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暗房的小屋:黑白银盐照片的制作,(续)(续)
53318 2500
[220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9 08:20
zxb1962 发表于 2016-12-29 01:59
我又往前翻了下帖子,碳转印好像是自己买药、买纸涂布,这个肯定是小众玩法了。


碳转印可以印在任何表面,包括玻璃,铝板,只要有可以接受明胶层的表面都可以。玩家最喜欢美术纸,我也觉得印在美术纸上质感最突出。但是美术纸一般表面没有涂层,所以要自己上浆。初学者都用喷墨打印纸,因为这种纸已经带涂层了,而且成功率高。随着玩的时间长了,再开发别的纸。
药的话,只有少数几个需要的,包括重铬酸钾,异丙醇。其它的都是厨房用品,包括明胶,白糖,甘油。然后再买一瓶毛笔字的墨水就全了。
这个工艺用料十分好找,而且便宜的不用想。简单的工艺,优美的影调,听起来很诱人吧?这其中必然伴随着高难的操作要求。入门很容易,印好了难。
[219 楼] zxb1962 [资深泡菜]
16-12-29 01:59
zxb1962 发表于 2016-12-29 00:36
多谢你的解释。
        那我之前的理解肯定是错的了。
        那么碳转印就是一种专门的相纸了,我暂且叫碳转印相纸吧。国外叫什么呢?我知道有一种碳素相纸,两者不会是一回事吧?
        可能我真的从来就没有见过碳转印的照片了。
        在展览上见过标出铂金、银盐......,但从来没见过碳转印或相近意思上的标注,除了碳素纸。
        在国内会有这种东西卖吗?


        我又往前翻了下帖子,碳转印好像是自己买药、买纸涂布,这个肯定是小众玩法了。
[218 楼] zxb1962 [资深泡菜]
16-12-29 00:36
照文三 发表于 2016-12-29 00:08
碳转印叫法的由来是因为用墨成像,而不是用银,金,铁等。墨溶在明胶里边,通过明胶配合重铬酸钾等化学东西感光,经过uv光照射,感光部分硬化,没有感光部分被洗掉,形成影像。由于是明胶层整个转印到另外一个界面上,所以叫转印。
中间底只不是一种做法,最原始用的是胶片原底。相比银金等,墨的耐久性最好,不会褪色,因此碳转印是所有工艺里最耐久的。
中文里边碳转印的资料很少,这也是阻碍它被了解的因素之一。

       多谢你的解释。
        那我之前的理解肯定是错的了。
        那么碳转印就是一种专门的相纸了,我暂且叫碳转印相纸吧。国外叫什么呢?我知道有一种碳素相纸,两者不会是一回事吧?
        可能我真的从来就没有见过碳转印的照片了。
        在展览上见过标出铂金、银盐......,但从来没见过碳转印或相近意思上的标注,除了碳素纸。
        在国内会有这种东西卖吗?
[217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9 00:08
zxb1962 发表于 2016-12-28 23:22
有些迷惑了。
       碳转印,是不是先打印一个中间底(以碳字表示,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染料或颜料来打这个中间底,只不过统称碳了),再用这个中间底来印像(印)得到最终的片子?
       如果是这样,那么直接打印出来的片子,就不能叫碳转印了,无论是不是真用碳粉墨水打印的。否则就无法区分了。
       再有,铂金、铁银法等等,是针对不同感光乳剂的工艺称呼。用这些不同的感光乳剂来做照片,也都要用底片接触印像来实现。
如果这张底片也是打印出来的,那么这张照片是不是可以说,即是铂金工艺的,也是碳转印的?
       同理,我用打印的中间底,用普通的银盐印相纸印相制做出照片,那自然也是碳转印了。
       打印中间底所用的数字文件,可以来自于底片扫描,可以来自于数码相机的文件,等等。
       这样理解是否对,或着恰当?
       百度了下,也没得出个所以然。


