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英伦(一)伦敦
102619 2169
[133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2 19:48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55

      《窗前的水果盆和啤酒杯(Bowl of Fruit and Tankard before a Window)》,1890年。
      作者: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在自己的绘画天赋召唤之下,35岁时辞去了收入颇丰的银行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响开始作画,还受到象征主义,日本版画以及而听文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更以对保罗.塞尚(Paul Cezanne)的作品崇敬的心理,画这件静物写生, 塞尚要比高更大近10岁。刀和水果的处理就反映了塞尚的作品风格。其他元素,如布列塔尼的大啤酒杯,则提醒绘于法国西部的偏远地区,自1886年以来,高更访问过那里。
[133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1 19:34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54

      《手捻念珠的老妇人(An Old Woman with a Rosary)》,1895-1896年。
      作者:保罗.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
      根据塞尚童年好友的儿子,诗人和作家约阿希姆·加斯奎特(Joachim Gasquet 1873-1921)讲述,这幅画里的老妇人以前是一个修女,她从修道院出来后漫无目的,直到塞尚把她收为一个仆人。塞尚最喜欢表现的题材是静物,不过他也画人物画,他画面上的人物都是当着静物来处理的,人物的身体往往处理成概括的、机械的、纪念碑式的富有几何形概念的形象。
      张爱玲是这样评论这幅画的:“她垂着头坐在那里数她的念珠,帽子底下露出狐狸样的脸,人性已经死去了大部分,剩下的只有贪婪,又没有气力去偷,抢,囤,因此心里时刻不安;她念经不像是为了求安静,也不像是为了天国的理想,仅仅是数点手里咭唎咕碌的小硬核,数着眼面前的东西,她和它们在一起的日子也不久长了,她也不能拿它们怎样,只能东舐舐,西舐舐,使得什么上头都沾上一层腥液。”
[133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1 19:01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53

      《普罗旺斯的山坡(Hillside in Provence)》,1890-1892年。
      作者:保罗.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
      这是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Aix-en-Provence),塞尚1839年在此出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很多时间也是在这里度过。
      塞尚精明能干的父亲由帽子匠起家,一跃为银行家。母亲是敏感的妇人,有着世俗的伶俐,将热情大半给了眩晕在色块、立体中,长着宽大额头和鹰钩鼻子的矮胖儿子塞尚。
      中学毕业时,塞尚得到美术学校的素描二等奖。母亲快乐得尖叫,父亲失声惊呼:“孩子,孩子,想想将来,天才是要饿死的!”
在父亲焦灼的念叨声中,塞尚勉强在埃克斯大学法科听了两年课。
      1861年4月,洞察儿子内心躁动的母亲说服丈夫放塞尚到巴黎去寻觅艺术之路。
      画中前景是复杂封闭的岩层,远处是开放的全景景观。塞尚应用不同颜色的油漆色块,在画布上几何概念的把岩石,树木,山和天空分别表现出来。
[133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1 18:57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52

      《尚蒂伊林荫大道(Avenue at Chantilly)》,1888年。
      作者:保罗.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
      塞尚花了大约五个月在法国北部尚蒂伊(Chantilly)周围作画。这幅画展示了他通过对比的颜色来表现自然景物的形体和环境,这种兴趣越来越浓。画面首先是用铅笔勾勒,然后用自由画的色块覆盖。
[133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1 18:54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51

      《自画像》,约1880-1881年。
      作者:保罗.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后印象派的主将。
      塞尚的画像框在装饰墙纸斜线组成的菱形图案里。这种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艺术家的脸上的几何结构, 表现出了形体与结构上的关系。
[133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1 18:52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50

      《浴女们》Bathers(Les Grandes Baigneuses ),127.2 ×196.1 厘米,1870年。
      作者:保罗.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后印象派的主将。
      专家评论说:在这幅被命名为《浴女们》的油画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塞尚对艺术的探索,经过计算的构图,塞尚把人体置于几何图形中的处理方式,从中可以看出绘画崭新的尝试,也因此产生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
      说句实话我不喜欢这幅画和毕加索的作品,当时没有拍,为保持画家风格的完整转载网络图。

[133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0 19:29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9

