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大地上(五)驾车南北行(1)广州-武汉-北京-丹东
28269 1958
[68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21:22
上世纪80年代中岳庙—05

      “中岳庙”
      “岳立天中”石碑
      石碑再次强调了嵩山的中心地位。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9 21:25 编辑
[68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21:18
上世纪80年代中岳庙—04

      “中岳庙”
      “嵩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9 21:21 编辑
[68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21:13
上世纪80年代中岳庙—03

      “中岳庙”
      “峻极门”
      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执斧秉钺,气势威武,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9 21:15 编辑
[68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21:04
上世纪80年代中岳庙—02

      “中岳庙”
      “镇库铁人”
      铁人铸于北宋英宗年间。据说,铸造铁人的捐资者为偃师县府店两家同年考取榜眼和举人的董姓和王姓施主。这四尊铁人是※※现存铸铁艺术品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艺术珍品。奉为中岳嵩山“镇山之宝”。
      铁人代表道教信奉祭祀的“水星”去镇住火焰山,便可消(火)灾避难。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9 21:06 编辑
[68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20:52
上世纪80年代中岳庙—01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最迟在西汉汉武帝时已经存在,原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场所,随着祭祀山岳制度的消失,中岳庙后来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但仍保留着礼制建筑的特点。南北朝时期,道教在中国形成,太室祠易名为中岳庙,成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
      “天中阁”
中岳庙的大门
,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建为天中阁。天中阁建筑雄伟,形似北京※※※,下筑高八米、宽三十米的墩台,上建重檐歇山顶楼阁五间,四角回廊,丹柱绿瓦,彩绘斗拱,雪花棂门,下券左中右三门,中门上额刻“中岳庙”三个大字,每券门上钉有虎头钉一百二十六个,阁前二侧月台上各蹲立石狮一尊,左雄右雌,均高三点二米,雕刻精巧,栩栩如生。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9 21:01 编辑
[68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20:47
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02

      那还是个以穿工作服为荣的时代。
[68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20:40
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01

      到河南,可能没有不去少林寺的。1982年出品的电影《少林寺》捧红了河南的这座庙宇。上世纪80年代去时,路边虽有算卦之类的小摊,但还算得上是佛门净地。那个年代,下了好大决心买了一台雅西卡相机,不能像现在用数码相机留下那么多照片。(图片为数码相机翻拍照片)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9 20:47 编辑
[67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13:39
开封—072

      “延庆观”
      七藤绕树,暗喻全真七子
      开封还有诸如开封府、天波府等景观,反正都是近几年建的旅游景点,就不一一打卡了。
[67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13:36
开封—072

      “延庆观”,主体建筑“玉皇阁”,是无梁殿,半圆形穹顶,彩绘,造型具有浓郁蒙元风格。
      延庆观,原名“重阳观”,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67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13:32
开封—071

      “包公祠”
      “龙吟桥”
[67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13:31
开封—070

      “包公祠”东侧包公湖畔环境清雅,休憩好去处。
     
[67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9 13:29
开封—069

“包公祠”

      大殿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
[67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50
开封—068

“包公祠”

     包拯端坐在方背靠椅上,劲正如松,巍然如山。他方面阔额,长髯飘胸,有凛凛不可予夺的威严风仪。他双眉微蹙,若视若思,常怀以悠悠报国为民的忠正心胸。只见他一手扶椅、一手握拳,在平稳自然的虎威中,似乎又能让人感到一种呼之欲起的动势和力威,令人肃然起敬。
[67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49
开封—067

“包公祠”

      “大殿”内“正大光明”的匾额下,是包拯蟒袍冠戴、端庄肃穆的铜像。
[67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46
开封—066

“包公祠”

      “大殿”檐下悬挂着“公正廉明”的匾额,大门前侧走廊的木柱上也有一幅对联:“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照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从对联中似乎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正气冲天的包拯跃然眼前,包拯上报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人们心中已经全然定型,成为一个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的清官廉吏的化身
[67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43
开封—065

“包公祠”

      “大殿”是包公祠的正殿,这里是祭祀包拯的正堂。
[67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28
开封—064

“包公祠”

     “西配殿”以模型和壁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包拯的※※故事及清德美政。这些壁画表现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如:“端州掷砚”、“陈州放粮”、“国法无亲”、“怒铡亲侄”、“出使契丹”等,故事曲折生动,集中反映了包拯居官清廉、※※忧民、铁面无私的高贵品质。除壁画故事外,还展示了宋代的官轿、官船等工具,包拯的官服以及开封府模型等。
      
