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显影(滚冲)与全浸式显影(盆冲、罐冲)的优势与不足 ---讨论专题
12667
213
[155 楼] 黑白无言
[泡菜]
13-7-18 20:26
椒夫 发表于 2013-3-23 11:52 如果我们有些人拍摄大画幅并使用滚冲,其目的仅是为了省药或为了省力;因此而忽略了滚冲过程中显影液因剧烈的翻滚而急速氧化,对胶片的颗粒和反差产生巨大影响,那么是否有些捡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了哪? 滚冲,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炫耀自己如何最少用药量”的滚冲,我认为,绝对不是一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除非你自己在刻意追求“粗颗粒”、“高反差”的特殊显影效果! 本帖最后由 黑白无言 于 2013-7-18 20:31 编辑 |
[154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3-5-20 11:16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153 楼] laole
[泡菜]
13-5-17 09:55
|
[152 楼] shenshenshenshen
[注销用户]
13-5-16 12:24
用户已注销,历史内容不予显示
|
[151 楼] 黑白无言
[泡菜]
13-5-14 13:35
《终极的手工罐冲胶卷显影搅动测试报告》
35mm菲林显影搅动实验报告 不久前,我拜访了《Darkroom Photography》的编辑部,想仔细研究一下35毫米菲林显影中的搅动问题。他们欣然同意,但建议要用大小不同的不锈钢及塑料两类显影罐来进行此项实验。在讨论了对显影罐进行搅动的各种可行方式(翻转、旋转、连续、间断及各种方式的结合等)之后,我们决定采用一系列的实验方法以便找出最佳的搅动方式并查明原因。 首先决定此项实验必须采用一种很普通的35毫米菲林及显影液配方,看来柯达Plus-X这种常用的中速通用菲林最合适。对于这种黑白菲林,D-76当然是最佳拍挡的显影液,在即将使用前用蒸馏水将D-76显影液加以稀释(比例1:1)。我们认为这些实验的结果亦适合许多其他类似的材料。 依斯曼.柯达公司慷概地提供了100筒36张的Plus-X菲林(全部都是同一乳剂批号),同时还提供了足够的D-76显影液以及快速定影液来支持此项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要找出获得均匀显影的方法,因此必须排除搅动之外的任何其他可变因素——首先应保证曝光的均匀性,由于拍摄明亮的物体及照明均匀的背景的底片最容易暴露显影的问题,我曾考虑过拍摄晴朗的蓝色天空或用泛光灯照明的白卡。然而后来又考虑到所要拍摄的菲林多达100筒,上述两种参考标准都未必能够在曝光期间保持稳定不变。于是,我最后决定利用24×48时的灯箱,以中间的8×12寸的面积为标准。该灯箱经预热一小时后,其亮度是相当稳定的;经Minolta Autometer测光表检查,证实这一长方形测试标准区的亮度变化始终低于十分之一级光圈,然后我将一块不透明的3厘米直径的黑塑料圆片贴正标准区的中心,再将一块四合一的中性灰滤光胶片放在定心片的旁边(该胶片共分四格,每格依次相差1、2、3、4级光圈,以提供色调变化)。曝光量决定于以灯箱表面的测光值为标准,根据测光值再将光圈开大2.5级,使曝光被“强置”于Zone IX(接近全白)。这样的测试条件理应近似于晴朗天空或白色影楼背景之类公认为容易发现问题的强光。 菲林由一部专用的马达卷片器的Nikon F3相机以精确的1/125秒速度曝光。这部相机是由旧金山市的Nikon Professional Serices(NPS)提供,机身是根据1/125秒的快门速度精确度选出的;在拍摄这100筒菲林之前和曝光之后,都经由NPS对上述调校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证实每次都刚好等于1/125。