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交流园地-中医爱好者 、健康养生等话题
19877
805
[174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20-1-13 08:31
|
[173 楼] stalk012
[泡菜]
20-1-12 11:44
山区人 发表于 2019-11-15 11:16 您这书名是什么? |
[172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20-1-11 19:37
BigCreature 发表于 2019-12-26 08:39 下载大家中医app |
[171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20-1-8 18:01
十大副 发表于 2019-12-21 19:16 这里老修不少,相信不少人已经登堂入室闭关修行去了 ![]() 伤寒论深不可测,对长期坚持学习的同学们深表敬意 ![]() 顺便推荐个日本人研究伤寒论的视频:(日)冈田研吉教授《宋以前伤寒论研究(我的三十五年)》 主要讨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伤寒论》和宋以后《伤寒论》的主要区别。 目前大部分人学习伤寒论的主要是还以宋本为主, 了解一下古本《伤寒论》,对学习伤寒论会有帮助。 如: 《宋版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第 2条言“阳明病胃家实 (里热实证 )” , 而《太平圣惠方》记载“阳明病胃中寒”,这样一来,治法方向就变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5569059/ |
[170 楼] BigCreature
[泡菜]
19-12-26 08:39
请问这是什么药材?知道的麻烦告诉一下,谢谢!
![]() |
[169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19-12-24 09:15
十大副 发表于 2019-12-21 19:16 三个月看完,熟悉了各个方子的用法。已经开始着手金匮要略了 熟读伤寒走不了天下呀,金匮也要看。中医内科学也要看,神农本草也要看 |
[168 楼] 十大副
[资深泡菜]
19-12-21 19:16
看来这座楼里的老户基本修入道门----内功或经方堂内了。如是,俺要为今天这里的“冷清”道喜了。
发自内心感谢每位版主和同学们的无私帮助----让俺能自2012年9月捧起伤寒论坚持至今并将继续不停深入前行。 |
[167 楼] why13
[泡菜]
19-12-16 14:39
刘石 发表于 2019-12-16 04:29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
[166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19-12-16 12:29
why13 发表于 2019-12-16 05:46 看你主诉是啥了,化胆结石?治疗三高?治疗大便稀? 举个例子: 治疗大便稀 虚寒引起的,吃点理中丸 脾胃虚弱引起的,吃点四君子或者参苓白术散 肝气犯胃引起的,吃点柴胡疏肝散,或者痛泻药方 需要你找大夫辩证下,不然乱吃浪费时间,受罪。。。药汤子苦啊 本帖最后由 刘石 于 2019-12-16 12:30 编辑 |
[165 楼] why13
[泡菜]
19-12-16 05:46
刘石 发表于 2019-11-27 12:30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
[164 楼] 刘石
[老坛泡菜]
19-11-27 20:30
|
[163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1-26 17:31
莫为 发表于 2019-11-25 11:16 莫为兄好久不见了 ![]() |
[162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1-26 16:58
苦色 发表于 2019-11-24 08:36 它里面有个证据分级,评估过程比较复杂,感兴趣可以找资料看, 有些统计结果很好的文献很可能评价下来属于比较低的证据等级。 英国人分ABCD四级,A级最高,D级最低,如果是A级那就是强烈推荐性质的了,级别低的要小心。 比起直接使用传统分析结果,是要严格一些,医生和病人的风险也要小一些。 |
[161 楼] 莫为
[老坛泡菜]
19-11-25 11:16
对伤寒的解释,感觉黄元御讲的符合大的逻辑。刘希言讲的通俗。
中医“理论”,感觉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更好。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讲的更明白。 |
[160 楼] 莫为
[老坛泡菜]
19-11-25 10:43
|
[159 楼] 苦色
[资深泡菜]
19-11-24 08:36
山区人 发表于 2019-11-15 11:11 请教:为什么说循证医学的方法,比一般的统计分析方法严格?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
[158 楼] 开心每一天+86
[泡菜]
19-11-24 01:34
冒个泡,握手。
|
[157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1-15 11:16
所谓的循证医学分析是这样的,以半夏泄心汤为例:
![]() |
[156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1-15 11:11
前面谈到证的问题,刚好最近买了两本书,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两本书研究的就是伤寒金匱各方的证据问题,采用的是循证医学的方法,比一般的统计分析要严格得多。 书中收集整理了几十年的中医临床治疗文献, 每个方的文献都进行了证据分级和西医病谱对照、效果评价。 作为资料收藏也不错。 ![]() |
[155 楼] 夷齐同乡
[泡菜]
19-11-9 13:58
|
[154 楼] Jian
[资深泡菜]
19-11-7 21:20
|
[153 楼] 夷齐同乡
[泡菜]
19-11-7 21:14
中医绝对是科学,辨证治疗能不是科学么?不是中医不好,而是没有好中医!中医没有传统文化做底蕴注定学不好!学中医的人不单要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等等,还要读《易经》,及《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书籍,医生不单纯医术高超,最主要的要有医德,也就是责任心、良知、怜悯心,如果单纯为了钱,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名医!