[66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25
开封—063

“包公祠”

     “西配殿”的檐下悬挂着“白简凝霜”的匾额,廊柱上挂有“欲奉箴铭上三疏,思除弊政陈七章”的对联。
[66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06
开封—062

“包公祠”

     在“东配殿”的大门外檐下悬挂着“铁面无私”的匾额,内檐下则挂着“执法如山”的匾额,廊柱上挂着“启正门群奸丧胆,断关节万姓开颜”的对联。这座配殿是包公祠的蜡像馆,以蜡像和壁画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展示了有关包拯的传说轶闻,※※故事。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8 21:21 编辑
[66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21:02
lgj2097 发表于 2020-6-6 14:15
开封大相国寺曾经是地摊经济的辉煌之地。


      谢谢来访本帖!

开封—061

“包公祠”
走过二殿,我进入了包公祠的后院,在这座青烟袅袅、清心雅致的院子里坐落着大殿和东、西配殿,这一院落是包公祠的主要建筑。这是一组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的殿堂厅阁,翠环绿绕,据说这些建筑是仿照※※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8 21:15 编辑
[66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13:24
开封—060

      “包公祠”
      “二殿”
      “齐山”二字的石刻拓片是包拯在任池州知州时,亲笔留下的真迹,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辩。
[66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13:21
开封—059

      “包公祠”
      “二殿”
      《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上还有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有名的※※人物,但唯独包拯的名字模糊不清。这是千百年来,参观碑刻的人总要情不自禁地触摸包拯的名字,天长日久,竟在碑上摸出了一道深深的指痕。元代诗人王恽赋诗赞日:“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诗中赞扬包公和范仲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贪宫污吏比作可恶的乌鸦,既使千百年后,见其碑犹如见二公其人,仍惊惧万分,不敢近前逗留。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人们这么喜欢“包青天”,是因为中国历代※※太多了!
[66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13:18
开封—058

      “包公祠”
      “二殿”
      殿内展出的大多是历代的石刻拓片。
      二殿※※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记载着北宋时期,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包拯为第93任,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共一年零四个月
[66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13:14
开封—057

      “包公祠”
      “二殿”
      包拯手捧牙笏、身着官服的全身画像,画像线条清晰如新,人物神情生动,它逼真地再现了包拯当年的风度和仪容。黑脸包拯是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用黑色脸谱来展示他铁面无私的形象。这幅画像是清代石刻的完整拓片,它是清朝光绪年间,粤东督学徐琪道经合肥包拯的后代家中,看到一张珍藏的包拯画像后,便把画像镌刻到石上,供后人观瞻纪念。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8 13:15 编辑
[66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8 13:11
开封—056

      “包公祠”
      “二殿”
      正对着照壁的是包公祠的二殿,殿檐下悬挂着“峭直清廉”的匾额。房柱上挂着“峭直传今古,清廉著史乘”的对联。
      殿内展出的是有关包拯的正史资料。包拯是安徽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享年64岁。包拯少年家贫,28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御使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死后谥号“孝肃”。
[66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7 22:09
开封—055

“包公祠”
《包孝肃公祠记》
石碑碑文说:“开封府故有宋包孝肃公祠,盖祀其知开封时功也”,意思是开封府在宋朝就有包孝肃公的祠堂,是用来纪念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时的功绩的。
      西边亭子石碑上刻的是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写的《重建包公祠记》,这些都是后人对包拯深切怀念的最好见证。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7 22:14 编辑
[65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7 22:05
开封—054

“包公祠”

      包公祠的中院安静幽雅,花香四溢,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东边碑亭中立有明朝重修包公祠的《包孝肃公祠记》石碑。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7 22:12 编辑
[65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7 21:57
开封—053

“包公祠”

      二门内是一座石墙“照壁”,色调灰青、图案简洁明,这使得包公祠更加的庄严肃穆。
[65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7 21:55
开封—052

“包公祠”

      向前约百米左侧即是包公祠的“二门”。门头悬挂着一块写有“德昭古今”四字的匾额,表明了历代人民对包拯清正无私的无限敬仰,也是对包拯最好诠释和写照。
[65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7 21:24
开封—051

“包公祠”

     史※※载,开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 ,已有近千年※※。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1984年,开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
      “正门”为仿宋建筑,歇山顶,地面离正门有1米多高,11个台阶,两只大红灯笼高悬着,前面的门柱上挂着一幅涂金对联:“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走上石阶,看到门旁木柱上也有一幅对联:“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两幅对联高度赞誉了包拯在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