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头 (译文)
205636
1291
[395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1-5-17 08:34
领导们给普及一下制版头的知识吧,俺米少,,,,。烧不起啊。
|
[394 楼] 黑白张
[老坛泡菜]
11-5-17 08:04
原文由 蚂蚁liding 在2011-05-14 20:57发表 还真没玩过美能达的放大头,哪个焦距段的? |
[393 楼] 伪生活伪摄影
[禁言中]
11-5-14 21:39
片子要足够大才分的镜头好坏来。越大越明显。镜头别听别人说,更何况很多人说的用的还没你多呢。
比如尼康EL的性价比高,分辨力很高,但真要是大了画面,它呈现出日系镜头不够致密的影调和不够致密的颗粒细节。当然EL系列比绝大多数镜头好很多。在专业镜头里可以保留。 前端时间有人说富士的好,其实也就尼康的水平。。。 在6片里面好好摸摸玩玩再说 。 |
[392 楼] 蚂蚁liding
[老坛泡菜]
11-5-14 20:57
上学的时候一直是用中间的El nikkor 。去年开始用1c上的Focatar 50/4.5 ,单位的罗德刚APO从此进了冷宫。 左边那个 捷克的Meopta Belar55/4.5 也很有意思,放小片不差,反差小。
最近看上个 美能达的放大头,不锈钢口,那个喜欢啊。纠结是不是拿下 放大头的微妙变化很有意思。 ![]() |
[391 楼] 091156
[禁言中]
11-5-14 13:57
原文由 战国早期 在2011-03-10 22:05发表 足够了!这个镜头很好的。 这份手册有你的镜头的MTF曲线和介绍!(当然也有其它的) http://www.rodenstock-photo.com/mediabase/original/e_Rodenstock_Printing_CCD_43-62__8230.pdf 我有个Rodagon-WA 60/4镜头,可放大120的6X6片幅和135,表现非常理想,我非常满意! |
[390 楼] 曾国烦
[陈年泡菜]
11-5-13 21:20
进来补课。
|
[389 楼] abl5111
[泡菜]
11-5-13 18:12
这里说一下G50的光学结构特殊性,虽然也是6片4组,但是从Rodagon过来,到APO以及G镜,这里变化是很大的,而德国的两个厂家,也只有Rodenstock做了G50,Schneider直接从100mm开始了。
要说G50的特殊,还得从Rodagon说起,6片4组的这支镜头,实际上是不完全对称的,靠近底片的尾片是一片不完全对称的双凸,具有强大的会聚光线的作用,以致胶合的双凹不得不减少尺寸,以求匹配,而在前组的胶合的两块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平凸+平凹的结构,中间是两块尺寸较小的凹凸,所以我们看见Rodagon50前镜片很小,后镜片很大的不对称的现象,但也同样达到了F值2。8,这主要是那块大大的不对称的双凸镜片的作用,虽然它的会聚功能强大,但是带来的不足是边缘的像散加大,因此,厂家用镜筒将这个镜片的边缘拦截了不少,以减轻边缘的不足,由于售价低,镜片的材料也不是很贵,镜头的最高分辨率和边缘的不足是明显的。 到了APO50,首先我们要知道材料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厂家从来不告诉用什么材料,这是商业的机密,我们可以看到,APO50后组也用了一块很大的不对称的双凸,但是与之相配的双凹也很大,这样,也就迫使前组的两块平凸+平凹的尺寸也很大,以求屈光度的平衡,而中间的两块凹凸基本也对称,这样我们看到的APO50就镜片要比Rodagon大得多,重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64克,也是这三支镜头中最重的一支,由于采用了更好的玻璃材料,加上优良的设计,APO50的光学品质在全开光圈都已非常优秀,高倍放大的品质已远远超过厂家的设计标准。 而G50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工程师是下了很大的心血,所有的G头从105开始,全部采用了完全对称的6片4组的两边平凸+平凹,中间两块对称的凹凸的典型结构,而G50采用了两边单片中间胶合的结构,具体是:凹凸,凹凸+凸凹,平凹+平凸,平凸,这样的复杂结构使得这支镜头的入瞳为17。7mm,出瞳为20。8mm,不对称了,焦距也稍微加大为52。1mm,像方和物方的主点前所未有的-9。72mm,这比另外的两支镜头要大了很多,而且前顶点至入瞳和后顶点至出瞳也不对称且相互重叠,这样的设计使我们看到了这支镜头的高水平,25倍时的影像反差高,40mm线的最高响应值可以达到%70,全光圈的径切线的分离就很小,像散小对于一支G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这支镜头复杂设计的重要含义,虽然这支镜头的前后镜片的直径要小于APO50,重量也只有110克,但品质不在APO之下。 |
