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头 (译文)
205636 1291
[335 楼] focomat [资深泡菜]
11-2-1 18:22
施老的文章很精彩,相信会有一批人被毒倒,我只是其一.不久前刚在施老那里败回一支fuji EX135/5.6放大镜头,确实是爱不释手.
[334 楼] HCB [泡菜]
11-2-1 16:06
好文,现在才看到。顶一下!
[333 楼] kenyang214 [泡菜]
11-1-3 17:59
mark
[332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1-1-1 09:52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31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0-12-27 06:27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30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0-12-27 00:03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29 楼] abl5111 [泡菜]
10-12-24 16:52
说一下FujinonEX系列的放大镜头。
FujinonEX是四大系列的放大镜头之一,它只有五支,分别是50mm2。8,75mm4。5,90mm5。6,105mm5。6,135mm5。6,比Rodenstock,Schneider,Nikon三大品牌少得多,这五支镜头我都用过,给人的感觉品质非常优秀,富士公司也没有给镜头定什么级别,但是从专业的高级别的要求是很满足的,这对于又生产大跨度的各种专业照相机,35mm到617之间所有系列的摄影镜头以及大幅技术相机镜头,还要生产高品质的各种黑白彩色正负专业胶片和相纸,优异的冲洗药品,明室冲印系统,专业的放大机,这样的一个世界唯一全方位的专业摄影企业,是令人敬佩的。
五支镜头在外型上几乎完全一样,都有一个长长的荧光光圈数字窗口,在黑暗中非常醒目,外形设计简朴,比不上德国镜头,尤其Scheider那种非常独有的别人根本想不到的古典的欧陆风格外型和操作设计,看到这种简单的外型你也许会怀疑它的光学品质,尽管这是多余的,其实好多的富士相机外形设计都不够漂亮,而镜头水平是很高的。
FujinonEX的镀膜工艺和它生产的很多摄影镜头一样,镀膜反射的色彩比较清淡,但是反射很轻微,这样的水平是令人佩服的,拿135mm镜头和Rodagon150mm相比,光反射都很轻微,没有差别,但是Rodagon看上去的镀膜色彩丰富些。50mm的镜头和Rodagon相比,虽然都是6片4组结构,但是设计是不一样的,EX的前镜片相当大,这和ELnikkor的50mm镜头是一样的,而Rodagon则前镜片很小,显得不够大气,75mm由于只有4。5的口径,镜头显得比较小,但是和尼康的那支4片3组的75mm镜头相比,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从90mm开始,镜头从全开光圈下就可以看到光圈的叶片已不能完全缩回去的现象,其实这种设计是非常好的,一支f5。6的镜头全开光圈的玻璃直径有可能是f4,当不能缩回的光圈叶片就直接拦掉了边缘的不良光线,使得实际的全光圈f5。6就有一个光学品质较好的平台,使得最佳光圈向收小两级靠拢,从而争取到宝贵的光线。
EX135mm镜头是一支品质很好的镜头,也是四个品牌中体积同规格中最大最重的一支,有310克,只要收小一级半光圈,像场的光线就已非常均匀,畸变系数只有0。11,用53*0。75mm接口,这需要用家自己加工在不同的放大机上。
五支镜头的畸变最小的是90mm和105mm镜头,只有0。06和0。05,在使用中这五支镜头的分辨率都很高,相对来说,105和135mm镜头给我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它们和别家的APO镜头也没有什么差别,当然,我觉得50mm镜头要好于Rodagon同规格镜头。
[328 楼] 发动机a [泡菜]
10-12-24 11:29
好文章,收藏
[327 楼] 再次犯错 [泡菜]
10-12-21 16:25
谢谢楼主  又长知识了。。
[326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0-12-14 16:15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25 楼] abl5111 [泡菜]
10-12-14 15:59
