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长帖连续,旷日持久)
27063 1080
[63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5:48
<熟悉的场景变了样2018.7.18摄>
[63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5:47
<熟悉的场景变了样2018.7.18摄>
[63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5:45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77)
四十五返宽甸第二天(2018.7.19)
早上不到7点就离开古楼子,奔向虎山。那些年常来虎山拍长城,近几年就没来过,回想上一次来虎山还是2009年,至今已有九年了。
在离长城老远的地方下车,溜达走向那熟悉的饭店。一切都是熟悉的,但却都变了样。
饭店早已不干了,现在就是“老板娘”的家在这里,这里是我此次送书行程的最后一站。虎山,是我这么多年宽甸之旅故事的焦点,我的本帖、我的书,我的宽甸之旅的写作就缘于2006年那次“十年一轮回”的邂逅,我和这里有着不解之缘!
老板娘今天正好在家,使我的这次送书之旅非常圆满,想见的人基本都见到了,事前没有联系,就像在等我一样。我看到我送她的两幅作品《月下虎山》《虎山之春》摆在原吧台里面显眼的位置,令我十分欣慰。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把这场景拍下来,过后想起来后悔不迭。
从虎山到丹东,到丹东日报社拜访了尹璐老师,20多年的老朋友,上次见面还是1997年。
午前登上丹大高铁,下午回到大连,这一次宽甸之旅结束。(577)
<熟悉的场景变了样2018.7.18摄
[62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55
<老知青李爱华2018.7.18摄>
[62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55
<李爱华的商店2018.7.18摄>
[62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54
<这里是太平湾水电站的人工湖2018.7.18车上抓拍>
[62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53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76)
我谢绝了唐玉丽的挽留,执意要今天赶到古楼子。古楼子这里原有三位老知青,季金兰于2013年病逝,她的一本书上次来宽甸已给了二儿子刘作鹏,今天来这里就是找李爱华和王玉英。
下班之前我赶到了古楼子,下车就在供销社那大楼前。我看到生产资料商店的牌匾换上了“爱华商店”,她必在无疑,想来有十年未见了。
遗憾王玉英没在店里,书由李爱华转交,临别时为她拍了一张。找到李爱华就完成了任务,达成了心愿。(576)
<长甸—古楼子沿着鸭绿江2018.7.18车上抓拍>
[62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22
<书上有一张这样造型的照片2018.7.18摄>
[62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21
<李翠兰、唐玉丽,扎根长甸五十年了2018.7.18摄>
[62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20
<二位老同学在翻看我赠的书2018.7.18摄>
[62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19
<宽甸—长甸的车上,满目青山,一片葱茏2018.7.18车上抓拍>
[62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18
<宽甸—长甸的车上,满目青山,一片葱茏2018.7.18车上抓拍>
[62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4:17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75)
拍了园址,我回到城里客运站,随即登车前往长甸。长甸原来住有3位老知青,现在张柏茹退休去了丹东女儿家,唐玉丽李翠兰二人还在。二十年前我踏破铁鞋寻找他们,拍摄他们,现在我的书出版了,我一定要再次找到他们,把书送到他们手中,他们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宽甸—长甸的车上,满目青山,一片葱茏2018.7.18车上抓拍>
[61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3:38
威武的松林2018.7.18摄
[61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3:33
<严整的松林2018.7.18摄>
[61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3:32
<漂亮的松林2018.7.18摄>
[61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3:31
<园址还有很大扩展空间2018.7.18摄>
[61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20 13:30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74)
第四十五次重返宽甸(2018.7.18—19)
四十五返宽甸第一天(2018.7.18)
宽甸黄椅山上的知青纪念园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操办,我想到应该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献给未来的回忆。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在开工之前,把园址的原始状态拍下来。开工在即,事不宜迟,说走就走一趟。
早上在大连北岗桥客运站上车,中午之前到了宽甸,下车就打的去了黄椅山园址,前后左右长焦广角好一顿拍。让我感觉最亲切的景色是那片林子,这些树的树龄50年,正是我们下乡至今的年头。这些树就像我们知青一样,立在那里,装点着宽甸的青山。(574)
<黄椅山公园里去往玄武湖的一条道,经过园址2018.7.18摄>
[614 楼] 街边茶客 [资深泡菜]
18-7-19 12:38
老谢辛苦了。又能听到你关于宽甸大山里的故事。
期待你们五十周年宽甸知青纪念园的落成。
这座纪念碑,也能看作是对青春的纪念,一座半个世纪理想的丰碑。
[61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3:53
<东港北站。修高铁前这里没有火车2018.6.28摄>
[61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3:51
<玉强送我到高铁站2018.6.28摄>
[61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3:50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73)
四十四返宽甸第三天(2018.6.28)
今天来到了东港,这里原是丹东市东沟县,现在是丹东市东港市。玉红的弟弟玉强在这里工作。
我的本帖、我的这本书、我与宽甸的全部故事,其中的焦点就是虎山,促使我拿起笔来写作的动力就是在虎山头那“十年一轮回”的不解之缘。玉强他们一家人都是这缘分的当事人,尽管时过境迁,他们早已离开虎山头,但我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书送给他们。
还和玉强小弟一起,拜访了他的岳母——1966年4月下乡到东沟县椅圈※※夏家大队的丹东知青——我们老三届的前辈。老人家不愿跟儿女去城里,就守着故土,第二故乡成了第一故乡。
下午,坐上丹大高铁回大连,这次半公半私的宽甸之旅结束了。
<玉强小弟手不释卷2018.6.28摄>
[61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3:17
在作鹏的帮助下,我又来到了宽甸第二高中,找到了当年我误入朝境时,江边上为我着急,为我叫喊的大学生小姑娘张玉红,并且还见到了她母亲——亲人般的大婶。玉红有21年未见。大婶也有10年未见,除了头发白没怎么变样。她们都是我必须赠书的人。
<见到了玉红和大婶2018.6.27摄>
[60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3:15
这项考察结束后,老知青们一行7人踏上归途。我开始了“私事”行动。
关主任的车把我送到宽甸城里的北关派出所,在这里,我见到了刘作鹏——老知青季金兰的二儿子,他现在是这里的副所长。
老同学季金兰于2013年去世,作鹏也有十年未见,但我们之间的情谊断不了。我的这本书,一定要送到他手中。
<与刘作鹏十年后见面2018.6.27摄>
[60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2:16
<看来这样的石材不合适2018.6.27摄>
[60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2:13
<整座山就是一块石头2018.6.27摄>
[60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2:13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72)
四十四返宽甸第二天(2018.6.27)
昨天晚上,老知青和宽甸方面的父母官谈的很好。今天,县里的关主任再次陪我们考察园址,确定了几项大事。接着又带领我们去一处石材矿区看石料。
我第一次看到,整座山就是一块石头,我们用的许多石材石料就是这样切割下来的。但用作我们纪念园的景观石不合适。
<关主任陪我们老知青再次来到园址考察,确定了几项大事2018.6.27摄>
[60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0:15
<宽甸县的领导表态,“我们不为经济效益,我们就为感情……”2018.6.26摄>
[60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0:14
<老知青们到山沟里看石料2018.6.26摄>
[60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8-7-8 10:12
<老知青代表与设计人员讨论2018.6.26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