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暗房的小屋:黑白银盐照片的制作,(续)(续)
53318 2500
[970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3 12:13
george747 发表于 2017-2-3 12:04
呵呵,二句话:
1 喜欢什么,玩什么,不用去比
2 学亚当斯的Zone System,不要分割来用之
都玩过才知道那种篇幅哪种材料工艺调子好控制。那种能突出黑白灰的那一部分,---你需要突出的部分。
亚当斯的那一套,有用的根据是那个区的密度表现哪种材质最到位的问题。这个比把密度加工到预定的程度还重要。。。是黑白调子眼光的根基。
[969 楼] george747 [泡菜]
17-2-3 12:04
shenshenshen 发表于 2017-2-3 08:05
一堆话,不如就一句话,玩叶片,宽容的玩意减少了你加工的失误和偏差。玩卷片,上述的很多缺陷条件老缠着你。
厚底片,UV光印出来的玩意,都黑短白长
。不知道特点,说明黑白眼光还是不大到家啊。
亚当斯眼光,就是灰白丰富比较长的眼光。
审美分内容审美和影调审美。
黑白尤其如此。

呵呵,二句话:
1 喜欢什么,玩什么,不用去比
2 学亚当斯的Zone System,不要分割来用之
[968 楼] george747 [泡菜]
17-2-3 11:54
润普 发表于 2017-2-2 20:43
用什么材料和工艺过程都不重要,最后都是要落实在承载的载体上,如果只满足在屏上看图像或做成视频画面,那还是数码来得快捷和直接,如果是在平面的纸张上观看(传统的观看习惯),目前还没见到超越银盐的效果,就说冯教授的那些大幅照片,一经数码打印就没有了韵味,萨尔加多用数码拍摄,也要出中间底在银盐纸上做效果,这么看还是有差别的,

数码目前来讲没有啥技术门槛,所以可以拥有很多粉,但仍然是定位在快餐一族,如果觉得很时髦,大可不必玩儿胶片,稍微作认真些,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玩儿胶片的确实就是极少数,正特牛特牛的,

数码,也不是只满足在屏上看图像或做成视频画面,现在,专业领域中也已很少有胶卷的身影.
出片,打印和银盐,各有所长,拿张胶片,去放1米以上的片试试,可以说80%的片,原形毕露,更不要谈韵味.
所以二者各有所长,打印片比银盐味,只不过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也.
数码虽门槛低,但后期要达到真正专业水准,也并非人人可轻易做好.
胶卷,进门门槛也不高,当年,买个胶卷.看看纸盒曝光之南,拍完,买包D76冲冲,再买相纸,甚至去照相馆另拷些显,定影,二片玻璃一夹,也能印出片,也是人人可为之事.但要做到专业后期也难
冲片,能搞压缩,扩张影调,能加厚减薄,修底片能塗红,能扣底
放片,能局部加,减光,局部变反差,冲纸时能做影调扩张,压缩
特殊加工,叠正,负片,来改变局部反嵳,做色调分离,做浮雕.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玩这些,玩的人应该是,极少数玩胶片中的极少数,这些人才真正是您所说的'特牛特牛的'
故,数码,胶卷,说易都易,说难都难.
[967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3 09:22
定焦迷 发表于 2017-2-3 08:59
他有啥特点?


等着你来出测试报告涅,
[966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3 09:13
润普 发表于 2017-2-3 08:41
今天同学发来一则消息,意大利的一个胶片厂商决定恢复 Ferrania P30 的生产,感光度80ASA,是5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的主流胶片,当然,如果只出产135胶片,那还是会被数码打压,如果有大画幅的,数码还没有的规格,才可以站稳脚跟,期待吧,银盐党们,
adox哪路反差。
欧洲哪路玩意还特别的多。
听说抗划性做的不好。
做叶片的简单工艺做卷片。呵呵呵了。
负片里有一款意大利的桑妮。相信很多人用过。真心扯淡的玩意。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2-3 09:18 编辑

[965 楼] 定焦迷 [泡菜]
17-2-3 08:59
润普 发表于 2017-2-3 08:41
今天同学发来一则消息,意大利的一个胶片厂商决定恢复 Ferrania P30 的生产,感光度80ASA,是5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的主流胶片,当然,如果只出产135胶片,那还是会被数码打压,如果有大画幅的,数码还没有的规格,才可以站稳脚跟,期待吧,银盐党们,


