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着双反去旅行(阳朔,婺源,黔东南......)
21804
399
[13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0 23:16
此次选择的客栈就在石桥边上地理位置很不错,可以在窗口俯视“申明厅”和流经石桥的小溪:
![]() |
[130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0 23:10
而这个看点似乎已被日益增多的游客所稀释了,在我经游的四个古村中,到访李坑的旅游团队是最为庞大和密集的,“申明厅”成了旅行团的集散中心和游客歇脚的场所,只有在清晨或傍晚极少时间才能捕捉一些当地村民的活动画面,这对摄影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 |
[12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0 22:57
提到“申明厅”不由得想说说此次婺源之行的一个发现,在这些古村落中总会有一些标志性建筑是当地村民活动和聚集的场所,诸如廊桥、厅阁、商铺、过道或过街楼等,这些场所一般处于村子的要道且能遮风避雨,又可作为当地村民临时集市或游乐闲聊的场所,“申明厅”就属于这样的场所,也应该是李坑的一个看点:
![]() |
[12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0 22:38
石桥位于溪流分叉处也是李坑最为热闹的地方,附近客栈、饭店和商铺林立,旁边就是著名的“申明厅”也是旅游团的集散地:
![]() |
[12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0 22:23
李坑虽是当地※※重点保护的古村,但真正值得看的老宅也就四栋,房屋翻建、改建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条溪流由村头流入然后分叉成两股沿着两个方向流经村里,这就是李坑不多的看点之一:
![]() |
[12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0 22:03
刚到李坑的人都会觉得此处与大理坑有点神似,所有与婺源有关的旅游信息都把李坑定为必经之地,因此俺本计划在李坑待一周左右,但还是在第四天一早迫不及待地逃离了此地,因为李坑实在是徒有其表:
![]() |
[12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0 21:17
pxsch 发表于 2012-12-20 19:20 俺也纠结是否要上GF670,主要是考虑便携性比双反更好,胶片俺倒是不担心灭绝,只是变得更小众而已。 |
[124 楼] pxsch
[资深泡菜]
12-12-20 19:20
摇头 发表于 2012-12-19 22:56 我的问题是,双反还在睡觉,又入个折叠机了,胶片难搞了,不过还是要上,创造条件也要上啊。 |
[12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22:56
pxsch 发表于 2012-12-19 22:51 谢谢,双反是个另类也是个宝贝,乘天好拿出来晒晒 ![]() |
[12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22:54
又该上路了,乘着雨天放晴的间隙告别了清晨的晓起:
![]() |
[121 楼] pxsch
[资深泡菜]
12-12-19 22:51
好帖,收藏,现在我的双反在睡觉。
|
[120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22:42
从婺源回来后曾问自己,如果再去婺源一次会怎样安排行程?我会毫不犹豫去上晓起待上一阵然后回家,因为上晓起很美、也很平淡:
![]() |
[11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22:26
背景中是“大夫第”的现主人,平时总皱着眉头说话也有些拽,可能是曾经辉煌的家史或殷实的家底,举手投足间总有一些优越感和不屑,现在他把老宅改成饭店只接待旅游团,闲聊中得知他也曾经玩双反,对摄影略通一二:
![]() |
[11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22:06
在下晓起为数不多的几栋商宅中,“大夫第”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精美的“三雕”工艺,令人惊叹的是堂内支柱皆为红豆杉方形立柱,可以想象当时主人是何等的财力和气魄,且一楼的挑高是我在婺源见过的老宅中最高的,厅堂宽阔、非常气派:
![]() |
[11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7:02
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这些标语还是显得如此触目惊心,似乎当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狂风暴雨余威不减:
![]() |
[11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6:56
看着墙上新补的石灰和修补的大字不由得心生疑虑,询问店员这些标语是否后来所写,回答说都是原来遗存只是修补了破损处,这说法后来在房东处也得到了印证:
![]() |
[11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6:41
环顾旧会场禁不住心跳有些加速,那个时代的印记又一次赫然跃入眼帘,还竟然如此清晰完整:
![]() |
[11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6:29
由于客栈不提供早饭,于是拐进一家商铺准备买些点心,商铺由原村委大会场改建专卖“孝子饼”,据介绍所谓的“孝子饼”原是由朱熹发明孝敬其母亲的,有趣的是后来在小李坑发现了同样的饼,只不过换了包装名字也改成了“状元饼”:
![]() |
[11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5:40
在晓起的这几天有空总会找当地村民闲聊,觉得相距如此之近的两个村总有那么一点隔阂,或许是因气质不同导致的气场不合却又可相安无事,我想可能更多的是习俗和理念的略微差异,以及开放旅游后的落差:
![]() |
[11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5:23
在俺看来下晓起除了几栋老房子,整个就是一条旅游购物商业街实在乏善可陈,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主要以砚台、樟木制品、古旧家具和旅游工艺品为主:
![]() |
[11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5:14
下晓起完全是个商业化的旅游景点,或者说下晓起已成了晓起旅游的一个门面,到此一游的旅行团大部分驻足于下晓起,完成拍照-购物-上车的流程,成群结队循环往复:
![]() |
[110 楼] kofta
[泡菜]
12-12-19 15:13
有点 味道 。
|
[10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9 14:59
在上、下晓起的连接处有一所托儿所,旁边紧挨着小学,犹如一个纽带连接着风格迥然不同的两个村落。说到晓起这所小学倒有个有趣的传闻,那天一个中年妇女来客栈串门,闲聊中得知她是重庆的一个退休女教师已在晓起住了有大半年,平时免费教晓起当地的孩子学习音乐和绘画,她说当地教师有吃学生饭的传统,就是当班的老师会去学生家里吃饭,每天三顿且顿顿有酒,班里学生的家长周一至周五轮流做东。俺以前听说过在一些偏远贫困山区有类似的故事,但实在惊讶如此开放的晓起也会有这样的传统,不知是否也算是一种尊师重教:
![]() |
[10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23:30
路上看到聚在过街楼下聊天的老人们也纷纷起身回家吃饭,上晓起真是个闲适的地方:
![]() |
[10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23:23
从祠堂出来已近正午是回客栈吃午饭的时候,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
![]() |
[10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23:07
步入祠堂环顾四周,内部略显杂乱和简陋,前堂除了两壁的文字介绍和正位新塑的雕像,剩下的是两条长长的木凳和一堆杂物。借着顶上射来的阳光绕过墙壁来到后堂,忽然发现屋角躺着一只破损的纸龙灯,于是想起曾经询问客栈老板有关晓起的传统节日活动,老人家说,原来上晓起前年为了吸引游客曾经由村委出钱,搞过一次元宵节舞龙灯活动,后来由于没有了经费来源,村民就不愿意再继续搞下去:
![]() |
[10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22:45
醒梦堂 发表于 2012-12-18 22:26 谢谢,方画幅有时会显得过于规整,正尝试不同拍法。 |
[104 楼] 醒梦堂
[泡菜]
12-12-18 22:26
很精致的作品,欣赏!!
|
[10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22:16
祠堂的规模不小其修缮工作还未全部完工,这一侧的房屋正在进行内部木结构的修整,木匠新做完的雕花木窗需要做旧后才能进行安装,但其雕刻的精细程度远不如祠堂原有的木雕工艺:
![]() |
[10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8 21:52
老男瓜 发表于 2012-12-18 18:06 谢谢瓜兄的鼓励,欢迎常来坐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