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头 (译文)
205636 1291
[365 楼] focomat [资深泡菜]
11-3-4 13:59
原文由 堂前燕 在2011-03-04 12:30发表
请老师讲讲它的来历


这么好的成色已经很难见到了.
[364 楼] 黑白攝影俱樂部 [泡菜]
11-3-4 13:36
原文由 狂飙为我从天落 在2011-02-09 21:28发表
一句题外话:黑白真的要巨幅放大,见过巨幅放大的片子,真好。

另外根据赵刚《留学摄影》这本书中“大画幅的春天”这篇文章的介绍,越大越好是近年来英国摄影圈里长讲的一句话。


亚当斯很多片子都不是巨幅。
[363 楼] 伪生活伪摄影 [禁言中]
11-3-4 13:33
原文由 abl5111 在2011-02-08 17:50发表
说一下关于放大倍率的配套镜头的问题.
先说一下G镜,在※※十年代,我们在很多的公共场所见到许多巨大尺寸的灯箱片,这些广告照片多为欧美著名摄影师为大企业拍摄的意境深远的照片,如万宝路香烟广告,可口可乐等,这些照片都是著名的G镜所放的,有可能某个摄影师只用了6*7底片如果超倍放大颗粒会很粗怎么办?不要紧,厂家为此开发了低倍的复制镜头,如Rodagon APO D,把原底放入放大机中,用相应的底片尺寸的D镜,用柯达低反差中间片拷成4*5或8*10然后再放,当然这支复制镜头品质是相当高的,对原底的损失相当小,可是D镜是不能用来大倍率放大照片的,如用来放大的照片边缘的浙晕指数会很大,只能在规定的低倍中才发挥鹰眼的作用.
在那个年代,G镜对于非专业来说,是没有必要购买的,因为一个专业的图片社也就是150mm和300mm两支左右,镜头也十分昂贵,而且即便要用,也就这两个尺寸,进入九十年代后,影楼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影楼的暗房师也有购买G50的,而不会买G105,因为APO80已是非常好,6*7底片放大一米的照片品质非常优秀,放大10倍长波方向的色差不超过0.12mm,因此,厂家一直就没有出过80mm的G头,也许他们认为,再出也是APO80的水平了,由此可见,并不是一定是G镜才是最好的.
现在,由于数字摄影的影响,胶片暗房处于混乱的状态,使得我们看到了各种尺寸的G镜,我在十多年前还得到了一支具有10*12寸像场的300mmf5.6EL Nikkor非常专业的镜头,而我们的影友现在的暗房不论大小,放超大照片的机会不多了,G镜用来放小尺寸的照片优势不在了,我们以150镜头为例,如果放一张30英寸照片只有直线6倍多一点,此时的细节用放大镜头分辨率检测片只能勉强看到34线,清晰一点的线条只在28线,而150的G镜的最佳倍率在20倍,也就是照片要达到2.5米,这显然久不久放一张可以,经常放也没有这个市场了.
和一些影友交谈,他们的黑白照片放得都不大而力求精致,因此一般的专业6片的镜头已完全可以,我在检测一些镜头时,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最高分辨率,往往会把倍率超过这个镜头的厂家定下的最大倍率来检验,这时候,镜头的表现仍然很好,何况大家平时放大的小尺寸照片呢?


APO80是那个时代的标配,但实际是成本和范围的妥协。APO80对应6X7的边角已经很吃力。如果全放底片边缘到了6X8就完全不能忍受了,边缘只能迅速的模糊。

这个时期的镜头实在不敢恭维。  

150MM 300MM 确实量少质优。我实验过105放67,不要认为这就多了,实际上105全开光圈边缘就很失光,只有在8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在11的时候镜头分辨力最高。

尼康镜头在8的时候分辨力最高。在11的时候下降。5.6的失光要小于罗的刚。但个性谝强不够含蓄,分辨力是不分上下的。

实际上EBAY上的老款确实价格比新款高,为什么呢?