镜头f/4光圈,这是我自己的55mm f3.5 Micro-Nikkor镜头,每次拍摄都将相机的反光镜先翻上去锁住之后再曝光。 该相机由平衡翻拍架悬吊在灯箱的上方。为了尽量减少闪烁,标准区已用一张牛油纸罩着,并将室内的电灯全部关掉。另外,再在一块哑黑色纸板的※※挖出一个圆孔,然后将其套在镜头上面,以确保相机及平衡架的任何部分都不会被灯箱的顶面玻璃反射。 即使用马达卷片倒片,拍完100筒菲林也需要整整一个上午。在每筒菲林上都贴上两个对号标记(一个贴在片头上面,另一个在菲林测试记录表上),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检索整个测试过程的菲林。 当将轴芯装入显影罐时,每一次都使菲林保持反时针的卷绕方向,以便事后能知道菲林的哪一端向上或向下。这些已经编号的菲林在每一个高身显影罐内亦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这样便可以知道哪一筒菲林在显影罐顶部,哪一筒在中部或底部,除了黑房定时器外,还采用了一个电子节拍器,将其校准为每分钟60拍,以提供搅动节奏的声音指示,例如,当试验“中度”翻转时,电子节拍器每响一下,就将显影罐颠倒过来,而当电子节拍器响第二下时,再将显影罐翻回原状。而当试验“强烈”翻转时,电子节拍器每响一下,就完成翻转及复原这一过程,亦即每秒钟一个周期。 在显影时,我极力保持最高的精确度。尽可能地减少气泡斑痕(底片上留下的白色斑点),每次开始实验前,底片都先用清水浸过1分钟。(而且在预浸期间及显影刚开始时还对着显影罐的另一面顶盖用力拍几下)。预浸用的清水和显影液的温度都经过检查,一定要等温度刚好达到68度F时才开始使用,标准显影时间是由我决定的,间断搅动为8分钟,连续搅动为7分钟,接着便是置于停显浴中30秒钟,置于快速定影液中两分半钟,经过短时间的清水冲洗之后,再在海波(硫代硫酸钠)洗净剂中浸两分钟,最※※洗5分钟——上述过程都是在受控的温度下进行的,该温度与显影温度相差不超过两度。在PhotoFlo中浸过之后,用海绵胶辘将菲林的水份吸去,再挂起来晾干。 测试用的显影罐 此次测试一共使用了四种基本显影罐。其中的两种金属显影罐是我自己的16盎司(两筒式)的Omega和32盎司(四筒式)的Nikor全不锈钢显影罐,连同不锈钢轴芯,塑胶显影罐的类型较多,我所选用的是Paterson的产品,因为据我所知,这一牌子的显影罐最为常用。我自己本来已经有几个旧款的Paterson显影罐,但是由于该系列产品最近已重新设计生产,因此我又购置了新的两筒式和五筒式的“Super System”显影罐,并且从GMI(Paterson在美国的代理商)那里买了新式的塑胶轴芯。 按照既定的几种搅动方法逐一进行了试验之后,便立即用我的Chromega Dichroic彩色放大机作为光源制成这些菲林的目力观察试样。采用多反差Polycontrast Rapid Ⅱ相纸经深品z工滤光片曝光以加强反差,使试样加深到便于显示出显影的不规则性。初步结果发现某些技术显然不可取,另一些技术过得去但略有些小问题,有几种技术非常好。还有一些技术的试样经过研究之后,因此在开始新的试验时进行了修正。最后,这100筒 菲林中,经过显影、分类及制作试样的已有99筒。阿弥陀佛!我终于可以坐下来慢慢研究这一大堆试样片,寻找线纹、斑点及其他毛病。同时还用RH Products B&W Densitometer密度计测量了每一筒菲林中的第1格、第18格和第36格。 阁下如果从未发现过自己的冲洗技术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本文所附的“搅动方法与结果一览表”内找到对应的一种搅动方法。该表中还列有我对这些试验方法的相对优缺点的评语。另外,请务必阅读一下附录“搅动与显影理论”,以便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尽管本文所讲座的主题并非显影罐,但我还是将所观察到的情况列在“显影罐与轴芯比较”附表。下面是我在检验试验结果之后所得出的一些重要的结论。 