由于分析仪对于主题色彩失效的底片也非常准确地把集成灰后多余的色彩用数据反映出来,因此用这个数据是偏色非常厉害的,是不能用的,怎么办?毫无疑问,放大数据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早在1990年1月我就在人民摄影上,就集成灰原理和彩色放大数据管理发表我的看法,我们知道,在恒定的太阳光下,主题不论是三色平均的集成灰还是主题是大面积的单色调,都是用一个白光平衡数据就可以正确还原,就是轻微的阴天和睛天数据也只是5-10单位的偏差,这时我们根本不需要分析仪,我们需要的是将睛天,阴天,薄云遮日,人造光的平衡数据都做一个表,只需按表选择就可以了,对于不是自己拍摄的工作底片多问拍摄者现场光源情况,自己也要提高对底片上色罩色彩的敏感性,最好能练就只看尺板的色罩色彩通过调节m和y的数据找到平衡数据,这对于严重偏色或复杂光线下拍摄的底片非常有效,只是这种功夫需要你大量地放大照片才能具有。
这台测色光非常精确的分析仪随着传统暗房的退出,几乎已被人们淡望,我也只是用来测定各种暗房的光学器材,用在这方面是非常有效的,这台机器的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记忆片的调节范围用在点测光时显得太小了,因此对于D钮的应用尽可能用AV形式,尤其是主题密度失效的底片就需要锻炼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杆状细胞变得非常敏感,提炼出AV形式出来的数据和正确数据的差别,或直接用眼睛来分析。
有关这台仪器的使用就介绍到此,仅供参考,只有频繁使用才能用的数据精确。
[324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0-12-12 20:20
原文由 abl5111 在2010-12-05 16:07发表
记忆片上的DCMY这四个钮实际上是分别的四组电阻,调节它只直影响到仪表的指针的摆动,因此,如果在输入标准底片时,调节仪表上灵敏度旋钮不能使指针回0时,那么就必须调节记忆片上的相对的钮了,一般说来,把记忆片上的四个钮的电阻量调节在居中为好,这样进退有余。对于相纸频道的设定那时候我大概用二三种,我认为色彩质量 ......

俺等着老师继续讲啊。
[323 楼] abl5111 [泡菜]
10-12-5 16:07
记忆片上的DCMY这四个钮实际上是分别的四组电阻,调节它只直影响到仪表的指针的摆动,因此,如果在输入标准底片时,调节仪表上灵敏度旋钮不能使指针回0时,那么就必须调节记忆片上的相对的钮了,一般说来,把记忆片上的四个钮的电阻量调节在居中为好,这样进退有余。对于相纸频道的设定那时候我大概用二三种,我认为色彩质量最好的是柯达,富士的冷调相当好,这两种纸的白光数据是不一样的,如果你频繁地交替使用这两种纸的话,不可能不断地修改输入的数据,因此,当换另一种纸时,你也要将标准片插入放大机光路中,手工洗一张颜色正常的照片,这时候数据有可能会是y50m45f8t3。5秒,这时候,你原来的放大冲洗的标准片我们假设是柯达纸,数据是y60m50f8t4秒,那么你要把探头上的柯达纸的记忆片拔下,换上另一个空白数据的记忆片,这时候,先在仪表表用灵敏度旋钮将C归0,然后直接在记忆片上调y和m使指针回0,最后调D,使指针指向3。5秒处,这样,这两种相纸的白平衡和曝光数据就分别输入了这两块记忆片中了。到这里,也许有人问,选用什么胶卷做成标准片有没有要求?回答是随便,因为道理很简单,分析仪不管你用什么胶卷,它总会以此底片分析别的牌子的底片,找出这二者在色光上的数据差异,达到色彩平衡,而相纸就不同了,固有的数据差异无法进行光分析的,只有花成本做在记忆片了。
那么,分析仪如何进行日常的工作的?将一张工作底片放入光路,对焦,构图,收小到工作光圈,放入探头,移上混光片,用AV形式,在仪表上调整长短曝光的L或H模式,开启分析仪,这时候,第一要做的是用仪表上的灵敏度钮调探头上的C回0,每分析一张底片都必须做的,这是分析工作的基础,然后用灵敏度钮将M和y归0,再最后调速度D,你只要将探头上的D字对准白箭头,瞬间新的曝光时间就在指针处显示出来了,可能你觉得一次不行也可以多分析一次,如果两次都完全一样那么就是准确的了,再试一次条,调整一下微量差别后就可以洗成品了。
分析仪实际上是以集成灰原理来分析色彩的,当你输入一张你认为标准的底片后,它就非常忠实地以你的底片上三原色的比例来对比工作底片,将工作底片的多余色光的差异数据精确地告诉你。一般说来,对如早晚日光,薄云遮日,阴天,重阴天,过期片的色罩变化,不复杂的人工光,它都能准确测出差异,但是前提是,工作底片的三原色分布要和标准片一致,只有这样,它才能剥离附在工作底片上那层多余的无用色彩。
那么由于分析仪是一台没有人性思维的定量分析仪器,对于大面积单一颜色如红色的汽车,大面积兰天背景风光片,早晚霞的人们喜爱的暖调,不同种族,不同性别,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肤色体现,分析仪是无法做到的,这一点,下一节再和你讨论。