他有啥特点?
[964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3 08:41
今天同学发来一则消息,意大利的一个胶片厂商决定恢复 Ferrania P30 的生产,感光度80ASA,是5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的主流胶片,当然,如果只出产135胶片,那还是会被数码打压,如果有大画幅的,数码还没有的规格,才可以站稳脚跟,期待吧,银盐党们,
[963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3 08:05
george747 发表于 2017-2-2 18:53
数码,胶卷只不过是摄影不同的工具,只要是合适的工具,都是好工具.
钢笔写字,毛笔写字,只要能写出好字,看需而选之.
数码求像数,胶卷寻味道,数码求实用,胶卷追情怀.
不必去求谁象谁,否则就自认不如.
数码后期是Ps,胶卷后期是暗房,二者的共性是,都得有后期,所谓直出,直印的,鲜见大片.
风水轮流轮,不用追求谁淘汰谁,君不见復古之事颇多.
玩数码,沒有噐材党,还沒成经典,就被新技术超越.
玩胶卷,易成器材党和某胶卷的粉丝,毕竟有经典的相机和胶卷.
有数码拍出的大片,也有胶卷拍出的大片,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决不因为是用了数码,或胶卷,就成了大片.

个人体会,离了暗房后期,也就不必去计较数码,胶卷了,底片经过扫描,己成了二者的混血儿也.
十区,八区的,离开了冲片补偿,什么也没用,标准的几度几分钟去冲,还不如用阳光16法.
亚当斯的Zone System,包括区域暴光和后期冲洗补偿,
缺一,也就不是Zone System了.卷片,和頁片一锅闷,也不必去想Zone System,除非拍摄的条件和你想补偿的都一样.
一堆话,不如就一句话,玩叶片,宽容的玩意减少了你加工的失误和偏差。玩卷片,上述的很多缺陷条件老缠着你。
厚底片,UV光印出来的玩意,都黑短白长
。不知道特点,说明黑白眼光还是不大到家啊。
亚当斯眼光,就是灰白丰富比较长的眼光。
审美分内容审美和影调审美。
黑白尤其如此。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2-3 08:30 编辑

[962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3 01:44
润普 发表于 2017-2-2 20:43
用什么材料和工艺过程都不重要,最后都是要落实在承载的载体上,如果只满足在屏上看图像或做成视频画面,那还是数码来得快捷和直接,如果是在平面的纸张上观看(传统的观看习惯),目前还没见到超越银盐的效果,就说冯教授的那些大幅照片,一经数码打印就没有了韵味,萨尔加多用数码拍摄,也要出中间底在银盐纸上做效果,这么看还是有差别的,

数码目前来讲没有啥技术门槛,所以可以拥有很多粉,但仍然是定位在快餐一族,如果觉得很时髦,大可不必玩儿胶片,稍微作认真些,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玩儿胶片的确实就是极少数,还特牛特牛的,
载体可以是纸,也可以是玻璃板。
快餐不快餐的,以内容来界定。人文片快餐多。
数码打印,诀窍N多。没个暗房历程和银盐眼光,打成奶奶样也不觉得。9成9的打印操作手都缺这个经历。
之前PS的不像,打出来更不像了。
人家还振振有词。凭啥要去模仿那个银盐味道?不模仿,你咬他啊?
各玩各的吧。 数码党不甘寂寞,老拿这个这个来挑战银盐党倒是。
亚当斯那套是黑白的进门描红模子,先要走熟一遍的。完了在往自己特点上巩固。
材料和工艺过程很重要,成败一半在这里。
有些表现亮部好,有些表现暗部好。,有些是中灰好。。分题材要求。但是要事先知道特点。按要求选择。
[961 楼] 定焦迷 [泡菜]
17-2-3 00:50
润普 发表于 2017-2-2 20:43
用什么材料和工艺过程都不重要,最后都是要落实在承载的载体上,如果只满足在屏上看图像或做成视频画面,那还是数码来得快捷和直接,如果是在平面的纸张上观看(传统的观看习惯),目前还没见到超越银盐的效果,就说冯教授的那些大幅照片,一经数码打印就没有了韵味,萨尔加多用数码拍摄,也要出中间底在银盐纸上做效果,这么看还是有差别的,

