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国脉五千年【正上:四川博物馆】
41880 2500
[124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8 09:20
五齿铜炭耙【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成公墓出土】
耙为五齿,耙背上装饰镂空云纹,中部铸有一螭形兽,正在向上攀爬。耙的长柄为圆管状,出土时柄端残存已朽的木柄屑。
[124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8 09:18
有柄铜箕【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成公墓出土】
铜箕的前端敞口,另三面为斜立壁,平底,底面布满菱形或三角形镂孔,可以筛下木炭和碎渣。箕上有八棱形长柄,可以安插木柄。
[124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9:44
错银铜双翼神兽【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当时共出土了4件2对。神兽外形类似东汉以后的辟邪,造型矫健敏捷,兽首或左、或右向,前胸宽阔而低沉,两肋生翼,修长而上弓,饰长雨纹,可能属镇器,压在席之边角。
[124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9:40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此器方形案框,案面原为漆板,出土时已朽。其下方形斗拱,由四条神龙首承托。在龙身纠结处之间各有一凤。方案周身用金银错以艳丽的纹饰。此器造型复杂,各部为分铸后用铆接和焊接而成。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堪称稀世珍宝。
[124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9:34
错金银铜神兽【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头似小牛,有一对短角,身体矮小,大肚低垂,四肢粗短,周身饰错金银漫卷云纹,黄白相间,华繁似锦。这对神兽器表光滑,而且沾有黑色污渍,似乎受到过主人长期的抚摩玩赏。
[124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9:28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官匠姓名。
[124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9:25
错金银铜犀牛屏座【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之一。犀牛全身用黄白相间的金银宽双线错出卷云纹,颈部有金、银线构成的项带,额角用细密的金线体现锋利,尾根部饰有长毛纹,简约而华丽。
[124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9:22
鹰柱铜盆【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盆内底部中间伏有一鳖,背驮圆柱,柱顶停有一鸟,颇似雄鹰,双爪紧抓纠结的双蛇头部。鸟作展翅飞翔状,长颈斜扭,头部上扬,两鸟眼视天,张嘴嘶鸣,羽毛丰满,矫健有力,形象逼真,生趣盎然。
[124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7:08
提链铜壶【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成公墓出土】
盖上两节铜链由其圆环套在提链上,圆环既可在提链上自由移动便于开启,也可保证器盖不脱离壶体。此种提链壶便于携带,在北方民族中此种带提链的用器较为盛行。
[124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7:05
错银镶金铜牺尊【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成公墓出土】
镶嵌金、银于青铜器上作为装饰物,此种工艺统称为“金错银”,也称“错金银”。中山王墓出土了一批错金银铜器,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在中国考古史上是不多见的。
[123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7:01
铜扁壶【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123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6:56
铜扁壶【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成公墓出土】
器身俯视呈长圆形,盖顶斜面上有三个等距的环钮。壶模仿北方民族骑马所用盛水或酒的皮囊形象,皮带紧兜盛酒皮囊的形象效果逼真。
[123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6:52
嵌勾连云纹铜方壶【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器身遍布勾连云纹图案,并镶嵌红铜、绿松石和蓝漆。壶体花纹形式多变,各种云纹相互缠绕,云气弥漫,是战国青铜器中采用多种装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
[123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57
铜山字形器【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仪仗礼器,是中山国王权与国家的象征。上部如“山”,下部如“中”,两侧各有一回纹凤鸟,造型奇巧,为中山国独有。
[123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55
细孔流铜鼎【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中山王墓出土的细孔流鼎,形制与中原鼎大体一致,只是在腹部一侧有一流,流有十细孔,十分新颖别致。这种鼎在别国铜器中均未发现。
[123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52
三并联银环【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123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48
金衡帽【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纯金制成,龙首中空,额部中间有叶状凸起,双耳呈桃形,两角呈“八”字形,两腮外侧装饰卷云纹,形象十分传神。