经验与教训 不进行搅动,轻度搅动甚至中度搅动均会产生不能容忍的条纹和斑点。而采用使显影液反覆流动的方法则会产生有方向性的条纹。例如,采用旋转法会产生纵向条纹(沿菲林卷绕方向),而且经常出现扣齿孔条纹,间中出现因显影液经扣齿孔形成急激的水流而引起的过渡显影及溴化物淀积过的一络络较深色的直线,尤其是在采用“浸入加抽动”一法时,更为严重。 间断的“强烈翻转”(又分为加上“扭动”或不加“扭动”两种手法)或“连续快速复式”的搅动效果最佳,显影结果最为均匀。这两种方法都能够有规则地及时冲去显影过程中出现的副产物,随时以崭新显影液替换用过的显影法。然而,“连续复式”搅动这一手法过于繁琐,故“强烈翻转”方法(每30秒钟进行五次快速的翻转、复原,每一周期1秒钟)显然是最佳选择。 令人惊奇的一点,就是对于此类高调(强曝光)试验菲林,在大多数情况睛,采用Paterson塑胶显影罐和轴芯的效果更佳,即显影的均匀度较好,这种Paterson新颖显罐的顶盖设计使得盖与轴芯之间有较多的空气。当显影罐翻转时,可以感觉到而且可以听到显影液下沉填补这一空间。这样便可能产生了有利的湍流。以前,普遍认为显影罐内应当只有轴芯和显影液,不得再有空气。然而,在检查过此次第一批试样之后,我用一个32盎司的四筒式不锈钢显影罐进行了一次实验;其中只有底下的两个轴芯装有菲林,并且只用了16盎司显影液。这样,在翻转时便可以产生极大的湍流。试验结果证明,与以前的灌满显影液的试验比较,显影的均匀度有显著的提高。 我还发现,靠近轴芯的中心支柱的几幅菲林比转到外层的几幅更容易出问题。这可是因为靠近轴芯的中心处,菲林卷得比较紧,故此成为搅动的“死角”,在此次试验中,我一再发现,靠近轴芯的中心的那一部分菲林,色调的不规则度较高。 除此以外,用密度计测量的结果表明,旋转搅动法通常会使轴芯外围的显影液的浓度增高,靠近中心的显影液的浓度降低。其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在转动显影罐时,在同一时间内,螺旋形菲林的外层穿过显影液运动的行程当然比靠近中心的部分更长一些,结果便导致搅动程度的不同。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差别并不严重,但在某些菲林上,相差多达10-15个密度点。曾经有一例(在一个两筒式不锈钢显影罐内连续水平旋转),内外的差别竟达40个密度点! 灌液斑痕 显影罐的大小理应不会影响搅动的效果,至少对我所用的两筒式到五筒式的显影罐可以这样说。但我终于发现,在四筒式不锈钢显影罐内,上部轴芯的底片容易出现灌液斑痕。这是因为显影液通过不锈钢显影罐的遮光折流板盖注入时,液面需要经过10-15秒钟的时间才能升高到超过上部的菲林,使所有的菲林一齐被浸没。由此产生的斑痕特别明显。防止产生这种斑痕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注入显影液时将显影罐倾斜。这样,显影液就可以沿显影罐内壁流入罐内。我曾试过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将显影液预先注入罐内,然后在赤暗中用T形棒将装有菲林的各个轴芯放入显影液内,迅速将盖盖上,随即开始搅动。不过,这种方法仍然不能保证显影完全均匀,会产生另一种轻微的斑痕。以上这两种方法,就效果而言,其实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总而言之,如果对影像要求严格,最好是不用过大的显影罐,尤其是在影像中容易出现大面积的平滑而光亮色调变化时,更应留意。 Paterson显影罐容易出现另一种特别的灌液斑痕,这种斑痕只出现在下部菲林上。在这种显影罐的盖子上加上一个注液漏斗,由此使显影液通过不透光的管子经轴芯的中心流往罐底。这样显影液注入显影罐的程序便变为由底部向上。由于显影液面在罐内沿底部轴芯涌上,便容易导致菲林下面的边缘出现轻微的扣齿孔斑痕,尤其是靠近轴芯的中心部分,这种斑痕更明显。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因显影罐的大小不一而使注液的持续时间不同,五筒式显影罐内菲林的斑痕更严重。 