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 楼] 莫为
[老坛泡菜]
21-8-18 11:50
|
[744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21-8-18 08:59
莫为 发表于 2021-8-11 17:26  根据症状,曾经公布的这个方子就很好。 单个方子对证用没问题,一锅炖就差点意思了,乱枪打鸟, 编这方的人水平够呛
|
[743 楼] 莫为
[老坛泡菜]
21-8-11 17:35
真的不幸感染了,尽量不要让西医的抗生素,激素糟蹋,你喝上三碗汤,如果没有效果再激素也不迟。所谓的新冠治疗后遗症,还不是激素弄的,敢说吗?谁说呀?不用激素等西医治疗康复的,那个有后遗症?
|
[742 楼] 莫为
[老坛泡菜]
21-8-11 17:26
|
[741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8-7 18:13
Delta变异株,中医辩证
广东省在首次国内的Delta变异毒株社区传播的防控,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其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广州Delta变异株感染患者以发热、高热(发热约80%以上,高热约34%以上)、恶寒、头身痛、肌肉酸痛、咳痰、咽痛、咽干、乏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舌红、苔腻的比例也明显增高。
中医药抗疫专家张忠德教授指出,本轮Delta变异株疫情仍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暑热与湿邪胶着,弥漫三焦,暑温之邪传变迅速,耗气伤阴;核心病机为暑湿化热、疫毒侵肺、元气大虚。针对无症状感染者、轻症和普通型患者,以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化裁治疗;针对普通型高热、有重症或重症趋向者,辨证为暑湿、湿温闭郁者,以麻杏苡甘汤、藿朴夏苓汤、吴又可三消饮(由槟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等组成)为主,清暑热、解表、祛湿、透达膜原。
|
[740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8-7 15:5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病例医案 肖某,女,60岁。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史。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19日出现发热持续性,最高体温 39.5℃,伴腹泻 1周,1月24日外院CT提示肺部感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服用奥司他韦、连花清瘟胶囊、阿莫西林,症状缓解不明显。现患者胸闷、气喘、咳痰、并逐渐加重。于1月29日收入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西医诊断:新型冠状肺炎。入院后西医常规给予莫西沙星、奥司他韦、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等治疗。入院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5.40x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94x 10^9/L。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磨玻璃样影。 【首诊证候】 1月31日(患者入院后第2天) 首诊:患者神清,倦卧于床,声微懒言,无发热,气促,咳嗽有痰,胸部有憋闷感,纳呆,大便未解,小便量偏少。舌苔淡暗,苔腻(图2-3-16),脉细弱略数。 【辨证论治】 气虚,湿热内蕴。 治则治法:祛湿清热,健脾益气。 处方:法半夏10g,陈皮10g,党参15g,茯苓15g,藿香10g(后下),砂仁10g(后下),竹茹10g,桔梗10g,黄芩5g,黄芪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随诊过程】 2月5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精神有所好转,气促及胸闷均有所减轻,痰量减少,胃纳稍好转,大便解,睡眠稍差。 处理:效不更方,守方继续。 经治疗后,患者连续2次行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阴性,于2月11日病愈出院。 【按语】 (1) 证候特点:倦卧于床,声微懒言,无发热,气促,咳嗽有痰,胸部有憋闷感,纳呆,小便量偏少,苔腻,脉细弱略数,为湿热郁肺表现。舌质暗红为热郁之征。 (2) 病机分析:患者年事渐高,受疫戾邪气侵袭而染病,正邪交争,邪胜正伤,气浮于上,元气不振故倦怠乏力,气浮于上则气促、咳嗽、胸闷;乏力,声微懒言,纳呆,苔白腻,有齿痕,则为脾胃运化失司、气虚湿浊邪毒内蕴之象。 (3)治疗思路:湿热壅肺,法当轻宣肺气,利水渗湿,俾湿去气降,喘促自平。仿温胆汤合陈夏六君子汤,前者祛湿化痰,后者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收效较好。 (4)临证启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属于中医“疫病”“湿瘟” 范畴,病因属性为“湿毒之邪致病,但对于病情较轻者,亦可采用时方进行治疗。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判断该病的病因属性以“湿”为主。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邪化热,但正气本虚,故祛湿同时,不忘健脾益气以化湿,使所郁之热,内清外散而收功。此时不可过用寒凉。 本帖最后由 刘石 于 2021-8-7 15:59 编辑
|
[739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7-2 10:23
夏天一定要注意空调
小伙吹一夜空调面瘫!医生:人人都会遇到 需提防
进入炎炎夏季之后,天气炎热,不少朋友喜欢睡觉时直接对着空调吹。殊不知,这样吹空调的方式,虽然解暑纳凉,但是也具有不小危害。
据媒体报道,近日,常州市民小刘表示,自己吹了一夜的空调,起床后口角歪斜,左眼无法闭合,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
并且,近期因为天气炎热加剧,这样的患者,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医生表示,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年轻人长期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老年人免疫力低下,都极易患上面瘫。
面瘫的黄金治疗期为7至10天,夏季吹空调应适度,通过锻炼增强免疫力能有效预防面瘫
|
[738 楼] 在路上玩石头
[泡菜]
21-5-12 21:24
刘石 发表于 2021-05-07 10:42帕金森病,是可以用中医治愈的----------每人体质不同,不一定每人一定看好,标题不严谨 素朴小郎中 素朴学社
经云:“疾虽久... 讲的很好,很多时候辨症后开的方子、可考虑合百合地黄汤防已地黄汤风引汤等。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
|
[737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5-7 10:42
帕金森病,是可以用中医治愈的----------每人体质不同,不一定每人一定看好,标题不严谨 素朴小郎中 素朴学社
经云:“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中医如何认识帕金森病?