数码目前来讲没有啥技术门槛,所以可以拥有很多粉,但仍然是定位在快餐一族,如果觉得很时髦,大可不必玩儿胶片,稍微作认真些,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玩儿胶片的确实就是极少数,还特牛特牛的,


呵呵呵,都没那么复杂,就是相声小品和京剧
[960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2 20:43
george747 发表于 2017-2-2 18:53
数码,胶卷只不过是摄影不同的工具,只要是合适的工具,都是好工具.
钢笔写字,毛笔写字,只要能写出好字,看需而选之.
数码求像数,胶卷寻味道,数码求实用,胶卷追情怀.
不必去求谁象谁,否则就自认不如.
数码后期是Ps,胶卷后期是暗房,二者的共性是,都得有后期,所谓直出,直印的,鲜见大片.
风水轮流轮,不用追求谁淘汰谁,君不见復古之事颇多.
玩数码,沒有噐材党,还沒成经典,就被新技术超越.
玩胶卷,易成器材党和某胶卷的粉丝,毕竟有经典的相机和胶卷.
有数码拍出的大片,也有胶卷拍出的大片,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决不因为是用了数码,或胶卷,就成了大片.

个人体会,离了暗房后期,也就不必去计较数码,胶卷了,底片经过扫描,己成了二者的混血儿也.
十区,八区的,离开了冲片补偿,什么也没用,标准的几度几分钟去冲,还不如用阳光16法.
亚当斯的Zone System,包括区域暴光和后期冲洗补偿,
缺一,也就不是Zone System了.卷片,和頁片一锅闷,也不必去想Zone System,除非拍摄的条件和你想补偿的都一样.


shenshenshen 发表于 2017-2-2 18:14
怎么跟您说吧。
墨影的长城系列,换了数码黑白以后。调子就差多了。品味机那啥了哈。
粉丝也不能扒拉脑袋就算一个。
就攥着个135数码混的。呢跟他说胶片不是对牛谈琴嘛。他们的审美就是暗光耍大光圈,玩虚化。照美女。
连120一辈子也没迈进去的。更不配提调子。


用什么材料和工艺过程都不重要,最后都是要落实在承载的载体上,如果只满足在屏上看图像或做成视频画面,那还是数码来得快捷和直接,如果是在平面的纸张上观看(传统的观看习惯),目前还没见到超越银盐的效果,就说冯教授的那些大幅照片,一经数码打印就没有了韵味,萨尔加多用数码拍摄,也要出中间底在银盐纸上做效果,这么看还是有差别的,

数码目前来讲没有啥技术门槛,所以可以拥有很多粉,但仍然是定位在快餐一族,如果觉得很时髦,大可不必玩儿胶片,稍微作认真些,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玩儿胶片的确实就是极少数,还特牛特牛的,
[959 楼] george747 [泡菜]
17-2-2 18:53
数码,胶卷只不过是摄影不同的工具,只要是合适的工具,都是好工具.
钢笔写字,毛笔写字,只要能写出好字,看需而选之.
数码求像数,胶卷寻味道,数码求实用,胶卷追情怀.
不必去求谁象谁,否则就自认不如.
数码后期是Ps,胶卷后期是暗房,二者的共性是,都得有后期,所谓直出,直印的,鲜见大片.
风水轮流轮,不用追求谁淘汰谁,君不见復古之事颇多.
玩数码,沒有噐材党,还沒成经典,就被新技术超越.
玩胶卷,易成器材党和某胶卷的粉丝,毕竟有经典的相机和胶卷.
有数码拍出的大片,也有胶卷拍出的大片,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决不因为是用了数码,或胶卷,就成了大片.

