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记博物馆中的中国瓷器珍品(10期)——吉州窑
15298 2498
[787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10:31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7 10:31
从叶片颜色来看,有金黄、浅黄,有淡红、紫黑,亦有银白;从叶片大小来看,既有大可布满盏心,亦有小如蚕豆;既有叶片茎脉分明,舒展自如;也有只见淡淡叶片,叶片卷曲,漫不经心之作。
从树叶取材来看,木叶以桑叶、杨树叶为多,但亦有樟树叶、皂角叶、豆荚叶、桃树叶、柚木叶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永和窑址附近的树木植物,都被随意利用。
[786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10:31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7 10:30
对这种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为了弄清木叶盏的树叶究竟有哪些,笔者曾先后三次深入实地考察,对吉州窑窑岭两公里的遗址全貌、植物树木遗存、实物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勘别,请教当地农人和专家,并收集到了几十片形态各异、木叶完整且有底足的木叶盏残片,经过分门别类,得出...
从叶片颜色来看,有金黄、浅黄,有淡红、紫黑,亦有银白;从叶片大小来看,既有大可布满盏心,亦有小如蚕豆;既有叶片茎脉分明,舒展自如;也有只见淡淡叶片,叶片卷曲,漫不经心之作。
[785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10:30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7 08:23
木叶盏所用叶片究竟是何树叶?对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而大多数认定是桑树之叶。据北京某古陶研究所毛晓沪先生认定:“所有的木叶盏都是桑叶,凡不见桑叶都是赝品”。
对这种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为了弄清木叶盏的树叶究竟有哪些,笔者曾先后三次深入实地考察,对吉州窑窑岭两公里的遗址全貌、植物树木遗存、实物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勘别,请教当地农人和专家,并收集到了几十片形态各异、木叶完整且有底足的木叶盏残片,经过分门别类,得出的结论是叶片绝非仅桑叶一种。
[784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08:23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7 07:17
在已发现的木叶盏中,现存江西博物馆的木叶盏,此盏呈斗笠型,胎釉均显平常,但盏中木叶是迄今木叶盏中最大的一片叶片,犹如一棵大树独耸于浩大深远的天空,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木叶盏所用叶片究竟是何树叶?对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而大多数认定是桑树之叶。据北京某古陶研究所毛晓沪先生认定:“所有的木叶盏都是桑叶,凡不见桑叶都是赝品”。
[783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07:17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7 07:17
二是根据笔者掌握窑址所出的木叶残片实物,木叶盏中既有这种叶子凸出于釉面之上,叶茎清晰可见,可用手触摸到甚至几乎可整叶剥脱下来的例子;亦有一些叶脉极淡,没有叶茎,几乎只剩叶片影子的器物。
在已发现的木叶盏中,现存江西博物馆的木叶盏,此盏呈斗笠型,胎釉均显平常,但盏中木叶是迄今木叶盏中最大的一片叶片,犹如一棵大树独耸于浩大深远的天空,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782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07:17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7 07:17
然而笔者至今有两个谜团不能释疑:一是假如木叶盏制作如此简洁,何以无数仿烧者至今没有仿烧出一件成功的作品?就连吉州永和窑遗址研究所※※品,亦给人以貌合神离的感觉,根本不能与真品木叶盏相提并论。
二是根据笔者掌握窑址所出的木叶残片实物,木叶盏中既有这种叶子凸出于釉面之上,叶茎清晰可见,可用手触摸到甚至几乎可整叶剥脱下来的例子;亦有一些叶脉极淡,没有叶茎,几乎只剩叶片影子的器物。
[781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07:17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7 07:16
有专家称,鉴别真假木叶盏,用手轻轻触摸便会发现木叶纹米黄色的釉和盏壁的黑釉相溶在“一个平面之中”,而不是像仿品“兀然突起”。
然而笔者至今有两个谜团不能释疑:一是假如木叶盏制作如此简洁,何以无数仿烧者至今没有仿烧出一件成功的作品?就连吉州永和窑遗址研究所※※品,亦给人以貌合神离的感觉,根本不能与真品木叶盏相提并论。
[780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7 07:16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8:01
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已经上好了一层黑釉的盏坯上再考虑叶子的设计,叶子经浸泡腐蚀之后,去了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的叶片,然后将叶片沾上与盏底不相类似的釉,平整地置于盏面,高温使两种不同的釉产生变化,进而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
有专家称,鉴别真假木叶盏,用手轻轻触摸便会发现木叶纹米黄色的釉和盏壁的黑釉相溶在“一个平面之中”,而不是像仿品“兀然突起”。
[779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8:01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8:01
吉州窑木叶天目,多是装饰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这种造型口大、足小、敞口浅腹的形制,蕴藏着佛家颇具宽广的包容性格。
