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全幅微单平台+转接老镜头】MF俱乐部
4276 211
[183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42
※※100%裁切

球差仍存,锐度不错,可以用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9-13 17:42 编辑
[182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40
上图边角100%裁切,提亮(上)看锐度

反差可以,尼康的强项,锐度一般
[181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36
工地的制度牌,f/1.4 RAW直出无调整
[180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34
上图※※100%裁切

球差真够大的——看工地大门的文字
球差真够大的——尤其是遇到高反差的场景,亮部溢出明显
[179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31
全开光圈拍人文,焦点在远处

色彩和反差是很棒的
[178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28
上图※※100%裁切

“圣光”和紫边一起华丽丽的出现了
[177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27
焦外的二线性和球差都是明显的
[176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26
上图的100%※※裁切

比较肉,焦外也一般
[175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7:24
以下照片全部为全开f/1.4拍摄,机身索尼A9,RAW直出无调整,原汁原味

焦点在※※的红蜻蜓(下一张放100%)。(可以点击看大图)

尼康的色彩还是很忠实饱和的。

图中这样的场景看焦外似乎不错,其实不然。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9-13 17:25 编辑
[174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5:13
尼康AIS 35/1.4
[173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13 15:07
本期出场:尼康 AIs 35mm f/1.4

这个镜头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支135系统的35mm f/1.4镜头,设计思路发轫于尼康的黄金旁轴时代,中道停滞,后以单反版本正式发售于1971年。彼时蔡司应该还未为它的禄来135单反系统设计出QBM 35mm f/1.4。

做为世界上第一支f/1.4的超明亮35mm镜头,未采用彼时昂贵而稀缺的非球面镜片,也是情理之中。这也导致它全开光圈的球面像差偏大,对成像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当然,想想宾得胎死腹中的M 35/1.4计划——对当年各大光学厂的设计能力而言难度都太大,这也是可以原谅的,毕竟同时代的对手们还没胆量试水这个规格。

这个镜头的一大优点是体积——相比于后世硕大的35/1.4后辈们,尼康的这款35/1.4相当小巧(见下图)。可能这也是它球差偏大、边缘像质较差的原因。

先上镜头实体图:右为尼康AIS 35/1.4,左为Rollei 35/1.4 QBM——史上第二支35/1.4镜头,对比一下体积(禄来的前段不是遮光罩而是镜头实体的一部分)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9-13 15:18 编辑
[172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9-6 13:58
本期出场:五支老标头的对比测试,见链接: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36013&page=1&ordertype=1#pid85042991
[171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2:17
据说,安装罗敦斯得Heligon镜头的Retina主要销往欧洲,流向二手市场的比例不大。因此罗头的小c和大C价格都比施耐德头的相应机型贵出一截,网上有色友实测,罗头确实在锐度上更胜一筹。
以下内容由 假刃666 于 2021-9-2 16:58 补充
我这个罗敦司得50/2非 Retina IIIc IIIC之配套可换镜头,而是拆自Retina IIa,镜头前口有红“A”为证。
[170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2:02
有人会说——老镜头不好看。

想“好看”很简单,几秒钟的事:

[169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1:25
小结:作为一支制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镜头,迄今已经近七十岁的高龄了,体积小巧,造型漂亮,全金属全玻璃结构,对焦手感顺滑,成像整体比较平衡细腻,清晰度、球差矫正、色散矫正、焦外都堪称良好。这个素质放在当年属于很优秀了,现在使用仍然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整体氛围带有老镜头独有的味道。值得收藏把玩。
[168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1:15
f/2全开,中心毫不含糊,边角略柔
[167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1:07
与另一支f/1.4(比罗敦这支晚生20多年)的比较一下,罗敦这支明显胜出: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8-30 11:08 编辑
[166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1:06
下为100%
这个焦外相当不错了,色散也低,球差矫正良好
[165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1:02
球差矫正良好,不像有的大光圈镜头全开出现球差造成的虚光,玩家美化为所谓“圣光”,一哂

[164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0:57
这只红蜻蜓最近经常出现我的各种测试中
此镜成像细腻,全开偏柔和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8-30 10:58 编辑
[163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0:54
下为100%,一只跳跳鱼
[162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0:52
下为100%,看看一只陆蟹的细节
[161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0:48
下为100%,虽然未臻数毛之锐,但已然不错
[160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0:44
水井里的青蛙,坐井观天一辈子
下为上的100%裁切,f/2细节良好(点开看大图)

罗敦的反差略大于施耐德,与当年的印象一致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8-30 10:45 编辑
[159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0:40
机身A9,RAW格式直出不做任何调整,光圈仍是全开f/2

焦外二线性明显,略有旋转。整体氛围很不错。“玩老镜就是玩像差”,残留像差营造的这种味道是当代新标头们不具备的。
[158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30 10:34
本期出场:Rodenstock Heligon  50mm f/2 for kodak Retina II