[322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0-12-5 10:38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21 楼] abl5111 [泡菜]
10-12-5 10:08
那我就继续讲,首先讲一下标准片的输入。
先拍一张正常日光下的三原色比较均衡的风景或人像照片,35mm和中幅都可以,为什么要求三色都比较均衡的照片呢?主要考虑到大众中这类照片比较多,而主题密度和色彩失效的专业照片比较少。
把这张冲洗好的照片放大,手工校色,假设平衡数据为y60m50,光圈f8速度t4秒,尺寸中等可以了,大概12寸,底片在放大机中不要撤出,所有的数据不要动。
移上在放大镜头下面的乳白色的高效混光片,这混光片的目的就是将标准片的三原色充分混合而给分析仪采用,以便和工作底片比对校正。把分析仪的探头放在画面的※※,把探头上的测光模式放在大受光孔的AV模式,把仪表上的长短曝光模式的L和H选择在H处,注意这两个模式在使用中要根据放大照片的大小而变的,上帖中讲到如选错会造成猛烈表针打表,损伤仪表,这就需要暗房使用者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判断力,这来自于多实践。
这时候才可以启动仪器开关,打开放大机光源进行输入数据,注意一定禁止全光圈照射已启动的分析仪,以免管子受伤。
把探头的转盘上的DCMY转向C对准白箭头,再转动仪表上那个大的灵敏度旋钮,使表针回到0处,完成后再将M对准箭头,也使它归0,再同样的方法校Y也使其归0,这样的程序需要三次左右才能使输入的数据稳定下来。
下面输入曝光数据,把探头上D对准箭头,这时候是转动在探头卡在前部的同样记有DCMY的记忆片上的D钮,使之表针指在短曝光的H组的4秒处,也要三次左右的调校才能稳定。
至此,你的标准片的所有数据已经完全输入了,需要强调的是,在日常的使用中要经常性地做这项工作,而且还要不断地改变标准片,以适应最多的工作片,另外,记忆片实际上每块都是一种彩色相纸的白光平衡数据,因为每个厂家的彩色相纸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只此要多备几块,以备换用,我最多时有五块。
下一次讲分析仪的在工作底片上的分析使用。
[320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0-12-4 17:13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19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0-12-4 17:11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18 楼] abl5111 [泡菜]
10-12-4 17:08
这台分析仪在使用上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光电倍增管见到强光,如,禁止白光下开启分析仪,禁止全光圈下将探头放在画面※※,工作的程序是,工作底片调好焦点,构好图,队缩到工作光圈后,关闭。
开启分析仪之前,先将仪表上的曝光模式根据所放大的照片大小选择长曝光L或短曝光H,然后推上在放大镜头下面装置的原配的乳白式混光片,将探头放在画面※※,此时开启仪表上的开关,把探头上的测光点放在AV模式,再开启放大机,这样才是安全的。
见过不少的人因不慎造成光电倍增管见了强光,虽然有保护装置瞬间切断了电源,但是这是不完善的,光电倍增管很受伤,好半天才恢复过来,有的不慎将管子烧毁,主要是光电放大的级数很大。
另外,长短曝光的模式选错也会造成仪表指针猛烈打表,这也是要注意的。
[317 楼] abl5111 [泡菜]
10-12-4 16:37
你好,关于幸福450的二型分析仪我买回机器时也没有说明书的,使用方面它主要是一台比较精密的色彩分析仪器,在黑白方面比较简单,只需要输入一张标准底片即可,找个时间发个帖,不知道有没有放彩色负片?
[316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0-12-3 22:12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315 楼] 天天不发言 [泡菜]
10-12-3 18:24
施老的文章读着过瘾.顶.
施耐得40/2.8 apo 买过一只,不了解出身,现在懂了,400元买得随放大机一起又出了,用过几次.
和徕卡的那只40/2.8好象没什么区别,可能是都用的少没什么感觉.
