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3:42
|
[840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3:39
|
[839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3:35
胶片扫描后的图片 一定要后期的 玩的也是这份感觉 扫的好 数码的是没的比的
|
[838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3:27
|
[837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2:50
后来 新之光的滚扫机坏了 就到一家台湾人开的图片社 电分 机器好像要一百万左右 效果还是不错的 看张原片
|
[836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2:41
看张第一代的滚筒扫描 上海新之光专业图片社 本人就是需要这种扫描的效果 15M 一张底片可是用了15分钟的时间啊 可惜这种机器现在没有了.....
|
[835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2:21
|
[834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22:10
继续一下 有些胶片和数码的图片 很难比出高低 也就是扫描的原因 现在拍负片的 如不扫描 传统的彩扩设备已经基本没有了 都是激光什么的 出的图片也已经不是数码真正的胶片图片了 如发帖 还是扫描的问题 拍反转片的原因 就是能扫描 再后期PS 出图扩印和打印都可以 但也一定要几十万-百万的机器 才能有胶片的魅力........ 就现在的数码 再高端的 层次和立体感也不能和灯箱下的反转片去比较的(可能也没有人会去比较 除非是真正不懂摄影的人 或拍照的人)所以扫描是关键 也是争论不休的起因 也是本人目前对玩胶片的纠结啊纠结......... 只有少玩 精玩 不随便玩 能过过瘾 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行!其实用好的器材 能拍出作品 那可没有人来关心这是用什么东东拍的 都是自我感觉和胶片的感情而已........ 看张易麦康扫描原片(扫描是直出 不加任何锐化和色彩修饰) 60%截片 已经糊了 就是前张的截图
|
[833 楼] xuliangshey
[资深泡菜]
12-5-25 19:32
发一点个人的观点 就叫玩吧 喜欢拍照 就叫“摄影”吧 海鸥时代一路到现在的全幅的CCD CMOS 胶片还是135(不卖钱 一般够用就行) 胶片的色彩空间和成像的层次 是真正的二维空间 数码是没法比的 根本不用口水和讨论滴!!!!! (负片-传统的专业扩印 加暗房技术处理 反转片-1 专业的幻灯机观看 2 专业的传统的翻拍加暗房技术处理出图) 这样的图片是数码能比的吗??? 现在有些从数码开始玩摄影的朋友可能连看都没有看到过 不要说玩了 这个东东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玩的起和会玩的 数码相机没出世前 只要花银子 专业的图片社完全可以让您享受到这份感觉 如不信 可以去找些80年代的摄影画报 和看看您自己家里照相馆为您拍的大片片 就能找到这种感觉啦.....   现在的高端数码机 什么5D3 D800 E M9 S2 645D........都在介绍....最后都在为超越胶片而努力啊 为什么现在为了胶片和数码争论不休呢 问题就出在扫描的纠结上 本人深有体会 一般的 就是上万的民用扫描仪 有色彩 分辨率 就是确少空间感 根本不能和牛机牛头拍的片片比 最多平手 胶片只有一个特点 就是立体感 数码的就是缺一点这个感觉..... 上海最好的奕乾 易麦康二代 虚拟滚扫 也不怎么的 图片放大的50% 就基本要不行了 电分的 现在价格是无法忍受了 20元起板.......也没有以前的好 也和你玩虚的 玩到现在本人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二全其美的选择了 还是双修 胶片基本看幻灯 把最好的片片 电分 100M以上 80%还是拍数码 一定要用全幅机 用莱头 基本有胶片的感觉 等下我一张一张发片来说明问题.....先看张胶片的 奕乾扫描 60M
|
[832 楼] 赶不上2路汽车了
[禁言中]
12-5-13 07:50
做到类似胶片的味道,只有富士DSRL 本帖最后由 赶不上2路汽车了 于 2012-5-13 07:50 编辑
|
[831 楼] nining88
[泡菜]
12-5-13 02:59
这坟挖的......... 成考古工作者了
|
[830 楼] 非常业余
[资深泡菜]
12-5-12 17:07
|
[829 楼] scly
[泡菜]
12-5-12 13:04
赶不上2路汽车了 发表于 2010-5-12 09:15  不同意第七条,好像是胶片在大光比下宽容度占优势吧 应该是数码比绝大多数胶片宽容度高
|
[828 楼] 广州小牛
[泡菜]
12-5-12 09:58
|
[827 楼] jhclb
[泡菜]
12-1-31 20:26
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比的,拍得再好也不能卖钱,拍得再烂别人也不会笑死。
我喜欢胶卷,就这一句,因为好玩。
几个号称玩“摄影”的朋友让我转数码,我暂时拒绝,我说,胶卷都没玩够呢。
|
[826 楼] veiz
[泡菜]
12-1-27 01:06