这个镜头是柯达雷丁娜ii旁轴皮腔机的拆机改徕卡M口镜头。这样改制的镜头网上有一批,但大多数改得很丑。我手里这支则改得很漂亮,不仅加装的镜筒与原镜头浑然一体,而且拉丝和装饰皮环又增加了美感。这是我拿下它的主要原因。

罗敦司得的135镜头,我以前用过最著名的那支30mm f/2.8,当时拍的是胶片,印象不错。当年这支30mm f/2.8的价格不过一、两千元人民币,现在已经被炒到了五、六千元,感慨。

因为当年留下的好印象,所以最近又入了这支50mm f/2 Heligon,体验一下罗敦为柯达制造的镜头。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8-30 10:35 编辑
以下内容由 假刃666 于 2021-8-31 09:34 补充
据说,安装罗敦斯得Heligon镜头的Retina主要销往欧洲,流向二手市场的比例不大。因此罗头的小c和大C价格都比施耐德头的相应机型贵出一截,网上有色友实测,罗头确实在锐度上更胜一筹.
[157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25 10:35
本期出场:Konica AR 35-100mm f/2.8

it not a zoom, but a varifocal lens.

意思是——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设计于1968年)浮动对焦镜头(而不是威达那支35-85/2.8):每次变焦后需要重新对焦,因为设计时省略了补偿镜组(通常在变焦时保持聚焦恒定),使得工程师们获得了额外的自由度来校正其余三组。15个透镜中的5个使用了昂贵的高折射率玻璃(nD>1.8),包括最大的前透镜。。这样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个焦段的优秀像质。它问世后,将恒定f/2.8变焦头由voigtlander zoomar的36-82/2.8推进到35-100,并在此后很长时间里保持着世界第一,佳能尼康美能达宾得的35-70/2.8-3.5、奥林巴斯的35-80/2.8都比它晚数年乃至数十年。柯尼卡在日本相机史早期的光学实力可见一斑。

此镜体积巨大,滤镜口径达82mm,重1100克,构造质量非常好,除双环饰皮外都是金属制作,当年的价格非常昂贵,是柯尼卡AR 85mm/1.8的四倍!至今也是藏家热捧的镜头。唯一的缺点是双环上的橡胶饰皮可能老化脱离。我过手那支就因为这个问题被我出掉了,甚至没给它拍照留念。这里用的照片是借用上家的。

此镜最小对焦距离随焦距变化:f=100mm时为1m,f=50mm时为38cm,f=35mm时为27cm。具备一定的微距功能。

经我实测(照片找不到了):35mm端像质很好,即使全开光圈也不次于定焦镜头,但100mm全开光圈时偏弱。尽管如此,该镜头的性能要比Voigtl?nder 2.8/36-82和原始的Nikkor 3.5/43-86mm变焦要好得多。

如果是作为收藏,这个镜头很值得拥有,毕竟是曾经的世界第一。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8-25 10:44 编辑
[156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24 12:18
小结:

Klifitt 40/2.8 macro 1:2是一支经典时代的老镜头,优缺点都很突出。优点是:消色差优秀,焦外良好,锐度合格。缺点是:整体反差不够鲜锐,画面显得浑浊。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镀膜。老镜头大多无镀膜或单层镀膜,加上年代久远、累积磨损,结果导致镜头杂光灰雾较重,尤其是大光圈下逆光必死。以上缺点通过收缩光圈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玩老镜头就是玩像差。这是摄影器材圈的一句名言。我要再加上一句:玩老镜头玩的就是※※。只有通过玩老镜,才能深刻体会古早、现代、当代镜头设计的变迁史,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摄材发展的完整坐标系。只有建立了坐标系,才能知道一支支镜头它们从何而来、居于何位、往何处去。镜头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8-24 12:19 编辑
以下内容由 假刃666 于 2021-8-24 13:58 补充
镀膜变差,这一点在拍摄胶片时影响不大,毕竟是以银盐为底进行光化学反应。但在数码时代,由于感光芯片表面安置了滤镜和微滤镜,入射杂光的影响被放大,则对镜组透光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时老镜头的缺陷就突显出来了。
以下内容由 假刃666 于 2021-8-24 13:59 补充
微透镜
[155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24 11:39
最后,测试色差——紫边绿边。RAW原图无调整。下图为上图100%裁切。

这次这支老镜头显出了真功夫——全开f/2.8几无色差!胜过我测试过的数十支现代镜头。果然不愧是APO——复消色差设计。那个年代的镜头很少使用当时成本很高的专用低色散光学玻璃,使用色散系数普通的光学玻璃组合计算进行消色差设计是很考功夫的。此镜在这方面可以管窥光学老厂底蕴之一斑。 本帖最后由 假刃666 于 2021-8-24 11:40 编辑
[154 楼] 假刃666 [禁言中]
21-8-24 11:28
这张再看焦外,确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