从罗德刚50/2.8转换到徕卡50 focomat 2那只镜头时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
暗房不会死去,但在慢慢变老,偶尔还升降一下机器,活动活动筋骨,可是有两年没放片子了.
[314 楼] abl5111 [泡菜]
10-12-1 22:45
说一下施耐德APO40mmf2。8HM放大镜头。
创立于1913年的施耐德公司拥有7大系列33支不同种类的放大镜头。这里介绍的APO Componon HM 40mmf2。8是APO系列四支的其中之一,也是四大厂家的在这个焦距段中唯一的大口径镜头,HM是英语High Modulation的缩写,是高度校正的含义。
广角大口径镜头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困难性,因为放大镜头在光学品质上要比摄影镜头要求更高,尤其是广角放大镜头要高度校正边缘视场的光衰退,场曲,畸变和提高像场分辨率的均衡性。几乎相当多的暗房师都被40mmf4的广角放大镜头在台式决大机上昏暗的投影苦恼过,虽然新型的彩色相纸提高了曝光速度,但是对焦仍是困难,小口径的广角放大镜头只是单单解决了放大高度问题,因为用50mm镜头f4光圈放大24英寸照片在底片至相纸122cm的高度时,和用40mm镜头f4光圈时底片至相纸98cm的高度时,这二者的投影亮度是一样的,并不会因高度降低而曝光量会减少,只是操作上方便了。由此可见,只有在镜头上加大一级最大口径,才能达到既降低了高度,又提高了亮度的便利性操作性能,因此,施耐德设计并生产了这支大口径广角放大镜头意思重大,来得及时。
在光学结构上,这支镜头采用了6片4组对称高斯结构,前后镜片凸度较大,就镀膜水准而言,已属一流水准,但是要稍逊色于罗敦司德的APO50mmf2。8,两支镜头放在一起,全逆光条件下,40mm镜头仍看得出轻微人影反射。装在放大机上,从下往上看,看到镜片上反射出来的底片影像要比罗敦司德镜头稍微明显些,在光圈调节上,半级递进的调节手感较硬,施耐德放大镜头的预选光圈调节的最大特点在于拨杆的应用,只需把拨杆向反时针方向拨动,便由全光圈自动收缩到了工作光圈,而反方向拨动则又从工作光圈打开至最大口径的调焦光圈,拨杆位置居中时,是半级定位的有级光圈,而把拨杆反时针拨到底,则又是无级调节光圈形式,设计是非常妙不可言,只是光圈调节的方向和罗敦司德,尼康和富士侬的专业镜头相反,使用者初始会不习惯,与上述的三大名牌混用时,会经常方向搞错,使用者应尽量注意。
仔细观察镜头,看到做工相当精良,尤其是机械加工精度上更体现施耐德的传统风格:牢固,细致,精美。为了校正每支镜头不同的镜组的细微差别,在镜组之间加了薄如纸翼的铜圈,以此更精细地校正像差,只是感到不足之处是镜头的铭牌和技术符号都是采用了印刷书写,这支高级的放大镜头的使用寿命不会短,等到有一天,这些临近光圈调节环处的字迹都磨掉了,这支没有姓名的镜头就显得可笑,还有镜头在外环和一些镜片的压圈,拨杆都采用了塑料制品,使重量大大减轻,但对喜欢金属镜身的人来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因为早期的施耐德放大镜头那种小巧玲珑,精美细致尤如工艺品般感觉的做工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在光学方面。用幸福牌二型密度分析仪SP形式,在幸福450放大机上用6*9混光箱测量f5。6时无底片状态下的光衰退情况,取上下左右边缘视场和中心共5个点的数据,中心和边缘视场4个点的曝光值之差即是边缘视场的光衰退的程度。经反复测量,在放大率为直线1:21时,像场半径40mm处的曝光量不足只有中心视场的百分之五十,与罗敦司德WA40mm在f8时的数值基本一致。对于一支大口径的广角镜头来说,如此低的光衰退是笔者意想不到的,校正边缘视场像差和提高边缘视场亮度是光学设计上很难解决的矛盾,而大多数光学设计专家还是偏重于解决边缘视场的像差问题,因此拦掉了边缘一些不良成像后,光衰退是无法避免的了。而边缘视场光衰退最小的仍要数赫赫有名的罗敦司德APO Rodagon N50mmf2。8,在相同的条件下,中心和边缘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光亮之差,当然,50mm的焦距也长一些。从大量的MTF测试图和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光衰退的改善一般只在最大口径收小二级至二级半光圈左右时,少数镜头在三级,再缩小光圈想进一步改善是无济于事的,只能改善曝光量,这支新镜也是如此,边缘视场的光衰退在25倍放大时比较明显,遇见单色底和均匀背景密度的工作底片,边缘仍需加光。