个人体会,离了暗房后期,也就不必去计较数码,胶卷了,底片经过扫描,己成了二者的混血儿也.
十区,八区的,离开了冲片补偿,什么也没用,标准的几度几分钟去冲,还不如用阳光16法.
亚当斯的Zone System,包括区域暴光和后期冲洗补偿,
缺一,也就不是Zone System了.卷片,和頁片一锅闷,也不必去想Zone System,除非拍摄的条件和你想补偿的都一样.
[958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2 18:14
没镀膜 发表于 2017-2-2 16:53
嘿嘿,俺一直强调咱们这些人审美观是在胶片上养成的,所以无法接受数码的味道。但玩儿胶片的毕竟是一小撮,挡不住潮流。别的不说,去看看数码坛子里云漫、阿留有多少粉丝。在看看黑白坛子,就那么几只飞不动的老苍蝇还在这踪着。
怎么跟您说吧。
墨影的长城系列,换了数码黑白以后。调子就差多了。品味机那啥了哈。
粉丝也不能扒拉脑袋就算一个。
就攥着个135数码混的。呢跟他说胶片不是对牛谈琴嘛。他们的审美就是暗光耍大光圈,玩虚化。照美女。
连120一辈子也没迈进去的。更不配提调子。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2-2 18:18 编辑

[957 楼] 没镀膜 [陈年泡菜]
17-2-2 16:53
润普 发表于 2017-2-2 08:32
那只是一种退化的说法,柯达要恢复艾克塔克罗姆的生产,就说明很多人并不满意数码的色彩感受,突出的就是色纯,色的自然表达,在后期的PS中任性地夸张处理,颜色的明暗过渡没有了,就形成物体的形态平面化,无法达到银盐过渡的自然效果,

人类还是要以自然的形态来感知外部世界,而不会以工具出来的效果来界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滴,因为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界,只能顺应自然,

嘿嘿,俺一直强调咱们这些人审美观是在胶片上养成的,所以无法接受数码的味道。但玩儿胶片的毕竟是一小撮,挡不住潮流。别的不说,去看看数码坛子里云漫、阿留有多少粉丝。在看看黑白坛子,就那么几只飞不动的老苍蝇还在这踪着。
[956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2 15:40
润普 发表于 2017-2-2 14:34
这东西估计也就是135规格的了,也有人希望柯达克罗姆也能复产涅,即便是200元/卷也值得囤一批,当然有120和45规格的就更好了,

确实,晴天下的绿叶是深灰调子,要不然就是反光,阴光倒是浅灰调子,
柯达一代的那玩意要冲三次。不是一般个人能冲的E6.
不容易,黑白聊到感色性了 ,有进步。
感色性好的是12F的德尔塔。三层感色。就是宽容低些。
12F三大品牌都算感色性比柯达多点,但是整体反差调子,略逊于柯达。
柯达调,12F调,严格说有点区别哈。
美国和欧洲的东西,还是倾向性不一样啊。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2-2 15:45 编辑

[955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2 14:34
artsit 发表于 2017-2-2 11:46
太好了,上市的时候润普兄别忘吱一声,当然俺也会时常关注询问老兄的。


这东西估计也就是135规格的了,也有人希望柯达克罗姆也能复产涅,即便是200元/卷也值得囤一批,当然有120和45规格的就更好了,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2-2 09:02
看拍什么,绿色的叶子阴天效果更强烈.

我觉得简单看效果手机测光表单色拍一张看看,某些感红有问题的胶片可能不准.


确实,晴天下的绿叶是深灰调子,要不然就是反光,阴光倒是浅灰调子,
[954 楼] artsit [泡菜]
17-2-2 11:46
润普 发表于 2017-2-2 08:32
柯达要恢复艾克塔克罗姆的生产

太好了,上市的时候润普兄别忘吱一声,当然俺也会时常关注询问老兄的。
[953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2-2 09:02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952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2 08:34
VIRS 发表于 2017-2-2 08:09
是啊,用深色的滤镜看样子效果一定要测试,好像祖师爷也提过要慎重。用浅黄色等滤镜应该问题不大吧?