尤其是在采用旋转式搅动时,不锈钢轴芯比Paterson塑胶轴芯更容易产生过大的边缘密度。如果阁下曾经经历过要加深35毫米菲林的两边曝光才能使整筒底片的影像色调均匀,你可能已经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正是由于轴芯上一圈圈圆形的不锈钢线框加快了显影液沿菲林边缘运动的速度,而塑胶轴芯上下两翼的螺旋凹槽却没有这种作用。无论原因如何,过大边缘密度的产生说明如果我们使用不锈钢轴芯的话,就不宜用旋转法搅动。 阁下可能已经看出,显影的开始阶段非常重要。菲林与显影液的最初接触应该平缓,这一点对保证显影均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外,在开始时还必须使显影液产生极有利的湍流。这就是许多菲林和显影液的使用说明书之所以经常告诫要在最初的30秒钟内“连续搅动”的道理。不过,上述的试验表明,只要所用的搅动方法能在开始显影的瞬间提供充份的湍流,就未必须要连续搅动30秒钟(至少采用Plus-X菲林和D-76显影液的情况是这样)。 气泡是造成斑点的罪魁祸首 我已经学会了用温度计快速搅动预浸液,使之形成一种湍流。这种湍流能够使气泡聚集于显影罐的中心。然后将显影罐搁置几分钟,利用这段期间将菲林装到轴芯上 。此时湍流逐渐减缓,气泡自然会升上液面散失。当然,在临到显影前用清水稀释D-76(1:1)时,采取上述方法也同样能消除显影液中的气泡。 我以前也曾经做过搅动试验,并未发现有气泡斑点,但那时候是夏天。到了秋天时,我又做过两次试验,却发现有不少气泡斑点,我忽然想起以前曾读过有关预浸液中的气体的一篇文章,才恍然大悟,找出了肇事的疑犯,原来是因为城市的热水才能使显影液达到68度F,而热水中含有大量小气泡,从此以后,我便特别留意设法保证预浸液和显影液中不含空气,如果放心不下,我就将量筒提高,对着强光检查,证实没有气泡后才开始进行显影。 我所获得的另一个窍门是将显影罐注满预浸液,用力敲击几下排除气泡,然后将预浸液倒出一半,再将半满的显影罐横放,使它前后滚动。里面的菲林随着滚动而从水中穿出几次之后,所有的气泡都会冒出来。然后将显影罐中的液体全部倒出来,再倒入显影液用力敲击几下随即开始搅动。每搅动后再拍多几下。 有的人甚至在预浸液中使用微量的Photoflo润湿剂或其他润湿剂。过去我常常怀疑这一招是否真灵,甚至怀疑会不会对显影有害。为了找到答案,我在两筒式不锈钢显影罐中进行了一些试验。试验时一共用六筒菲林,其中两筒菲林不浸预浸液,两筒用清水预浸液浸过,另外两筒用Photoflo润湿剂预浸(每筒用两滴)。果然发现,未经预浸的菲林有大量气泡斑点,先用清水浸过的两筒菲林只有极少量的气泡斑点,而用润湿剂预浸过的菲林则完全没有斑点。这三组底片具有相近的密度,显影均匀度也差不多。因此十分明显,预浸还是很有价值的,采用润湿剂更妙。 如果阁下想将我的发现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请记住,我所取得的结果只不过是来自许多种菲林/显影液组合中的一种。对于Plus-X菲林配用D-76显影液有效的经验不一定对其他组合也是最合适的。所以一定要自己先进行实验证明有效之后再用新的搅动技术来对重要的菲林进行显影。当然,我的发现肯定可以作为阁下实验的参考依据。 同时也请记住,以高调实验标准所发现的问题也许对色调更为复杂的景物会变成微不足道。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用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切勿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但如果你一直为花痕、不均匀显影或气泡斑点而感到苦恼,希望我关于搅动的这点经验能对你有所启示。 搅动与显影理论 造成黑白底片不均匀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不是溴化物的拖纹就是显影条纹。我的实验结果业已证明所用的方法最适合揭示其中的真凶。这种方法就好像放大镜一般,使潜伏的问题原形毕露。