[388 楼] abl5111
[泡菜]
11-5-12 16:17
虽然德国的两个厂家都已经停产了G镜,但是并没有停止大家对G镜的喜爱,这里介绍一支Rodagon105G,以示纪念。
G105,完全对称的6片4组结构,采用平凸+平凹,凹凸,凹凸,平凹+平凸的结构,从105mm开始,几乎都采用了这个完全的对称高斯结构,这支镜头的入瞳和出瞳都是统一的18mm,前顶点至入瞳是17。6mm,后项点至出瞳17。5mm,这两个设计也就保证了前三片和后三片的光学屈光度几乎完全一致,这样的光学设计其它焦距镜头也是一样,只有G50比较特殊,105这支镜头前镜片比较小,直径只有22mm,已经采用了大片幅放大镜头特有的全金属而且只有单一的光圈照明的设计,牢固,专业,光圈定位手感滑顺清晰,长度只有38mm,外型扁扁的,有些可笑,符号铭文清晰细腻,镜头的制作工艺相当好,爱不释手。 这支镜头的MTF的曲线是非常好的,20倍时像场半径40mm时,四根曲线都没有分离,40mm线最低响应值也在0。5,边缘的像散造成的径切线分离也很小,由于我用L1200立柱不够长,只能放大到10。3倍,只有最佳倍率的一半,在这个低倍率下,f5。6边缘的子午和弧矢的分离非常小,在F8时已经不存在,这时候你就会感觉到,G镜低倍使用也是相当好的,我们在看它的20倍图时,会感觉到多少在边缘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但是一缩小放大,这些不足就不存在了,如,20倍的长波纵向色差为0。2mm,缩小到10倍时,只有0。1mm,试想,在一张36英寸大的照片上,这种色误差哪里找得到? 镜头的相当光衰退在f11时约0。6级的差距,符合正常技术指标,毕竟相对83mm直径的底片,镜头的视场角有51度,这和40mm镜头对应的35mm底片的视场角是一样的。 |
[387 楼] 大雅视野
[资深泡菜]
11-5-4 09:51
原文由 abl5111 在2011-04-27 10:41发表 令人惋惜! |
[386 楼] 巴朗山
[资深泡菜]
11-5-4 00:41
借宝地求一个105或135的六片头
|
[385 楼] 桥QIAO4X5
[泡菜]
11-4-30 01:18
好贴好贴!
拜读了! |
[384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1-4-29 16:19
原文由 伪生活伪摄影 在2011-04-29 07:52发表 4片头。。? |
[383 楼] 伪生活伪摄影
[禁言中]
11-4-29 07:52
原文由 巴朗山 在2011-04-29 01:29发表 4片。 |
[382 楼] 巴朗山
[资深泡菜]
11-4-29 01:29
急问:罗墩斯得 RODENSTOCK OMEGARON 135/4.5 放大镜头 421E ,这个头是几片结构的?怎么样?谢谢了先
|
[381 楼] focomat
[资深泡菜]
11-4-27 13:29
现在用G头放片的机会也不多了,不可否认G头的确是一只顶尖的放大镜头.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
[380 楼] abl5111
[泡菜]
11-4-27 10:41
不久前从Rodenstock得知,Rodagon G已全线停产,APO和WA系列中的150和120停产,Rodagon还在全系列生产,Rodagon D还在生产,有的品种价格上调不少。
|
[379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1-4-5 22:29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378 楼] 黑白张
[老坛泡菜]
11-4-4 18:54
原文由 focomat 在2011-04-02 08:53发表 有道理! |
[377 楼] 伪生活伪摄影
[禁言中]
11-4-4 12:00
有人问坏的扫描同好的扫描区别在哪里?一个300元的扫描仪同30万的扫描仪器区别在哪里?