|
[152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1-7 09:11
|
[151 楼] ajwjr
[泡菜]
19-11-6 18:14
"神农本草经"哪个版本好,哪有
|
[150 楼] onyx玛瑙
[泡菜]
19-11-2 08:45
北京金匮中医研究院的院长 林万硕,大家有了解的吗?
|
[149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0-12 18:05
太没劲了 发表于 2019-10-12 17:31 传抄有误一般不会对总体结论影响太大, 如果逻辑关系有问题,可能会推翻※※定论。 桂枝汤发汗与小建中汤补中逻辑上差异太大。 |
[148 楼] 太没劲了
[陈年泡菜]
19-10-12 17:31
山区人 发表于 2019-10-12 17:22 这里面提到矛盾的(伤寒里各条文里),见到些研究伤寒的都说是传抄有误(或者把某些传抄者的自己见解插进去)所致。 本帖最后由 太没劲了 于 2019-10-12 17:32 编辑 |
[147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0-12 17:22
摘录一段作者解桂枝汤的内容,这一解把桂枝汤由治表虚变成了补中,变化挺大
![]() 桂枝汤新解 桂枝汤治表虚(今教材亦主此说)约可为当代多数读者接受。然则表虚竟需发汗、解肌、解表乎?此岂非无视虚虚之戒?倘问,病家何以表虚?岂可谓中风表必虚乎?故尚需索解。旧说或云风伤卫则卫强,以牵※※。然则寒伤营应为营强。果然卫强属表虚,营强属表实,则营卫两伤何以仍为表实?且《内经》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据此卫强应属表实,不当有汗。故此种强解不可通也。究其实际,所谓风寒,实则一邪,和风无寒,不为邪风。故中风即是伤寒。倘读者细研※※,则必知不“中风”而常自汗,亦属桂枝汤证(第53条)。则所谓中风桂枝汤证,乃中气虚者中风寒之初证也。中气虚者表亦虚,是以患者有汗,甚或汗多。此时表已受邪,当先求补中,防邪入里。中气固,表自和。桂枝汤调和营卫,乃通过此种机理。因其补中而固表,实能减少汗出。故此方可用于有汗、汗多,亦可用于大汗。前人见及此者,惟谓芍药酸寒(酸寒说待商)敛汗,从无人论其主补中。程郊倩谓“桂枝胎建中之体”,而不敢再越雷池一步。但甘温以除大热,补中益气汤治虚人感冒则为东垣之重大发明。惜乎彼仅知桂枝治表,不知实乃由补中以治表也。然李氏不愧善读经者,故能触类引长。是可知果系虚人虚证(伤寒初起,非虚人无虚证,所谓正气夺则虚是也)之中风寒,参、术、归、芪亦可用。此乃东垣之发明也。 再研※※,仍可知桂枝汤实为补中。前引“救表”、“攻表”※※两条,病理酷似,均因下利致里虚寒而仍身体疼痛。其治则为先温里,而后“急当救表”,“乃攻其表”。其实所谓“救表”、“攻表”不过是里寒已去,当救里虚所致之表亦虚。倘以此说牵强,请试解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较桂枝汤仅多一味胶饴(即饴糖),竟名之为建中。建中即补中,补中不远甘温,应无疑义。然则一味食品之加,方义即全变乎?非也。读者需知,所谓桂枝汤实应再加热稀粥。稀粥化为谷气,即等同于胶饴。此不必借助当代化学,古人亦知胶饴由稀粥化成。故二方之区别极微。小建中与桂枝汤之用即视患者是否急需谷气或兼腹疼。倘急需谷气(如第103条有心中悸而烦)或有腹疼(如第100条有腹中急疼),即径投小建中,否则用桂枝汤(加热稀粥)即可。或曰:小建中倍用芍药,功用自变。曰非也。查《本经》芍药止疼、益气。则倍用一为止疼,一为益气,此不过强化桂枝汤补中作用而已。是故,桂枝汤之精义非为发汗、解肌、解表、解外、去风、调和营卫也,实乃建中也、补中也。其固表止汗、调和营卫等端赖补中气。 或问:服桂枝汤并啜粥、温覆后,是否可比治疗前汗多,或使无汗者见汗?答曰:可以。但须明白,此种汗较前多或无汗而见汗,实非单靠桂枝汤。其见汗之机理亦非因桂枝汤发汗,乃因此汤+粥纠正了中气不足所致之表亦虚,达到表里和(阴阳和之一)的状态。常人(无它病且表里和者)但啜热粥或温覆,不服桂枝汤,即可见汗(天热时不啜粥、不温覆亦见汗)。此种出汗,属于常态,即表里和或荣卫和者,在环境温度高至一定水平时应有之汗。桂枝汤治法即为达到此种状态。故无汗者(人体并无绝对无汗状态,所谓无汗只是说汗很少)可温覆以见汗,汗多者可不温覆减少出汗。总之是因其解决了中气虚,方使患者基本上恢复常态。 或再问:尊见以补虚解桂枝汤,仲景何以不用参芪等治表虚证?答曰:参芪当然可用于外感初起之虚证,读者试看当代方剂教材便知。