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着双反去旅行(阳朔,婺源,黔东南......)
21804 399
[101 楼] 老男瓜 [陈年泡菜]
12-12-18 18:08
摇头 发表于 2012-12-15 14:53
老宅的外墙早已斑驳,厚重的青苔凝结的是过去曾经的繁华和荣耀:

这个感觉舒服

倒一杯咖啡或者温水,开一盏小台灯,慢慢看、、趴着读、、、、、、、、、
[100 楼] 老男瓜 [陈年泡菜]
12-12-18 18:06
摇头 发表于 2012-12-17 21:54
上晓起村前和村后都有着连片的田地,其中大部分都被当地私人老板租用,用于种植皇菊并出口欧美,据说该皇菊所含某些成分比较高利于保健,很受老外的欢迎。于是问房东要了几朵干皇菊泡茶,确实香气扑鼻异于平时喝的杭白菊,打听下来晒干的皇菊在当地也要卖到近千元一斤: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色彩感觉

是一种沉淀后的,慢悠悠的,很享受的娓娓道来的色彩
看着很舒服,不像我们一般人玩的数码那么急功近利的色彩感觉

也许和楼主的身后功底有关系,文字也见底蕴---

这样的照片,吸引住我一张、一张往下看,一页一页往下翻、、、、、
[9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15:55
地上铺满了凉晒的菜籽和菜籽壳,菜籽当然用来轧油,而菜籽壳晒干后是用于冬季的烤火取暖:
[9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15:49
宗祠前的广场成了天然的晒场,门口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衣服:
[9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15:45
在上晓起俺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江氏宗祠,据村民讲当年老江本来计划要来上晓起,前期的安保部署工作早已完备就等领导到访,怎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而当时通往晓起的公路还没修好,于是领导们改变了计划安排老江去了江湾。江氏宗祠坐落在村子的后面,门口的木雕很是精美可以想象当年曾是何等的气派和威严:
[9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15:31
客观地讲,上晓起可以观瞻的老宅所剩无几,很多※※性建筑损毁严重,在村里溜达一圈发现很多住户正在大兴土木翻建原有住房,当地※※似乎也没有对老宅的翻建有所规范,这一点要比理坑差得多。
[9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3:08
绕过工厂来到后山沿着溪流缓步前行,此时住家逐渐稀少坡势也渐陡,顺着山势拾阶而上两旁是高耸的古樟,周围的植被在夕阳下格外迷人:
[9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2:35
于是向村人打听,原来这些女孩子已来了蛮多时日,而且每年收获季节都会有职业学校的学生过来帮忙,再追问为啥?答曰:该职业学校的校长是皇菊老板的老婆,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经常会看到女孩子们在劳作之余绕着村子上形体课,煞是有趣:
[9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2:25
采收的皇菊被整齐地码放在塑料框内,再由工人用平板车拉至村后一间厂房内进行烘干处理,出于好奇跟着板车来到厂房,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厂房内的工人竟然全是茶艺班的女生们:
[9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2:16
流浪的猫猫 发表于 2012-12-17 21:59
赏心悦目!悠然自得。马克一下,有空常来。


欢迎猫兄常来
[9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2:15
俺到上晓起时正值皇菊的收获季节,成片金灿灿的皇菊满山遍野大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势,为了在下霜前收获完,采摘大军不仅有当地的农妇,还有从南昌职业学校拉来的茶艺班女生们,孩子则跟着忙碌的农妇后面嬉戏:
[90 楼] 流浪的猫猫 [泡菜]
12-12-17 21:59
赏心悦目!悠然自得。马克一下,有空常来。
[8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1:54
上晓起村前和村后都有着连片的田地,其中大部分都被当地私人老板租用,用于种植皇菊并出口欧美,据说该皇菊所含某些成分比较高利于保健,很受老外的欢迎。于是问房东要了几朵干皇菊泡茶,确实香气扑鼻异于平时喝的杭白菊,打听下来晒干的皇菊在当地也要卖到近千元一斤:
[8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1:37
上晓起可选择的客栈不多,俺选了靠村头一对老夫妻开的客栈,主要还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好,还有独立的小院可以晒晒太阳,由于是淡季只有我一人住,可独自享用二楼的茶楼。老夫妻把客栈打理的井井有条,女主人烧得一手好菜,站在茶楼可远眺对面的群山,时逢下雨于是漫天云雾缭绕:
[8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21:21
由于理坑位于婺源的北线,按照线路下一站应该是思溪延村才合理,但当时计划中并没有包括思溪延村,因为去之前看了几篇网上的攻略似乎对思溪延村评价不高,所以按原定计划直接去了东线的晓起,不过幸好后程改变了主意,否则一定会因错过思溪延村而后悔不已,这是后话。
还是先说说晓起,晓起分上晓起和下晓起,上晓起的※※要比下晓起悠久得多,当时的※※※※来到这个地方选中了现※※晓起并定居下来,族人们把此地称为晓起,以后※※※※在晓起逐渐发展并日益兴旺起来,后来的移民中有一部分人在距上晓起不远的地方围地建村并把村子也称为晓起,为了区分两个晓起,于是出现了上晓起和下晓起。
上、下晓起其实隔着不远,班车下来后穿过商铺林立的下晓起,便看到前方有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由于长年的脚踩车滚石板路已有些坑洼,有的地方还磨出了深深的车辙,石板路的两旁是成片的田园,一侧的溪流潺潺流淌,前方是小桥和厅阁,远处是连绵的群山,上晓起好一派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美景,都说上晓起是最适合闲住的,这也是俺此行的目的:
[8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7 11:25
油漆工 发表于 2012-12-16 22:20
胶片的色彩真的舒服啊。