根据它的临床表现,一般都归属到震颤,或者痉病范围之内。那中医如何去辨证治疗?疗效怎么样?远期疗效如何?
因为西医没有客观的诊断标准,所以我们就谈不上什么评判标准了。根据我的临床体会,做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症状,我们还是能够切实做到的。
图片
下面从中医的角度来对此病做一个病机分析。
首先从临床表现上看,患者主要是以头晕、牙颤、手抖、腿颤抖、慌张步态、平衡感减退为主要表现。
这些表现归属于中医的病邪,应该归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就是说定位在肝,定性为风。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那么风就有内风和外风之分。
图片
外风也会间夹湿邪或寒邪或热邪,或者兼而有之。外风的患者,除了肢体症状还常会间夹恶风寒、打喷嚏、流涕,也容易患过敏性疾病或者皮疹,或者颈椎不适。
外风呢,我在临床上给他分为两大类,一个为风寒,一个为风热。风寒的患者我习惯于应用“千金小续命汤”,或者“古今录验续命汤”。风热的呢,我选用“侯氏黑散”,辨证施治。
由于内风引起的,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厥阴化风,也就是乌梅丸证型。
图片
第二种肾寒不能化水,阳虚水泛的,出现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真武汤证型。
第三种肝经血瘀,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的证型,我临床上常用血府逐瘀汤加真武汤治疗,这暂且叫做血水同病型吧。
第四种阴虚风动,这个类型我一般不用三甲复脉汤,而是应用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来治疗。为什么呢?
因为温病导致的阴虚,我们现在好多患者首诊都是西医治疗。西医的输液在补充阴液方面,是非常之快的,所以阴虚中风患者在临床上不是很多见,而西医的补充阴液的力量确实是比中医强的很多。
第五种类型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肝木郁而不能生发,因而导致郁而化风的类型。我习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一般来说原方效果就很不错。
第六种类型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这个类型不太好说,我是这么总结的,叫作水寒土湿木郁型。
图片
下面来回顾一下,厥阴生风、阴虚肝阳上亢化风都好理解,那么瘀血、情志、阳虚、水寒脾湿是如何化风的呢?这些因素怎么能化风呢?
这个问题我放在第二个病例后面讨论。
第一个患者是承德市的一位女患者,68岁。既往有“小三阳”、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服西药降压、降糖治疗。45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子宫侧切术。
患者在37年前的7月份,无明显诱因突发头部又紧又胀。大家认为这两个症状怎么会连在一起呢?既然紧又出现胀,反复多年治疗无效。
症状:头部发紧、发胀,头里面有刷刷作响的感觉。胃胀、不消化,胃部紧痛,有烧灼感,两胁疼痛。平素大便干燥,进食稍有不慎则腹泻,有水样便。偶尔有大便发黏,腰痛,双髋关节外侧及腹股沟疼痛,双膝盖酸软疼痛,两足大趾、二趾、三趾底部褶皱区疼痛难忍。需要定期打封闭针治疗,一般每两三个月需要打一次。
图片
患者口干明显,没有唾沫,自我感觉说话时拉不动舌头。眼干,但还流泪。右颈部发胀,头部是“齐颈汗出”,就跟洗似的,尤其热天。咽部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夜间两三点钟特别容易醒,醒了再难入睡。手抖4年,腿颤3年。面色青黄,舌干红,中间有裂纹。脉沉细无力。
这个患者,症状复杂,有寒有热。我给他辨的是厥阴病。按我辨乌梅丸的几大指征:上火下寒,舌口干,下肢膝以下有冷感,夜间两三点钟症状加重,脉沉细。
出现这些症状我一般辨乌梅丸症,不管他是什么病。于是我的处方是乌梅丸原方加白芍10g、吴茱萸15g,给患者服用。
一周后反馈:手、腿不再抖了,其他的症状也都有所减轻。现在那个患者已经是第四诊。
她手不抖了,嘴也不干了,各方面症状都几近消失。估计再有一两诊,治疗就可以结束。
我为什么用乌梅丸?