也就是说不是标头不呢放片而是标头比长一点焦距的镜头勉强的多,只限于在底片框上,而不是在大画幅的全玻璃片夹上。如果各位实在不相信,认为标头就够用了,可以买来实验一下到底是不是我所说的情况。

亚当斯也是利用大一些的焦距放片,所谓超做不方便是针对立式放大机。但是质量也许是另外一个因素。

[伪生活伪摄影 编辑于 2011-03-04 13:40]
[362 楼] 伪生活伪摄影 [禁言中]
11-3-4 12:55
原文由 堂前燕 在2011-03-04 12:30发表
请老师讲讲它的来历


好头,成像质量个人觉的高于现在的新版,特别是黑白。其中150MM以下现在换用塑料外壳,显然是为了节约成本,但这点很难解释,150MM以上的镜头还是采用金属全材质。包括G头全系列还是全金属?

个人实际操作比较甚至短焦距的镜头也没有这个时期的镜头稳定。(不排除个体差异)

[伪生活伪摄影 编辑于 2011-03-04 13:03]
[361 楼] 堂前燕 [资深泡菜]
11-3-4 12:30
请老师讲讲它的来历
[360 楼] focomat [资深泡菜]
11-2-25 15:45
这么好的帖子不要沉下去.
[359 楼] abl5111 [泡菜]
11-2-12 11:20
luudii,你好,看到你放的照片最大为1。4米,不是很大,Rodagon300mm镜头放8*10底片约在7倍,是能够胜任的,APO150放4*5底片如果56英寸只有12倍多一点,也是足够的,厂家定APO150最大倍率为15倍是非常保守的,300的G镜起始倍率为8倍,你要用也可以,太小的倍率效果不明显的,至于两支240,我在355帖中已讲清楚了,供使用参考。
[358 楼] luudii [老坛泡菜]
11-2-11 19:57
原文由 abl5111 在2011-02-08 17:50发表
说一下关于放大倍率的配套镜头的问题.
先说一下G镜,在※※十年代,我们在很多的公共场所见到许多巨大尺寸的灯箱片,这些广告照片多为欧美著名摄影师为大企业拍摄的意境深远的照片,如万宝路香烟广告,可口可乐等,这些照片都是著名的G镜所放的,有可能某个摄影师只用了6*7底片如果超倍放大颗粒会很粗怎么办?不要紧,厂家为此开发了 ......


