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1-2 23:05
eaest 发表于 2017-1-2 21:09  厂方提供的标准显影时间是:90秒到180秒。
是相纸显影时间,大哥,别弄错了,相纸,相纸,相纸!
太累了,说三遍还不够,不说了 这个也跟纸药以及环境有关联。 最大黑度的最小显影时间,纸上要作单面追击法测试的。 这个时间,基本就是相纸的标准最长显影时间。 ======================================= 要学学老普,不怕抬杠。 他那个学问都抬杠抬来的哈。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1-2 23:11 编辑
|
[429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1-2 22:52
eaest 发表于 2017-1-2 21:24  婶啊,你这可是在打太极拳,怎么密度条又变成了重点亮部密度?
看底片厚薄很容易啊,比如135,整圈片袋,对着日光灯管晃一下,立刻就可以有个大概的厚了或者是薄了的直觉。
如果在绿灯下,也是这么个看法,确实可以把片子的厚薄看出个大概来,俺猜绿灯应该就是这样用的吧。
相反,要看出某个密度,这个可能有点难吧,因为俺的密度测试都是拍摄灰板的,置在不同的区,在看厚薄的时候,唯一不看的就是拍了灰板的这段片子,因为完全判断不出是厚了还是薄了,相信拍过看过灰板底片的朋友,一看就明白。
就到此为止,也没有办法再深入了,就这样了吧。 怎么打拳了。 俺太极不会打,炮锤差不多。  绿灯看密度,真的就是看重点高光,然后停显刹车。 高光显影合适以后。别的就不用管了。 祖师爷那套伸缩显影,就一条精髓,吧高光弄合适。 也就是绿灯灯底下看着高光合适就中的路数。 复杂吗?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1-2 22:55 编辑
|
[428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2:30
|
[427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7-1-2 22:25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22:06  你上次传的不就是有问题,曝光不足。你不解决,还在抱怨说系统正确,恰好就是需要解决不是?遇见了就要解决!别装没看见。
俺10年前拍照片,当时没想过放大,适合扫描。结果我后来选择了放大,那么就会遇见问题,就需要解决。很多事情不是你开始设想的。 办法总比问题多。既然适合扫描,就做中间底出菲林放大呗,否则就中间底印相。没必要让老的技术眼光束缚。就是铂金和碳转印,现在的印相效果也比当时好,因为有新材料和新手段。亚当斯那辈人拍810,是因为当时的胶片不行。后来胶片好了,就到了135小邮票夸张的地步。 俺那张只是x光片在新配方上面唯一的一张印相,就是摸一摸曝光和药的组合。远远没有超出俺机器的适应范围。我只是想看看x光是不是那么惨不忍睹。我的数据完全是国外网站公开的,没有自己摸索自己的。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无忌网在信息的有用程度上是多么低。侃山的多,能拿出真片子的少。
|
[426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2:06
|
[425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7-1-2 22:00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21:43  累不累是一回事情,能不能是能力问题。至于你说累有三点:你的曝光亮度不够,紫外线不足。
另外一个原因是你的感光介质感光度太低,那么就要从重氮感光盐找原因,区别至少一倍时间。
第3点,没有第三点,因为你不需要显影增密度,但是确实有黑化剂之类的,你也不需要用。
是不是?
你上传的,你说显薄点,好曝光,我看的是反差不够,那么就是说明你在低于1.8密度差的时候就有问题了,不能黑化的很好,这说明什么?这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任何系统都是有最佳运用范围的,超出范围不是不能做,是没有理由做。俺的目标是能经常印出满意的片子,而这是建立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俺的材料和器材都是围绕这个最佳范围配置的。要是为了印密度5的片子,俺可以换灯管,拉近距离等,也可以改变感光介质的配方,办法总是有的。不过,这些都是类似登珠峰,而俺只需要在平原慢跑。 您把片子整到5,那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这说明不了什么,做极限实验而已。到头来,你还不是要回到系统的正常范围吗?能够用较容易的方式得到满意的片子,何必要增加难度和成本呢?
|
[424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1:43
|
[423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7-1-2 21:34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21:05  错了,是自以为是的那些“教主”脑残。
放大不但好控制并且控制手段每步都有。但人家非要这么不对,那个不行。。我现在已经降低到小白的地步了。
你能搞出5级差异是你的本事!你不行那么说明玩的少。。
至于你的1.8差异就能印,你啥时候说外拍0.6能印。3.5能印,5能印的时候你就才牛逼了,国内铂金进步还有个原因就是反差选择多了,不是吗?