碳转印叫法的由来是因为用墨成像,而不是用银,金,铁等。墨溶在明胶里边,通过明胶配合重铬酸钾等化学东西感光,经过uv光照射,感光部分硬化,没有感光部分被洗掉,形成影像。由于是明胶层整个转印到另外一个界面上,所以叫转印。
中间底只不是一种做法,最原始用的是胶片原底。相比银金等,墨的耐久性最好,不会褪色,因此碳转印是所有工艺里最耐久的。
中文里边碳转印的资料很少,这也是阻碍它被了解的因素之一。
[216 楼] zxb1962 [资深泡菜]
16-12-28 23:22
照文三 发表于 2016-12-28 22:34
如果不做铂金或碳转印,那个铁银法也可以接受,印完还可以调铂金。当然这都是工艺上的事。相纸印相,得有那么大的印相纸。自制乳剂刷纸应该是以后所有银盐材料难以供应后的终极自给自足的办法。据说那两位手刷相纸的玩家也是费了很多周折的,而且感光度不高。估计增加银量会好。自己涂布不是什么难事,稍微练习一下就行。我现在自己给水彩纸上浆,经过几次失败,目前也不错了。熟练工种而已。
超过1114的画幅,最好不要想碳转印。那个难度太大。记得有一年一个老美展出她的作品,好像是30x40,反正很大,展览说明上写的是carbon printing。这是碳转印的正宗叫法。好多玩家去看。结果是喷墨打印的。用的是那种全部是黑灰的墨水组合打印,也叫carbon printing。其实准确的叫法是,carbon pigment printing。可见出一张大幅的碳转印的轰动效应不在于片子本身,而在于克服了多大的困难。铂金的难度,我认为比碳要低不少。不过使用贵重金属,成本有点高,做大幅不怎么有优势。
即便是银盐印相,如果用拷贝片先得到精细的底片,再印相。细节应该是十分让人吃惊的。但这个底片应该是直接拍的,不应该是放大到拷贝片的,否则可以直接银盐放大了。所以胜就胜在大底片,而不是直接拍相纸。于翔当年设计超大 ...


       有些迷惑了。
       碳转印,是不是先打印一个中间底(以碳字表示,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染料或颜料来打这个中间底,只不过统称碳了),再用这个中间底来印像(印)得到最终的片子?
       如果是这样,那么直接打印出来的片子,就不能叫碳转印了,无论是不是真用碳粉墨水打印的。否则就无法区分了。
       再有,铂金、铁银法等等,是针对不同感光乳剂的工艺称呼。用这些不同的感光乳剂来做照片,也都要用底片接触印像来实现。
如果这张底片也是打印出来的,那么这张照片是不是可以说,即是铂金工艺的,也是碳转印的?
       同理,我用打印的中间底,用普通的银盐印相纸印相制做出照片,那自然也是碳转印了。
       打印中间底所用的数字文件,可以来自于底片扫描,可以来自于数码相机的文件,等等。
       这样理解是否对,或着恰当?
       百度了下,也没得出个所以然。
[215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22:34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21:45
我个人认为,因为也没有见过1米大的印象,所以很难想象实际视觉效果。但精细是可以确定的,味道呢?难易想象啊!

如果拍摄1米大的片,最直接的办法是相纸印象,这个很简单,一块1米玻璃一个海绵垫足够了,至于光源,放大机带镜头投下来现成的。

至于古典工艺,我个人感觉让我满意的不多,铂金算一个吧。碳转印我认为也不错,至少耐久性好。但是又要涉及到买纸,买药等等我感觉不太方便,但要说到紫外线曝光,这个我本身就有台机器曝光机闲置了10多年。还有湿板这个作为放大媒介我认为也可行。

至于其它方式,我比较看好自制乳剂涂刷材质上。  前天刚改造完暗房门,成为安全两层的围帘就是为了能刷大型 尺幅。而利用整个暗房好摆放干燥。我个人比较懒,这个想法几年前就有过,一直没动。