没有绝对的真实. 每个人的眼睛不一样, 辨色力, 视力等等多多少少存在个体差异. 眼睛不过是一台精密的图像采集器, 大脑是复杂的图像处理器. 人的眼和动物的眼差异更大, 动物看得到的色彩, 人不一定能看到. 动物晚上看得清的物体, 人可能什么都看不到. 另外, 光能在传播过程中会损失, 100% 还原真实, 就如同制造永动机一样, 违反物理规律, 不要说机器, 就是人眼, 鹰眼, 猫眼, 都不可能做到. 喜凯瑞 发表于 2004-9-11 11:11  引用: -------------------------------------------------------------------------------- 我不知道各位DX是怎么理解摄影的,也许我了解的只能叫照相,但是我觉得,照片除了美感,还有一种很重要的东西应该是真实感。感觉上数码的照片,通过PS 可以把很多不同的光线、场景变成一样,这种PS丧失了真实感,我不认同。不论怎么说,作为一项技术,胶片以及冲洗经过了上百年的演化,可以说在保持真实感方面是比较完善的,虽然也有不同的风格,但平衡点还是建立在真实还原上。淡有淡的美,浓有浓的美,本来清淡的场景,偏偏要按照某些DX的“指南”搞成高反差、高饱和,阴天晴天一个样,感觉偏离了摄影的本质,PS的本事也许会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跟摄影不是一个东西 -------------------------------------------------------------------------------- 赞同试试DX的意见,这位老兄可能通常是拍完后把胶卷交冲印店就等着拿照片了,,呵呵,,可知道店的里伙计和冲印设备中的电脑,正在帮你忙着在做“PS”功哩:))),,至于真实性问题——何为真实?是说眼睛所见即为真实吗?——遗憾的是,由于人类科技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迄今为止,任何照片出来的效果都还不可能100%还原到俺们眼睛所见的绝对真实 ... 本帖最后由 veiz 于 2012-1-27 01:28 编辑
|
[825 楼] 赶不上2路汽车了
[禁言中]
10-5-12 09:15
原文由 元素 在2004-09-10 23:43发表 用DSLR主要是它的适应性强。
1,可任意变换ISO,高感800效果也不错。 2,可任意闪光离机拍摄,不管闪灯怎么玩也没有迷茫感 3,差别色温拍摄,保证主体准确的色平衡。 4,翻拍方便,不管是反射稿还是透射稿。 5,接片拍摄还可以接到4*5机器上,潜力无穷。 6,方便连拍一下拍个百八十张也没有心疼的感觉。 7,数码在大光比下的宽容度优势(结合PS) 8,... 不同意第七条,好像是胶片在大光比下宽容度占优势吧
|
[824 楼] 康锐
[泡菜]
10-5-4 15:32
原文由 stevon 在2008-10-02 22:14发表 数码和胶片的对比效果不能仅仅从显示器上来进行。 在这里来比较效果就是对胶片的不公。一是因为显示器仅仅显示RGB三种颜色,第二是胶片转数码时有比较的损失。 比较公平的比较至少是照片间的比较! 完全对头!! 讨论胶片的人请出去到现实环境中比较。 在虚拟网络上讨论胶片与数码的区别?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数码天地,在这里上传相片讨论胶片比数码好本身就不公平。就象客场比赛一样,天时地利尽失了。
|
[823 楼] 想要云游四方
[资深泡菜]
10-3-8 01:23
原文由 PC老头子 在2007-11-05 11:11发表 数码or胶片07。我想07年还驻足此贴的一定数码机的朋友是受胶片触动了一下。老孙言“我老实交待:我之所以还在玩反转,主要是因为我对打幻灯看片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念念不能忘怀”——如果你不打算以很低的费用看1米以上的相片,个人建议就不要买个胶片机来双修了。 又回到了幻灯这个135反转片的专长...
|
[822 楼] 想要云游四方
[资深泡菜]
10-3-7 21:23
原文由 jfsun 在2004-09-14 14:26发表 其实对135胶片最看不上眼的不是数码派,而是胶片派  
|
[821 楼] 想要云游四方
[资深泡菜]
10-3-7 20:27
看这个帖子里屋脊各位资深早期论战真有意思
|
[820 楼] mengketufan
[泡菜]
10-3-7 14:54
|
[819 楼] 周广吉
[资深泡菜]
09-4-24 23:11
各人认为这些争论涉及到另一个更深奥的问题:摄影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理解了这个问题,很多争论就不是问题了。 我个人认为摄影的本质是: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手段,让照片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 对这句话解释一下: 1.“自己”即照片的作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这个词说明了摄影是主观的。所谓的客观记录也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同样一个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感受和方式绝对是不同的。但摄影里确实有一类照片是以记实为主,如果参加比赛,赛会也会强调不能过度的后期制作。但是何为“过度”并无一定严格的界定。刘宽新在他的书中《数码影相专业教程》也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的观点是,这类照片的后期制作以不移动像素为界限来判定是否算做做假。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人眼看到的世界和相机看到的本来就有天壤之别,17mm的超广角和300mm的长焦本来就是以和人类肉眼视角迥异的方式拓宽了人类的视野。所以在摄影中不存在所谓的“真实”,一切影像皆是幻像。摄影和诗歌,歌曲,舞蹈一样是人类表达自己对世界理解的一种方式一样。所以说到底,摄影是为了表达,表达你想表达的,而不是你看到的。 2.”一切手段“包括了前期和后期,前期和后期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后面半句话。所以说前期和后期同样重要,都只是完整摄影流程的一部分而已。强调原汁原味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亚当斯的分区曝光法,就是最好的解释。 3.“预想”。没有预想就没有摄影,没有预想就只是拍照而已。和第一点一样,摄影是为了表达,照片的作者是要运用一切视觉元素去强化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如果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那又何谈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段呢?