终于看到专家了!
请不吝赐教:我有几只放大头,有的时候在放片子的时候不知道用那只,纠结哦!请帮哥们针对不同尺寸帮忙分类下,谢谢。
放大机:杜斯特Durst LABORATOR 1840(正在找卧式放大机)
放大头:Rodagon 300mm、Rodagon-G 300mm、Rodagon 240mm、Rodagon-G 240mm、Apo-Rodagon N 150mm;
需放大的底片:810和45
放大尺寸:24寸、36寸、50寸、56寸
拜谢。
[357 楼] abl5111 [泡菜]
11-2-11 16:25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曲线波伏的问题。
在MTF的细部层次的曲线中,曲线的波伏是常见的,一般说来,正常的曲线总是中心高,边缘逐步降低,但是,有时候也有在像场半径的中部要高出中心,再下降,然后到了最边缘还有翘尾现象,当然,最多见的还有子午和弧矢线的方向不一致,或分离,或交叉。这些现象无论如何都给成像带来了不利的因素,那么,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玻璃的材质很重要,结晶体的分子结构排列在熔炼后要均匀,不然的话,制成有各种屈光度的镜片,在高倍放大的作用下,就会有局部的点的屈光度不均衡现象,然后镜组的多片和组与组的配伍中也会有局部的不相配的现象,造成在影像的某个局部出现清晰或模糊的现象,这是难免的,但是光学设计者会控制尺度,只要在一定的倍率下,一定的观看距离中不明显即可,其实,曲线的波伏大是和镜头的焦距,视场的大小,以及分辨率的太高有关,一般说来,大底片的镜头,大视场的镜头,MTF的细部曲线都比较容易看到曲线分离,交叉和波伏无规律的现象。
总得来说,要生产一支好的镜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高品质的材料,恰到好处的熔炼技术,精密的装配技艺,尽管如此,上述的光学毛病仍然不可避免,只能尽可能减轻,因此,买一支好的镜头是很必然的选择。
作为使用者,对镜头存在的问题也要分析,例如,中大幅的高分辨率曲线的波伏大基本上不要太在意,因为你的照片的这里的细节也许要凑得很近才能看到,而大片幅的照片即使有局部的曲线交叉和分离,又应为放大的倍率不大而看不到,如果要高倍放大,那么,厂家的G镜是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的。
[356 楼] abl5111 [泡菜]
11-2-11 13:14
易景兄,看到你为240mm两支放大镜头而纠结,我这里提供一些数据,谨供参考,望有帮助。
240mmAPO Rodagon我没有用过,也没有资料和参数,应该是上一代的老款镜头,我就说一下Rodagon G240,这支镜头是为5*7底片而配的,而标准的Rodagon240却是为8*10底片而配,但是,Rodagon240在MTF曲线图上像场半径130mm处明显快速下降,显然为像场半径153mm服务是不足够的,好在此图是在4倍时绘制,照片仅有20英寸,问题不大。
而G镜则严谨的多,像场半径只有103mm,同样和中小画幅的底片绘有四根曲线,即每mm5线,10线,20线,40线,我们看到,在20倍时,全光圈时,除了40线外都表现不错的,f11,每mm5线的反差响应值在0。9以上,10线在0。85左右,20线有一定的波伏,在0。7至0。5之间,并且径切线分离非常小,这已经很好了,f11的浙晕指数约0。5级光圈损失,20倍畸变在0。2,长波光的最大色差为0。5mm,因此,这个镜头应该是很好的,只是由于大幅镜头的分辨率下降,40线的反差响应值非常低且起伏太大,中心0。3,半径51mm处反而高,在0。5,103mm处又下降到0。1左右,可见,细部的分辨率是不够的,因此,我们不能够期望大幅镜头象中小幅镜头那样也有高分辨率的细部,这是违背光学规律的。
[355 楼] 狂飙为我从天落 [禁言中]
11-2-10 12:04
原文由 abl5111 在2011-02-10 10:40发表
称呼老师过讲了,还是称呼老施吧。
现在全国在胶片摄影的人群中,是不平衡的,沿海城市,大城市追求传统摄影的确越来越多,而且品味不低于九十年代的盛行时代,而相当多的内地中小城市的人还在沉浸在数码摄影中,为PS而狂喜,我想,这和城市人群的文化结构,城市的发展,人群在居住的城市的习惯有非常大的关联,大城市这部 ......

========

一个是闲、一个是钱、还有一个是回报。

黑白巨幅照片的市场有待开发啊。

在英国20X24英寸接触印相只放18张的片子售价1600英镑,我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市场就好了。

另外推荐大家看看赵刚的《留学摄影》这本书。

[狂飙为我从天落 编辑于 2011-02-10 12:05]
[354 楼] 易景 [泡菜]
11-2-10 11:58
apo-rodagon 240mm
vs
rodagon-g 240mm

