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小外孫成長記
26533
2055
[1066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54
一月二十九日(日)
“今天的照片又很少。” ![]() |
[1065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50
《龍門陣》
翱翔。 ![]() |
[1064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49
《龍門陣》
自在。 ![]() |
[1063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49
《龍門陣》
自由。 ![]() |
[1062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48
《龍門陣》
江邊有許多飛鳥,不知叫什麼名字。 ![]() |
[1061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46
《龍門陣》
大佛下面是江水,看佛拍佛要乘船。 ![]() |
[1060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37
《龍門陣》
棧道遠景。 ![]() |
[1059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35
《龍門陣》
九曲棧道。 ![]() |
[1058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34
《龍門陣》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同时开凿的。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绕过佛脚是位于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削壁穿洞,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悬崖绝壁间。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 约500米,与大佛右侧 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 |
[1057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30
《龍門陣》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建造于唐代地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我们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4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 |
[1056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23:28
《龍門陣》
近黄昏時到了樂山大佛的跟前。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并非是石窟艺术)。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云寺右灵宝峰上,现存一座砖塔,塔高十三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乌尤,即秦所凿乐山离堆,上有唐创建乌尤寺,以及相传汉郭舍人注《尔雅》处。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6.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 |
[1055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5:42
《龍門陣》
參觀完三蘇祠就繼續南下奔樂山了。 路上看到這個提示牌。 “青神”。這是我的老家,前半輩子填寫各種表格在籍貫一欄裏填的都是這個詞。這是這輩子我離老家最近的一次了——500米。遺憾的是爺爺,父親都去世了,老家没人了...... 青神——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部,距省会成都110公里,岷江从北至南纵贯青神全境流境内40多公里,北接眉山,南邻乐山,西望峨眉,地理位置优越。现辖青城镇、南城镇、黑龙镇、西龙镇等七镇三乡。全县总面积3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7029人,其中农业人口162367人。非农业人口34662人, 县治所地处青城镇,面积8.05平方公里。青神拥有“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椪柑之乡”、“苏东坡初恋地”之美誉。 本帖最后由 普拉那 于 2013-4-7 15:42 编辑 ![]() |
[1054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5:30
《龍門陣》
伊秉绶所書蘇公墓志銘。喜歡伊大爺的書法。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称“伊汀洲”。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诏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 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泣泪送别。病逝(逝年62岁)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 |
[1053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5:25
《龍門陣》
祠內披风榭处有东坡石像。在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看着他,想着他的事跡,默誦着他的詩詞,亦是幸福所在。 ![]() |
[1052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5:22
《龍門陣》
很喜歡這個地方。三蘇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额对联,缤纷耀彩。 ![]() |
[1051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5:16
|
[1050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5:05
《龍門陣》
《豐樂亭記》由欧阳修撰文,苏轼楷书。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再學習一遍: 《豐樂亭記》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在这篇散文中,多人以為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此亭由來的小故事:据说當年欧阳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酿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归途中跌倒,水尽流失,遂就近在丰山取来泉水。可是欧阳修一尝便知不是酿泉之水,仆从只好以实相告。欧阳修当即偕客去丰山,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丰乐泉”,亭名“丰乐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欧阳修为此还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姐妹篇——《丰乐亭记》,还以《丰乐亭游春》一诗记载与民同乐之盛况:“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知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后来苏东坡又把《丰乐亭记》全文书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阅读和欣赏,一样地留下了“欧文苏字,珠联璧合的稀世瑰宝。 本帖最后由 普拉那 于 2013-4-7 15:06 编辑 ![]() |
[1049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4:47
《龍門陣》
蘇軾所書《豐樂亭記》。豐樂亭在滁城以西数百米的丰山脚下,始建于宋庆历六年(1046年),它和醉翁亭一样,是宋代琅琊山名胜之一,是醉翁亭的“姊妹亭”。醉翁亭是当年琅琊寺僧人智仙专为时任滁州知州欧阳修游乐琅琊山所建,而丰乐亭则是欧阳修亲自主持兴建的。亭建好后欧阳修亲自为亭作记,苏轼手书。因而,它的※※意义丝毫不亚于醉翁亭。 ![]() |
[1048 楼] 敏光
[资深泡菜]
13-4-7 14:39
|
[1047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3:16
《龍門陣》
蘇軾書法亦十分了得。這是他臨顏帖的刻石 ![]() |
[1046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3:08
《龍門陣》
少見啊。 ![]() |
[1045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3:07
《龍門陣》
蘇軾好人也。 ![]() |
[1044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3:04
《龍門陣》
