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着双反去旅行(阳朔,婺源,黔东南......)
21804 399
[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 16:12

图1

本帖最后由 摇头 于 2018-5-27 20:15 编辑

[40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9-12 17:20
老男瓜 发表于 2014-9-12 11:40
门前标语很特色,见证那个年代

应该是※※※的手书字迹吧??


老男瓜:是他老人家的语录,记得以前上课之前必须全班起立朗读

大树熊:谢谢鼓励,看来老兄对贵州情有独钟啊。
[400 楼] 老男瓜 [陈年泡菜]
14-9-12 11:40
摇头 发表于 2014-1-2 20:33
男子的住处是个带院子的老屋,门口八字朝外,看格局以前应该是大户人家,如今已破败不堪,只剩下男子一人。


门前标语很特色,见证那个年代

应该是※※※的手书字迹吧??
[399 楼] 大树熊 [陈年泡菜]
14-9-12 07:24
[39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6-27 23:54
沙蓝1 发表于 2014-6-27 13:05
.

一直惦记摇头兄贵州的片子  来了几回 都没找着  今天终于看到了 很是亲切

贵州由于地处云贵高原的大山之间 地势逶迤 交通不便  加上不少地方属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不平衡  外界影响相对少 使他们得以保持了民族的特点和淳朴的民风   特别在远离旅游区的边远村落更是如此

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们来说 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我们曾经十分珍惜而现在已渐行渐远的东西:如简单的生活  缓慢的节奏  朴实的物欲 真挚的悲喜 纯粹的情感 ... ...

而难得的是摇头兄以从容而淡泊的心态  关切而细腻的情感将这一切 为我们娓娓道来

另外  这组片子中  我更喜欢双反的片子 比较之下 显得经典 凝重  而用双反拍人文 确实是很不易的

还有 觉得双反片子似乎可再增少许曝光量 从而使片中的景物层次拉开 避免有些发闷的感觉 当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仅供摇头兄参考

末了 还望时常得到摇头兄的指教和意见

.


感谢沙蓝兄一直惦记着俺的贵州片子,此次黔东南行程安排幸得沙蓝兄的点拨,兄的“大山系列”不仅感动了论坛里众多摄友,也是促使俺贵州之行原因之一,更要感谢沙蓝兄这几天还抽空给予如此诚恳的点评和指导。

正如兄所言,如今“简单的生活  缓慢的节奏  朴实的物欲 真挚的悲喜 纯粹的情感”似乎已成了奢侈品,所以每次远行俺都怀着感恩和敬畏的心态,努力尝试回归人的原点和生活的本质,并用相机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只是一直觉得自己的片子偏冷缺乏情感,仅仅是作为一个外来旁观者在观察被拍摄对象。反观沙蓝兄的“大山系列”是一种完全彻底的融入,充满情怀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片子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记得曾经在论坛中与沙蓝兄探讨纪实摄影四阶段,时代公司1970年出版的Documentary Photography说到“第四阶段: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和揭示,成为纪实摄影的表现重点,摄影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世界的看法成为纪实摄影的关键。对于这类摄影家来说,表现心理感受的真实比简单记录社会真实或视觉真实更重要”,我想这也是沙蓝兄片子如此感人的原因之一。

如兄所言,俺的双反片子很多有欠曝的问题,在背景光线复杂或仓促的情况下俺都习惯用手持表测手背,看来至少要再加一挡曝光量。

希望看到沙蓝兄养精蓄锐之后更多的好片和背后的精彩故事。
[397 楼] 沙蓝1 [泡菜]
14-6-27 13:05

.

一直惦记摇头兄贵州的片子  来了几回 都没找着  今天终于看到了 很是亲切

贵州由于地处云贵高原的大山之间 地势逶迤 交通不便  加上不少地方属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不平衡  外界影响相对少 使他们得以保持了民族的特点和淳朴的民风   特别在远离旅游区的边远村落更是如此

对于久居大城市的人们来说 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我们曾经十分珍惜而现在已渐行渐远的东西:如简单的生活  缓慢的节奏  朴实的物欲 真挚的悲喜 纯粹的情感 ... ...

而难得的是摇头兄以从容而淡泊的心态  关切而细腻的情感将这一切 为我们娓娓道来

另外  这组片子中  我更喜欢双反的片子 比较之下 显得经典 凝重  而用双反拍人文 确实是很不易的

还有 觉得双反片子似乎可再增少许曝光量 从而使片中的景物层次拉开 避免有些发闷的感觉 当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仅供摇头兄参考

末了 还望时常得到摇头兄的指教和意见

.
[396 楼] 凡夫俗蚊 [泡菜]
14-3-28 02:01
谢谢楼主,因为觉得没什么好山水可看,打算取消7月去贵州的行程的;看了您的片子后 觉得苗寨还是值得去体验一下的
[395 楼] 每文 [泡菜]
14-3-27 22:53
看完了,赞!
[39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5 19:47
wacqdx 发表于 2014-1-5 02:02
看完了,赞!