实话实说,你玩的X光片,包括密度可以到5的拷贝片。俺已经把他们玩的放大都嫌软的地步,也可以玩的很木刻一样。这是本事,对不? 能玩转3以上就已经太牛b了。密度大了不是不能印,就是印起来太累了。
|
[422 楼] eaest
[泡菜]
17-1-2 21:24
shenshenshenshen 发表于 2017-1-2 20:42  重点亮部冲准标尺条那样的?不好嘛? 一张片应该会看重点亮部吧,最黑的地方。 长冲片的人,这个不难,谁不会看自己冲片的厚薄啊。不会看的自己练去... 压缩和扩张,亮度区你就闭着眼滚转每次拿捏得那么准? 不看比看着还准?那亚当斯把绿灯法些教科书里干啥?谁次次都密度仪检测自己的成品图像底片?,实话说,也是比较法。密度仪探头有直径,接触卤鸡也有印记,单独图像上的一个点还未必扣的准呢。 俺也懒得抬杠,谁要抬,到美国找祖师爷抬去。 逐级密度条可不是光楔做的。是呢光圈快门做的。 特懒的人也不做,上下各个包围两张。5张里调最好的那张参数了。 婶啊,你这可是在打太极拳,怎么密度条又变成了重点亮部密度? 看底片厚薄很容易啊,比如135,整圈片袋,对着日光灯管晃一下,立刻就可以有个大概的厚了或者是薄了的直觉。 如果在绿灯下,也是这么个看法,确实可以把片子的厚薄看出个大概来,俺猜绿灯应该就是这样用的吧。 相反,要看出某个密度,这个可能有点难吧,因为俺的密度测试都是拍摄灰板的,置在不同的区,在看厚薄的时候,唯一不看的就是拍了灰板的这段片子,因为完全判断不出是厚了还是薄了,相信拍过看过灰板底片的朋友,一看就明白。 就到此为止,也没有办法再深入了,就这样了吧。
|
[421 楼] pennyboy
[陈年泡菜]
17-1-2 21:22
润普 发表于 2017-01-02 12:49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追击显影测试,勾起了大家对于底片显影的深入探讨,看来这新年开门红铁定是俺这个楼的啦,谢谢众亲的捧场,   :b... 潜水学习中,热贴 本帖由 iPhone7,2 客户端发布
|
[420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1:14
|
[419 楼] eaest
[泡菜]
17-1-2 21:09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20:01  75秒?!我一定听错了。 厂方提供的标准显影时间是:90秒到180秒。 是相纸显影时间,大哥,别弄错了,相纸,相纸,相纸! 太累了,说三遍还不够,不说了
|
[418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1:05
|
[417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7-1-2 20:52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20:28  不同的药,暗部出影差异很大。不同的卷的宽容度也差异很大。胶片的感光度可以说是一定的不会变的,也可以说在不同药的使用条件下区别很大。大到5级曝光都是有可能的。
通常感光度掉两级都不可以忍受了。如果一味的所谓要达到0.18,那么你的0.3不哭晕了。。。说明这完全不懂啊。哈哈 你可别吓唬我啊,同样的胶片用不同的药差别能有5档?除非有的药完全失效。同一牌子和型号的胶片,不同批次感光度都可能有变化,所以每次买新片子都要测试的。 至于密度,我只要得到1.8附近的最高密度就差不多可以印,其它的交给其它控制手段。我感觉银盐放大娇气的很,整那么完备的系统,从放大机到相纸的,还是那么难以控制,搞出那么多书,那么多理论,原来都是因为这个体系比较脑残。哪一步错了都补救不了。 相比之下,古典印反倒容忍度好很多。
|
[416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7-1-2 20:49
|
[415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7-1-2 20:42
|
[414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0:28
|
[413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0:03
|
[412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0:01
|
[411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20:00
|
[410 楼] eaest
[泡菜]
17-1-2 20:00
shenshenshen 发表于 2017-1-2 15:57  绿灯的基础是有这种底片的密度条来比较的。不是没根据的胡看啊。干啥都要有个尺子嘛。自己做过密度条,扫过放过,自然知道哪里到哪里密度落在纸上没问题。 婶儿,不是想和你抬杠,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 如果已经做出了这个底片的密度条,并且可以在相纸上放出这个密度,这不就意味着你已经完成了整体的密度控制?因为密度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放像时更容易,比如亚当斯是期望可以用2号相纸放出所有底片,并且他预置的影调区域也都可以如期望般出现。 其次是密度条的制作和使用:制作出不同区域的密度条,可是比仅仅获得相应的显影方式,要复杂的多啊,是能确定完整测出全部区域的密度所需要的显影方式,并进一步制作出来,这活的要求是更上一个台阶了,而不是更简单;再者是密度条的使用,密度条所给出的仅仅是一个个灰度,你在冲洗的是底片是有场景的图像,这两个,怎么样在绿灯下类比?