哪个会更好?大侠们帮忙啊
[353 楼] abl5111 [泡菜]
11-2-10 10:40
称呼老师过讲了,还是称呼老施吧。
现在全国在胶片摄影的人群中,是不平衡的,沿海城市,大城市追求传统摄影的确越来越多,而且品味不低于九十年代的盛行时代,而相当多的内地中小城市的人还在沉浸在数码摄影中,为PS而狂喜,我想,这和城市人群的文化结构,城市的发展,人群在居住的城市的习惯有非常大的关联,大城市这部份影友已经走在了艺术摄影的前列,当然对全国的传统摄影的提高和普及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有的影友尽管也拍反转,拍黑白,但是仅限于网上传阅一下,一张放大的照片都也没有,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我也非常希望大家在黑白和彩色照片中多关注一下大幅照片的普及,毕竞大幅照片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振撼的,现在大家都有条件做大照片,只不过要好底片和好的技术,有这方面的才能的人可以多谈一些体会甚至专开一个放大幅照片的论坛,以提高大家的暗房技艺。
[352 楼] 狂飙为我从天落 [禁言中]
11-2-9 21:28
一句题外话:黑白真的要巨幅放大,见过巨幅放大的片子,真好。

另外根据赵刚《留学摄影》这本书中“大画幅的春天”这篇文章的介绍,越大越好是近年来英国摄影圈里长讲的一句话。
[351 楼] 狂飙为我从天落 [禁言中]
11-2-9 21:21
称呼“老师”一般都是客气话,不过对于abl5111这样富有暗房经验的朋友,真是要真诚的称呼一声“老师”。
[350 楼] 王老二67 [资深泡菜]
11-2-8 20:37
感谢,感谢使我增加了对放大镜头认识,谢谢。
[349 楼] abl5111 [泡菜]
11-2-8 17:50
说一下关于放大倍率的配套镜头的问题.
先说一下G镜,在※※十年代,我们在很多的公共场所见到许多巨大尺寸的灯箱片,这些广告照片多为欧美著名摄影师为大企业拍摄的意境深远的照片,如万宝路香烟广告,可口可乐等,这些照片都是著名的G镜所放的,有可能某个摄影师只用了6*7底片如果超倍放大颗粒会很粗怎么办?不要紧,厂家为此开发了低倍的复制镜头,如Rodagon APO D,把原底放入放大机中,用相应的底片尺寸的D镜,用柯达低反差中间片拷成4*5或8*10然后再放,当然这支复制镜头品质是相当高的,对原底的损失相当小,可是D镜是不能用来大倍率放大照片的,如用来放大的照片边缘的浙晕指数会很大,只能在规定的低倍中才发挥鹰眼的作用.
在那个年代,G镜对于非专业来说,是没有必要购买的,因为一个专业的图片社也就是150mm和300mm两支左右,镜头也十分昂贵,而且即便要用,也就这两个尺寸,进入九十年代后,影楼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影楼的暗房师也有购买G50的,而不会买G105,因为APO80已是非常好,6*7底片放大一米的照片品质非常优秀,放大10倍长波方向的色差不超过0.12mm,因此,厂家一直就没有出过80mm的G头,也许他们认为,再出也是APO80的水平了,由此可见,并不是一定是G镜才是最好的.
现在,由于数字摄影的影响,胶片暗房处于混乱的状态,使得我们看到了各种尺寸的G镜,我在十多年前还得到了一支具有10*12寸像场的300mmf5.6EL Nikkor非常专业的镜头,而我们的影友现在的暗房不论大小,放超大照片的机会不多了,G镜用来放小尺寸的照片优势不在了,我们以150镜头为例,如果放一张30英寸照片只有直线6倍多一点,此时的细节用放大镜头分辨率检测片只能勉强看到34线,清晰一点的线条只在28线,而150的G镜的最佳倍率在20倍,也就是照片要达到2.5米,这显然久不久放一张可以,经常放也没有这个市场了.
和一些影友交谈,他们的黑白照片放得都不大而力求精致,因此一般的专业6片的镜头已完全可以,我在检测一些镜头时,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最高分辨率,往往会把倍率超过这个镜头的厂家定下的最大倍率来检验,这时候,镜头的表现仍然很好,何况大家平时放大的小尺寸照片呢?
[348 楼] 狂飙为我从天落 [禁言中]
11-2-8 14:07
原文由 focomat 在2011-02-08 13:03发表
只有在高倍放大时,G头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这样理解对吗?