谢谢鼓励!
[393 楼] wacqdx [泡菜]
14-1-5 02:02
看完了,赞!
[39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5 01:07
黑木桥 发表于 2014-1-4 21:28
花了半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摇头兄的这个帖子,被照片中的平淡朴实之情感染,正是这种平淡与朴实造就了醇厚的味道。特别是婺源的片子,我去过婺源六、七次,以前只把镜头对准田野、村头的风景,很少像摇头兄这样把镜头对准村落中的人物与活动,要向摇头兄学习。
我也有三台双反,禄莱的2.8E Planar,法国的ROYFLEX,还有一台换了天塞头的海鸥4B,正准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把哈苏/林哈夫暂时放一放,体验一把双反的拍片方式,却巧遇了摇头兄的这个帖子,正是学习的好材料。


木桥兄:实在是过奖了,更没想到木桥兄花了一下午看俺的帖子,俺迷上双反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喜欢双反不带侵略性的记录方式,能让被摄者不那么紧张,也方便靠得更近,对于方画幅的构图俺还在摸索中,有些方面一直不得要领,总觉得片子缺乏张力和活力,也请木桥兄多指教。
[39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5 00:37
的确靓 发表于 2014-1-3 22:10
不错。蛮有味道。


谢谢鼓励!
[390 楼] 黑木桥 [陈年泡菜]
14-1-4 21:28
摇头 发表于 2012-12-24 17:26
谢谢,俺只有三台都是买的二手货,一台禄莱的3.5E Planar,一台2.8F Xenotar,还有一台海鸥4A

花了半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摇头兄的这个帖子,被照片中的平淡朴实之情感染,正是这种平淡与朴实造就了醇厚的味道。特别是婺源的片子,我去过婺源六、七次,以前只把镜头对准田野、村头的风景,很少像摇头兄这样把镜头对准村落中的人物与活动,要向摇头兄学习。
我也有三台双反,禄莱的2.8E Planar,法国的ROYFLEX,还有一台换了天塞头的海鸥4B,正准备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把哈苏/林哈夫暂时放一放,体验一把双反的拍片方式,却巧遇了摇头兄的这个帖子,正是学习的好材料。
[389 楼] 的确靓 [泡菜]
14-1-3 22:10
不错。蛮有味道。
[38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46
暮色下,亲戚们抚慰着家属,村民们吃着晚饭,游客们依旧闲逛,孩子们照样嬉戏,西江有着自己的节奏。

第三天从西江转道贵阳回到上海,也结束了此次黔东南之行。

黔东南的片子就此结尾。
[38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41
客人们的晚饭委托给隔壁饭店照料,所以饭店这几天都不接待游客。
[38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39
freewsh 发表于 2014-1-3 20:34
很好.看不懂无忌的精华都是怎么给出来的


谢谢鼓励。

街上有一户男主人刚过世,来了很多亲戚正在办白事。
[385 楼] freewsh [泡菜]
14-1-3 20:34
很好.看不懂无忌的精华都是怎么给出来的
[38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33
来到山下天色已暗,街上依旧游人如织。
[38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32
西江的旅游设施很完善,寨子里铺着整齐的砖石路,坡道沿路都有保护栏杆,栏杆是用水泥制成的仿木栏杆,虽然看着别扭倒也不影响村民凉晒被子。
[38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29
老人就住在旁边的旧屋,门口放着一口棺材看上去还很新,上面裹着塑料布和树皮,黔东南少数民族仍沿袭土葬的习俗,老人担心以后好木料会越来越少,提前为自己准备好了后事。
[38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27
老人从山下回来,由于腿脚不灵便挪动很慢,跟着老人来到一块空地,不知是谁家的宅基地,屋子刚拆完地上堆放着拆下来的老木料,还有新木料。
[380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26
山上的游客不多倒也清静,坡道上堆着不少木料,新建的客栈已开始向山上蔓延。
[37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24
在山上盖屋修房要付出比平地多几倍的劳力,盖屋的材料都要马托人扛运到上面,老人家花了一上午把山下的砖块挑到了自家门前。
[37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23
又一次看到驮着砂石走在坡道上的马,驮马已成了我对黔东南的记忆符号,就像婺源村里游走的狐狗。
[37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22
上了台阶就是鼓藏头的家,活路头的家也离这不远,世袭苗寨头人的居所现已成为观光的景点。
[37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21
快到山顶时,看到房基前面立着一根枯枝上面长满了菌菇,路标显示到了鼓藏头的家,忽然想起老杨的话:以前西江的富人都住山顶,而现在住山顶的都成了穷人,而山脚下的都成了富人。
[37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19
在山上走了一遍才知道西江不止一个村,西江也不仅仅是商业化。
[37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17
晨光透过薄雾洒在老人家的身上,柔和的光线和斑驳的投影让我看到不一样的西江。
[37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4-1-3 20:16
与山下的喧闹相比,这根废弃的水槽更能引起我对西江过去的遐想,水槽里的青苔告诉我西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