东垣用补中益气法治虚人感冒,钱以述及。今教材不仅用参芪,而且用附子、当归等。学完中医,见外感初起只知用麻桂或桑菊、连翘,是仍不真通中医也。仲景用桂枝治表虚,固然有※※原因。然桂枝之补虚,实较人参为稳妥。因其仍属调动人体运化之功能,非若人参之强补。盖人参之补,仍需必要之物质(即各种谷气)基础。其补益作用仅在一时,倘谷气不能随时得以补充,人参便无以奏其功。古人亦有认识到桂枝汤作用者。尤在泾说“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伤寒贯珠集·太阳正治法第一·合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三方》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至于用附子治伤寒初起则首创于仲景,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太阳少阴合病。传变后致虚,仲景用参、术、归、地等补益药的方剂甚多,上一章均已解过。黄芪补益与人参不同,本书不解。 笔者如此解桂枝汤,必遭“尊经”者批驳。彼等或不知此说实可直接取证于《本经》(即神农本草经)也。 历来解桂枝汤者,遵《内经》者不乏其人,竟无一人遵《本经》者,此殊可怪。《本经》载: 桂枝: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芍药: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姜:辛微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大枣:甘平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久服轻身延年。 以上系照抄※※。除姜可出汗外,其余无不能补气。而桂枝之功用竟有补中益气,而无辛甘发散,大枣竟能安中,养脾气;芍药不酸不寒,竟能益气。如此组方岂能发汗、解肌、去风。调和营卫?质言之,桂枝汤乃补中益气而固表之方也。然众说纷纭千余载,辩而愈晦,其中必有缘故。今试探讨之。 |
[146 楼] 山区人
[资深泡菜]
19-10-12 16:49
太没劲了 发表于 2019-10-12 11:55 是有点难读。 这本书是从逻辑学开始的,我估计大部分人一看到逻辑学就没兴趣了。 这部分看个大概即可,不影响后面的阅读理解。 本书对伤寒论中历来有争议、难理解的内容, 如“六经是什么”、“八纲之间的逻辑关系”、“三阴三阳顺序”、 “六经病纲领”、“伤寒传变次序”等大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解决。 当然,作者也承认光靠逻辑学不能解决伤寒论的所有问题, 有些问题要通过实验才能解决。 但就本书而言,通过逻辑分析已经解决了不少※※上有争议的问题, 也发现了不少有关伤寒论理论上的逻辑矛盾。 举个例子,对于八纲中的阴阳,作者认为: 八纲是四对互相矛盾的概念。 古人已认识到它们之间不是同一层次的并列关系。 张景岳称阴阳为纲领,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 程钟龄指出阴阳统帅表里寒热虚实,便是强调阴阳高于其它六纲。 还有的研究不自觉地出现概念偷换。 如“关于阴阳的实验研究”、研究“阴虚”和“阳虚”等。 “阴虚”和“阳虚”不仅是两纲合成概念,而且其中的阴阳,已非八纲中的阴阳。 这时阴特指“体液(津、血、精等)”,阳特指“气(生理中的气)”。 遗憾的是这种混乱的根源在当代中医教科书和权威著作中。 其中未能说清“阴证”、“阴虚”与“亡阴”等有关术语中的阴阳概念有何不同。 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八纲中的阴阳是医学哲学概念。 其它六纲是阴阳衍生的概念。…… 阴阳为什么不能与其它概念平行或组合呢? 这是由于一事物一旦分阴阳,就穷尽了一切可能。 进一步再分(八纲均属二分法),只能分别隶属于阴阳,即比阴阳要低一个层次。 …… |
[145 楼] 太没劲了
[陈年泡菜]
19-10-12 11:55
山区人 发表于 2019-10-12 11:27 网络上有部分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59663501_0_19.html ,翻了一点,感觉看起来有些费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