图片
这是我常用的一个五大脏象方位图,还有轮轴辐辏理论。
中医认为,脾胃为气机之枢,枢,轴也。肝在左侧,属木;心属火,在上;肾属水,在下;肺属金,在右侧,像一个车轮子一样,在运转。
乌梅丸的药物方位按我的理解就是图上这种方向,这个轮子运转的动力的源泉就是肝木,生于水,长于土,化为火,降于金,归于水。
我们这个轮子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肝木的一曲一直,推动这个轮的运转;在里面呢,由己土——脾,由左向右运转;戊土胃,由右向左运转,外边的轮子转,里边的轴也跟着转。
图片
如果这两个轮子,运转得流畅,人体就不会有病。具体的药物我在这里不再细讲,我的理解就是放在这的,放在这个图上。
为什么在三个地方有川椒?因为川椒入脾胃肾经,所以我把三个位置都放上它了。
左边肝木的部位,桂枝、干姜,这是《辅行诀》里的小补肝汤的君、臣药,它以升肝为主,辛甘发散为升,酸苦涌泄为降,因此乌梅在右侧是降的,白芍放在肺那边也是降的。黄连、黄柏在上面清心火。
川椒、附子在下面温肾水。人参健脾、补脾。运转脾胃之枢,这就是乌梅丸组成的方义。我在临床上应用乌梅丸,应用的概率非常之大,应该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
图片
讲第二个病例。这个患者,男,70岁,承德人,他是国家干部,患帕金森病8年了,加重4年,已经不能行走,也不会说话。他走路是佝偻着的,手颤抖,步子迈不开,需要两个人架着往前拖。
患者在8年前开始出现手抖腿颤,不能持握,能走路,但走得很慢,越着急越走不了,4年前加重就不能行走了,强行走的话需要两个人拖着往前挪一点点。他的步子,一步也就是挪两厘米左右。
4年前在北京宣武医院进行了手术,安了一个泵来控制帕金森病。安了这个泵,就像手机一样,每天要给它充电,据说是有个类似充电宝的东西,往胸壁这块一粘,一个小时就能把电充满。
图片
口服美多芭,控制帕金森病,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没有缓解。
患者刻下症是怕冷、乏力,尤其两腿没劲,根本支撑不住上身,尿频,但每次尿量呢,很少,大便干燥,六七日一解,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尺脉尤其无力。
于是我处方如下:
桂枝15g,茯苓15g,泽泻15g,白芍15g,生半夏15g,人参10g,大芸(肉苁蓉)30g,干姜15g,炮附子15g,桃仁30g,炙甘草10g。
这个患者呢,就是因为他水寒、土湿导致的木郁而化风,木郁而化风,因此我用人参,用附子温暖水寒;用泽泻、茯苓利脾湿,也利肾之寒湿;用桂枝、干姜升肝气;半夏降胃气;白芍辅右侧降肺气。
为什么又加了个桃仁和大芸呢?首先说大芸,它是性温的,又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因此,选了它,因为咱们这个是水寒的,补肾一定要选温性的药。
图片
选桃仁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这患者久病入络,因为已经病了8年了,肯定有瘀血的存在,取其桃仁能够活血;
第二,桃仁能够降肺气;
第三,桃仁又能够润肠通便。
因此,用它起了三个作用。我认为这个方子里它是点睛之笔。
患者经过一周治疗,就能自己去卫生间了,以前都得两个保姆去搀扶,家属高兴不已。两周的时候,我那个门诊的楼梯是非常陡的,他自己居然爬上了五级楼梯,然后还很高兴的笑着,以前他不会笑。
随后,我给他加了针灸辅助治疗。取的穴位是百会、关元,以培补中气。陆续的后期效果,我会逐渐反馈给大家。
图片
第三个病例是温某,女,73岁,承德市双滦区人。腿颤抖、手抖、言语不清,走路容易跌倒,舌隐青,苔水滑。
当时我想给她把把脉,这个脉是根本没法把的,因为她手抖得非常厉害,她儿子一个手按着她的前臂,另一个手按着她的手,我把手搭到手腕上去就感觉像放到震动机上似的,我只能从她的舌和症状来着手。
舌苔来看属于血瘀和水蓄,我开了血府逐瘀加真武汤,6副。血府逐瘀汤加上真武汤,这都是原方,我习惯用原方,加减一般不超过一两味。
患者复诊的时候告诉我,吃了一剂,手抖、腿颤明显减轻,6副吃完,老太太自己就没事遛弯去了。说让再吃几副,她就不吃,我们当地的患者啊,依从性非常差的,再重的病,他也要求你几副就得有效,如果见不到效果,他很少给你复诊的机会。
图片
病例四,张某,女,56岁。这个是,我还是在北京东直门时候看的患者。这个患者是我一个同学的亲戚,因为老伴儿去世,导致她紧张焦虑,然后,手抖不能吃饭,不能拿筷子。腿也颤,转身转不了,想回头回不了,必须得别人把着,把她转过来。
当时患者情绪极不稳定。我的思路,这是由情志引起的,我一般调情志、调神志,习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我也不怎么辨证,不费那个劲。
我给她开了两周的药,结果一周,患者所有的帕金森病症状,手抖、腿颤、头晕全部消失。把另一周的药吃完,基本上就痊愈了,这个患者现在很好。
图片
第五个病例,李某是双滦区的一个老太太,63岁,脑中风后患了帕金森病,高血压。这个患者面红目赤,脚底有踩棉花感,走路是越走越快,刹不住车。
坐下就手哆嗦,磨牙。站起来,手和腿都跟着抖。大便干燥,小便利。舌红苔白,双手脉弦硬有力。
这种情况属典型的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于是我就予以镇肝熄风汤原方,3剂,颤抖停止。6副吃完,老太太去打麻将去了。这个患者每年都过来吃3副,或者6副,最多吃6副就不吃了。