在畸变校正方面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用直尺难以检测出畸变的影响,场曲也相当微弱,这些高校正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一支35mm高级放大镜头的顶级素质,在色差校正方面也令人满意,测试底片的黑白格子在高倍放大下没有丝毫错位,可以看到不论轴上还是垂轴的平面校正都是很好的,有着比较整齐划一的清晰度。
在分辨率方面,使用爱克发ZBY212-84放大镜头测试片,光圈f5。6,以1:21,1:25,1:33{20*30,24*36,30*40英寸}来放大冲洗检测,看镜头的锐利度水平。发现图像尺寸在20*30英寸时,镜头的分辨率相当好,每毫米56线以下的线条的清晰度和反差很好,边缘和中心基本一致。在24*36英寸,这支镜头的测试图的反差要稍稍低于APO Rodagon50mm头,但是清晰度仍然不错,艺术作品和大多数商业照片的制作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在30*40英寸时,可以看到线条不够尖锐,整体视觉清晰度受到影响,反差仍嫌不足,与尖端镜头相比,有差距存在。由此可见,冠以APO称号的镜头也不能千篇一律来作高倍放大使用,放大镜头必须要有专业分工,为此,有的厂家在制定50mmAPO放大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时,一般不会超过20倍,这支新镜是符合这样的光学标准的,以笔者观点,这支40mm镜头的最大倍率应该以25倍为界,再大尺寸的高清晰度要求可以由高倍镜头来完成。
这支镜头给笔者印象较深的还有光圈f值定位的精确性,这不仅仅是表现在本身光圈f值倍数递增和递减的准确性,而当您用另一支其他厂家的名牌放大镜头以某级光圈放大后,再用这支镜头的相同光圈,倍率以相同的速度来放大,冲洗出来的密度差距很微小,高水准的精密机械加工使得f值漂移和f值误差都非常微小,这样的重要意义在于:当您要在不同的时间重复放大同一张照片时,不必过份试条,只要一次就可以了。
在使用特性上,这支镜头解决了台式中型放大机在36英寸照片制作上,避免了调头的困难,而最关键的是,f2。8的大口径实现了既降低了高度,又提高了对焦亮度的便利性操作性能,由于新型的彩色放大纸提高了曝光速度,一张标准的工作底片,放大到24寸,在f5。6时,因需要10秒左右即可达到照片的密度要求,短曝光有效地保证了照片的影调力度的质量。
这是我在1998年1月6日在中国摄影报器材版的文章,当时这支镜头花了3800元,当时刚出不久,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有少量删减。
[313 楼] 阿斗II [禁言中]
10-12-1 14:06
135确实可以放大到 60寸以上之类的。

有人说放大颗粒就出来了。散了之类的。其实说对了一半。除了观看距离其实还有一个因数,放大头的分辨力如果够强的话,就算在画面近处你也不会腻烦,因为银盐的显微细节不会让你有重复刻板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拍摄焦点和放大焦点无关。
[312 楼] abl5111 [泡菜]
10-12-1 13:53
你好,我是老施,谢谢你中毒,不知你当年买的是哪一支G头,还有一支105也是非常棒的,我估计黑白暗房很快要盛行,这些极品头很快会发挥作用的。
[311 楼] 男人的内酷 [陈年泡菜]
10-11-30 19:49
abl相信就是施老师,俺的G头就是当年看了你的文章毫不犹豫拿下的。
现在没什么用也留着,准备买个NEX来转接。
[310 楼] abl5111 [泡菜]
10-11-20 00:21
不好意思,第一句话有误,应为“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Rodagon G50mm2。8,更正。
[309 楼] abl5111 [泡菜]
10-11-20 00:15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Rodagon APO50mm2。8,这里介绍一下这支镜头的MTF曲线图。