这个还是要看乳剂的感色性,主要是感红色的化学生成较为迟钝,
[951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2 08:32
artsit 发表于 2017-2-1 19:49
呵呵,再过几年,跟现在数码的色彩一样会被接受和认可。


那只是一种退化的说法,柯达要恢复艾克塔克罗姆的生产,就说明很多人并不满意数码的色彩感受,突出的就是色纯,色的自然表达,在后期的PS中任性地夸张处理,颜色的明暗过渡没有了,就形成物体的形态平面化,无法达到银盐过渡的自然效果,

虎朋狗友 发表于 2017-2-2 03:49
劣币就是这样慢慢驱逐良币滴。


人类还是要以自然的形态来感知外部世界,而不会以工具出来的效果来界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然滴,因为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界,只能顺应自然,
[950 楼] VIRS [泡菜]
17-2-2 08:09
润普 发表于 2017-2-1 15:22
其实要看胶片的感色性,还是以拍摄色标板为好


是啊,用深色的滤镜看样子效果一定要测试,好像祖师爷也提过要慎重。用浅黄色等滤镜应该问题不大吧?
[949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2 06:38
artsit 发表于 2017-2-1 19:49
呵呵,再过几年,跟现在数码的色彩一样会被接受和认可。
数码暗房那边,无不以模拟胶片效果而自豪呢。那个专用软件要价老贵了。很有市场,很多PS大侠们乐此不彼。各显其能哈。
黑白这边还有N多的玩家为模拟银盐效果而不懈努力这。当然有几个心急嘴大的大言人就号称已经比肩或盖过银盐了。
就扫描软件还单独出某某胶片通道呢。也是厂家尽量的模拟某种特定的胶片反差效果。
尽量的哈
数码的特定味道,哪里就很容易的祛除呢?不可能的事。
佳能单反有台湾大师预制了很多胶片的特定曲线,一百多组。俺当年疯了心的三组一次的刷俺的5D2.发现也就有丁点效果,但是还达不到完全替代的。原生色深,色纯不够,后期玩命,就准能正确的搞回来?牵一发就不动全身?俺就不信,毕竟三原色是合成的嘛。
银盐加工的时候,那不规则的,有点随机的反差---过度曲线,更不是靠算法能轻易模拟的哈。算法的智能处理量,远远的不够啊。
数码,本身流程就是缺陷。因为它把绝大多数后期(9成)处理甩给人类了。但是人类可不是个个都绝顶的技术高明。。。。
反转胶片,基本人类可干预的后期处理不多。九成都体现了胶片本身的特定特色。拍摄的自然条件要求比数码苛刻多了。弄不好就是废片哈。
把胶片比做毛笔字,把数码比做电脑字。这个最贴切了。具体爱啥字,看需要,也看情怀。
[948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2 06:23
artsit 发表于 2017-2-1 19:49
呵呵,再过几年,跟现在数码的色彩一样会被接受和认可。
数码暗房那边,无不以模拟胶片效果而自豪呢。那个专用软件要价老贵了。很有市场,很多PS大侠们乐此不彼。各显其能哈。
黑白这边还有N多的玩家为模拟银盐效果而不懈努力这。当然有几个心急嘴大的大言人就号称已经比肩或盖过银盐了。
就扫描软件还单独出某某胶片通道呢。也是厂家尽量的模拟某种特定的胶片反差效果。
尽量的哈
数码的特定味道,哪里就很容易的祛除呢?不可能的事。
佳能单反有台湾大师预制了很多胶片的特定曲线,一百多组。俺当年疯了心的三组一次的刷俺的5D2.发现也就有丁点效果,但是还达不到完全替代的。原生色深,色纯不够,后期玩命,就准能正确的搞回来?牵一发就不动全身?俺就不信,毕竟三原色是合成的嘛。
银盐加工的时候,那不规则的,有点随机的反差---过度曲线,更不是靠算法能轻易模拟的哈。算法的智能处理量,远远的不够啊。
数码,本身流程就是缺陷。因为它把绝大多数后期(9成)处理甩给人类了。但是人类可不是个个都绝顶的技术高明。。。
反转胶片,基本人类可干预的后期处理不多。九成都体现了胶片本身的特定特色。拍摄的自然条件要求比数码苛刻多了。弄不好就是废片哈。这还不算洗印加工过程的不可逆性失误呢。
把胶片比做毛笔字,把数码比做电脑字。这个最贴切了。具体爱啥字,看需要,也看情怀。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2-2 06:36 编辑

[947 楼] 虎朋狗友 [资深泡菜]
17-2-2 03:49
artsit 发表于 2017-2-1 19:49
呵呵,再过几年,跟现在数码的色彩一样会被接受和认可。
劣币就是这样慢慢驱逐良币滴。
[946 楼] artsit [泡菜]
17-2-1 19:49
虎朋狗友 发表于 2017-2-1 11:59
数码黑白死黑的毛病已经漫延到胶片玩家了。前两年flicker上能看到不少影调适中优美的胶片扫描黑白片,近年死黑的越来越多。