图片
第六个患者,刘某,承德市丰宁县人,脑梗死后瘫痪两年,右侧肢体偏瘫,下肢痿软无力,上肢僵硬,呈内钩状手。怕冷得厉害,无汗。他穿的衣服穿得很厚,特别不符合季节。饮食、二便还都可以,患者左手抖动,失语,舌暗淡,苔白,脉紧。
一般来说,中风后遗症超过一年的,我在门诊不接,因为治起来很缓慢:一,怕患者花冤枉钱;二,也担心损害自己名声,治来治去,挺苦的药让人家吃着,还没给人治好。
这个患者是听说,我把主动脉夹层那个患者给治好了之后,过来的。
我给他开了这下面这张方子:麻黄30g,桂枝30g,当归30g,人参30g,石膏30g,干姜30g,炙甘草30g,川芎10g,杏仁10g。14副,这个患者拿走了药之后就杳无音讯了。
图片
一直又过了七八个月,快一年了,又来了一个患者,自称是丰宁刘某的弟弟,他说我们农村人穷,我哥拿回你那些药没熬着吃,是拿碾子把药碾成了面,然后每顿吃点,把你那14副药吃完了,他也会走路了,也能说话了。因此,这个患者的随访是这么得到的。
|
[736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5-7 10:37
|
[735 楼] agnostic
[泡菜]
21-5-5 14:14
木头牛 发表于 2021-05-05 05:31老挝从抗疫初期实行“中医主导、西医服务”的治疗方针,授权中国中医师段光平教授全权处置与抗疫有关的一切问题。段光平教授采取中国古代抗疫秘方,实... 主要是缺乏检测手段。和本身很高的死亡率。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
|
[734 楼] 木头牛
[泡菜]
21-5-5 13:31
老挝从抗疫初期实行“中医主导、西医服务”的治疗方针,授权中国中医师段光平教授全权处置与抗疫有关的一切问题。段光平教授采取中国古代抗疫秘方,实施救治和预防新冠肺炎。老挝目前仅19例确诊病人(全部是输入型病例,本国0感染)已全部痊愈。老挝成为全世界唯一未被新冠病毒攻陷的国家。证明中国的中医预防药有100%的特效,被老挝医学专家称为“中国疫苗”;老挝人民发自内心地尊称段光平大夫为我们的太阳
|
[733 楼] 景明本草
[泡菜]
21-4-30 08:33
莫为 发表于 2021-4-29 23:14  对节气,四时的变化,普通健康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但不代表对你身体没有影响。熬夜的人,当时没有感觉,常年熬夜,肯定有影响,量变积累到了而已。 这个自然的变化,一是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能明显体察到。二是练功到一定层次(这是我推测的)。三是病人。很多风湿病人比天气预报还准。对恶风的人,别人感觉不到的门缝里的一点风,他也怕。有很多病,白天晚上大不同,只有得病的人才感受到这个阴阳。等等。 是这个道理,一般身体有问题的人对环境变化敏感。精神有问题的人对身边的人和事敏感,比如附体这种事,一般都是身体或精神有问题的人。
|
[731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21-4-30 06:56
tukela 发表于 2021-4-29 08:44  也有点道理。不过中医不一定是慢功夫。前几年我孩子每年冬天都扁桃体发炎引起发烧(当时本地冬天雾霾特重),持续了大概3年。前两年西医治疗,每次都是持续输头孢+其它药品,一住院两三个星期,血检尿检指标还下不来。当时儿童医院走廊里都住满了这类病号,自己买折叠弹簧床。大人小孩受罪,还花钱不少。第三年看的中医,配了14种药材。晚上吃了第一副药,第二天早上基本退烧,没耽误上学。3天后没任何症状了。后来孩子生病都看得中医,每次效果都很快。当初在交///刘论坛我还贴过药方。 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中都发烧。适度压制一下即可。。儿子小时候经常发烧。按给他发出汗来自然就好了。不耽误成长的。现在一米9。出汗就行。俺以前大汗脚。身体很好。又来专门治疗了汗脚。不怎么出汗了。不到5年。老唐了。 臭脚粗腿身体好。真的哈。 本帖最后由 shenshenshen 于 2021-4-30 06:58 编辑
|
[730 楼] 莫为
[老坛泡菜]
21-4-29 23:14
对节气,四时的变化,普通健康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但不代表对你身体没有影响。熬夜的人,当时没有感觉,常年熬夜,肯定有影响,量变积累到了而已。 这个自然的变化,一是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能明显体察到。二是练功到一定层次(这是我推测的)。三是病人。很多风湿病人比天气预报还准。对恶风的人,别人感觉不到的门缝里的一点风,他也怕。有很多病,白天晚上大不同,只有得病的人才感受到这个阴阳。等等。
|
[729 楼] tukela
[泡菜]
21-4-29 22:32