=======

应该是这样。
[347 楼] focomat [资深泡菜]
11-2-8 13:03
只有在高倍放大时,G头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这样理解对吗?
[346 楼] 难追的鱼 [禁言中]
11-2-7 14:19
很感谢这个文章的呢。
[345 楼] 狂飙为我从天落 [禁言中]
11-2-7 12:56
一直以为APO 是最好的,现在才知道超倍放大的G头是最好的。
[344 楼] abl5111 [泡菜]
11-2-7 10:54
介绍一下WA60.
能为6*6和6*4.5片幅服务的大视场放大镜头不多,施耐德在出了那支f5.6的镜头后,曾经宣布APO HM60mm4.5闻世,当时我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无疑哈苏和禄来这些高端镜头也有了极品配套放大镜头,可是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没见上市.
罗敦司德的这支镜头在分辨率测试中,f5.6中心已经到达每mm56线,边缘我们在MTF上看到了曲线分离,主要是子午下降的多,果然,在放大机上看到了分离,边缘径向的弧矢线在40线,而切线的子午就达不到了,只有34线,f8时中心的56线更锐利,边缘的径线达到48线,切线达到40,可见品质是很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厂家提供的MTF很准确,一点也不隐瞒,在放大机上看WA80时也看到了MTF图中在边缘径切线的分离,这种分离是没有规律性的,有时切线低,有时径线低,象WA80就是弧矢低,而且我还检测到了WA80在像场半径40mm处的相反的曲线分离,可见厂家的MTF报告很准确,这点,我也看到了哈苏的镜头的MTF的报告,也是实是求是的,而Rodenstock的大幅镜头的MTF图中你会看到更大的分离和交叉,德国人是严谨的.
我觉得对于WA60来说,如用于6*4.5底片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像场直径只有69mm,在MTF图上几乎切掉了大半边缘的曲线分离,在半径33mm处都是优质影像区,而我们大多数6*6底片都会裁剪成3:4或者4:5的尺寸,因此WA60在使用上是一个称职的镜头.
我们不要太在意WA在边缘视场上的那一点曲线分离,放大镜头对于摄影镜头来说,已是非常微小,你可以看一下哈苏和禄来的广角和长焦,大幅镜头等,它们的径切线的分离要大得多,有很多的光学规律是难以克服的,我们要在乎WA镜头在台式放大机上的实用性和操作上的舒适性,尤其是有些短杆的无法调头的小型放大机,WA更是救星.
[343 楼] 狂飙为我从天落 [禁言中]
11-2-5 20:06
学习,
[342 楼] abl5111 [泡菜]
11-2-5 11:49
说一下RodagonWA80mmf4,这支镜头做工和APO80一样好,但是镀膜工艺有所不同,APO紫红色成份多一点,WA绿色多一点,我们在看WA80的MTF曲线图时可以看到全光圈时,代表着每毫米5线,10线,20线,40线的曲线中心起点都不高,并且边缘的响应值下降较多,在放大机上,也看到了这一点,全光圈测试片的图像反差低,明显要落后于APO80,但是只要把光圈缩小一级,反差立即上去,成为工作光圈,在f8时,大细节的5线,10线,20线中心的响应值都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只是在像场半径42.5mm处开始有下降,而表现最细节的40线中心的的反差响应值也在百分之六十,从f8的图来看,基本上差不多,只是APO在直线放大10时,而WA在8倍,我们也看到,厂家在这两个镜头的定价上不是相差太远.
