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国脉五千年【正上:四川博物馆】
42157 2500
[82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6 09:12
持伞男铜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13号墓出土。俑为男性,跪态。头畜椎髻,肩上披帔,腰佩短剑,腹前悬挂圆形扣饰,双手合抱执伞。为墓主头部的随葬品,显示主人在生前也有打伞盖的礼仪。
[82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6 09:05
女俑铜杖头【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器物分两部分:上部为一女子形象,人物披发于后背,耳佩大环,穿圆领短袖对襟上衣,右手下垂,左手抚于胸,跽跪于一铜鼓之上;下部分为圆形銎,用以装木柄。
[82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6 09:01
圆形镶石铜扣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15号墓出土。正中嵌一白色玛瑙扣,周围嵌孔雀石片,其外嵌有玉环,再外一周先铸卷云纺图案,然后用孔雀石及玛瑙镶嵌其间,边沿为条带纹一周。
[82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6 08:58
杀人祭柱铜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1号墓出土。器盖上铸人物五十一个,盖※※立一圆柱,上盘绕蛇两条,柱顶立一虎。两侧边沿各有一鼓。柱右一人裸体,双臂反绑于一牌上。柱前一人左足锁枷,一人跪地,双臂反绑,均裸体。此三人当为祭祀的牺牲。柱右一人乘坐四人肩舆,为主持祭祀的女奴隶主。此场面是滇人举行的一场祭祀活动。
[82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6 08:54
狩猎场面铜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在现今出土的滇国文物中,这是唯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图案的组合与布局,以及纹饰的雕刻工艺,每个细节的处理都显得相当成熟,表明在西汉中期,石寨山文化青铜器的铸造和线刻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82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6 08:47
鹈鹕衔鱼铜扣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随著同一文化类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围及邻近地区不断发现﹐对其文化面貌的特点﹑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为代表的这种青铜文化﹐可称之为“滇文化”。
[82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7:58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正面※※嵌一红色玛瑙扣,其外用红黑色漆绘成八角光芒的太阳纹,再外镶嵌孔雀石小珠及玉环,边沿有浮雕小猴一周,首尾相接,共十只。滇王真正表示其身份的带扣,※※镶红宝石,以八角星形太阳纹环绕。八角星形太阳纹原为炎帝专用图腾,由此可知,西南诸夷中亦含有古炎帝族的成份。
[81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7:55
牛头铜扣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13号墓出土。扣饰由大小二牛头两头小牛组成,大牛头的额顶重叠一小牛头,双角上各卧一小牛,其下有蛇盘绕,蛇口咬住大牛头上的双耳。
[81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7:51
滇王编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套六件,形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断面作椭圆形,顶部均有环钮。两侧各铸有蜿蜒的龙形纹四条,左右对称。滇王墓出土的编钟呈偶数,而中原编钟为奇数件,滇文化显现出与中原文化相通而又不同之处。
[81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7:47
金剑鞘【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71号墓出土。由三段组合而成,每段均有压印图案及纹饰。上段由凸起的牛首形图案、绳纹等纹饰构成;中段由三小节组成,每节皆饰凸起之折线纹;下段饰凸起的圆圈纹、连续回旋纹及绳纹。
[81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7:44
鎏金铜牛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1955~1960年﹐云南省博物馆在晋宁石寨山先後4次发掘了50座墓葬。晋宁县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益州郡置於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为滇王国故地。根据第 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
[81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4:24
二豹噬猪铜扣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扣饰上的野猪作张口嘶叫状。一豹扑于猪背,咬住其颈部;另一豹虽被野猪冲倒在地,但仍回首张口,高举前爪作反攻状。其下有一蛇,口咬野猪后腿。
[81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4:22
铜立牛【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铜牛体肥肌壮,脊顶有肉峰,即所谓“封牛”。两巨角向上弯曲,颈肌下垂很长,双目圆鼓,嘴微张,四肢并立,神态安详。
[81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4:19
鎏金铜鸳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云南晋宁石寨山20墓出土。鎏金、实心、平底,鸳鸯身上有极细的浅刻羽毛纹,周身有四蛇盘绕。
[81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4:11
铜鱼杖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鱼头尖而长,鱼尾作扇形或燕尾形,鱼身有菱形或半圆形鳞片纹。腹下一圆筒,可装木柄,为手杖顶端的装饰。
[81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4:07
牛虎铜案【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此铜案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此铜案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观赏价值,为※※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81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3:38
战争场面贮贝器盖【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器物为贮贝器上之盖,器身残。盖上的人物,铸造精美,布局紧凑,保存较好,表现了一场短兵相接的鏖战:十多个人物在滇人主将率领下,徒步进攻,敌人顽强抵御,战斗十分激烈,扣人心弦。
[80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3:34
戴冠人物饰铜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今李家山为贵族墓地,今金莲山为平民墓地。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在这一片三角区域内,曾有过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也有过男耕女织的平静生活。整个古滇国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接受中原文明,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的滚滚长河。
