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长帖连续,旷日持久)
27063
1080
[57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2 13:26
<早晨,江边的树2017.2.3>
![]() |
[57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2 13:25
<村子里各条路都有路灯2017.2.2>
![]() |
[57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2 13:24
<公路上看村子2017.2.2>
![]() |
[56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2 13:23
<冰封的鸭绿江2017.2.2>
![]() |
[56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2 13:22
<江边的曲线2017.2.2>
![]() |
[56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2 13:21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70)
第四十三次重返宽甸(2017年正月初五—初八) 这次重返宽甸是陪着影友小孙到录江看望老朋友赵大哥,也顺便拍点雪景。回想1997年第一次来录江至今已经二十年,我已是第十次来录江,这里已成了“快乐老家”。当天赶到录江已是晚上。 历数10次来录江: 1、1997国庆前夕,赶上大雾; 2、1999五一期间,与小孙同行; 3、2001春节后,与小孙拍雪景获大奖; 4、2006国庆期间,赶上“办事情”; 5、2010国庆期间,与影友老马上了神仙顶; 6、2011国庆期间,与老马等影友开车自驾游来此; 7、2012六月间,携老伴来此看油菜花; 8、2014国庆期间,组织老知青一行9人自驾游; 9、2016六月间,与小孙来此赶上雨季,我身体不适; 10、2017春节后,与小孙来此拍雪景。 第二天,第三天我们在录江行摄,收获无法与2001年那次相比。第四天赵大哥的女婿开车送我们到丹东,我们乘高铁中午就回到大连。(570) 发几张雪景片子。 <经典的砬子2017.2.2> ![]() |
[56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1 14:56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69)
第四十三次重返宽甸(2017年正月初五—初八) 第一天(2017.2.1正月初五)距离上次重返(42返)仅两个多月,我再次来到宽甸。 首先要办的一件事是吊唁一位朋友,他就是我上次到丹东首先拜访的赵旭光同志,丹东日报副刊部主任,大年三十突发心脏病离世,年仅46岁。他的离世那么突然,使亲人朋友悲痛欲绝,对我来说,就好像失去了依靠。 “我与旭光同志的交往始于2008年秋。彼时,我正为纪念下乡40周年忙得不可开交。旭光同志不知从哪得到我的电话号,打电话要采访我。我说你不用采访,到网上去浏览我的帖子就可知道全部。 “我是1968年下乡到宽甸的大连知青。从1991年开始,持续不断地背着相机重返第二故乡,寻访扎根的老知青,拍摄故乡的惊天巨变,并在1998年我们下乡30周年之际举办了《走遍宽甸》摄影展,此后仍不断地重返宽甸摄影创作。旭光同志为了40周年推出纪念特刊而找到我,确实是找对了人。而我让他上网去搜的,正是我从2006年起,在一个摄影网站的文字论坛上持续发表的长篇游记,讲述的就是这些年的《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 “旭光同志据此撰写了两篇长篇特写,并于11月14日的《丹东日报》大周末推出特别策划,整整六个版面的《青春激荡的岁月》,其中17幅照片选自我的帖子。我至今保存着这份报纸,是旭光同志寄来的。 “我们就这样结识了。我知道了他来自宽甸的大山里,每次通话那熟悉的宽甸乡音都使我感到十分亲切。 “2012年春节刚过,旭光同志来电话说,希望把网上我那个帖子出版成书,说这对于宽甸的外宣对于宽甸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他将争取宽甸方面的支持,让我把文字和照片加以整理精简。为此我忙乎了几个月,最后由于宽甸方面没有预算而告吹。 “2015年春,我们的联系已经升级为微信了。旭光同志旧事重提,说他已经和宽甸的县长谈好了,报社和宽甸准备联合出版我的那份稿子,‘依托这本书在大连做旅游促销,做新上山下乡概念,吸引知青后代的怀旧之旅……’并预定在丹大高铁开通之时面世推广。这之后,我日夜赶工按照要求重又整理一遍图文发给了旭光同志。那些日子,我们频繁联系,为出版这本书忙碌着、累并愉快着。为宽甸做事,是义不容辞的,我更感受到旭光同志的锲而不舍,为家乡发展出力的拳拳赤子之心。然而8月以后,他发来的信息渐少,事情似乎进展不利。 “2015年底,借丹大高铁开通的理由我又回宽甸,回程时联系他想见一面。那天正逢周日,旭光同志一个人在办公室等我,我们交往七年始得一见。