当然10多年前我就想玩铂金,结果等我看到铂金我放弃了,曝光机就是那个时候买的。

总之我认为要做两手准备,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玩的要畅快不能受制于人。


如果不做铂金或碳转印,那个铁银法也可以接受,印完还可以调铂金。当然这都是工艺上的事。相纸印相,得有那么大的印相纸。自制乳剂刷纸应该是以后所有银盐材料难以供应后的终极自给自足的办法。据说那两位手刷相纸的玩家也是费了很多周折的,而且感光度不高。估计增加银量会好。自己涂布不是什么难事,稍微练习一下就行。我现在自己给水彩纸上浆,经过几次失败,目前也不错了。熟练工种而已。
超过1114的画幅,最好不要想碳转印。那个难度太大。记得有一年一个老美展出她的作品,好像是30x40,反正很大,展览说明上写的是carbon printing。这是碳转印的正宗叫法。好多玩家去看。结果是喷墨打印的。用的是那种全部是黑灰的墨水组合打印,也叫carbon printing。其实准确的叫法是,carbon pigment printing。可见出一张大幅的碳转印的轰动效应不在于片子本身,而在于克服了多大的困难。铂金的难度,我认为比碳要低不少。不过使用贵重金属,成本有点高,做大幅不怎么有优势。
即便是银盐印相,如果用拷贝片先得到精细的底片,再印相。细节应该是十分让人吃惊的。但这个底片应该是直接拍的,不应该是放大到拷贝片的,否则可以直接银盐放大了。所以胜就胜在大底片,而不是直接拍相纸。于翔当年设计超大画幅相机的时候,讲的就是海量信息。
铂金现在的技术已经很不错了。芦笛那我见过很大幅面的铂金,应该用的中间底。
如果你手刷乳剂,就可以用很多艺术纸了。
[214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21:45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213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21:40
george747 发表于 2016-12-28 20:22
回照文三兄,
我只是为zxb1962 兄在您说答案前说了象数码点了个赞,我可沒说过看出什么啊!一则本人眼拙,二则也如润普兄所喜,不爱玩游戏.
出题也就免了吧,早就过了答题,出题的岁月,万一真答不上而不答,会让您误会我不屑一答,岂不杀风景,不过,您好为人师的精神亦可佳.
我上的片是什么拍的,如果您认为是数码,就当它是数码,本耒就为玩,何必较真?
不过,我想,您看到我乱拍的东东都是在网上,而您又说
"通过电脑上的图猜是啥镜头拍的,是啥胶片,是胶片还是数码,纯属扯淡.'
我不是说您有自相矛盾之嫌,也许是您逗大家玩玩,活跃,活跃楼中的气氛吧.
顺便回答您上次的问题,关于后期制作,以前为混口饭吃,倒也粗知一,二,只是现在不拿它混饭吃,暗房空关着多年,也不愿开工,您看,玩得多俗.
不过,记得我们以前说到碳转印时,我说您机会无限啊,您还谦虚着,这不,您的碳转印不是被抢光了?连您推荐的Sandy King的作品还都沒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啊,这倒是应该恭喜您了.


这不是玩游戏,我只是想证明我要说的,那就是作为黑白摄影,仅凭网上看图,也就是看个小样。有认为可以看出来是胶片还是数码的,可以试试让别人发些图来验证一下。
好为人师的可不是我,这个成语倒是很耳熟。我只是看到有不正确的说法,来纠正一下,不然无忌就这水平,还吵吵啥?知道而不说,是客气。但我跟婶都是性情中人,有不同看法都会直接说出来,而不是天天叫老师恭维别人。既然来交流肯定是想交流各自的信息的,不说自己的看法就是没有贡献。
碳转印是我认定要做的出片方式,也不排除将来用其它古典印相方式,因为我不想再进暗房。这个跟机会没关系。碳转印在美国应该有最多的玩家,我能叫出名字的至少有十几个人都做得比我强多了。在中国大陆还是没有几个人玩,我能叫上名字的就我一个人在玩。也许别的玩家不来无忌,这太正常了。无忌并不代表黑白在中国的水平。能在无忌出个名,也实在算不上什么。摄影的门槛实在太低,买个相机就行了。
我从开始了解碳转印到自己操作,已经有八、九年时间了,虽然目前还在摸索阶段,但已经被这个工艺能做出的片子吸引。如果不在这里提,倒是藏着掖着。sandy king是这方面的大家,他的片子是收费的,而且不低。我的让人抢走都是免费的,并且是很熟的朋友拿走的,这不是供不应求吧。我不供,自己玩。我只是说,我个人觉得印得好的都没有在我手上。这个没什么值得恭喜的。我又不靠摄影吃饭,我是靠这排遣的。所以就喜欢碰到专业人士,好多学几招。
如果您也同意网上看图看不出什么,并且觉得我说您发网上的图像数码自相矛盾,那么您一定手里有不错的纸上的片子喽。什么时候拿出来也让大家开开眼。
[212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20:22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19:03
你这是诱惑我做超大幅面机器啊!俺好不容易解毒了不少。

我始终认为超过1米的幅面不应该是机背玻璃取景了,无形当中结构构件多了太多。至于印象,这么大了箱体样式印象是不合适的,应该类似工业印象那种,但是目前这个胶片最宽60厘米,就算一米长60X100哎这个比例大小真不太爽。干脆你也别买暗室拷贝片了,买红激光照排片试验得了。至于中间出现什么问题集体讨论吧,知识共享嘛,俺不都是无偿的?