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已经上好了一层黑釉的盏坯上再考虑叶子的设计,叶子经浸泡腐蚀之后,去了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的叶片,然后将叶片沾上与盏底不相类似的釉,平整地置于盏面,高温使两种不同的釉产生变化,进而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
[778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8:01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8:00
除此之外,吉州窑产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木叶茶盏,倒是很难解释得通了。当然,这种推测只是笔者一家之说,真正的结论,是要经过将来的出土遗存来证实了。
吉州窑木叶天目,多是装饰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这种造型口大、足小、敞口浅腹的形制,蕴藏着佛家颇具宽广的包容性格。
[777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8:00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8:00
而以与佛家有一定关系的“啬提”叶黑盏为专门器物,似乎又极其自然和合乎情理。
除此之外,吉州窑产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木叶茶盏,倒是很难解释得通了。当然,这种推测只是笔者一家之说,真正的结论,是要经过将来的出土遗存来证实了。
[776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8:00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7:47
这种推测虽说缺乏足够的资料证据,但在当时寺庙麇集、僧侣集中之地,僧侣采用当地所产这种寄寓一定佛教意向,制作平常自然、价廉物美的茶盏作为饮具,是完全可能的;
而以与佛家有一定关系的“啬提”叶黑盏为专门器物,似乎又极其自然和合乎情理。
[775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7:47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7:46
考古学者曾在出土物中不仅得出一对有“本觉寺”的黑釉瓶,而且还出土有“吉”、“慧”,“太平”、“本觉”等字样的碗盏,笔者因而推测,这种盏内贴有“贝叶”的木叶茶盏,是否正是这些寺院庙宇僧侣们专门订烧的茶盏器物呢?
这种推测虽说缺乏足够的资料证据,但在当时寺庙麇集、僧侣集中之地,僧侣采用当地所产这种寄寓一定佛教意向,制作平常自然、价廉物美的茶盏作为饮具,是完全可能的;
[774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7:46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7:45
现在永和镇南端有一座本觉寺塔,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它本名飞来塔,因其旁边曾有一座本觉寺,塔属寺中的一部分,所以又叫本觉塔,稍后(公元902年),永和又建了一座慧灯寺。可见青原山下永和窑正处于这种僧侣佛教繁荣之地。
考古学者曾在出土物中不仅得出一对有“本觉寺”的黑釉瓶,而且还出土有“吉”、“慧”,“太平”、“本觉”等字样的碗盏,笔者因而推测,这种盏内贴有“贝叶”的木叶茶盏,是否正是这些寺院庙宇僧侣们专门订烧的茶盏器物呢?
[773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7:45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17:45
永和距郡城(现今吉安市)只有20余里,距青原山七八里。青原山是当时佛教圣地,据《青原山志》卷三记载,青原山曾有一龙集寺(又称龙度寺)建于唐初,“永和窑所资也”、“真色地出腻土”。
现在永和镇南端有一座本觉寺塔,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它本名飞来塔,因其旁边曾有一座本觉寺,塔属寺中的一部分,所以又叫本觉塔,稍后(公元902年),永和又建了一座慧灯寺。可见青原山下永和窑正处于这种僧侣佛教繁荣之地。
ZHJJUN 编辑于 2024-09-06 17:46
[772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17:45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8:03
查《庐陵县志》,有当地富户“岁向寺庙捐资”记载。这一记载引起笔者注意。永和镇自建镇到现在,已有近1800年的※※,至吉州窑的鼎盛时期——南宋乾道年间,也有900余年的※※
永和距郡城(现今吉安市)只有20余里,距青原山七八里。青原山是当时佛教圣地,据《青原山志》卷三记载,青原山曾有一龙集寺(又称龙度寺)建于唐初,“永和窑所资也”、“真色地出腻土”。
[771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8:03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8:03
这种情况,似乎隐隐告诉人们,木叶盏当时是在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定烧的器物。
查《庐陵县志》,有当地富户“岁向寺庙捐资”记载。这一记载引起笔者注意。永和镇自建镇到现在,已有近1800年的※※,至吉州窑的鼎盛时期——南宋乾道年间,也有900余年的※※
[770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8:03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8:03
而令人奇怪的是,从永和窑这20多座窑址中,都出土有各类天目瓷残片,包括彩绘瓷等,而出土有木叶盏残片的,仅局限于靠青原山东南向的一座窑址中,其余都不见有木叶盏残片。
这种情况,似乎隐隐告诉人们,木叶盏当时是在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定烧的器物。
[769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8:03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8:02
窑址所在地永和镇是个沿江走向的小镇,目前发现的吉州永和窑遗址占据了永和镇西侧约两公里长、一公里宽的范围,紧紧相连有24座窑址,是全国陶瓷※※文化中少见的规模庞大而集中的遗址之一。