话题当然离不开那本书,我知道了事情果然受阻,由于宽甸方面的人事变故而暂停。但是在旭光同志的电脑里,我看到了我拍摄撰写的图文已排成了书页,这是我生平的第一本书啊! “一年后的2016年11月,我背着新出版的我的第二本书来宽甸赠送友人,首先赠送的就是旭光同志,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他请我到报社附近的喜家德吃饺子。我的本意是用这第二本书来促进第一本书的运作。旭光同志说:书还是要出的,宽甸会认识到,‘知青’是一座宝库,你所做的这些事,更是宽甸独有的财富。我说,要做就希望在2017年内把它做出来,2018将是我们下乡50年!他听了似乎恍然大悟,‘啊!50周年!这是一个节点,是一个※※啊!事情已经进行到这样,没有理由前功尽弃!’虽然这本书已经两起两落,但我相信他,有他的努力,有他的坚持,一定能如期完成! “这一天是工作日,中午时间匆匆。我们简单吃了饭,旭光同志拿出手机,请服务员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在我们面前的桌上,就放着我赠的那本书。临分手时我说,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什么事情想做就要尽快去做,好像生命随时会‘戛然而止’!我说这话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人生无常,我已年近七十,虽然今天挺好,谁能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呢? “可是,‘戛然而止’却在他身上应验了。他匆匆地走了,带走了对家乡宽甸的眷恋,留下了我们唯一的合影。这本讲述宽甸故事的书,是他未做完的事情,现在落到我的肩上了。当初走遍宽甸的时候,当初在网上发帖的时候,从没想过会出书。是旭光同志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力量,我要接过他未竟的事业,下决心做好这本书,以告慰他的赤子之心。” 以上是我为赵旭光纪念文集写的作文。 ![]() |
[56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2-11 14:17
要持续发新帖了,才发现,上次的重返应该是“四十二次”,而非“四十一次”。是次数太多了,乱了,也是自己老糊涂了!
下面将发“第四十三次重返宽甸” |
[56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7-1-28 16:23
|
[563 楼] 街边茶客
[资深泡菜]
17-1-9 17:29
老谢你好:
从你的镜头里,我看到了东北乡下的真实质朴的生活场景,非常真实没有摆拍。 杀年猪的场景从头到尾,直到上桌举杯,生动朴实的东北人生活。 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让我想到了庞龙所唱的《我的家在东北》一段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哟! ...... |
[562 楼] 街边茶客
[资深泡菜]
17-1-9 16:33
.走过的时光就像一本书,每一步路途都写着感悟,来不及回顾细细阅读,下一章就催促我上路。
十年来,你带给我们许多的快乐和深思。你的专辑伴随着我们一天又一天。 你是知青的朋友,你是宽甸的义务宣传员。 因为你,而关注宽甸。 期待你下一个十年的辉煌。努力。 值此,2017年新春之际,祝你及家人健康快乐。 |
[56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31 21:50
不知不觉中,我这个长帖《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已经发上来十年了。
还记得,2006年12月26日,我发上第一贴“引”,那时还是在儿子的指教辅助之下。 十年后的今天,一切大变,恍若隔世。 感谢影友!感谢网友!感谢“色影无忌”! 感谢各位老知青!感谢宽甸乡亲友人!感谢一切关注、关心、支持这个帖子的朋友! 2018年将是我们下乡五十周年,2017,我会继续努力!敬请期待! |
[56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3 17:51
<“家”到了2016.11.24(手机拍摄)>
![]() |
[55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3 17:50
<大汤石五队到了2016.11.24(手机拍摄)>
![]() |
[55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3 17:49
<这里是四队青年点的位置2016.11.24(手机拍摄)>
![]() |
[55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3 17:48
<奔向大汤石五队2016.11.24(手机拍摄)>
![]() |
[55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3 17:46