目前hn照排片是唯一大幅面。经济,的选择。
至于11x14我个人认为也就是品玩的小幅面,24起步吧,但24寸机器我感觉价格全扯淡,活不出多少,价格和重量都不对嘛,你要买了大于80厘米宽的胶片,俺免费提供设计思路和实现办法,保证不掉链子。哈哈


我要是碳转印的话,1114肯定到头了,再大不想折腾了,毕竟这工艺是需要近距离细看的。远距离的大幅面,如果你觉得打印缺少震撼,可以考虑其它替代法。铂金做太大也不是味。工业印象也许可行。我买拷贝片也是为了裁成1114的,因为摄影胶片超过810就很难买到,即使有也很贵。拷贝片不是有成卷的吗,只是受卷宽的限制。
我看看红激光照排片是怎么个显影和拍摄,好像也都是成卷的,没有裁好的。这个片的最后落实到纸上,你考虑走工业印刷吗?
[211 楼] george747 [泡菜]
16-12-28 20:22
照文三 发表于 2016-12-28 11:13
乔治兄也看出来了?再给您出几道题怎样?说实话,我感觉您上的图都是数码拍的呢。
回照文三兄,
我只是为zxb1962 兄在您说答案前说了象数码点了个赞,我可沒说过看出什么啊!一则本人眼拙,二则也如润普兄所喜,不爱玩游戏.
出题也就免了吧,早就过了答题,出题的岁月,万一真答不上而不答,会让您误会我不屑一答,岂不杀风景,不过,您好为人师的精神亦可佳.
我上的片是什么拍的,如果您认为是数码,就当它是数码,本耒就为玩,何必较真?
不过,我想,您看到我乱拍的东东都是在网上,而您又说
"通过电脑上的图猜是啥镜头拍的,是啥胶片,是胶片还是数码,纯属扯淡.'
我不是说您有自相矛盾之嫌,也许是您逗大家玩玩,活跃,活跃楼中的气氛吧.
顺便回答您上次的问题,关于后期制作,以前为混口饭吃,倒也粗知一,二,只是现在不拿它混饭吃,暗房空关着多年,也不愿开工,您看,玩得多俗.
不过,记得我们以前说到碳转印时,我说您机会无限啊,您还谦虚着,这不,您的碳转印不是被抢光了?连您推荐的Sandy King的作品还都沒到供不应求的地步啊,这倒是应该恭喜您了.

[210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19:03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209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8:19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17:48
划伤率等于0?

我个人觉得1米影像没啥难度,无非就是大了点吧。它的这背面天然防牛顿环。因为它有一个漂亮的防光晕层。感光度我最近调整到了6.我感觉要好点。


这拷贝片不知道倒易率表现怎样,想必曝光都是很长的。对于特殊的题材,比如静止不动的东西,应该好用。对于一般出片,篇幅大了也许难度增加不明显。但是碳转印可是要命。我现在最大的设备也就是印个16x20,但由于没有这么大的底片,顶多印1114的。还真不要说就是为了傻大,1114的就是比810的震撼,哪怕有不少瑕疵,也肯定震撼。更大的片子更震撼。但对于碳转印,难度的上升是不成比例的。
[208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17:48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207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7:42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16:56
拷贝片的问题是如何降反差,如何降低密度。它的密度可以到天上去。反差也大的离谱,所以是怎么降下来的问题。拷贝片的颗粒是到了那种9X12放大到60寸以上的时候聚焦都找不到颗粒的的程度。细腻到了顶了。我个人认为这东西天生印象的,但是放大也算勉强可以做到了,但显影时间的掌握要靠经验,一步小心密度会冲上去。

另外一个这个东西没有光晕,没有灰雾。

另外就是好操作,暗房红灯安全,总之太有特点了,我买了很多年开始没有直接拍照,只是投影放大正片看了看,感觉很爽,颗粒感觉很细,一直到现在1年后投射看了看,惊到了,早该多研究下了。

事实上市面的红激光照排片,卖的人都说不能拍照片,我也不太相信,那个是全色的,估计和这个一样好用,但一直没舍得买一大卷,少了人家还不卖。这个拷贝片萌生我的40英寸帐篷照相机的念头,可惜的是目前只能买到最大60公分宽的。不如红激光照排片幅面多,但是这个东西完全可以在红镜下面可视超大底片操作。也就是说1.2米的相机完全可以钻进去。不是他们那种笨重的24寸都严重超重的结果。
但是后来我发现它的颗粒太吓人,拍什么1.2米的印象啊,直接810的放大吧,所以最近改放大机到810更好操作的目的,当然我个人认为如果比细那么印象是上选,但 ...