在分辩率上,全光圈不能用,因此省略,f5.6中心48线,边缘40线,f8中心变化不大,只是48线更清晰,边缘上升到48线,这支镜头在最高分辨率一直没有冲出到56线,而APO80虽然到了56线,但是也是勉强,这里我要说明的,MTF曲线图中虽然有一条40线曲线,并不代表镜头的最高分辩率,而是有用的,视觉感受最好的细节.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中幅的放大镜头在分辩率上要低于35mm用的放大镜头?实际上这是一个光学规律,由小到大,逐步降低,你可以做个实验,将一张4*5的底片局裁中间出24*36的一个画面放大,然后再用35mm相机拍一个一样画面的照片同时放大,你就会发现,35mm相机拍摄的底片细腻无比,然而为什么大底片出来的照片还是细腻得多,主要是大幅底片放大倍率太低,而35mm的底片动不动就是20倍.
因此,放大镜头也是一样,我们在WA120mmf5.6的MTF曲线图上看到的6倍放大率时的细部曲线的数值已降为每毫米20线,在台式放大机上,把机头升到顶,分辨率线数也只能看到34线.
中幅由于底片大,放大倍率自然不应该象35mm底片用的放大镜头那么高倍放大,因此MTF曲线稍微差一些,不必太在意.
倒是大家应该充分注意35mm底片放大镜头的选择,因为太多的优质镜头在这个片幅中,当年由于Ektar25的强有力的支持,35mm的照片品质无可挑剔,现在只剩下Tma-X了,如果能恢复生产Ektar25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当年是因为价格高而销量少导致停产,现在不会了,柯达光恢复生产Ektar100是不够的,这两个胶卷相差太远了.
[341 楼] abl5111 [泡菜]
11-2-4 23:43
关于Schneider的WA系列也生产过三支镜头,分别是WA40mmf4,60mmf5.6,80mmf5.6,但是存量很少,没有看见谁用,九十年代主要是Rodenstock宣传厉害,人们都去买Rodagon去了,其实施耐德的水平实在也是很高,从HM的品质可见一斑,我没有用过这三支镜头,但是厂家与众不同的设计令人一振,如它的80mm5.6镜头,独特的6片4组光学结构设计,将一块大大的尾片发散负透镜远离中间的镜组,使得这支镜头长达80.3mm,重达210克,少见的长个子,而一般的80mm镜头只有44mm长,我想厂家的这样的设计自有道理,用独自设计的反摄远结构,用一块大的负透镜主要的目的是更完整地涵盖6*9的底片,由于像方主点的后移也一定使后面镜后移,镜头的长就不可避免了,虽然没有用过这些镜头,相信品质也是相当不错的,另一支用于6*6底片的60mmf5.6也是一样的结构,长达61.1mm,重210克,而40mm镜头施耐德一直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当时另外又有一支45mmf4.5的APO HM,后来才出的40mmf2.8,其实这支镜头由于不断改进,在细微分辨率上要比RodagonWA40mmf4更强一些,每毫米68线就表现得更清晰,反差高.
不明白德国人,他们认为6*9的底片实际尺寸应该是因为56*79mm,结果得士放大机的通框也变成了55*77.5mm,你要是用日本相机,那么你的56*83mm的底片就会遮掉很多,而对于现代的6*8底片又变得恰到好处,因为它的尺寸是56*76mm,差的一点点用活动挡光片遮一下即可.
[340 楼] abl5111 [泡菜]
11-2-4 16:30
说明一下337帖中关于浙晕指数的问题,最好的放大镜头的百分之三十是指收小两级光圈时,都是空载底片夹中没有底片的状态下,其他的百分之五十和六十多都是一样的条件,这些观点只是大家在选择镜头供参考.
[339 楼] abl5111 [泡菜]
11-2-4 16:19
我们再来谈一谈现存的大视场放大镜头的情况.
在40mm这个焦距段中,三个厂家一共生产了三支,EL Nikkor40mmf4,Rodagon WA40mmf4,SchneiderAPO-Compnon HM40mmf2.8,这三支镜头由于35mm底片的像场半径只有43mm,因此设计并不困难,在全光圈时,边缘的清晰度都很好,尼康在全光圈边缘有一定小量的子午弧矢的分离,小量的畸变,而德国的两支镜头是严谨的,全光圈边缘都有很好的清晰度,且畸变非常小,用放大镜头分辨率测试片检测,WA40全光圈中心每毫米56线,边缘48线,HM40mm2.8全光圈中心56线,边缘48线,缩小到f5.6,WA中心68线,边缘56线,f8则没有什么变化,HM40在f5.6时,也是一样,可见,HM要好一些的,虽然全光圈的分辨率水平一样,但是一个是在f4,一个则在2.8,亮度差一级,调焦方便不少.