放大镜头的MTF曲线图一般有全光圈和收小两级光圈的各一张图,每张图都配有每毫米5线,10线,20线,40线四组曲线,每组又分有径线方向的弧矢和切线方向的子午线,这四组曲线分别代表一幅图像中的大中小和细微的四个层次,图的竖座标是影像的反差百分比系数,横座标是底片尺寸的像场半径,MTF曲线图对镜头的评判是十分科学的,它是在条件非常精确的实验室里测试得出的,它避免了人们评语的主观性。
这支G头的全光圈的品质就很好了,在25倍时,40mm线中心的反差在百分之五十五,并且子午和弧矢线极少分离,且直线到像场边缘,最边缘的响应值高达百分之四十,当然,并不是说镜头不能分辩40线以上的细节,而是反差的响应值会降低,当我们看一张大照片时,大的线条我们在一定的距离就看得很清楚,而高分辩率的细节我们必须要凑近看了,这个细节的线条我们不能要求有很高反差的响应值,不然的话,粗线条的景物的反差就太高了,这个照片就成了制版照片很难看,这也就是为什么常规镜头一般不设有高于40线以上的曲线。
第二张图是把光圈收小两级到f5。6时,除了40线的细部这条线有些弯曲外,其余的三组线都是笔直的,一直伸展到像场是边缘,如20线中心为百分之八十二,边缘为百分之八十五,40线中心为百分之六十,边缘为百分之七十{弧矢},子午是百分之五十五,如此优异的图像质量是在二十五倍时,是一张61*91cm的大照片。厂家没有提供50倍时的MTF曲线图,但是从我放大的效果来看,仍然是很好的影调力度。
我也把它和APO Rodagon比较了一下,APO的图是在十倍时的,照片尺寸仅为24*36cm,全光圈的反差响应值都要低一些,f5。6时40线反差要低一些,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20线在百分之七十,但是所有的四组线子午和弧矢几乎没有分离,这点是非常优秀的,可见,这两支镜头的玻璃材质是很好的,造成子午和弧矢线分离大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玻璃的质量。
MTF曲线图还配有了三张小图,分别是各级光圈时的光衰落指数,各种放大倍率下的畸变值,最佳放大倍率时的色差值,由于这些数值有的都远远小于摄影镜头,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308 楼] 黑白張 [资深泡菜]
10-11-19 21:50
原文由 abl5111 在2010-11-19 20:18发表
在这里说一下Rodenstock超倍放大镜头50mm2。8G。
自从1991年开始使用APO Rodagon N50mm2。8以来,一直在为APO和G镜之间的光学素质的差异而悬念多年,因为90年代初出品的APO镜头,笔者曾将对焦精度极高的工作底片放大到33倍[76。2*102cm],表现出的清晰度和影调力度令人震惊,而且还有更大倍率的余地,这远远超过了厂家提出 ......


好精彩啊!
[307 楼] abl5111 [泡菜]
10-11-19 20:18
在这里说一下Rodenstock超倍放大镜头50mm2。8G。
自从1991年开始使用APO Rodagon N50mm2。8以来,一直在为APO和G镜之间的光学素质的差异而悬念多年,因为90年代初出品的APO镜头,笔者曾将对焦精度极高的工作底片放大到33倍[76。2*102cm],表现出的清晰度和影调力度令人震惊,而且还有更大倍率的余地,这远远超过了厂家提出的非常保守的20倍极限,以致不敢相信Rodagon-G如何在高倍的清晰度和影调力度的完美性去超过APO镜头。
当我把这支昂贵的镜头拿在手中仔细端详时,发现它在外观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体积和重量和APO差不多,前镜片没有APO大,前镜片的凸度也要小一些,每组镜片镀膜的反射的色彩也稍有不同,而新近出品的APO105镜头的镀膜又有所改良,是清一色的黄绿色。发现Rodenstock镀膜工艺一直在不断改良,反射的颜色由以前的鲜艳的绿色改为紫红色,以及最近的黄绿色,反射越来越小。G镜的这支镜头秉承了Rodenstock顶级产品的一贯特色,做工精良,6片4组对称结构,比APO少了一块前面的大的镜片,有人会认为光学质量不如7片5组的光学结构,其实不能简单地这么看,镜片的多与少不是解决像差的唯一手段,镜片的材质非常重要,G镜要做到高倍放大的严谨性,对镜片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用放大测光表测量,发现G镜在5。