莫为 发表于 2021-4-29 21:45  早晨太阳出来了,中午太阳最热,下午太阳落山,天气渐凉,晚上进入休整储能。这是一天。一年就是春夏秋冬。一个人,就是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个人病情发展的始终也是如此。此所谓阴阳。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中医之理。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这是共性的东西。理解中医,要有智慧。 大自然的变化无穷,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状况也不相同。生活环境,习惯不同等等。所以会生出种种不同的病。就是家庭成员的同一个感冒,状况也不同。上周六我们一家三口到山里赶了个大集,三个人用三个方。对世界上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所谓“指标”去衡量,是削足适履。严格讲,世界上没有相同的病。 退一万步讲,西医的标准哪里来的?从小孩到老人,从弱者到强壮,高矮胖瘦等等。就是一个统计一个平均。科学吗?西医的用药,不同的人,剂量一样吗?就算是西医,同一个病用药一样吗?不同,是科学!相同,是害人! 这样的道理,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即,事物有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偏执任何一面,都是脑子有问题。不理解,也是脑子有问题。 ... 说到这个一年四季的变化,节气变化的时候,地气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功群里功力深的老师,在节气的那一天那一刻,练功时能感受到地气的明显变化。像我这种还很菜鸟的,节气那一天练功,功感、气感会比平时强。所以这个什么天人相应、节气时节的定义啥的,不是随便说说的。听群里老师讲黄帝内经就讲究人养生,要适应四时啥的。从我这几年练功治病的体会看,病情康复的曲折过程确像您说的,符合阴阳论。
|
[728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4-29 22:29
文章是利用穴位处理问题的,实际运用时,可以按摩,可以※※,可以艾灸(最好操作,效果也不错)
湿气到底是哪里来的?怎么祛除? 转自半夏健康
一、外因:
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如夏天长期夜晚洗澡游泳,长期水中作业,久居地下室等,此为外湿。
图片
二、内因:
思虑过度,身体劳累,气血亏虚,导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甜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此为内湿。
有种奇葩叫“大湿”
不是什么湿都叫“大湿”,看看你有资格晋级么:
初级大湿:
头 :早晨起床,蒙蒙的不清爽。 四肢:平时酸懒乏力。
中级大湿:
头 :像裹了一条湿毛巾,沉沉的或蒙蒙的。 四肢:上下楼或走路会觉沉重,腿如灌铅。 嘴巴:粘腻不清爽。 汗液:粘味重。
图片
高级大湿:
腹 :容易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长期腹泻,大便不成形。 肠道:便秘,排便不爽,特费厕纸,大便粘腻粘马桶。
殿堂级大湿:
面部:浮肿;每当早起脸面或者眼皮都会变的丰满性感。 腿脚:浮肿;每到晚上都觉靴子变小腿胀、或脚踝总有很深的袜印;手脚冒汗;脚气。 皮肤:皮肤瘙痒;湿疹。 口舌:舌苔黄腻;睡觉流口水,说话唾沫星子漫天飞。 四肢:身体常沉重酸痛,关节炎。
身体四大祛湿开关,拍一拍、按一按、灸一灸,都能祛湿。
1、丰隆穴
位置: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图片
2、足三里
位置:足阳明胃经合穴,乃保健要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图片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图片
4、曲池穴
位置: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图片
功效:可泄大肠湿热,用于肛门灼热、大便黄烂、排不尽者,亦可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症。
|
[727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4-29 22:25
不要在中医黑上浪费生命了,普及点基础知识
现代人消耗身体的十大恶习,一定要戒掉! 转自: 素朴学社
非时作息,阳不归根
中医认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亥子丑”三个时辰,这六个小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
《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归根对于生命是何等重要,归根是生命维持并且健康的保障,对常人来说归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
古人道法天地,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的作息保持一致,故能神清气足精满。