      后印象派作品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无需与客观真相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表现主观化的客观。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栗子树(the Avenue at the Jas de Bouffan )》,38.1×46cm,1868-1870年。
      作者:保罗.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后印象派的主将。这位银行家的儿子,不愿屈从父亲安排的从商之路,按着自己的意愿和风格作画,经常不被众人所理解。
      塞尚对体积感和空间感的强调,对色彩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对物体造型结构的处理并有意识地采取变形手法等等,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对后来现代流派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到塞尚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这是通向塞尚父亲乡间别墅大道旁的栗子树,艺术家最喜欢的主题之一。
      光明与黑暗交替的绿色颜料显示一个夏天傍晚的阳光照射在树上。画面的顶部被裁剪增加了这幅画的景深,尽管画幅很小。
[133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0 19:24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8

      《长椅上的女孩(Girl on a Divan)》,1885
      作者: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是法国印象派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画家。其祖父为著名画家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她与姐姐从小便喜欢绘画,广泛接受画家的指导,其中柯罗(Camille Corot 1796~1875)对其影响很大。1860年莫里索结识马奈,后与其弟结婚。她与马奈来往密切,并且互相影响,马奈在其影响下注重光色的研究 。
     莫里索总是非常自由独特地处理画面,通过生动、快速触动的颜色使作品更有生气。可能是要给模特付费的,但她坦率和直接的目光表明了模特和艺术家之间的友谊。莫里索的女儿以后记载这幅画完成于1885年。
[132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0 19:13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7

      《春天的一小块草地(The Small Meadows in Spring)》,1880-1881年。
      作者: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 1839-1899),出生在英国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曾入巴黎格来尔画室学习,在那里遇上了莫奈,后来与雷诺阿、巴齐依往来,他们常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写生,常逗留在美术馆大师的画前和咖啡馆讨论艺术问题。当他们来到巴比松时为柯罗作品上那种明媚阳光照耀下清新而庄严的画境所吸引。他在继承巴比松画派风格的同时,在色彩和笔触上又表现出印象派的画法
      画家描绘了连接塞纳河南岸Veneux村和西斯莱居住地—巴黎东南部莫雷小镇(Moret-sur-Loing)的路径。画家捕捉了大自然的短暂的影响,如浮动的云和在水中的倒影。
[132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0 19:06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6

      《拿着响板的舞者(Dancing Girl with Castanets)》,1909年。
      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这幅舞女的油画和上一幅画都换成了加布里埃尔·里纳德的头部,她是雷诺阿的家庭保姆和艺术家最喜欢的模特儿。
[132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20 19:03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5

      《拿着铃鼓的舞者(Dancing Girl with Tambourine)》,1909年。
      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雷诺阿在巴黎一位收藏家餐室的壁炉旁画了这件作品,此画最初这位女性是端着水果盘。模特穿的东方式服装是艺术家工作室作为道具保存的。
[132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8 19:13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4

      《米西亚.赛特(Misia Sert)》,1904年。
      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米西亚(Misia Godebska 1872-1950),是法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传奇的女艺术家,被艺术家们称为“巴黎王后”,她原是一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也曾做过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爱德华·维亚尔、图卢兹·劳特累克和皮埃尔·博纳尔等艺术家的模特。很多画家为她画过肖像。米西亚结过三次婚,第三任丈夫是西班牙画家荷西.马利亚.赛特(Jose Maria Sert),他们于1920年结婚。
[132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8 19:08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3

      《在剧场(At the Theatre/La Premiere Sortie)》,1876-1877年。
      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一个年轻的姑娘和她的女伴坐在剧院包厢里。她们,而不是舞台,成为艺术家关注的主题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明亮的金色包厢将她们与其他观众分割开,也与她们的蓝色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
[132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8 19:05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2

      《花瓶(Vase of Flowers)》,1871年。
      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法国印象派的著名画家、雕刻家。1870年代雷诺阿和莫奈经常共同外出写生作画,切磋画艺,共同探索画中的光与色的描绘。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雷诺阿常常用描绘花的作品来展示他描述纹理和复杂的空间的技能。这幅画,中国花瓶中这束灿烂的牡丹反射到镜子上,使画面整整翻了一倍。
      这是博物馆的新展品
[132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7 19:19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1

      《鸢尾花(Irises)》,约1914-1917年。
      作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这幅画逐步完成,可能莫奈用来装饰他新建的巨大的专门工作室。这个鸟瞰图可能从日本桥俯视,显示水池附近两边长满郁郁葱葱鸢尾花的曲径。莫奈应用厚重的紫色笔触绘画,可能是因为双眼的白内障,改变了他的视力。
[132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7 19:15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40