印相要是到了1米以上也太狠了,绝对震撼。想必制作难度也相当大。如果拷贝片也是双面的,是不是划痕的概率也大呢?x光的划痕害死人,我买了一盒乳腺片,是单面的x光,但感觉不好用,缺少层次。国外有一种柯达x光片是单面的,国内买不到。拷贝片的感光度也就是12吧。
[206 楼] pennyboy [陈年泡菜]
16-12-28 17:00
照文三 发表于 2016-12-28 08:13
谢谢哈。这不是没办法吗。在我买到超大幅胶片之前,只有靠x光片混日子,不然那几个1114片夹一直闲着,机器也闲着。现在有1114的胶片...
哈,历害
本帖由 iPhone7,2 客户端发布
[205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16:56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204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6:45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16:30
不要在乎片基灰也不要在乎最高密度,你只需要在乎密度差。曝光15分过分吗?只要密度不到就是欠爆.

这是拷贝片2分半和x光片大约8分?的区别.

巧的这两个都是两面明胶的,好晾

富士的X


肉眼看,x光片颗粒明显比拷贝片大。拷贝片弄好了,接触印相肯定不错,细腻。只是不知道密度差够不够。
我现在挺怕片子冲的太厚,我的印相器计时最多999秒,而且uv光时间长了有所衰竭,影响线性,不好把控。急了给印相器加个风扇,但懒得折腾了。
[203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16:30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202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6:20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15:10
刚才试验了,老外说的对.显影小心点,片盒取放小心点不会划.

不过锐利度大约是拷贝片的4倍糊?也许更多. 而且药水最软的药用这个不行,太慢太软.

总的来说不好玩,娇气还效果差.

真不好玩,相对拷贝片.印象放大哪头都不占优势啊!哎.

是真肉啊
正在水洗.

不能裁片,裁的时候很危险.

对了忘记说了,这个对高光无抵御能力会形成梦幻光晕。或许有些题材有用.


我就是用焦酚冲x光片,也可以雷电路。
你买的哪个片子,现在假的太多了,尤其是柯达的。富士的在片基边上有公司的标记,挺烦人的。
[201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6:13
pennyboy 发表于 2016-12-28 14:54
给照兄认真而细致的工作点赞,我装与取片只在暗房里完成,从不在暗袋里折腾。


谢谢哈。这不是没办法吗。在我买到超大幅胶片之前,只有靠x光片混日子,不然那几个1114片夹一直闲着,机器也闲着。现在有1114的胶片了,就把x光片当耗材用了。
拍大幅片,犯错误的几率增大数倍。
[200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6:09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15:26
从你印的这张来看密度不够,反差不够啊。印象不是放大,密度差一定要足量啊。


这张也就是把剩下的一张残坯子印了,看看x光到底怎样。手机拍的时候还泡在水里,干了之后就黑多了。
其实x光片密度差不见得好,因为最低密度太高了。片基就有0.3了,极大加长了曝光时间。我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而打印的中间底则是另外一个极端,片基0.03,一爆就过了。只好在坯子配方上想办法。
碳转印印黑了容易,印灰了难点,需要好底片。
[199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15:26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198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15:10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197 楼] pennyboy [陈年泡菜]
16-12-28 14:54
照文三 发表于 2016-12-28 04:18
老外都说划片是在显影和定影阶段产生的,干的时候很坚硬的。但我拍这东西划片率有一半以上。如果小心点也可以降低划片率。比如,尽量在安全灯...
给照兄认真而细致的工作点赞,我装与取片只在暗房里完成,从不在暗袋里折腾。
本帖由 iPhone7,2 客户端发布
[196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2:18
暗房归来 发表于 2016-12-28 11:37
x 光片其实不是粗,而是发粘,两个焦点画面不锐利。前面的聚焦还要形成影子影响后面的。

