把斧,左后方手上是一头鹿,左前方手拿一眼镜蛇—那加(naga)。而右前方手施无畏印,这个姿势意味着祝福、保佑、守护、安心。 ![]() |
[211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3 20:30
大英博物馆亚洲—001
亚洲,南亚 33#展厅西侧是南亚展品。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10-23 20:31 编辑 ![]() |
[211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2 21:19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95 《广钧釉梅瓶》 博物馆标号:PDF A75 清朝,19世纪,广东佛山石湾。 钧瓷颇负盛名。宋金以来自成系统,除北方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相继也影响到南方许多窑口,广州等低温釉艺术陶瓷中也仿烧钧釉作品,广州石湾窑的釉陶称“广钧”。 石湾窑仿钧成功之所在,不仅对钧瓷的窑变工艺加以继承和发扬,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仿钧制品。曾有“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的记载广为流传。石湾窑仿钧器则以蓝色为基调,错间白、红、紫诸色。纹理细而密,且变化多样,显得光亮艳丽,斑驳淋漓。 ![]() |
[210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2 21:16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94
《红釉梅瓶》 博物馆标号:PDF 516 清朝,19世纪,江西景德镇。 红釉瓷在15世纪中期大明成化起,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就已经失传,这在中国的制瓷史上非常地罕见,也是唯一的失传。中断三百多年的红釉,直到清代康熙才得以恢复。 博物馆网站图片。 ![]() |
[210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2 21:13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93
《珐琅彩花鸟人物长颈瓶》 博物馆编号:PDF B507 清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江西景德镇。 此瓶另一侧。 ![]() |
[210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2 21:11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92
《珐琅彩花鸟人物长颈瓶》 博物馆编号:PDF B507 清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江西景德镇。 博物馆网站图。 ![]() |
[210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2 21:10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91
《珐琅彩花鸟人物长颈瓶》 博物馆编号:PDF B507 清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江西景德镇。 瓶面纹饰可能是是唐代诗人孟郊(公元751–814年)的诗《登科后》的意境: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画面表现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书童拿着琴紧跟其后,去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与新进士同年欢宴。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 |
[210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2 21:04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90
《瓜皮绿釉小碗》 博物馆编号:PDF B507 清雍正时期,公元1723-1735年,江西景德镇。 本碗敞口深腹,造型端正,胎釉净白。碗内壁施透明釉,外壁通施低温果绿釉,釉层匀净剔透,釉色鲜嫩欲滴。碗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其字体端正俊秀,为雍正官窑器之典型款识。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一直对单色釉瓷器青睐有加。本品所饰之果绿釉为此时少见的釉色品种,其色泽淡雅,艳而不俗,是雍正帝个人审美的极佳体现。 瓜皮绿釉又称浇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呈色剂,氧化铅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颜色釉,其釉质莹透,色泽翠绿,予人鲜妍明快之感。因其釉色似西瓜皮色,故俗称“瓜皮绿”。此碗小巧精致,胎质坚致细薄,造型优美端丽,纤巧玲珑,正为雍正官窑制器之造型典型,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水平。雍正皇帝学养深醇,眼光极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对御用颜色釉情有独钟,生产出一批胎土细腻,体现宫廷艺术雅、秀、精、巧的高贵气质的颜色釉瓷器。 ![]() |
[210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2 21:00
think1999 发表于 2017-10-21 19:01 谢谢您的到访! ![]()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9 《绿釉暗刻牡丹纹碗》 博物馆编号:PDF B516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江西景德镇。 博物馆网站图片。 ![]() |
[2103 楼] think1999
[资深泡菜]
17-10-21 19:01
hym1941 发表于 2017-10-19 19:21 |
[210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1 18:58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8 《绿釉暗刻牡丹纹碗》 博物馆编号:PDF B516 清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江西景德镇。 绿釉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 ![]() |
[210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1 18:40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7
《青花婴戏图杏圆方流执壶》 博物馆编号:PDF B617 明嘉靖/清乾隆,江西景德镇。 博物馆网站图呈现了执壶的另一面。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10-21 18:55 编辑 ![]() |
[210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1 18:38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6 《青花婴戏图杏圆方流执壶》 博物馆编号:PDF B617 明嘉靖/清乾隆,江西景德镇。 壶直口束颈,腹部呈杏圆形,前有方流,后置曲柄,整体造型敦实可爱,为嘉靖时期所特有。本品通体以青花装饰,发色苍翠欲滴,其中壶口部点缀锦纹,流部及手柄分饰卷草,腹部主体两侧各依整体造型之势布置两个杏圆形开光,开光四周装饰寿桃、牡丹等四组折枝花果纹样,内部则描绘嘉靖时期流行的婴戏图案。其中一侧开光则绘一小童骑于羊背之上,另有三小童帮扶左右;另一侧(博物馆网站图)开光中四个小童或持荷叶,或骑竹马,正列队嬉戏。两开光画面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小童或带官帽,或举旌旗,因此均应意指“状元及第”。两开光内所绘小童神态描写生动,动感十足,特别是骑羊小童因害怕跌落而面有惧意的神情都描绘的栩栩如生。壶底落“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字体苍劲有力,颇具风骨。明世宗一生深受子嗣不兴困扰,八子当中有六子早逝,因此子孙兴旺是他最为期盼之事。 展馆说明,壶盖为清乾隆时配置。 ![]() |
[209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1 18:31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5