      《夕阳里的睡莲(Water-Lilies, Setting sun)》,1907.
      作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在这幅画里,莫奈低头看着池塘的表面,正如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所比喻的,画布上显现着“如同镜子反射出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夕阳投射在池塘上的光,波光粼粼,水面睡莲漂浮,闪耀的粉红色和黄色的光线和垂柳的倒影。
      间接证据表明,莫奈直到1923年都保存着此画,其间可能进行修改。
[132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7 19:11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9

      《睡莲池塘(The Water-Lily Pond)》,1899年。
      作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1883年4月的一天,莫奈乘坐小火车,在车门处发现了烂漫花丛中的吉※※(Giverny),就像寻觅的少年终于找到了心仪的情人,莫奈一见钟情,当机立断,立即举家迁居此地。小村庄吉※※距离巴黎40英里,并在那里买下一栋房子。在此不久,莫奈又获得了一块额外的土地,在那里莫奈建起一座独特的水景园—“为了培养水生植物”,一座日式的小桥横跨池塘的最狭窄端。一切就绪后,以不同的视觉和光照条件绘制了17幅作品—睡莲系列。
      该油画作品是莫奈早期睡莲系列之一,主景的水池和横跨池上的拱桥,被茂盛的树草环绕着,芦苇和柳树枝叶巧妙地安排在画面中。
     英文名称完全相同的另一幅画中文译作《吉※※花园的日本古桥》,现存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6-17 19:12 编辑

[132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7 19:05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8

      《圣拉扎尔火车站(The Gare St-Lazare)》,1877年。
      作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圣拉扎尔火车站位于巴黎的西北部,这是莫奈绘制的12幅巴黎火车站绘画中的一幅,视角是从站内向西看。画面上两列冒着蒸汽的火车正有乘客下车,左边桥下还有第三列火车。莫奈是描绘工业革命最多最早的画家,他对新生事物具有童贞般的好奇与兴趣。
      在莫奈的时代,火车出现是一桩伟大科学奇迹,车站大玻璃顶棚是19世纪现代建筑,这些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画家巧妙运用那呈矢状形的高而尖的玻璃顶棚作为画面主轮廓,自然形成庄严的金字塔形构图,火车头喷出的烟雾笼罩着中远景,在那金字塔形大棚的庄严轮廓下谱写出工业文明的交响乐。
[131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7 19:01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7

      《阿让特伊雪景(Snow Scene at Argenteuil)》,1875年。
      作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1874 - 1875年大雪的冬天促使莫奈画了描述阿让特伊农村他家周围的18幅风景画,这是最大的一幅。围画家通过蓝色和灰色,间或加重颜色的深度渲染了寒冷的冬天。
[131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6 21:33
※※※※※※※※※※:;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6

      《阿让特伊的塞纳河风光(The Petit Bras of the Seine at Argenteuil)》,1872年。
       作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阿让特伊(Argenteuil)是法国法兰西岛大区瓦勒德瓦兹省(法语:Val-d'Oise)的一个镇,位于巴黎郊区,巴黎塞纳河河畔,是当年巴黎富裕市民游河消闲的中心,也是印象画派画家群聚绘画的地点。
      这幅画没有找到中文的确切名称,有人译成“塞纳河风光”。
      ‘The Petit Bras’是阿让特伊附近塞纳河的一个安静的回水湾。这里,河水弯曲温柔地伸向地平线,河边一排杨树,两个人和河对岸马郎德洲(Ile Marante)的大房子是唯一的有人居住的迹象。
[131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6 21:28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5

      《格尔奴叶(蛙塘岛)的浴者(Bathers at La Grenouillere)》,1869年。
      作者: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印象主义大师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岁的漫长人生始终如一的将创作热情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 
      莫奈常常可以从普通的风景中挖掘其魅力。莫奈观察景物细致入微,对光线的变化十分敏锐。莫奈可以就同一处场景画出十几幅作品。如《谷堆》《睡莲》等。而这仅仅是为了表现同一场景的不同天气、光线下的不同表象,这是其他画家很难做到的。
印象派大师莫奈和雷诺阿(Renoir)是至交,1869年的夏天在布吉佛(Bougival)附近受欢迎的咖啡馆和塞纳河游泳场一起写生,以画论道,留下不少精彩的佳作,雷诺阿在这里画出了《青蛙塘》。
      莫奈可能把画架放在咖啡馆前的平台上,在画面的中心,人们站在狭窄的木制人行道上,其后是游泳的人群。
[131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6 21:25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4