|
[409 楼] eaest
[泡菜]
17-1-2 19:43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16:07  而相纸显影,没有所谓的显影时间短点,长点的问题,因为就是要密度最大值在相纸体现。所以我都是定时间的。曝光不够,就算你显影延长到天上去,它也不可能对。 之前也是同样的想法,最近开始用ILFORD FB 可变反差纸基相纸,发现相纸显影时间和显影效果是相关的,时间加长图像越黑。 最后找到的规律是显影温度,在20到24度之间的每一个值都要有相对的显影时间,比如75秒到180秒,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结果,就是不管是用哪个温度来显影,在控制好显影时间之后,才可以获得一致的结果。 这是个有颠覆意义的实验结果。
|
[408 楼] eaest
[泡菜]
17-1-2 19:22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16:02  这个方法是大体没有错误的。FP4, 2.10; T-Max 100, 1.38. 正好证明了t-max是可以用这个方法的。 1.38/2 就是 0.69的密度。 通用胶片通常在1.2以后密度上升会缓慢了,当然排除高密度的胶片比如,FP4用这个方法就很不准确。通常上放大机的片密度控制在0.6.0,7左右是很舒服的。
首先一点看这个方法有没有思路上的问题,因为显影特性胶片在显影到一定密度的时候密度延展就很困难甚至停滞,所以这两个曲线是平移动的,末端是重合的。所以它有了这个理论基础。
只是是不是乘以2,这个非常值得研究,不同胶片在某种同样药水下,最终密度会到一定程度,并且这个“曲线平移”。这才是这个方法的精髓,而不是乘以几的问题。
尽管我不太会用这个方法搞,但是我从原理上判断,它没有错。 兄弟,真心不是要打击你,这卷T-Max 100测量的不只是片头密度,还有3区,4区,5区和8区的密度,分别按顺序是:0.18,0.24,0.36,0.81. 所以,......
|
[407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1-2 17:02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16:37  《显影》这本书上的明显错误就是这个配图文字搞反。所有显影都是从最大曝光点开始,而所谓的慢药。只要不是那种掉感光度的药。都是这样发生。
慢药快药全是这样进行的显影。只是最大密度快药有可能会更大,但是不意味某种快药的暗部会有东西。绝大书籍的“感光度的提升药”是错误的。原因就是看见底片密度提升就误以为感光度提升了。 感光度不是对暗部说的嘛。凭啥D23就掉感光度。甚至有增感显影液这样的分类。 纸显影有个机理分支是感染显影。 也有先从亮部显影开始显起的纸药吧。 手捞一般是对付暗部开始显起的纸药的。所谓暗部抑制,亮部继续显影到头。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1-2 17:12 编辑
|
[406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7-1-2 17:01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16:37  《显影》这本书上的明显错误就是这个配图文字搞反。所有显影都是从最大曝光点开始,而所谓的慢药。只要不是那种掉感光度的药。都是这样发生。
慢药快药全是这样进行的显影。只是最大密度快药有可能会更大,但是不意味某种快药的暗部会有东西。绝大书籍的“感光度的提升药”是错误的。原因就是看见底片密度提升就误以为感光度提升了。 多数老摄影书都是翻译过来的,翻译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 最关键的是,虽然黑白摄影是很成熟的东西了,但也是在不断有新方法的。很多看似过时的东西会重新流行起来。那本《暗房菜谱》推出了若干新版本,就是包括了好多新的讨论。而这些都不会出现在中文的资料里边。 密度提升肯定是随着显影时间来的,即使完全没有曝光的地方也会出现一层灰雾,这不叫感光度提升。感光度必须是在针对你想要的暗部测光后,通过显影得到想要的细节的条件下,才叫具有该感光度。而整体灰雾的提升根本没有用。 本帖最后由 照文三 于 2017-1-2 17:09 编辑
|
[405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1-2 17:00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16:29  碳素纸也是一样的。lith没搞过,从帖图看反差非常大。为什么要受捞还不清楚吗?其实说明它还是秉承了定量显影密度的原理,
假设一种乳剂属于没有曝光,或者少量曝光就可以通过显影达到最大密度。那么不是说明原理不对,而是说明那确实需要手捞。但前面的显影规律哪里变化了? 有些纸,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中间节调很短。也就是反差很大。
|
[404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16:37
|
[403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16:29
|
[402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7-1-2 16:22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7-1-2 16:07  最近大量搞了暗室拷贝片,因为全红灯,这个事情俺认为,绿灯,红灯不但靠谱而且不会被药水衰竭,或者药力过猛欺骗。
我依次显影1分。2分,3分,4分,得出结论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曲线。因为1-4用的慢药,并且没有达到最高密度。所以最高密度的不同在这4张片非常明显,所以才能知道胶片最合适的感光度和显影时间,以及药水配合。
张嘴就来,照本宣科的抄书不可取,必须实际操作!理解掌握
而相纸显影,没有所谓的显影时间短点,长点的问题,因为就是要密度最大值在相纸体现。所以我都是定时间的。曝光不够,就算你显影延长到天上去,它也不可能对。
甚至俺发现有本老书,是翻译过来,国内再版,图居然贴对了,可是它下面的对应文字刚好错了。就是《显影》这本书 毛子的碳素纸和LITH手捞,颠覆了这个观点。 RC纸是你这个观点。某些FB纸。是还望深黑里走的。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17-1-2 16:24 编辑
|
[401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7-1-2 1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