区别就是利用分辨力与稳定性描绘出来的底片质感是否让人信服。 说穿了一个关键词:“质感”。不管是数字描绘的语言还是物理描绘的语言,都最后的结果“质感”。 我就抛砖引玉的提一下。 |
[376 楼] 伪生活伪摄影
[禁言中]
11-4-4 11:48
我觉的6片结构的专业放大镜头必须要有,这个环节和拍摄环节不太一样,是区分最后质感观感的重要环节。
其实6片到底和业余镜头有多大区别?在放大到24寸以后,区别巨大。6片的专业放大头能还原底片的真实情况,业余头不能,先不说业余头到底边缘失不失光,而是根本分辨力不能还原银盐颗粒感。分辨力就做不到,或者中心有部分的作到了。小片子你不觉的很重要,但是24寸以后,这个就很重要了,没有颗粒感觉的放大照片基本观感是奇怪的,影象语言是含混的。 就好比看油画笔触蒙上层磨沙玻璃,大体就是没有对上焦点的放大,都是这种语言。 银盐感失去绝大部分。这种银盐本身的颗粒致密质感失去了,还算什么放大特有的优势?还有什么必要使用这种特质的方式呈现影象?这和一个小数码图片插值获得的图象有区别吗? 所以我认为放大头不是不能太贵,太好,而是不能不好。任何底片不管实际记录了多少拍摄场景的细节,但是底片银盐本身呈现的是一个完整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之一。 |
[375 楼] focomat
[资深泡菜]
11-4-2 08:53
原文由 shenshenshen 在2011-04-02 08:46发表 我觉得暗房不论档次高低,还是自己的好,建立自己的暗房系统,摸着自己的兜来,一切自己说了算. |
[374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1-4-2 08:46
原文由 goldlogs 在2011-04-01 17:13发表 |
[373 楼] biogon28
[禁言中]
11-4-2 08:45
原文由 shenshenshen 在2011-04-02 08:43发表 你起码还有数量优势,我就一个leitz的50/4.5,比你惨多了 ![]() |
[372 楼] shenshenshen
[禁言中]
11-4-2 08:43
原文由 长白山 在2011-03-11 17:56发表 学校教室嘛。肯定比自己掏腰包投资的暗房正规嘛。尤其是俺们这样纯业余玩胶片的。 这个不能比啊。俺现在可就一个罗德刚150/5。6剩下的都毛子,国产,鬼子头,多惨呀 ![]() |
[371 楼] goldlogs
[泡菜]
11-4-1 17:13
哈哈这么好的帖子 不要掉下去 刚刚准备搞自己的暗房 很有帮助
|
[370 楼] focomat
[资深泡菜]
11-3-12 13:44
现在数字影像是主流,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胶片,特别是黑白暗房手工放大正在走向贵族,但是它不会随着数字影像的发展而消失.
|
[369 楼] 长白山
[离任版主]
11-3-11 17:56
原文由 shenshenshenshen 在2011-03-07 09:43发表 四婶在瞎说啊,据我所知都在教传统胶片暗房,至少加拿大、美国是这样,寒假参观了纽约几所中学,他们的摄影教学全是传统胶片拍摄冲洗放大,暗房专业化的比国内摄影工作室都好! |
[368 楼] 战国早期
[资深泡菜]
11-3-10 22:05
请教个问题
初次玩放大机的话,放135底片,直接用 Rodagon-WA 40镜头,是否合适? |
[367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1-3-7 09:43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366 楼] 伪生活伪摄影
[禁言中]
11-3-4 14:12
原文由 狂飙为我从天落 在2011-02-10 12:04发表 市场不是这么看的,你是世界里的人,所以你的市场就是这个世界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只限于不开阔的眼界和不开阔的市场。 目前沿海地区的黑白热大体如此,就算大画幅,高质量印放也是小眼界,指望小眼界下的市场罢了。归结就是人的问题。 [伪生活伪摄影 编辑于 2011-03-04 1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