一旦着魔于胶片的魅力是很难割舍的,贴上来的片子经过扫描和压缩实际损失了不少细节和色彩,效果还不到原片的80%,看翻转片最好的方式还是灯箱或幻灯
[85 楼] 油漆工 [资深泡菜]
12-12-16 22:20
胶片的色彩真的舒服啊。
[8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1:44
在理坑6天时间过得很快,该是离开的时候了,下一站晓起:
[8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1:32
老会场现已被出租,成为一个修理铺兼仓库:
[8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1:27
沿小路回到沱川看到来时没留意的一栋房屋,应该也是曾经的会场,可能是俺上了年纪的关系,现在看到这些老物件特别念旧,总是会浮现很多思绪和场景,有些画面和印象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也纳闷为什么小小的沱川乡曾经会有这么多的会场:
[8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1:16
行单影只 发表于 2012-12-16 21:11
楼主摄影的功底深厚啊!


实在是不敢当啊,谢谢兄的鼓励,此次江西之行的拍摄留下的遗憾还是蛮多的。
[80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1:13
待雨稍停就开始往回走,路上的一幢房屋引起了俺的好奇心,上面还残留着那个年代的一些印记,猜测曾被用作村里的大会场,现已空无一人凌乱不堪。其实在婺源的一些古村落中可以看到很多※※时候的遗迹,诸如标语、红星和画像:
[79 楼] 行单影只 [泡菜]
12-12-16 21:11
楼主摄影的功底深厚啊!
[7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0:59
差不多花了半个小时在篁村走了一遍,发现篁村的房屋布局很规整,巷子都是笔直的东西或南北向,此时雨越下越大,幸好带了T2不影响在雨中拍摄:
[7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0:28
穿过村子后面是成片的田园,溪水清澈、群山环抱,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7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20:23
篁村相对于理坑来说规模要小得多,而且建筑风格朴素简约,看不到理坑常见的雕梁画栋深宅大院,一如普通百姓的平常据所:
[7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17:59
vincentzt 发表于 2012-12-16 17:39
多谢兄弟的详细解答

测光表有焦段调节吗,禄来3.5F折算大概50MM,这个在测光表有调节啊?另外测光是平均重点,还是单点测光呢/

没用过,还请兄解答:)

208没有焦段调节,它功能简单胜在轻巧,作为反射测光来说是平均测光,但反射测光也是有方向性的,一般我都会测主体或背景的亮部和暗部,并根据需要选择曝光组合,个人认为禄莱双方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随性,没有必要搞太复杂的测光表,小巧方便是首选。相反,如果我带哈苏出游的话,一定会带上俺的世光558和三角架,会拍得更精细一些。
[7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17:45
观察篁村周围的环境和山势,这应该是块风水宝地,这在后来与篁村居民的闲聊中得到了印证,当地村民都对篁村的风水地利颇为自豪:
[73 楼] vincentzt [泡菜]
12-12-16 17:39
多谢兄弟的详细解答

测光表有焦段调节吗,禄来3.5F折算大概50MM,这个在测光表有调节啊?另外测光是平均重点,还是单点测光呢/

没用过,还请兄解答:)
[7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6 17:34
vincentzt 发表于 2012-12-16 17:10
刚买了3.5F,能推荐下测光表啊?

另外,带着双反怎么扫街抓怕啊,赶紧操作速度都很慢

测光表俺用世光208,是指针式的非常小巧好用,有入射和反射测光,俺一般都用反射测光,要注意的是208感光度拨盘很松,一不小心很容易误测,一般我会用胶带把拨盘固定住。

双反抓拍是有点难度,因为需要测光、调光圈和速度、上卷、构图和对焦,但如果习惯了也容易上手,一般俺都会提前测环境光并调好光圈速度,然后是画面预判和根据参照物预对焦,剩下的就是构图和按快门,尽可能用小光圈加大景深,挑战是只有一次拍摄机会,好处是能提高自己画面设想和预判的能力。虽然比较折腾,但这也是双方好玩的地方,当然双反的局限也不小,所以只能有所拍和有所不拍,有时少就是多,关键是熟悉工具和用好工具。一些个人心得,仅供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