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国脉五千年【正上:四川博物馆】
41880 2500
[136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21 09:59
宜兴窑紫砂彩绘百果执壶【清晚期,公元1840年—1911年】
宜兴窑在今宜兴市的丁蜀镇一带,故称为宜兴窑。宜兴窑从汉代始烧红陶、灰陶、和原始青瓷等等,其烧制陶瓷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宋代已开始烧造紫砂器,明代的紫砂器闻名于世,清代是其高峰。
[136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21 09:52
宜兴窑紫砂胎绿地粉彩描金瓜棱执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紫砂内胎,盖及腹部绘绿地描金粉彩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以金彩为主,设色艳丽,富丽堂皇。此壶是先在宜兴烧内胎,进呈宫廷后由造办处再加工,工序为描金、彩画、书款。瓷器装饰发展到乾隆时期出现奢靡绮丽的风气,宫廷紫砂器也深受影响,紫砂胎加彩极为盛行。此壶藏有一对,原存放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紫砂精品。
[136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21 09:48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山水图执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以漆髹饰紫砂壶始于明代,清雍正年间吸收了漆器重彩描金的技法,将壶体装饰得金碧辉煌。此壶造型大气,描金漆画彩精美异常,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是迄今仅存的旧藏雍正紫砂胎黑漆描金彩绘壶。
[136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21 09:42
宜兴窑紫砂扁圆执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紫砂器以器型,泥色和儒雅风采取胜。
[136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21 09:30

【宜兴博物馆】
宜兴市博物馆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平方米,规模在内地县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包括通史馆、现代名人馆、风土馆、尹瘦石收藏馆、茗茶名壶馆等七个独立展厅及两个临展厅。藏品序列完整,器类丰富,更以陶瓷、铜镜,法藏寺出土佛教窖藏文物为亮点精品,全面表现宜兴※※厚重、人杰地灵、崇文厚德的地方特色。
[136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2 09:28
【河北博物院】游览完毕,多谢观赏!

走出河北博物院
[136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2 09:20
罗汉像【宋,公元960年—1279年。平乡县出土】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136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2 09:16
韩善行等五十人造佛坐像【唐,公元618-907年。南宫后底阁村出土】
因由隋唐盛世的开启,佛造像开始呈现出典型的理想化和自我发展阶段。整体来说,面相方圆适度,广额丰颐,造型雄浑丰满,比例适度,神态端庄优美,高度理想化的审美及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圆满无碍的佛造像艺术。
[136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2 09:07
弥勒佛坐像【唐,公元618-907年。南宫后村出土】
弥勒佛,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
[136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2 09:03
须弥座释迦说法图【唐,公元618-907年。尧城镇泜河故道出土】
白石质。佛微睁双目,面带微笑,身披通体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呈说法相。浮雕八乐伎菩萨,下为八面体基座,浮雕四面人物云纹、两面兽首云纹、两面缠枝花卉纹。
[135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9:29
彩绘散乐浮雕4【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散乐图有人物15人,乐伎丰腴圆润,均梳稿髻,簪珠花,着长裙、披帛巾,持笛、琵琶、响板、箜篌等乐器,司仪戴幞头,持长杆指霁众女合奏。
[135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9:27
彩绘侍奉浮雕【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此为墓后室东壁浮雕,汉白玉石,着色,表现侍奉墓主人的队列。该浮雕除队前一侏儒外,有侍女十三人,手中各持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具、器皿,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
[135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9:19
彩绘散乐浮雕4【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散乐图有人物15人,乐伎丰腴圆润,均梳稿髻,簪珠花,着长裙、披帛巾,持笛、琵琶、响板、箜篌等乐器,司仪戴幞头,持长杆指霁众女合奏,前有孝子二人。
[135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9:18
彩绘散乐浮雕3【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散乐图有人物15人,乐伎丰腴圆润,均梳稿髻,簪珠花,着长裙、披帛巾,持笛、琵琶、响板、箜篌等乐器,司仪戴幞头,持长杆指霁众女合奏。
[135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9:17
彩绘散乐浮雕2【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散乐图有人物15人,乐伎丰腴圆润,均梳稿髻,簪珠花,着长裙、披帛巾,持笛、琵琶、响板、箜篌等乐器,司仪戴幞头,持长杆指霁众女合奏。
[135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9:13