蘇軾名号的由来: 苏东坡(1037~1101年),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苏轼名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 苏洵在给苏轼取名时,是煞费一番苦心的。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 言,轼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苏询取“轼”名,是企望 其“外饰”,即巧为观瞻,处世圆通。 “轼”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观”,苏洵写的《名二子说》是这样解释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有一番来历: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 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居士,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如《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白居易曾写一首《步东坡》的诗:“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走,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 |
[1043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3:01
《龍門陣》
蘇軾的生平: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蘇軾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加号)。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儋州(古名单耳)(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为何选择葬在汝州呢?这是因为苏洵早有宿愿要迁居洛阳,“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所以苏轼遵从父言,遗命把他葬于嵩山下:“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再则,当时苏轼全家的经济条件也很窘迫,其子在苏轼过世之后,只有去颍州投靠苏辙为生。“东坡以病殁于晋陵,伯达、叔仲归许昌,生事萧然。公(指苏辙)笃爱天伦,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缗,悉以助焉,嘱勿轻用。” ![]() |
[1042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7 12:56
《龍門陣》
三蘇里面成就最高的一般说是蘇軾。說說他吧。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蘇軾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1]。《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
[1041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5 21:19
《龍門陣》
說說這三蘇吧。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1009年-1066年)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有几位人物曾经对他做过评价: 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最高,超过苏洵和苏辙。 塑像身後的屏風上是※※的题词:“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本帖最后由 普拉那 于 2013-4-5 21:21 编辑 ![]() |
[1040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5 21:11
《龍門陣》
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为了民众做了不少好事。 三苏祠自明、清以来就收藏有一批文物,1959年以来,這裏更为广泛地征集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3256件(册),字帖拓片478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44件,陶瓷及其它类325件;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包括“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馆内还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珍品,也收藏有明代犀牛角杯、清象牙笔筒和瓷瓶等工艺品。这些都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 |
[1039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5 21:04
《龍門陣》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约五亩的庭院,明代洪武元年为纪念“三苏”而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0亩的古典园林。庭院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三苏祠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现占地面650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曲径亭榭,花草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来此景仰,吟出优美的诗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来此驻足,留下隽永的对联;不知有多少中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追寻三苏的道德文章。 “三苏纪念馆”在“三苏祠”的对面,为一座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2007年11月19日,在经历近两年的精心规划和设计施工,三苏纪念馆正式开馆。 纪念馆展厅面积4500多平方米,展品约1500多件。纪念馆共三层,开放二层。一层为“苏轼”展厅,同时介绍宋代眉山的概况、苏轼的生平和他在各地为官的政绩,以较为详实的文字、史料,生动形象的场景现再现了苏轼坎坷的人生路以及他极富魅力的人格,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并重点介绍了“三苏”对眉山、四川文化艺术发展的贡献和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二层为苏洵、苏辙厅和眉山※※厅,介绍了苏洵、苏辙为官仕途及文学成就,以及眉山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揭示了在眉山这片土地产生三苏父子的原因;除了苏洵、苏辙的陈列物外,眉山一区五县的代表性文化都在此一览无遗,彭山的长寿文化、孝文化、洪雅的庙会等,穿行其间,宛如走进※※的长廊。 三层除多功能展厅外,还有三苏祠博物馆、眉山三苏文化研究院的办公室和会议室等。 ![]() |
[1038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5 20:54
《龍門陣》
上圖的匾是何绍基題的字。 (何绍基,1799年生,1873年逝世,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进士,官编修,博览群书,于经、史、子学皆有著述,尤精小学。书法尤著名于世。书法自秦汉篆籀,至南北碑,皆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息轲杂著》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人神仙境,晚年尤自课甚勤,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平生作书,对联特多,而不是一般应酬之作,书作着力,书艺很高,被誉为“书联圣手”。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文钞》、《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校正》等。传世书迹甚多。《邓石如墓志铭》,书于同治四年(1865)。纸本墨迹。楷书。七开,每开纵30.6厘米,横30.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何绍基的楷书从欧阳通《道因碑》入手,后又广泛地临写六朝碑版及颜真卿楷书等,于《张玄墓志》用功最多。) 本圖的匾是羅哲文題的字。 (羅哲文,生於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1940年,四川宜宾人罗哲文考进中国营造学社。1946年,他随老师梁思成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1950年,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专家后,他一头扎进北京古建的修护中,修长城、保团城、转移清音阁… 曾任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的名誉会长。 2012年5月14日晚11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 |
[1037 楼] 普拉那
[资深泡菜]
13-4-5 20:41
《龍門陣》
在眉山主要參觀了三蘇祠和三蘇紀念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