而令人奇怪的是,从永和窑这20多座窑址中,都出土有各类天目瓷残片,包括彩绘瓷等,而出土有木叶盏残片的,仅局限于靠青原山东南向的一座窑址中,其余都不见有木叶盏残片。
[768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8:02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7:44
一般认为,吉州窑烧造※※始于晚唐,停烧于南宋末年。吉州窑(永和窑)遗址所在地与吉安市相依在赣江的西岸。
窑址所在地永和镇是个沿江走向的小镇,目前发现的吉州永和窑遗址占据了永和镇西侧约两公里长、一公里宽的范围,紧紧相连有24座窑址,是全国陶瓷※※文化中少见的规模庞大而集中的遗址之一。
[767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7:44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7:44
吉州窑地处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永和镇古称东昌城,后被废而以永和镇取代。在宋代,永和镇由于吉州窑瓷业的兴旺和繁荣而为“天下三镇”之一。
一般认为,吉州窑烧造※※始于晚唐,停烧于南宋末年。吉州窑(永和窑)遗址所在地与吉安市相依在赣江的西岸。
[766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7:44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7:43
如果注上茶水,眼睛和茶盏口保持水平,就会看到树叶仿佛在水中漂浮,叶影逼真,装饰其中可谓独具匠心,体现宋人独特审美情调。
吉州窑地处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永和镇古称东昌城,后被废而以永和镇取代。在宋代,永和镇由于吉州窑瓷业的兴旺和繁荣而为“天下三镇”之一。
[765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7:43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6 07:43
制作方法是先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后留存叶脉,然后贴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黄釉经高温烧制而成,叶子的形状、叶脉清晰可见,入窑烧制后,形成一片深秋中的黄色叶片,叶脉清晰可见。
如果注上茶水,眼睛和茶盏口保持水平,就会看到树叶仿佛在水中漂浮,叶影逼真,装饰其中可谓独具匠心,体现宋人独特审美情调。
[764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6 07:43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5 18:29
它是吉州窑独创的一种典型的黑釉瓷装饰,碗胎体为黄色,釉面黑亮。
制作方法是先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后留存叶脉,然后贴在已施黑釉的器物上,再敷透明黄釉经高温烧制而成,叶子的形状、叶脉清晰可见,入窑烧制后,形成一片深秋中的黄色叶片,叶脉清晰可见。
[763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5 18:29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5 18:28
千年饮茶史,独爱木叶盏
在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有一种独特的以木叶纹为装饰的品种,时称“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相叠成纹的。
它是吉州窑独创的一种典型的黑釉瓷装饰,碗胎体为黄色,釉面黑亮。
[762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5 18:28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5 18:28
那么,这种独特的木叶盏,究竟是为什么人制作使用呢?
千年饮茶史,独爱木叶盏
在中国古代陶瓷装饰中,有一种独特的以木叶纹为装饰的品种,时称“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相叠成纹的。
[761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5 18:28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5 18:27
而木叶盏从其造型来看,只有两种,一种是10至12公分左右的普通型圆盏,一种是14至16公分的斗笠型,且无一例外采用普通黑釉(少量褐釉),釉不及底,修足自然、粗糙,与高档兔毫、鹧鸪斑盏判若两类,亦可断定并非宫中御用或是贵臣使用。
那么,这种独特的木叶盏,究竟是为什么人制作使用呢?
[760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5 18:27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5 18:13
再看,从当时这些天目茶盏的造型来看,当时被看重的鹧鸪斑、兔毫、玳瑁天目盏,造型都较规整,釉及底部、底足切削处理较细,有的盏口还有圆润的卷唇处理,显得持重细腻。
而木叶盏从其造型来看,只有两种,一种是10至12公分左右的普通型圆盏,一种是14至16公分的斗笠型,且无一例外采用普通黑釉(少量褐釉),釉不及底,修足自然、粗糙,与高档兔毫、鹧鸪斑盏判若两类,亦可断定并非宫中御用或是贵臣使用。
[759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5 18:13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5 18:12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并不对木叶茶盏予以重视。
再看,从当时这些天目茶盏的造型来看,当时被看重的鹧鸪斑、兔毫、玳瑁天目盏,造型都较规整,釉及底部、底足切削处理较细,有的盏口还有圆润的卷唇处理,显得持重细腻。
[758 楼] ZHJJUN [资深泡菜]
24-9-5 18:12
ZHJJUN 发表于 2024-09-05 18:12
从这些赞誉诗文中,可见当时对与木叶天目同时代的兔毫、鹧鸪斑等作品的珍视程度,而翻遍有关文献,均不见有对木叶盏的一文半字记载。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并不对木叶茶盏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