呵呵,再过几年,跟现在数码的色彩一样会被接受和认可。
[945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1 16:55
润普 发表于 2017-2-1 15:22
其实要看胶片的感色性,还是以拍摄色标板为好,这个也可以在做曝光测定是一起做,

要看各种滤镜补偿因数,也可以一起做的,红镜的补偿加4档都没啥,因为全色胶片的感红性有自己的乳剂特性,不是用测光表测试滤镜密度就可以确定的,所以还是要实拍才可决定补偿,

俺脚着,阴天加滤镜效果不大,可大晴天加黄橙镜又会加大反差,
阴天,你用茶镜子观察一下。再说,呢带不了镜子调焦取景,对反差没印象咱这路傻拍野外的,一般也没有屏后侧光棒,谁敢说曝光就绝对精准啊。
茶墨镜总有吧。黄镜子还分很多种呢,你的不全。
黄镜子,压UV光也管用的。
呢用老头就上不了前滤镜架子。耍不了渐变。
仙娜门子应该有放后置滤片的地方吧。
耍低宽容地片,呢会老觉得反差大。放着冰箱里的3X,不用。留着下崽啊。
还有,兑药可以,但是要减少硫养的量。起码减少一半。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2-1 17:11 编辑

[944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1 15:26
shenshenshen 发表于 2017-2-1 15:18
俺吹啥了 ?那个不是亲自试验啊。
俺教人正冲,是有的同志要做大张得玻璃湿版。需要正底片。
野外不大好拍大张玻璃板。非常费劲的。良品率不好保障。


你不吹,你炫耀哈,

野外做湿板,那是跟自己较劲,效果并不见得好。
[943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1 15:23
虎朋狗友 发表于 2017-2-1 11:59
数码黑白死黑的毛病已经漫延到胶片玩家了。前两年flicker上能看到不少影调适中优美的胶片扫描黑白片,近年死黑的越来越多。
柯达TMAX不是就带了这个头嘛
[942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2-1 15:22
VIRS 发表于 2017-1-30 10:47
润普兄,我红镜片用的是高坚的003,曝光补偿计算是用点测比对的,大约需要补偿2档多1/4这样子.当时测光的读数是1/15秒,F45,我最终曝光用的是1/15 F16.已经多曝了接近1档.
今天早上重新作了实验,同一张底片用L型插刀拍两次,一次正常拍摄1/4 F16  一次加了红镜1/4 F8稍大些(也就是补偿了2档多些光圈).冲洗出来印证了4shen的说法,可能是感红不足?


其实要看胶片的感色性,还是以拍摄色标板为好,这个也可以在做曝光测定是一起做,

要看各种滤镜补偿因数,也可以一起做的,红镜的补偿加4档都没啥,因为全色胶片的感红性有自己的乳剂特性,不是用测光表测试滤镜密度就可以确定的,所以还是要实拍才可决定补偿,

shenshenshen 发表于 2017-1-30 12:11
凡是滤镜都要做试验的。补偿的是不是那个效果,要自己确认。压下啥了,提升啥了。
小篇幅时代,黑白养成用滤镜的习惯。到了大篇幅时代,就很轻松。
老普还在莱卡头上扣个黄镜子呢。
虽然拍45老头手扶着滤镜拍,看着老土的很,毕竟也是用了。
俺看哈苏如来的用家,拍黑白鲜有耍滤镜的。
拍数码,俺看耍滤镜的就不多。都靠后期生猛的PS。


俺脚着,阴天加滤镜效果不大,可大晴天加黄橙镜又会加大反差,
[941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2-1 15:18
润普 发表于 2017-2-1 15:09
基本上每换一种胶片都该做测试的,玩儿得多了,积累多了,就是资本,就可以像 4shen 那样吹牛炫耀啦,
俺吹啥了 ?那个不是亲自试验啊。
俺教人正冲,是有的同志要做大张得玻璃湿版。需要正底片。
野外不大好拍大张玻璃板。非常费劲的。良品率不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