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着双反去旅行(阳朔,婺源,黔东南......)
21804 399
[4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21:15
与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一样,老人和孩子是整个村落的主体,年轻人不是出外打工就是移居县城: 本帖最后由 摇头 于 2012-12-14 21:16 编辑

[40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21:09
据理坑的相关资料说,理坑房屋的墙角镶石柱并削平成※※型,寓义“让人三分”。俺观察下来,这※※型石柱可能更具实用价值,因为并非整个墙角都用削平的石柱,而是仅在一人高处的一段(膝盖以上,头以下)是用※※型石柱嵌入,由于房屋的布局较密走道狭小,此处最宜磨损,※※型石柱能更好保护墙角避免磨损,猜测“让人三分”的寓义可能是后来赋予的善意诠释:
[3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20:49
理坑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高墙深院,且房屋排布的密度比其它几个村落稍大,转弯抹角都可能是一道景致,所以理坑也是全国各大美院的写生基地,闲步其间可以看到不少画画的学生:
[3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7:46
村后面是各家的菜园子,山坡上种的是茶叶:
[3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7:43
沿着小溪穿过村尾是一大片开阔地,阴雨天远处的山丘烟雾缭绕,空气格外清新:
[3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7:39
小河两边的石道很窄,各种自行车和电动车是代步的工具:
[3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7:36
当地人还是保持在河里洗涮的习惯,河底滞留着不少生活垃圾,就水质变差这个问题,理坑居民抱怨较多的是外来写生的学生把各种颜料倾倒水中,导致现今理坑水质的恶化,据我观察可能兼而有之:
[3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7:25
潺潺的小溪穿过理坑由村头流出,去时正值河道清理,小河被分段截流,由工人用挖掘机分批清理河底的淤泥:
[3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6:49
在所拜访的4个古村中,理坑的古建筑数量最大且保护也是最好的,现在村里已严禁当地居民翻建房屋和破坏原有结构,除了※※时所遭受的部分损毁和开发前部分房屋的改建,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原貌。流经村里的小溪是一大看点,只是水质不敢恭维,所传的荷包红鲤鱼在理坑早已绝迹,现在农家乐所提供的红鲤鱼都是从县城购买的养殖鱼,在班车上看到司机把从县城购买的鲤鱼装入灌满水和空气的厚塑料袋,到家后再放入自家的水池饲养。理坑的门票需要单独购买不在通票覆盖范围,与其它几个村一样作为景点的老房子每年都可以从旅游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维护费用,根据房屋的质量和级别维护费约6000-7000元不等,此外每家按人头还可以从旅游公司得到少量补贴,房屋的修缮主要靠居民自己料理。11月份的理坑游客非常稀少,古村显得格外恬静:
[3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5:47
一直想去婺源看看,都说4月和5月是婺源最好的季节,只是俺对拍油菜花没啥兴趣更怕旅游旺季的车海人流,经过考虑最终把出游时间定在11月初的淡季,可以避开黄金周和11月底拍枫叶的人群。原计划在大理坑、晓起和小李坑各住一周,在后来的行程中略作了修改,实际在大理坑住了6天,晓起5天,小李坑3天,思溪延村7天。

相机依旧是双反,这次带的是2.8F的Xenotar,主要考虑光圈比俺的Planar大了一挡,而且Xenotar在弱光下的细节刻画极为优秀,当然在背景虚化和层次过渡方面不如Planar,而且色调偏冷。考略到此次旅行可能遭遇阴雨天,照例带了一部135便携机T2作为备机,T2在阴雨天的表现从来没让俺失望过,也非常庆幸这个决定,因为在后来的行程中有一半时间是雨天。胶卷除了常用的RDP3,还带了一些TMAX(后面的照片会混着贴)。

因为是淡季没有预先定住宿,在去大理坑的班车上得知司机家开客栈,决定下车后去看看,没想到客栈的位置很好,出门就是小桥流水,站在顶楼的阳台可以俯瞰整个理坑和眺望对面的山丘:
[3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14 14:58
一摄狼 发表于 2012-12-3 20:22
色调非常漂亮,暗部层次及细节表现俱佳!


谢谢,接着上江西的片子,也请多指教。
[30 楼] 一摄狼 [资深泡菜]
12-12-3 20:22
色调非常漂亮,暗部层次及细节表现俱佳!
[29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3 20:14
bluespan 发表于 2012-12-3 14:47


多谢鼓励,还在摸索拍些纪实题材的片子。
[28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3 20:11
锋铎 发表于 2012-12-3 17:59
好精致的片片!
压在箱底N年的海鸥4A相机也有出世的冲动……


多谢鼓励,比较小资的片子没啥分量,4A在小光圈时拍风景不错,大光圈下可以给MM拍人像,某些题材暗角可能会更讨巧,这个老古董外拍很拉风
[27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3 20:05
老男瓜 发表于 2012-12-3 17:50
福利、留公一带吧、、、、


是在阳朔古镇走到底见到的一条河流,名字记不清了,哈
[26 楼] 锋铎 [资深泡菜]
12-12-3 17:59
好精致的片片!
压在箱底N年的海鸥4A相机也有出世的冲动……
[25 楼] 老男瓜 [陈年泡菜]
12-12-3 17:50
摇头 发表于 2012-12-2 16:20
图9


福利、留公一带吧、、、、
[24 楼] bluespan [陈年泡菜]
12-12-3 14:47
[2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3 14:43
在光线理想的环境下,还是可以用预判、估焦和小光圈的办法确保主体清晰:
[2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3 14:39
在光线迅速变幻的环境下,可能因换卷、测光等原因,错过了最佳的拍摄时间,导致中景的山体死黑一篇:
[21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3 14:33
JULIAN 发表于 2012-12-2 16:41
双反的构图很漂亮。。。自己也有一堆双反,出门的时候老是怕沉。


单论机身双反不会轻,毕竟还有两枚镜头在机身里,如果以摄影系统来比较,个人还是觉得比俺以前的一机三头、三角架和摄影包要轻便,现在已很少使用摄影包,一般都是用衣服把相机卷在随身的包里,当然这也要看旅行目的和拍摄题材。
[20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3 14:23
胡子山东 发表于 2012-12-2 16:37
一机一头有更多的时间去琢磨构图


非常认同老兄的观点,这是舍和得之间的平衡。但也不得不承认因受双反对焦和过片缓慢的局限,双反作品一般以静物、小景致和人像为主,纪实类的题材不好拍(虽曾作为新闻机配备给记者),需要预判和估焦且只有一次机会,好处是培养画面预想的能力,最近正尝试用双反扫街,看看结果如何。

这是一张对虚的照片,焦点落在了手上:
[19 楼] JULIAN [资深泡菜]
12-12-2 16:41
双反的构图很漂亮。。。自己也有一堆双反,出门的时候老是怕沉。
[18 楼] 胡子山东 [泡菜]
12-12-2 16:37
一机一头有更多的时间去琢磨构图
[17 楼] 胡子山东 [泡菜]
12-12-2 16:36
[16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 16:28
图16
[15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 16:27
图15
[14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 16:25
图14
[13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 16:24
图13
[12 楼] 摇头 [老坛泡菜]
12-12-2 16:23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