6时的光衰落指数只有百分之三十,有如此高水平的,有APO,还有ELnikkor,施耐德的Compnon-s和富士的FujinonEX没有试过而无法得之,由于50mm的镜头的视场角只有41度,底片的对角线的直径只有43mm,因此浙晕的校正应该容易些,原以为G镜的浙晕指数会更小一些,也许在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之间,可能百分之三十是极限了,四大名牌的光学水准应该差不多的,笔者发现,视场角约在51到54度的放大镜头的浙晕指数者在百分之五十左右,[收小两级光圈时]这是个光学规律问题,难以突破,如果你对均匀性要求很严格的话,只能用大一级的焦矩镜头来放大,以免均匀的底片边缘加光,但也不是千篇一律这样做,遇见边缘同样失光大的底片,用这样的镜头来放大就可以校正边缘的光的不足。
这支镜头的起始倍率是15倍,照片尺寸为什36*54cm,最佳倍率为25倍,照片尺寸为61*91cm,最大倍率是50倍,照片尺寸为120*180cm。笔者认为,检测这支镜头最有实际意义是和其它同规格不同档次的镜头的对比实放,因此,选择了尼康的ELnikkor,Rodagon,APOrodagon,在15倍,25倍和50倍对比实放,看G镜的素质。
由于Rodenstock严谨地强调,焦点是超倍放大的关键,尤其是35mm底片50倍放大更是如此,焦矩越短的镜头放大机的调焦钮的焦点行程越短,调焦也越困难,用无玻璃座片夹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与放大机内腔的温度稍有差异就会使底片弯曲,后果是严重的,为了对焦精度不受影响,采用了玻璃底片夹放大,光圈统一为f5。6,工作底片为清晰度无可指责的男性低调半身人像。
在15倍时,四支镜头都有一致的表现,无论在清晰度还是影调力度和色彩表现上,都难有差别。
在25倍时,Rodagon镜头可以看到清晰度下降的现象,反差明显落后于另外的三支镜头,但是单看Rodagon的画面,仍然不错,这主要的原因拜赐于工作底片的质量高,极高的清晰度会多少掩盖放大镜头的不足,换上一张对焦和反差一般的底片,情况会大不一样,由此可见,高倍放大对底片的品质要求非常高。
当把底片放大到50倍时,照片已经到了120*180cm,影像比真人还大,颗粒相当明显,非常惊奇地发现,三支不同价格的镜头在清晰度方面的表现几乎完全一样,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样有明显的三的个档次的差别,乳剂的颗粒清晰锐利,而且极为细小。当试着用Rodagon也将图像放大到50倍时,就发现乳剂颗粒粗大,模糊。就图像线条的清晰度来说,G镜和APO以及尼康镜头之间唯一的差别是高倍时子午和弧矢线条整齐一致的清晰度,如底片上子午方向一条极细的伤痕,G镜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细又尖锐,APO镜稍逊之,如不仔细看几乎一样,有只有一千多元的ELnikkor子午方向差一些,但是弧矢方向的清晰度又是最好的。
在影调力度方面,三者无差别,都很符合高倍要求,和小照片比,反差没有明显受损,严格的来说,尼康要表现得更好些,在色彩还原,畸变,清晰度的均匀性方面,专业放大镜头是不会存在问题的,因此不再重申这些技术状况。
到此,笔者认为无须再对G镜作严格的实测,G镜无疑是最好的,由于APO镜头的起点已经非常高,要明显看出这两者的光学差别已经不可能,但是G镜还是做到了图像清晰度的完整性,尤其是子午和弧矢的线条高度的重合性,G镜也只能在APO镜头的基础上提高到这一步,但是为了达到完美境地,这又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G镜闻世的重要意义。
在对比测试中,感慨最深的是尼康的这支50mm镜头的高素质的表现,如此高的性能价格比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仅仅是一支普通的专业放大镜头,尼康的实力,可生产一支与G镜相当水平的高级镜头也是可能的,因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放大镜头却来自于尼康的APO EL Nikkor105mmf5。6和APO210mmf5。6,这是需要定制的。
这是我在1998年4月22日发表在人民摄影上器材版上的一篇使用体会文章,有一些删减,仅供参考。
[306 楼] kenyang214 [泡菜]
10-11-17 22:18
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