今时之人不然也,有了电灯的照明,有了电视、电脑等娱乐设施,人们已习惯于晚睡,罕有亥时入睡,甚至子时还在“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而子时为一阳生,为阴阳交替之时,若不能入睡,直接损伤的是坎中一阳,长此以往,坎阳亏虚,各种疾病应运而生。
图片
2 嗜食寒凉,兼好甜辣
现代人受西方营养学的影响嗜食生冷水果,由于冰箱的普及,人们为求刺激口腔好食冰冻食品,尤其喝冷饮之风流行。
这些都会严重损害脾胃阳气,尤其在夏季人体阳气外散,胃肠反而呈虚寒状态,故夏季应饮食清淡、温食热饮。
若是以生冷食物冷饮来解暑,则是犯了“虚虚实实”之误,脾阳受损则运化不利,出现腹痛、腹泻、乏力、消瘦等症;
喜食甜腻厚味,人体无法运化致痰湿内生,湿为阴邪,且重着粘滞,阻碍阳气的运行,导致阳郁阳虚证;嗜食辛辣使人精神亢奋,阳气过分的耗散,也会导致阳气亏虚。
图片
3 人造贼风,夏月伤寒
《内经》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可见古人对风邪是防范有加的,因为风邪不但为百病之长,也是六淫之先行官,风邪侵犯肌表以致表虚;
接着其他邪气就可以乘虚而入,尤以寒气对人体的伤害最大,寒邪属水能灭火,最伤人阳气,而阳气为人身立命之本,张仲景著《伤寒论》而成医圣,可知谨避风寒之重要性。
冬季外界寒风凛凛、水冰地坼,但人体毛孔收紧加上厚衣覆体,风寒之邪并不易侵犯人体;
而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无异于门户大开,此时若立即吹电扇或进入空调房,风寒之邪就会直入肌肤、筋脉、骨节。
若不及时排出寒气,更会侵犯六腑五脏,乃至成不治之症,可见人为邪气对人体之伤害远甚于自然之气。
图片
4 生育延迟,产房受寒
根据中医学理论,生育最佳年龄女子为“三七”至“四七”,男子为“三八”至“四八”,如今在城市生育年龄普遍延迟,且孕前不注意保养肾精,导致父精母血亏虚。
纵能受孕生产,但先天之元阳已亏,元阳不足将贯穿人的一生,其阳虚体质很难改变。
产妇所在的产房和手术室冷气充足,新生儿从温暖的羊水中出来极易感受寒邪,若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将会伤及婴儿阳气。
另外,古时小孩的生存有自然淘汰的过程,或自然流产,或幼年夭折,而生存下来的小孩阳气都比较充足,
而现在通过促孕保胎出生及婴幼儿时期以药物维持生命的小孩阳气自然就比较亏虚了。
5 运动不当,得不偿失
现代人崇尚“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身体不适或是生病时往往认为是缺乏运动所致,于是开始定时定量、持之以恒地运动,但大部分人并未因运动得益,这是不明运动原理及不合理运动导致的。
在《扶阳讲记》中提到“动能生阳,也能耗阳”,其实运动的本质是加强气血的流通,适合于阳气尚足但气血不畅之人,或为饮食厚腻,或为久坐不动,或为思虑过度。
但绝不适合于气血大亏之人,因为虚人阳气固摄的功能不足,运动后阳气耗散致阳气更虚。
另外运动属生发,应该是春夏白昼之事,而现在很多人都是晚上运动健身,看似弥补了白日的运动不足,其实是违反了“生长收藏”之序;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要“无扰乎阳”、“无泄皮肤”,冬季大量运动出汗影响了阳气的收藏,尤其使肾阳受损。
图片
6 房事不节,肾阳亏损
现代人的性生活比以前明显增多,这和是商业社会有关,因为可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电脑、电视、书籍、杂志无处不在宣传男女之事。
《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而现在到处是可欲,目见耳闻使人体的肾阳长期浮越在外。
房事不节使人的肾精亏虚,精亏则难于固摄阳气,导致肾阳亏损,表现为乏力、畏寒、腰冷痛、五更泻、双目无神、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
7 工作烦劳,阳气外张
今人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烦恼也增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
人体阳气依靠物质和精神的刺激长期在外工作,不知及时收藏休息,一方面会导致阳气的亏虚,
另外,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造成失眠,甚至神经衰弱,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
8 物欲难止,壮火食气
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是发展和消费,两者都在不断增加人的欲望,欲望是精神之火,而且是邪火壮火,《内经》提到“壮火食气”,故欲望也会消耗人体正气。
《老子》告诫我们要少欲知足,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其实就是减少我们的欲望,从而节省阳气,不让其过早的消亡。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疲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得百岁而动作不衰。”少欲才是健康长生之道。
9 滥用西药,抗生伐正