尼康的镜头只是在全口径时稍差一些,收小两级后也很好,锐利.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国家的测试数值不见得统一,也就是说,有可能这个68线相当于另一个检测机构的110线,我们测试片的最高测试值为每毫米80线.
我觉得,这三支40头并没有比50mm2.8的镜头差,尤其是全光圈的品质要好过一些50mm2.8头,如WA40和标准的Rodagon50mm2.8之比,明显WA要好,而且用惯了40头就不想用50头,当然不包括Rodagon50mm2.8Apo,50mm2.8G,这两支镜头的品质非常优秀,是一哥二哥的地位,只是存量少,价格高.
下次再说一下RodagonWA80mmf4和WA120mm5.6,需要强调一下,分辨率检测数据谨仅参考,有镜头的影友一定要在自己的放大机上认真仔细检测,一定要用玻璃底片夹,底片平面和放大镜头平面不得超过0.5mm的平行度误差,在没有经过冲击损伤的专业机器上,这个要求是可以达到的,因为我们无法有专业的仪器来检查这个这么小的误差,但是如果一支很好的专业的放大镜头在尺板上的投影有边缘较大的边缘虚化,那么就要怀疑平行度超差,国家的专业标准是0.6mm.
[338 楼] abl5111 [泡菜]
11-2-4 15:12
和大家谈一下广角放大镜头.
可能一说起广角放大镜头大家都会被暗角所吓倒,其实这是对广角放大镜头不够了解,我在九十的年代时接触广角放大镜头主要是因为影楼的照片所需,当时买了一个Rodenstock WA60mmf4,用来放大6*6的底片,影楼的大照片多半是24至30英寸的大照片,那么多的照片从来出现边缘发白的失光现象,当时用的是台式的放大机,对于不需要调头的好处来说,在繁忙的工作中是非常必须的,既便不是这个原因,由于解决了伸长手调焦也是很重要.
其实,对于德国这两个厂家,日本的两个厂家来说,设计出大像场的摄影镜头已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大像场的放大镜头的设计是没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发现,WA的四支镜头在全光圈时边缘的清晰度都要比标准的Rodagon好,在好的放大镜头中,在空载的情况下,[片夹中没有底片]中心和边缘的失光差约为百分之三十,[收小两级光圈],大多数为百分之五十,大视场镜头约百分之六十多一点,由于我们所摄的底片也有一定的边缘不够,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抵消作用,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见到大视场放大镜头有很明显的暗角现象,不然的话,厂家就不会生产广角放大镜头了.
当然,对于非常优秀的工作底片和光均有度要求极高的底片还是建议用顶级镜头和大一级像场的镜头,那怕是像距过长调焦困难也再所不辞,这是两种要求的应用手段.
[337 楼] abl5111 [泡菜]
11-2-4 14:17
新年快乐,祝大家兔年多放照片,胶片情节更浓,暗房越来越专业,镜头越用越好.
[336 楼] oaker [泡菜]
11-2-2 12:22
原文由 howhow 在2005-05-27 06:57发表
  楼下的话不十分全面,Leica拍黑白人文题材的确无人可以比肩,但毕竟是135。有些人说它的成像质量超过645云云,我是不信的。要我说,黑白还得大中画幅
  至于说难以言传的所谓效果,见仁见智,有很多的心理因素在里边,人的心理本身就是个混沌系统,严肃的讨论似乎有点不恰当。
  从小就跟着老爸进暗房,开始都是 ......


这就对了,机器就是为了你心目中想要的那个效果服务的。为了那个效果,廉价的,自制的,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