《鲜红釉碗》 博物馆编号:PDF 585 明永乐,1403-1424年,江西景德镇。 明永乐时,景德镇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洪武朝时红釉的泛黑色调。此时的红釉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无疑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明证。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 |
[209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1 18:27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4
《青花蟠龙天球瓶》 博物馆编号:PDF B667;PDF 662 明永乐、宣德时期,江西景德镇。 天球瓶乃仿照叙利亚瓶式样烧制而成。PDF B667主饰为一蟠龙,隙地饰以番莲花纹,龙纹姿态矫健有力,同形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藏四件;PDF662不同之处在其龙纹留白而背景为青色的波涛纹,1994年在景德镇东门头珠山山麓元、明、清三代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的永乐年代地层中发掘出此类天球瓶。 明永乐、宣德时期,此瓷品成为赏赐及贸易商品,大卫爵士收集的应是外销瓷,所以明永乐还是宣德不能确定。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Topkapi Saray)有与PDF 662类似的天球瓶,伊朗阿尔达比勒圣祠(Ardabil Shrine)也有此种天球瓶。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10-21 18:28 编辑 ![]() |
[209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1 18:21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3
《青花玉壶春瓶》 博物馆编号:PDF 601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江西景德镇。 梨形的瓶身绘有百合花,和在花上盘旋的蝴蝶,百合通常象征着和谐和统一。设计巧妙,在幸存的中国瓷器中极为罕见。 ![]() |
[209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21:55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2
《青花抱月瓶》 博物馆编号:PDF A612 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江西景德镇。 抱月瓶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 ![]() |
[209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21:52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1
《钧窑玫瑰紫六角花盆》 博物馆编号:PDF A9/10 明朝,1368-1435年,河南禹县钧台官窑。 明代仿宋钧瓷很少见,其仿宋的效果,技艺精湛,釉面于紫红中杂以蓝色。底座上有中国数字“七”,这是一系列花盆大小的序号,范围是1—10。 ![]() |
[209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21:49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80
《釉里红玉壶春执壶》 博物馆编号:PDF A696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江西景德镇。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莲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
[209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21:46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79
河北博物院展示一与此同类的罐,只不过有盖,更精美一些。 ![]() |
[209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21:44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78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敞口罐》 博物馆编号:PDF B661 元朝,1320-1350年,江西景德镇。 罐高33厘米,直径29.5厘米,直口,短颈,溜肩,上腹较鼓,下腹至底部渐收,宽圈足,足底露胎,胎色白,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该罐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润泽光亮,全器装饰纹样达10余层。罐身肩部饰缠枝菊花纹和大朵如意云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贴塑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以釉里红涂绘,瑰丽的红色与莹亮的蓝色交相辉映,形成了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卷草纹。器物上的装饰纹带或写实、或变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总体来看,这件大罐既具有青花幽静雅致的特质,又融入了釉里红浓重热烈的色调,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存世元青花中的顶级艺术珍品。 此罐是1964年5月在河北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内出土的器物,当时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包括6件青花瓷器、2件卵白釉瓷器和3件蓝釉描金瓷器。不知大卫先生不知如何得到其中一件。 ![]() |
[209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21:41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77
![]() |
[209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13:02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76
《龙泉青釉梨形带盖执壶》 博物馆编号:PDF 218 元朝,公元1300-1368年,浙江龙泉。 这是大卫从日本神户购得。 ![]() |
[208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13:00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75
《龙泉青瓷八角梅瓶》 博物馆编号:PDF 203 元朝,公元1300-1368年,浙江龙泉。 瓶子的八个面菊花和八仙人物交替出现。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10-20 13:00 编辑 ![]() |
[208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10-20 12:58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074
《龙泉窑堆塑四灵盖瓶》 博物馆编号:PDF 204 南宋,12-13世纪,浙江龙泉。 这是南宋早期龙泉窑流行的一种瓶制,肩颈部作堆塑装饰。 南宋时期临安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销活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宋时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 四灵是神话传说中四大神兽。古代中国人认为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道教兴起后,将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纳入其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