      《咖啡厅演奏会一角(Corner of a Café-Concert)》,约1878-1879年。
      作者: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
      在其印象派朋友的影响下,1870年后马奈放弃了深颜色和传统的主题,采用浅色系列,并对来自当代生活的主题感兴趣。在这些主题中,咖啡馆占有重要地位。画家们在画室工作一天后,会去那里喝杯酒,抽抽烟斗,谈谈艺术或听听流行歌手的热门曲目。
      这幅画的右半部分和马奈1878年描绘巴黎赖赫兹罗芬啤酒馆(Brasserie de Reichshoffen)的《酒馆女招待》是相同的。马奈在男人的蓝色工作服处添加了新画布,重新绘制背景,添加左边的舞蹈者,右边的乐手。
      与同时代的人一样,马奈经常光顾他所在区的咖啡馆,为了表现咖啡歌舞厅里人满为患,烟雾弥漫,人声嘈杂的景象,画家将人物拉得尽可能的近,他们主要是五类人,代表经常出现在这种地方的各个阶层:一个女招待,一个身着蓝上衣的工人、一个资产者,人们只看见他头戴的大礼帽,一个妇女,一个女舞者。除了女招待注视着观众,其他人的目光都投向女舞者。画家这是通过画中人物的目光来安排画面空间,以使画的前后景之间有一个相向联系。女招待的面孔、啤洒杯、烟斗、黑色帽自子、分枝吊灯在整个有点朦朦胧胧的构图中清晰可见。为了使咖啡歌舞厅的气氛活跃,使灯光耀眼,马奈采用一种快速和刚劲有力的印象派画家的笔法,用平行或交叉笔法着色,这样的笔法不会留下任何勾勒轮廓的边线。
      这幅画是马奈对表现现代生活场景的绘画感兴趣的特别见证,德加和雷诺阿主要就是描绘这样的场景。
[131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6 21:18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3

      《枪决马克西米利安(The Execution of Maximilian )》,1867-1868年。
      作者: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绘及西班牙画风的影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色彩,舍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将绘画从追求立体空间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朝二维的平面创作迈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马奈在18岁时毅然走进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图尔(Thomas Couture)的画室学习绘画。在这里前后学6年之久,受到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获得了扎实的造型功力,但他不满古典主义。在这期间,他常到卢浮宫观摩历代大师作品,并游历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以独立自主的见解获取了在画室中难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实的艺术修养。[2]
      马奈受过良好教育,养成一副绅士派头,追求独立自由,他反对保守,同情进步,维护共和主义,具有自发革命意识。19岁参加过革命暴动,他同情巴黎※※起义,还被选为※※艺术家联盟委员,这些都是他对自由的忠诚和浪漫的激情所致。当他把全部渴望自由的生命和热情转向艺术时,他在绘画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他的画具有古典造型基础,又有明亮鲜艳、光与色的整体表现,仍保持着形象的真实感。
      马克西米利安大公是奥地利皇帝的弟弟,1863年6月,法国攻破墨西哥城后,拿破仑三世安排他做墨西哥傀儡皇帝。由于墨西哥人的抵抗和来自美国的压力,1867年法国人撤出墨西哥,马克西米利安随即被处决。
      这幅画很不完整,只有马克西米利安的手是可见的,握着他的同时被枪毙的一个将军。马奈死后,这幅画被分割出售,后来另一位印象派大师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设法把几块画拼成现在这样,中间举枪士兵的素描草稿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131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5 19:31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2

      《蒙马特大街, 下雨的早晨(Boulevard Montmartre, Rainy Morning)》,1897年。
      作者:卡米耶·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 1830- 1903)
      毕沙罗进入晚年的成熟期,排除了外界画法对他的干扰,表现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印象派的元老画家的精湛技巧和恢宏气魄,后期主要描绘繁华的城市和街道建筑,多取俯视角度。他晚年更多是从楼上居室俯视描绘街景。这幅《蒙马特大街》具有代表性。
      1897年毕沙罗在巴黎俄罗斯大饭店(the Grand Hotel de Russie)有一个房间。他满怀信心地从他的窗口绘制记录一系列街景。他写道:“这是非常困难的……。我要成功!”这幅画证明他沉着地应对挑战。这是一幅蒙马特大街的全景图,由于视角宽广,楼房林立,车马人流很小,只能凭感觉用粗笔点画出来,然而显得特别生动,加之透视准确,画中车马人流仿佛在画中移动,它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繁忙热闹场面。它预示了20世纪未来派画家所热衷描绘的景象--现代都市快速运动节奏。在这幅画上,构图宏伟,街景庄严而有气派;色彩丰富柔和,在冷暖色对比中,充满中间调子的过渡,形成一种细致而变化丰富的灰调子,但却很明亮,它显示着光的饱满,其笔触均匀而不失活泼变化,粗犷与细致融为一体,表现出毕沙罗特有的艺术风格。
      这是画廊最新展品,按规定新展品是不准拍照的。
[131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5 19:26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1