换言之,我在试验菲林上所能看到的图像和偏向,对于平常的“客观世界”中的黑白物体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 当显影液接触菲林感光乳剂的强曝光面时(例如,作为本试验标准的灯箱表面),显影液便力图将大部分的溴化银还原成金属银。这就造成了显影剂的局产消耗,同时释放出大量溴离子。溴化物“拖过”感光乳剂表面时会妨碍进一步的显影,并且,如果不以有效的搅动将溴化物反复地刷掉,结果势必获得密度不足的花痕和斑点。此外,正常的搅动亦有助于能起作用的新鲜显影液不断地替换部分消耗的显影液,以完全充分的显影。 必须注意的要点就是在间断搅动的停止期间,由于重力吸引,溴化物会逐渐下沉,在菲林表面上拖出一条条痕迹。通常,色调明亮平滑的部分,诸如天空、白色墙壁或者摄影室的背景等,更容易产生溴化物拖纹。 显影液条纹实际上是另一问题。当显影液接触菲林表面未曝光或轻微曝光的部分时(例如,在本试验标准中心上的不透明的黑圆片或者菲林的未曝光的边缘),便没有任何曝光后的溴化银能与显影液发生作用。因此,曝不金黄色附近的显影液往往具有较高的浓度,从而造成局部显影过强而出现密度不均匀的条纹。 对于一般的显影最好采用间断搅动,因为它在前后两次搅动之间有一段休息时间。连续搅动则以采用自动搅动器为宜。但是,不管阁下所采用的搅动方法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都必须有不规则的湍流,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果通过显微镜来观察一下外表光滑的乳剂表面,就会见到它实际上是十分粗糙的,明胶层布满极细微的峰谷,因而捕获一层极薄的显影液。所以,搅动时需要借助湍流来破坏这一薄层,以实现充分的液体交换。但湍流必须是不规则的,如果它具有任何一种反复流动的形式,就会出现“有方向性的副作用”。定向冲击和涡流都会造成溴化物拖纹和显影液条纹;这个简单的事实正是造成在显影罐中显影菲林时经常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 摘自《相机世界》1987.7. 本帖最后由 黑白无言 于 2013-5-14 13:37 编辑 |
[150 楼] 黑白无言
[泡菜]
13-4-16 20:46
椒夫 发表于 2013-3-23 11:52 只要胶片与显影罐壁摩擦接触,尽管轻微,肯定会有痕迹。只是这种痕迹是否在摄影者(不是显影操作者)的容忍范围之中罢了。 引申一下,不知大画幅胶片在工厂化生产的裁剪、分装过程中,如何处理胶片与设备的摩擦的。在以上这些工序中,是否也会对胶片后背产生摩擦痕迹?不知那位老师清楚,或给讲讲... ... 本帖最后由 黑白无言 于 2013-4-16 20:49 编辑 |
[149 楼] 黑白无言
[泡菜]
13-4-13 11:34
|
[148 楼] kicvincent
[资深泡菜]
13-4-10 14:47
之前我也是用这款“国产方型罐”,说点用后感。店家的解释是不需要搅拌,个人对这解释也存疑,印象中不搅拌并没造成显影不均匀,反而有一次不相信去搅拌,结果显影不均匀,后来的冲洗也不敢再有动作。我个人理解是设计有关,后来添置“小方罐”并非搅拌原因,而是应用问题。
比较如下: “国产方型罐” --------------------------------- “小方罐” 1)5个槽位最多10张页片 ------------------- 两个槽位最多4张 2)750ml 容量 -------------------------------- 400ml 容量 3)药水从上倒下 ----------------------------- 药水从下到上填满 4)槽位和页片宽度相若 --------------------- 槽位宽度比页片窄 5)槽位之间间隔一样------------------------- 槽位之间间隔不一样 6)材料:有机玻璃 --------------------------- PVC(聚氯乙烯) 点1)“小方罐” 冲1至2张页片较轻便快捷,药量少,倒进倒出时间快。 点2)如果是5张和2张比较,平均每张的药量“小方罐”多一点(200ml)。 点3)估计药水从“上到下” 和 “下到上” 进入罐以后情况不一样,从“上到下”进入的药水翻滚力量应该较大。 点4)“国产方型罐” 槽位没有绷紧页片,“小方罐”让页片卡紧,但两面受压可能不一样。 点5)槽位之间间隔一样,药水对页片施加的压力也该平均。 点6)那种材料保温能力比较好?还没测试过,下回在显影前后用温度计量一下。 |