[80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3:26
骑士猎鹿铜扣饰【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
[80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3:20
铜孔雀杖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两千多年前,云南抚仙湖畔有一个古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国”。滇国是中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境内的主要民族是古代滇人部落,※※学家惯称为滇族。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上大约存在了三百九十年,出现于战国中期而消失于东汉中期。根据考古发现,今抚仙湖畔石寨山为王室墓地。
[806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3:09
铜孔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滇国是※※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其存在时间相当于战国秦汉时期。
西汉武帝时期,汉王朝致力于开发西南地区,并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兵发滇国,降服了滇王,建立了益州郡,同时赐“滇王之印”?并允许滇王继续管理他的臣民,滇池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东汉中期,随着汉王朝郡县制的推广、巩固以及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滇国和滇族被逐渐分解、融合、同化,最终消失了。
[805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3:03
孔雀盖提梁铜壶【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昭通市桂家院子出土】
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中出土的一对汉式提梁壶,盖上饰一孔雀。滇池地区古盛产孔雀,这种装饰应该与地方有关。
[804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1:53
铜耳杯【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昭通市桂家院子出土】
古代的一种饮器。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弧形的耳。多为木胎涂漆,也有两耳上鎏金铜饰或全体铜制者。
[803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1:47
凤首铜盉【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昭通市桂家院子出土】
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青铜盉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
[802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1:41
镂空蛇纹铜剑鞘【西汉,曲靖市八塔台出土】
青铜剑鞘的整体造型是中原汉文化艺术里的变形饕餮纹(亦称兽面纹),剑鞘两条脊上的勾连雷纹也是中原汉文化艺术里的装饰图案。青铜剑鞘的造型艺术和其上的装饰艺术图案体现了它是中原汉文化艺术和曲靖当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体,说明曲靖是中原汉文化艺术进入云南的首冲之区的门户。
[801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10:04
三支俑铜灯【西汉,个旧市黑马井出土】
个旧市黑马井古墓群位于个旧市卡房镇黑马井村。1986年,村民在无意中挖出了一些铜绿色、形似古代酒具、食具的东西,文物部门得知后,经过鉴定属于汉代的酒具、食具,这一下子将个旧的※※推到了汉代。1988年,个旧市新建锡矿在水力采矿过程中发现大量文物,后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证系东汉古墓群。之后,云南省、红河州和个旧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3次对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了铜俑灯、三足盘、三羊盒、铜印和提梁壶等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一座铜俑灯尤引人注目,灯座主体是一个饰汉代服者,戴帽,头顶一灯,双脚跪地 ,两肩伸开上曲,手持两灯,呈对称状,整个形体为“十”字形,上部呈山字状。
[800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09:59
铜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滇南采集】
铜钺是古代仪仗兵器,在滇青铜器中数量较多,刃作扇形或新月形,銎上均有几何花纹。
[799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09:53
铜鼓【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山州广南出土】
古滇国位于今天云南省的滇池一带。它存在于战国到西汉时期,滇国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国家并且在※※上仅仅存在了五百年左右的时间。不过在古滇国的墓葬中出土过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见证着神秘古滇国的文明与繁荣。其中,造型各异的铜鼓是滇国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
[798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09:47
铜棺【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祥云县大波那出土】
[797 楼] 晓锋 [陈年泡菜]
18-8-15 09:45
铜棺【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祥云县大波那出土】
20世纪60年代初期,兴修祥云飞机场需从大波那龙山取石料。在采石料的施工中,位于大波那龙山东麓的一个基坑不断渗出水。在进一步清理时,便从基坑中隐约露出几截黑色的木料端头,参加施工的群众觉得奇怪,便好奇地用铁撬棒捣击木料头,偶尔会从发出的撞击声中夹杂着金属受到碰撞的回声。有人便好奇地刨开掩埋着木头的泥土层,只见露出的一根根方木像墙壁一样齐刷刷地排列着。当时有人以为下面是间房屋,便将撬棒从方木的缝中伸进去一戳,就感觉到与金属碰击,并发出清晰的响声,便撬开枕木,只见泥水中露出一具乌黑发亮的怪模怪样的“房子”。撬开“房顶”,才知是口棺材。
当时,看到出土如此罕见的文物,祥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觉得事关重大,忙向省文物管理部门作了汇报。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迅速来到大波那,现场指导发掘工作。经过几天的发掘,铜房屋、铜锄、铜葫芦笙、卷布轴等随葬品相继被发掘出来。经过当时的认真清理、测量、鉴定和各种分析收集,后来又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鉴定、检验、论证和科学测定,证明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之一。有着几千年※※的云南古镇大波那,曾是古白子国的国都。葬于木椁铜棺的墓主,从发掘出的肢骨、胡须等,可证实是一成年男性,但这墓主人是谁,却成了至今无人说得清楚的谜团。只能推测墓主可能是白子国33位国王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