当前国内医疗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性属寒湿,口服主要损伤脾胃阳气,会导致胃寒、纳差、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而静脉用药直接进入血管,还会伤及心阳,引起水气凌心证。
激素则使人的肾阳直接外越,看似效果明显,其实是肾阳的透支,损害到人体的远期健康;
还有其他的化学药物若去除糖衣或胶囊后都呈苦味,苦味伤脾胃阳气,长期服用西药必定脾胃阳虚。
图片
10 清热养阴,中医流弊
近五百年中医药的※※是温病学独领风骚,不可否认它的功绩,但它的盛行导致滥用苦寒清热,导致阳虚体质普遍。
外感病大部分是感受风寒,有极少部分确实是热邪伤阴证,短期清热有效,但久用必伤阳气;而慢性病主要为阳虚证,或者阳虚为主要矛盾。
故陈修园提出“宁事温补,勿事寒凉”,当代李可老中医也说:“阳虚者十之※※,阴虚者百无一二。”那当前滥用清热药的原因一方面为医生的辨证不精;
一方面则是用清热药比较“安全”,误用清热养阴药产生的副作用具有隐秘性,短期不会被发现,长期使用则大伤阳气,这就是“庸医杀人不用刀”。
治病用药是治果,养生防病是治因,治病者事倍功半,防病者才能长治久安,扶阳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临床辨证用药上,更要体现在养生防病上,要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为扶阳是大道,《中庸》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726 楼] CCNF
[老坛泡菜]
21-4-29 22:21
刘石 发表于 2021-4-29 22:08  显摆他的智慧高于我们呗,着急渡化我们呢 倪海厦是什么主?
|
[725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4-29 22:08
bjtuloveyu 发表于 2021-4-29 09:29  讨论就讨论,又不是辩论,没人说中医就无敌了,又何必上来就非得把中医踩到脚底下摩擦才开心。中西医结合现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非到一个讨论中医帖子来莫名其妙的黑,图点什么? 显摆他的智慧高于我们呗,着急渡化我们呢
|
[724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4-29 22:06
景明本草 发表于 2021-4-29 10:57  今后中医的发展趋势很可能就是互联网医疗,目前很多数据中心已经开始尝试网络诊疗了,因为中医的诊病方式和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技术有很大的相似性,估计不久的将来,一般性疾病都不用跑诊所,通过大数据问诊中心就可以直接开药了。 严谨的中医大夫,切脉和舌诊,这两个把握不到准确的资料,没人敢开方子。。。尤其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 所以互联网中医可行,但是局限性很大
|
[723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1-4-29 21:57
balteeno 发表于 2021-4-19 22:02  中医有些用应该是被肯定的。我老婆家里就是祖传中医,医治了很多病症。但我个人觉得,中医诊断这方面已经中西结合了,一些病症可以通过中医的经验外加西医检测来确诊,而一些器质性的病症还是用传统辩症。但中药方面,除了某些西医化的药物外,很多都还处于很低级的水平,比如一味草药,其有效物质含量是跟生长环境、季候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但中医还是一把抓,没有去细致分析这味药在一个方子里到底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如何起的作用,含量是多少,而且合成方式粗犷,所以每付药都有可能有不同的疗效。 但中医还是一把抓,没有去细致分析这味药在一个方子里到底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如何起的作用,含量是多少,而且合成方式粗犷,所以每付药都有可能有不同的疗效。 中医大夫和普通大夫的基本功区别就在这里,但是是不是好的中医总体还要看大夫的治愈率 本帖最后由 刘石 于 2021-4-29 22:02 编辑
|
[722 楼] 莫为
[老坛泡菜]
21-4-29 21:45
等待 发表于 2021-4-27 10:08  只有“中医之理,是最初的”这半句是对的。这是对状态或者※※的描述,无可辩驳。
其余就呵呵了。