<大汤石四队到了2016.11.24(手机拍摄)>
![]() |
[55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3 17:43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68)
大汤石三队这一景致拍完,甩开大步向沟里走去——大汤石五队,我的“老家”!和去年那次重返一样,心情是激动的。眼前出现熟悉的、亲切的视野,那高高的大顶子的双峰,似在向我召唤。 游子又归来了!仅拜访了老张二哥和老秦老婶并赠书,翌日就踏上归途。 早上在老婶家门口坐上班车,中午就在大连北站下火车进地铁——大连与宽甸现已如此之近!回想当年从青年点回趟家得走两天,真恍若隔世! 这就是第四十二次重返宽甸:三天、访五人、赠书六本。(568) <望见亲切熟悉的视野2016.11.24(手机拍摄)> 本帖最后由 行摄匆匆糟老头 于 2016-12-3 17:45 编辑 ![]() |
[55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9
<远眺下游一二队处似又有新的建设,可惜不能过去看了2016.11.24>
![]() |
[55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8
<南股河在大汤石四队转弯,奔向一二队。图中左侧有沙松处就是大汤石河汇入南股河处2016.11.24>
![]() |
[552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6
<光影不错2016.11.24>
![]() |
[551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5
<初冬的早晨,树挂晶莹,日头一晃就没了2016.11.24>
![]() |
[550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4
<河边一处景致吸引了我,这有长廊、路灯、大街的房舍据说是农户2016.11.24>
![]() |
[549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2
<故地重游,那石砬子分明就是当年扎猛子的跳台2016.11.24> 本帖最后由 行摄匆匆糟老头 于 2016-12-2 17:13 编辑
![]() |
[548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1
<故地重游,那石砬子分明就是当年扎猛子的跳台2016.11.24>
|
[547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10
<这是当年游泳的地方,从青年点到这里要走10多里路呢2016.11.24>
![]() |
[546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09
<“河那沿”冒烟的村落就是大汤石三队2016.11.24>
![]() |
[545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08
<河的两岸桥的上下都修建了这样堤坝2016.11.24>
![]() |
[544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2-2 17:07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67)
四十一次重返宽甸第二天(2016.11.24) 今早刘老师的女儿女婿外孙都要赶往夹皮沟镇上班上学,我搭乘他们的新车到了大汤石与白石两村交界的地方下来。 这里是大汤石3队的边界地带,此处的南股河称“老彭大漫子”。下乡的时候在这里游过泳,1991年那次重返也在这下过水,还留下照片了呢。昨天坐客车经过这里,见到了南股河上新建的一座桥,以及两岸新修的堤坝,感觉非常震撼,家乡又有了新变化!这变化一定就发生在今年,去年我来时这段路可是双脚走过的啊!当时就想着一定要找机会来拍摄,现在时机正好。 今早上日出时刻真够冷的,我穿上了全部,戴着抓绒手套拍照。家乡的变化令我欣慰,家乡的风景美不胜收,我在这里拍了3个小时,日头渐高了我才收了相机,专心向沟里走去。(567) <这座桥的规格很高2016.11.24> ![]() |
[543 楼] 行摄匆匆糟老头
[资深泡菜]
16-11-30 13:17
流银岁月——我的宽甸之旅(566)
在丹东与赵主任简短会晤,书的运作一切拜托。 第一时间赶到宽甸,赶上了下午开往小汤石沟里的班车,专程拜访刘玉田老师。我与刘老师相识于1991年夏,缘于为李文忠扫墓。此后20多年里,我多次拜访,我们是莫逆之交,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他爱读书,关注我的“事业”,此书出版了就一定要当面奉送。 刘老师的外孙为我们拍下了合影,这是我俩的第七次合影。 <与刘老师的第七次合影2016.1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