[147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3-4-9 16:00
|
[146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3-4-9 15:58
kicvincent 发表于 2013-4-9 13:51 我现在就是用“试管”搅拌方法,开始连续搅拌一分钟,以后每分钟搅拌10秒,没有发现显影不均匀的问题。 吊架虽然没槽位固定,但吊架边缘设计是可以防止胶片相互接触的。 |
[145 楼] kicvincent
[资深泡菜]
13-4-9 14:55
|
[144 楼] 椒夫
[资深泡菜]
13-4-9 14:38
试管搅拌法似乎不太适合显影罐,可能会导致页片上部和下部显影不一致。没经过实验,此说不一定正确。以前我也用过一种国产的简易页片冲洗罐,也是方型的,晃动的办法是左右手同时握罐,平移着推来推去,动作比较轻;如果动作稍大些,药液会溢出罐沿,有一次还使页片脱落槽缝,造成轻微粘连而显影不均。后来用佳宝罐,什么问题都碰不到了。 本帖最后由 椒夫 于 2013-4-9 14:59 编辑
|
[143 楼] kicvincent
[资深泡菜]
13-4-9 13:51
最近摸索手上的小方型显罐的搅拌动作。
依稀记得中学化学课做实验时“试管”的搅拌方法,手执试管的头部,把垂下的尾端“打圈”摆动。 按照显影药对页片的反应,头30秒至1分钟个人会采取连续搅拌,这是根据一些显影时间检测而推断,之后的搅拌会根据显影药、页片的特性或期望达到的效果而调整,例如:每2分钟搅拌10秒,然后根据结果对下一次同样组合的冲洗作出调整。以上供参考。 ![]() |
[142 楼] 不拍
[老坛泡菜]
13-4-9 12:58
|
[141 楼] 九头狮子
[泡菜]
13-4-7 18:41
laole0211 发表于 2013-4-7 15:08 再谈谈胶片的冲洗吧. 胶片的冲洗,4*5,5*7,8*10每张的饱和药液需要多少呢? |
[140 楼] laole0211
[泡菜]
13-4-7 15:08
关于JOBO冲洗罐或冲洗鼓的用药量,请参考此网页:
http://www.jobo.com/web/jobo_ser ... drum_capacities.htm 有的JOBO冲洗罐侧面标有2种最小容量,分别是手工颠倒冲洗的最小用药量和滚动冲洗的最小用药量,如果只标有一个,那就是指滚动冲洗药量。 决定滚动冲洗时使用多少药液量,取决于几个因素:不同冲洗罐的最小容量、卷片芯及其装载胶片的数量、所用显影剂的特性及稀释比、胶片单位面积所需最少药液量、旋转电机的最大负载等。分三步考虑: 第一步,参阅药液供应商推荐的单位胶片面积最小用药量; 第二步,把单位胶卷或胶片的最小用药量×胶片数量; 第三步,确保容量处在JOBO冲洗罐的最小容量和电机的最大负载之间。 一般相纸的用药量最大,例如用伊尔福P-30或P-30P冲,会大于JOBO冲洗鼓标示的容量。这时应使用伊尔福推荐的药量作为最小用量。伊尔福推荐: 8 x l0" 相纸 每张75毫升 11 x 14"相纸 每张150毫升 16 x 20"相纸 每张360毫升 20 x 24"相纸 每张540毫升 再如用柯达RA-4冲相纸,柯达建议每平方英尺相纸最少使用110毫升显影液,或者每张8×10英寸相纸61毫升。因此大于JOBO冲洗鼓指定的数量。为此容量要做修正: 冲洗鼓# 1526 最少61毫升(1张 8 x 10" 相纸) 冲洗鼓# 2830 最少122毫升(2张8 x 10"相纸) 冲洗鼓# 2840 最少122毫升(2张8 x 10"相纸或1张 11 x 14"相纸) 冲洗鼓# 2850 最少244毫升(4张8 x 10"相纸或1张 16 x 20"相纸) 冲洗鼓# 3062 最少244毫升(3张8 x 10"相纸或2张 11 x 14"相纸) 冲洗鼓# 3063 最少366毫升(6张8 x 10"相纸或1张 20 x 24"相纸) 《他山之石》 摘自格物《让我们来聊一聊JOBO的胶片冲洗》 2013-04-07 |