|
[818 楼] 寄生在城市角落
[泡菜]
08-12-27 18:39
原文由 xybobo 发表 看看是胶片还是数码之作? 数码的
|
[817 楼] wuzowj
[泡菜]
08-12-27 14:32
理论上,胶片比数码片好;实际应用,数码比胶片好, 胶片已经成了贵族的沙龙艺术,数码是大众的普及艺术,各有各的表演舞台. 拍胶片的不一定是大师,拍数码的不一定不是大师. 对拍数码表面不屑一顾的,恐怕是对PS技术畏之如虎. 对拍数码兴趣的,恐怕是PS的高手
|
[816 楼] wuzowj
[泡菜]
08-12-27 14:13
原文由 涨不停 发表 首先,比较胶片和数码的优劣,不能用风光片来看。用人像片试试看? 其次,不能在屏幕上看。放到24寸试试看? 我用84张长焦拍的数码照片接成一张,别说放到24寸,就是50寸也不在话下.接片时间45分钟,而且成本是零!如果你也说用同样数量的反转片接,那成本和扫描工程之浩大是难以想象的.反转片可以用幻灯机看,数码照片也可以在高清投影机看,2米宽的屏幕放全景,那才是震撼的!
|
[815 楼] stevon
[泡菜]
08-10-2 22:14
数码和胶片的对比效果不能仅仅从显示器上来进行。 在这里来比较效果就是对胶片的不公。一是因为显示器仅仅显示RGB三种颜色,第二是胶片转数码时有比较的损失。 比较公平的比较至少是照片间的比较!
|
[814 楼] allseasons
[资深泡菜]
08-7-24 00:22
好象把两个MM都画上很重的脸谱,然后让大家来评比谁的皮肤更红润,细腻,性感.这不是比较的方法.这样化妆的结果,不如原来的两个MM好看. 要比,就拿出原汁原味的大图来.
|
[813 楼] 幕墙
[资深泡菜]
08-7-23 23:23
还有一些建议的补充:
楼主拍的片子风景的较多,这类片子对层次过渡的要求不高。
还请楼主拍些反应层次过渡方面的片子,不如人像、单灯静物之类的。
|
[812 楼] 幕墙
[资深泡菜]
08-7-23 22:57
做了半天功课。 我的感觉是楼主的胶片中很少有几幅能称的上是好的胶片作品。其实个人认为同样的场景,胶片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会更好。怎奈有冲洗和扫描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会导致胶片结果的下降。 还有楼主选用的100VS胶片确实很不适合扫描,这样比较下来会有失公允。 最后有个建议,希望楼主拍些专业彩色负片和黑白片对比一下,还有场景多选些夜景。这样会更全面。
我的判断: 从颗粒上1~12都对了。但开始从喜好上判断错了几个。 1~4的两组区别实在是太小了,只能看颗粒了;3明显死光更少些,应该是富士反转;7、10偏蓝更像富士反转,10的山颜色更厚一些;12、13没什么特征方面的判断,只是猜如果是富士反转,暗部感光应该好于数码,看死光13少很多。 区别比较大的组片中8、9、11比较喜欢。其它区别不大的倒是不好评论。
13~16看不到颗粒了,13、14判断对了。开始15、16判断错了,但是后来看了一下暗部细节认为还是15是胶片更贴切些。 区别比较大的是15、16,天空部分喜欢15,云方面喜欢16。15的云的层次过渡个人感觉扫描和后期应该能做得更好。
17、18的我的判断没错,倒不是看颗粒。 因为感觉17的山颜色“沉”一些。 17我喜欢。
19、20认为19是胶片。 19红厚重一些。 19我喜欢。
21、22我没判没错。 但21怎么看都不像是好胶片,这样好像不公平。 22我喜欢。
以下是没公布结果的。
23、24中23反差更大,这好像符合正片的特征,但暗部死黑一片实在是不太讨好。这组我猜富士反转,我认为24是胶片。
剩下的组片中25、27、29、32更像胶片。 25暗部更沉,但死黑了不讨喜欢;但27是胶片的话怎么也不像好的胶片效果;29偏蓝的迹象更像富士反转的特征;32其实也是偏蓝的。
[幕墙 编辑于 2008-07-23 23:07]
[2008-07-23 23:11 补充如下]
因为保存图片时第一个没编号为1,有些序号写错了:
3明显死光更少些,应该是富士反转;——5明显死光更少些,应该是富士反转;
10的山颜色更厚一些——11的山颜色更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