我感觉发蒙。俺拍了一张切了4张45,知道这东西不上810没法看。一直觉得这双面乳剂感光的东西干板片盒也许不伤片。

我还是没想好这东西适合干什么,感光度真的不错。

今天回头再拍张810的看看。


老外都说划片是在显影和定影阶段产生的,干的时候很坚硬的。但我拍这东西划片率有一半以上。如果小心点也可以降低划片率。比如,尽量在安全灯下装片卸片,而不是摸黑。显影的时候用挂架。我发现用百得信的orbital盘子,下面垫几片光滑的塑料胶片就不划片,或者放一块足够大的玻璃在下面。盘子洗下面放玻璃就不错。
由于我是接触印相,倒没有察觉双面乳剂造成鬼影,就是觉得肉。这片子都是色盲片,我觉得可以模仿30年代的影像,那时候胶片很多是色盲的。

看看碳转印用的x光片,也没有说的那么惨吧。
本帖最后由 照文三 于 2016-12-28 12:29 编辑

[195 楼] 暗房归来 [注销用户]
16-12-28 11:37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194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11:13
george747 发表于 2016-12-28 09:59


乔治兄也看出来了?再给您出几道题怎样?说实话,我感觉您上的图都是数码拍的呢。 本帖最后由 照文三 于 2016-12-28 11:14 编辑

[193 楼] george747 [泡菜]
16-12-28 09:59
zxb1962 发表于 2016-12-27 21:18
怎么看着像数码出来的?
[192 楼] 照文三 [陈年泡菜]
16-12-28 09:07
润普 发表于 2016-12-28 08:30
俺对于做游戏一向没兴趣,你要大家猜,肯定是要隐瞒很多有关的信息,所以俺是根据你在大画幅板块忽悠的内容来对应,也是属于游戏一下,而且那张图的调子特点及颗粒感都与正常的摄影胶片差得很远,在电脑里啥都能做,就怕输出阶段给你掉链子,很多图像在电脑里看着可能比相纸上还好看,可惜打印机不给力哈。


就是这样,数码片越是看着细腻,就越不经打印。这是silver efex软件把数码片转成黑白的,我用的不熟,胡乱选了几个功能。
打印到纸上也就是应付一下。俺做的好的碳转印都被抢光了。好在碳转印多少有可以重复的余地,即使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张纸片,也多少在一个范围内。这跟银盐放大一个道理哈。

通过电脑上的图猜是啥镜头拍的,是啥胶片,是胶片还是数码,纯属扯淡。如果是走后期扫描的路子,底片就是一个中间品,俺可以扫成很多风格的片子。谁说的tmax拍的就一定按照tmax曲线来扫啊。曲线还不是人做的?如果是走ps,上海胶片也是不错的,至少品控上有保障。但是接触印相的话,上海片死的很惨。别看福马片大家都说颗粒粗,那个320本身肯定比100粗,而且还是要走ps后期,那不是自找吗?也许接触印相会好点,但俺现在胶片用的有点乱,有hp5, fp4, tmax, foma, 乐凯,又整了一堆能拍死我的航空胶片。不同胶片在做印相时候的曝光和反差控制很不一样,但必须都掌握。基本成了本能。就像玩狙击,先打一枪,再沿着原来的弹孔着补。
就我印相的经验,福马的100片印出过我最满意的片子。当然,我烧hp5少,而且都没冲好。越贵的片子越是费片率高,谁让俺手哆嗦的。后来买了些乐凯的810,品质问题的概率和福马相当,给你来两个沙眼,在印相时是很讨厌的,我宁可是划痕,还算是加工的痕迹,而沙眼就是次品的痕迹。不过乐凯也不是总有问题,问题是偶尔的。那调子是熟悉的柯达灰调,舒服。 本帖最后由 照文三 于 2016-12-28 09:16 编辑

[191 楼] 润普 [资深泡菜]
16-12-28 08:30
照文三 发表于 2016-12-27 22:44
嘿嘿,俺这么做有点不厚道。不过是为了混淆胶片和数码。现在的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模拟胶片特性,让老手都看走眼。甚至有的黑白行家都在看纸质照片的时候都能看走眼。以前数码再怎么能通过ps模拟胶片,也因为宽容度的问题露馅。现在好多相机的运算方式加


俺对于做游戏一向没兴趣,你要大家猜,肯定是要隐瞒很多有关的信息,所以俺是根据你在大画幅板块忽悠的内容来对应,也是属于游戏一下,而且那张图的调子特点及颗粒感都与正常的摄影胶片差得很远,在电脑里啥都能做,就怕输出阶段给你掉链子,很多图像在电脑里看着可能比相纸上还好看,可惜打印机不给力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