[123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45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兆域图铜板,是研究战国时代王陵布局形制的珍贵实物资料。铜板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用金银嵌出中山王陵的规划图,图上详细注明了陵园各个部位的尺寸,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具有比例的建筑平面规划图。
[123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41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平山县穆家庄出土】
豆盖上是两组狩猎宴乐图,图中的二层楼台上有饮酒的贵族,楼下有演奏钟磬的乐伎,楼外有射雁的猎手,有的大雁在空中飞翔,有的已中箭正挣扎跌落。豆的腹部是两幅狩猎图,猎人们有的手持刀剑奋力刺兽,有的操着长矛拼力追逐,众多的人物、动物动感十足,场面生动,气氛热烈。
[123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38
圆形猎帐中心铜柱帽【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厝墓出土】
柱顶帽整体呈蘑菇状,鼓顶,顶面有三个等距的三角形孔。帽壁周圈等距分布十五个半圆环。用柱顶帽,圆形猎帐的架设十分简单。中心柱帽与车和猎狗一同出土,应为狩猎时设帐所用。
[122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33
金银狗项圈【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中山国盛行田猎,所出猎狗十分著名。中山王墓随葬的两具狗颈上均戴金银项圈。项圈用长方形金片、银片卷成扁管状,相间连缀穿在革带上制成项圈。项圈上缀一铜环,用来结带。
[122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29
陶人俑拜山【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灵寿古城作坊遗址出土】
这套组合由6件方锥体和1件人俑组成,均为泥质红陶。人俑直立,作拱手拜山状,线条简单粗犷,形态传神。人俑拜山发现于冶铜炉作业坑边的上龛,以净土掩埋,六个方锥体分为两组斜向排成两列,中间高,两侧低,组成『山』字形。
[122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25
铁火盆【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中山王嚳墓出土】
中山国曾在河北境内称雄一时,它曾分别与魏、齐、燕、赵等强国相抗衡,也曾与韩、魏、燕、赵四国共同称王,在列强争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22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20
铜孔雀饰【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灵寿县岗北村出土】
出土1对2件,形制大小相同。孔雀铜铸,中空。孔雀直立于一铜板上,羽毛丰满,后尾高高翘起,似在开屏。此件与车构件一同出土,应该属于车上饰件。
[122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18
提链铜壶【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平山县访驾庄出土】
中山国为游牧民族白狄鲜虞所建,※※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中山国与燕、赵、魏、齐抗衡,几经沉浮,最终,在强大赵国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122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12
蟠虺四兽纹铜壶【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唐县北城子出土】
中山国始建于周景王初年(前544—前533年),最初称作鲜虞,中山文公时(前459—前414年)改称中山。前后立国二百余年,经略五百余里(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与保定市之间),战国中期达到鼎盛,是仅次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一个较强的“千乘之国”。
[122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3:04
络绳纹铜壶【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唐县北城子出土】
壶身扁方,鼓腹。盖面两侧装饰兽首衔环,兽首的双眼镶嵌绿松石。此壶造型、纹饰模仿游牧民族马上盛水盛酒的皮囊样式,别具一格。
[122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0:08
凤首流铜匜【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灵寿县西岔头村出土】
匜通体若飞凤,流作凤首形,喙部可以启合,倒水时自动张开。凤首雕刻精致,头部空白处阴刻流畅的云纹和鳞纹。造型轻盈秀丽,环纹精细,是战国青铜器中的珍品。
[122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10:03
嵌红铜夔龙纹铜盖豆【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新乐县中同村出土】
中山国是原在陕北的白狄,于公元前 6世纪左右所建,虽然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但至春秋战国之际仍保存着浓重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豆”是一种用来盛放肉酱、腌菜等调味品的食器,汉字“豆”的形状来源于此。
[122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11-7 09:57
嵌松石铜敦【战国之中山国,前414年—前296年。满城县采石场出土】
铜敦是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鼎、簋的形制给合发展而成。基本造型为圆腹、双环耳,三足或圈足。器身常饰有环带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