[139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9 23:16
CPP-2,设置为正反转P档,Delta 100 8×10,DDX 显影 8:00分钟 (比标准减20%时间):
![]() |
[138 楼] pennyboy
[陈年泡菜]
13-3-28 23:53
格物大哥解释详细而准确!不愧是专家,我也学习了,其实冲洗问题简单地说,我认为也是一个规范问题,很多时候出现状况都和不规范操作有直接关联,因此,冲片虽貌似简单,其实冲好也要下点功夫。
格物大哥,俺现在已经冲片少多了,约个时间,争取近期去看看您那暗房去,哈 |
[137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7 11:13
|
[136 楼] 胶片之爱
[泡菜]
13-3-27 06:04
格物老师,如果加入稀释液500,延长一倍时间可以吗?
|
[135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5 14:27
至于“专用冲洗盖”、水洗管、水洗器等,也是考虑到水洗的水量、次数和时间而采用的方法。我个人感觉用水洗器比用直接插显影罐的JOBO水洗管干净。在E-6和C-41冲洗时,注意水温,温差过大乳剂层会受不了。
|
[134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5 13:42
东北以北 发表于 2013-3-24 21:22 呵呵,我也是在跟你们学习,不敢妄称老师。 对于水洗,有3个因素影响水洗效果:水量、换水次数、水洗时间。 水量:为达至最佳,每次换水使用下列水量水洗:40-260毫升药液用不少于260毫升水;300-470毫升药液用不少于500毫升水;540-600毫升药液用不少于600毫升水;600-1000毫升药液用不少于1000毫升水。 水洗的温度:水温最好同冲洗温度或高于冲洗温度5℃。对于大多数彩色冲洗,水洗水温度误差应该在+-4℃或5℃之间,在此之前的冷却不要让水温下降到超出公差范围。黑白冲洗通常使用室温水洗。 水洗的时间和次数:换水的次数比水洗时间重要的多。JOBO对每种药液的水洗方式要求都不同。例如:E-6六步骤法前后两次水洗,分别是2分钟和5分钟。E-6三步骤法前后三次水洗,分别是2分钟、1分钟和5分钟;C-41一般也是前后两次水洗;黑白多了一次5分钟预水洗(预湿),预湿阶段不要换水,然后显、停、定影后是5分钟水洗。除了预水洗外,其它的水洗都是每30秒换水一次,直到完成所要的全部水洗时间,举个例子:2分钟水洗时间就是4次×30秒水洗。 特别提醒润湿剂、去水渍液和稳定剂的问题,象柯达稳定剂Kodak final rinse,去水渍类液等表面活性剂应该总是使用专用的容器,在浸没胶片到溶液之前,要把胶片从卷片芯取下。如果卷片芯或冲洗罐浸泡在这些溶液中,它们最后可能会导致冲洗污染事件。很多第二锅显影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可能就是未能完全清洗干净的冲洗罐和卷片芯把表面活性剂带到下一次显影所致。 |
[133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5 13:06
椒夫 发表于 2013-3-23 11:52 是啊,任何一种方式都不会完美,看怎么取舍了。 JOBO对不同的冲洗罐、卷片芯类型和胶卷类型、胶片数量的组合有不同的药量要求,当混合类型卷片芯用在同一个冲洗罐里时,以最高数量作为参考。例如3005罐,370-1500毫升是其药液量范围(考虑电机荷载,最好不要超过1000毫升),一般来说,按照这些要求,药力是足够的。当然对于极高稀释度的药液另行考虑。 |
[132 楼] pennyboy
[陈年泡菜]
13-3-25 11:25
没想到这贴子这么热,顶一下!