      《菲利克斯.毕沙罗画像(Portrait of Felix Pissarro)》,1881年。
      作者:卡米耶·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 1830- 1903)
      菲利克斯.毕沙罗(1874-1897),也被称作(Titi),是卡米耶和他的妻子朱莉(Julie)的第三个儿子,画这幅画时,他只有七岁。他在伦敦早亡之前,用让·罗彻(Jean Roch)这个笔名,是一个画家、雕刻师和和漫画家。
[131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5 19:21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30

      (The Cote des Boeurs at l'Hermitage), 1877年。
      作者:卡米耶·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 1830- 1903)
      埃尔米塔日(l'Hermitage)的这个山坡接近毕沙罗的家,位于巴黎郊区,蓬图瓦兹(Pontoise)附近。此时塞尚与毕沙罗同住,并画相同的主题。毕沙罗运用破色法和点描技巧完成了颇具雄心的大作,他和塞尚的作品都参加了1877年第三届印象派展览。

[131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5 19:13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29

      印象派作品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
      19世纪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聚集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名叫巴比松的小村庄,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他们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村就是现在巴黎的卫星城之一的枫丹白露镇。“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们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于是画家们就联手举办了“官方沙龙”落选作品展,逐渐的社会对他们的风格也有所认同。,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科罗、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
      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

      《塞尚画像(Portrait of Cezanne)》,1874年。
      作者:卡米耶·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 1830- 1903),法国画家,印象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印象派最年长的画家,塞尚对其大为尊敬。毕沙罗是一位个性坚强,重视友情的画家,他也喜好写生,画了相当多的风景画,他的后期作品是印象派中点彩画派的佳作,此外,毕沙罗的人像画也有他特殊的风格,他的作品有一种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魅力。
      这幅画像证明了毕沙罗和塞尚之间的友谊, 1870年代在蓬图瓦兹(Pontoise)二人经常一起作画。画像背景左边的画,是政治肖像讽刺画家安德烈·吉尔(Andre Gill,1840--1885)有关普法战争后法国救助的漫画;右边为莱昂斯.帕蒂(Leonce Petit)所作,显示了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举杯敬酒,看似好像针对塞尚敬酒;下面是毕沙罗的一幅风景画。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17-6-15 19:16 编辑

[131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5 19:08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28

      《品达和伊科蒂诺(Pindar and Ictinus)》,34.9 x 27.9 cm,约1830-1867年。
      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
      画面是古希腊抒情诗人品达(Pindar 公元前518 – 438年)提着他的七弦琴,伊科蒂诺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帕台农神庙的建筑师,在这个局部画中并没出现。这幅画与安格尔1826-1827年在巴黎卢浮宫天花板绘制 “颂扬荷马(Apotheosis of Homer)”等作品有关,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细节图之一。
[130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4 21:39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27

      《莫特西埃夫人像(Madame Moitessier)》,120 x 92.1 cm ,1856年。
      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
      安格尔在肖像画上的色彩非常柔和,技艺精细,并能避免色调变化的不随和性。就这一意义上说,他还是一位精练的、敢于创新的色彩画家。这一幅《莫瓦铁雪夫人像》上的红沙发、缀花裙子等等,充分证明他在色彩运用上是有其独到的功夫的。 这一幅属于画家晚年时期最后完成的贵夫人肖像。
      这幅画像受到古典和文艺复兴艺术的影响,用手抚摸脸颊的姿势,来源于古罗马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壁画的女神。这可能表明安格尔认为莫特西埃夫人的美貌是理想的经典之美。
[130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17-6-14 21:35
特拉法尔加广场与伦敦国家画廊—126

      《奥尔良公爵(The Duc d'Orléans)》,54.3 x 45.1 cm ,1842后。
      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
      奥尔良公爵(Duc d 'Orleans 1810-1842)是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的长子。在1841-1842年安格尔给公爵画了衣服四分之三身长的画像。当公爵死于一场交通意外后,根据其早期的肖像又绘制了许多副本,这幅就是其中之一。这可能是安格尔和他的助手共同完成的,而且是唯一一幅画成斗篷覆盖着大部分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