中医局限于表象和个案,也没有标准和统计。一病一治,一案一解。点到为止,没有归纳总结和反思辨析。归根到底,没有标准和统计就没有自我净化和提升的条件。古人能力有限也就罢了,今人还如此,就是脑子有问题。 早晨太阳出来了,中午太阳最热,下午太阳落山,天气渐凉,晚上进入休整储能。这是一天。一年就是春夏秋冬。一个人,就是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一个人病情发展的始终也是如此。此所谓阴阳。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中医之理。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这是共性的东西。理解中医,要有智慧。 大自然的变化无穷,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状况也不相同。生活环境,习惯不同等等。所以会生出种种不同的病。就是家庭成员的同一个感冒,状况也不同。上周六我们一家三口到山里赶了个大集,三个人用三个方。对世界上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所谓“指标”去衡量,是削足适履。严格讲,世界上没有相同的病。 退一万步讲,西医的标准哪里来的?从小孩到老人,从弱者到强壮,高矮胖瘦等等。就是一个统计一个平均。科学吗?西医的用药,不同的人,剂量一样吗?就算是西医,同一个病用药一样吗?不同,是科学!相同,是害人! 这样的道理,是最初的也是最终的。即,事物有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偏执任何一面,都是脑子有问题。不理解,也是脑子有问题。
|
[721 楼] 景明本草
[泡菜]
21-4-29 10:57
今后中医的发展趋势很可能就是互联网医疗,目前很多数据中心已经开始尝试网络诊疗了,因为中医的诊病方式和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技术有很大的相似性,估计不久的将来,一般性疾病都不用跑诊所,通过大数据问诊中心就可以直接开药了。
|
[720 楼] CCNF
[老坛泡菜]
21-4-29 10:30
山区人 发表于 2021-4-29 08:23  婶也来指点江山了 西医也快不到哪里去,你那毛病还不是要吃西药到翘辫子 倪海厦的※※早就用电脑开方了,搜下“问止中医”就知道,不要孤陋寡闻。 倪海厦是什么主?
|
[719 楼] artist
[资深泡菜]
21-4-29 09:41
山区人 发表于 2021-4-29 08:28  还真是这样,我用运动手环测试过,入静的时候手环记录的是“深度睡眠”。 这个我有体会。中年那会儿,经常很忙,疲劳的时候,短时间入静/导引会比短时间睡眠效果好。当然,有条件还是要充分睡眠。
|
[718 楼] 景明本草
[泡菜]
21-4-29 09:38
bjtuloveyu 发表于 2021-4-29 09:29  讨论就讨论,又不是辩论,没人说中医就无敌了,又何必上来就非得把中医踩到脚底下摩擦才开心。中西医结合现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非到一个讨论中医帖子来莫名其妙的黑,图点什么? 无他,唯NC耳
|
[717 楼] artist
[资深泡菜]
21-4-29 09:37
shenshenshen 发表于 2021-4-29 06:34  药方医生不练功的。还医不自治。
中医早晚输给给电脑治疗。 跟人下围棋谁给电脑一样
没点洗衣长神的中医。是混不下去的。 西医知道多了。中意的慢功夫就看不上了。 中医现在占了养生这块阵地。这个阵地本来是练功的天下。现在是保健中药的天下 的确,你头疼,吃两片西药止痛药就不痛了。
|
[716 楼] bjtuloveyu
[泡菜]
21-4-29 09:29
讨论就讨论,又不是辩论,没人说中医就无敌了,又何必上来就非得把中医踩到脚底下摩擦才开心。中西医结合现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非到一个讨论中医帖子来莫名其妙的黑,图点什么?
|
[715 楼] 景明本草
[泡菜]
21-4-29 09:12
山区人 发表于 2021-4-28 17:58  目前主流的看法的确如此。 经方派的出现是近代的事,但方证对应思想出现的时间就比较早了。 唐代在孙思邈《千金翼方》说:“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其中“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意思就是方证对应。 清代柯琴提出“以方名证”意思也差不多,比日本吉益东洞的提出的方证相应要早。
另一方面,现代文献考证也发现了一些证据,认为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不是一个体系, 最早的记录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关于方技的记载, 其中有关医学的书籍被分为医经、经方两类, 书中记录医经七家就有《黄帝内、外经》;经方十一家里有后来被称之为经方之祖的《汤液经法》。 《汤液经法》现在已经失传,梁代陶弘景说自己见过《汤液经法》,并据此写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一卷, 这本书后来在敦煌藏经洞出土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敦煌藏经洞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认为伤寒论就是来源于《汤液经法》。
... 表面看是这样的,伤寒论和辅行决、汤液经同属一脉,但深层理论和内经理论并不相悖,人为去割裂二者那是形而下,见过太多经方家口中唯尊伤寒论,实际临床其实啥方都用,还是那句话,实战出真知,你不临床永远不知道中医的边界,那些死守经方的人其实碰壁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