本帖由移动终端发布 |
[131 楼] 东北以北
[泡菜]
13-3-24 21:22
看了格物老师的贴子,受益太多了。我原来用2830的罐子,每次定出事,弄的不敢冲了。改3005罐后也有问题,今天冲时加快了加药的速度,变原液为稀释液以延长显影的时间力求药显均匀,还不错,过去的情况今天好像没有出现。明天扫几张细细观察下。
刚看了格物老师介绍的经验,在3005罐中水洗只要5分钟?是这样的吗?听说有朋友加工一个3005的专用冲水盖,接水管冲洗,可是方便多了,不知可行不?这个盖子怎么做? |
[130 楼] 椒夫
[资深泡菜]
13-3-23 11:52
810的底片,面积如此之大,如果是印相或者仅仅是对着灯箱看看图像,这点划痕真的也可以忽略不计了,但自己冲出来的底片,纤毫不损、对着反光看也是光洁如镜,心里才会更爽
![]() 还有,我经常会有个疑问:佳宝罐机冲如此省药,在能维持底片全幅湿润的前提下,药多、药少,对底片的冲洗结果有没有影响?比如3005罐,标称最低药量370ml,分摊到每张页片上,仅54ml,这对一张810的底片来说,“药力”够了吗? 本帖最后由 椒夫 于 2013-3-23 12:03 编辑 |
[129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3 00:30
今晚抽了两张没用过的810黑白胶片在3005罐反复抽插
![]() 3005罐内的5个小筒各有两条凹槽,不管怎么放,810底片后面肯定有一条以上凹槽,这条凹槽通到小筒底部斜面,药液可以通过凹槽从顶部和底部进入。这是跟2830用来固定810相纸凸槽不同的地方,凸槽会阻挡水流。所以JOBO说明书提醒57和810底片要插到罐底(JOBO很多类似的不起眼的细节,如果不注意,冲洗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差异)。 3005罐标示所需最少药量是270毫升,冲罐放平后,滚动中药液很快会平均分配到5个小筒里,大概每个50毫升的药。 每个小筒的容量是1000毫升。3005罐装液体超过1000毫升在滚动过程中容易溢出,电机也不允许载重过大。所以要是不放心,水平滚动冲洗最多倒500毫升药液已足够了。多了反而容易不均匀,会有一个小罐装的药特别多。药液流来流去,无法保持有规律的均匀浸润。 |
[128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2 23:40
|
[127 楼] pennyboy
[陈年泡菜]
13-3-22 22:43
原来格物大哥在这呢,哈哈。汇报一下,小弟我用JOBO3010和3005……嘻。
|
[126 楼] 格物
[陈年泡菜]
13-3-22 18:25
我知道有划痕会影响质量。但是光滑的罐壁如何对比较硬的片基造成划痕呢?中间一定出了啥问题。要不罐壁破损,过水槽刮蹭或有沙子之类,要不冲洗中因某种原因胶片滑动互相摩擦(估计药膜面装反这样的失误不会出现在你这样的老手身上)。
![]() ![]() ![]() 回头我也琢磨一下3005罐是怎样去掉防光晕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