彩绘散乐浮雕1【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散乐图有人物15人,乐伎丰腴圆润,均梳稿髻,簪珠花,着长裙、披帛巾,持笛、琵琶、响板、箜篌等乐器,司仪戴幞头,持长杆指霁众女合奏,前有孝子二人。
[135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9:10
十二生肖之马【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王处直墓中的十二生肖为人与动物的组合,采用绘画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每个人物均是正面站立姿势,头戴进贤冠:身穿红色交领宽袍。而生肖动物或置于人掌中,或立于人身侧,姿态各异,活灵活现。
[135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8:05
彩绘侍奉浮雕【五代,公元907年—979年。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
一九九四年曲阳县灵山镇西坟山上的一座古墓被盗掘,后经曲阳县文物管理所抢救整理。根据墓内遗存文物及墓志认定为唐末、五代时期的墓葬,墓主人为王处直。墓主生前官拜义武军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
王处直墓出土的伎乐图女伶丰腴饱满,浮雕门神威武雄壮,气韵逼人,不逊盛唐,世所仅见。
[135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7:57
天王立像【唐,公元618-907年】
隋唐时期,曲阳石雕趋于纯熟自然,人物形象或挺拔刚健、或婀娜多姿,雍容华贵,别开生面。
[135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7:54
菩萨头像【北齐-隋,公元550年—618年。邺城遗址埋藏坑出土】
北齐在东魏的基础上,佛像表现更加突出,线条柔美,脸部的微笑变得更加含蓄。
[134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6:53
释迦牟尼说法像【北齐,公元550年—577年。临漳县邺城遗址出土】
北齐时期,佛教发展盛极一时。邺城出土有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这件释迦说法像就是其中的一件。北齐时期,以菩提双树、宝塔、盘龙、飞天、双狮、力士、博山炉等元素组合的背屏式佛像广为流行,成为曲阳造像的经典式样,极具地方特色。
[134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6:50
透雕背屏式七尊像【北齐,公元550年—577年。邺城遗址埋藏坑出土】
2012年,邺城遗址东部佛造像埋藏坑的发现引起轰动,其中大多为东魏北齐时期的背屏式白石造像,题材丰富,类型多样。
[134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6:45
思惟菩萨坐像【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滦城出土】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菩萨是慈眉善目的,但这座思惟菩萨用手指点着脸颊,而且脸上的笑容看起来不像是亲切,而是非常的可爱!
[134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6:40
双思惟菩萨像【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中,有不少思惟菩萨造像,均为头戴宝冠,右手托颊,左手扶膝,右腿叠坐,左足下伸,脚踏莲台的左舒相半跏坐姿,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未成佛之前思考人生,明悟哲理的姿态。思惟菩萨有单尊、双尊之分,双思维菩萨是曲阳石雕独有的造像题材。
[134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3:44
彩绘※※※立像【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定州征集】
观音头戴鎏金仰莲宝冠,红色缯带垂肩,面相圆润丰满。头光以金线勾出双层圆环,背光以金线分为内外两区,项圈、璎珞、腕钏皆涂金。右臂屈于胸前,手持莲蕾,左臂屈于腰旁,手下垂握香袋。长方形底座正面浮雕双狮和博山炉,红色火焰中宝炉闪烁金光。鲜艳瑰丽的色彩与洁白如玉的白石相互辉映,光彩绚烂。
[134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3:38
邸道洛造双观音菩萨立像【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唐县大寺城涧村出土】
北齐时期曲阳佛教造像人物形象柔和丰满,衣纹疏简,轻薄贴体,题材以双尊像最具特色。
[134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3:28
北梁太守贾仲贤造释迦像【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邺城遗址埋藏坑出土】
典型的一佛二菩萨白石造像,台座背面铭刻长篇发愿文,提及施造者和雕造年代。
[134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3:22
阿弥陀佛立像【东魏,公元534年―550年。唐县大寺城涧村出土】
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了佛教造像2200余块。这批造像是曲阳工匠吸收外来佛像元素、融入本土雕刻传统,孕育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造像。
[134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3:18
比丘道拾等造※※※菩萨立像【东魏,公元534年―550年。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佛教传入后在北朝时期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曲阳由于拥有良好的雕刻石材和优秀的技艺,迅速发展为中国北方石雕佛像的中心。北魏晚期开始大量出现白石佛教造像,至东魏、北齐,又普遍运用了镂雕、描金彩绘、圆雕大像等技法,艺术水平达于高峰。
[134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11 13:13
佛首【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曲阳修德寺雕刻,是5世纪末至9世纪中叶的石刻造像。修德寺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城垣西南,建于唐或五代。1954 年在修德寺正殿遗址之月台西北先后发掘了两个造像坑。经修整后,得石像2200余件,除少量青砂石像和陶像外,绝大部分是白石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