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X100低感画质松散 — 本帖不欢迎人身攻击
34430
736
[507 楼] zzeming
[泡菜]
11-10-6 17:46
原文由 橡皮超人 在2011-10-06 17:43发表 没提高感什么事,再细看我写的啥。偷换概念另说 |
[506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7:43
原文由 zzeming 在2011-10-06 17:07发表 高感好==一定细节差?这是在否认科学的进步吧...@_@ 你关于技术上的观点我不想参与,我能否简单理解为:你认为X100细节不够不适合表现“※※的老人的皮肤质感”?前几楼记得你好像也有类似“X100的立体感不足并且在黑白模式下会比较突出”的言辞 我先转帖一张flickr上X100的“黑白老人像”吧,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不过这个老人的籍贯是哪我就不懂了 XD ![]() |
[505 楼] 糊涂终结者
[禁言中]
11-10-6 17:30
原文由 zzeming 在2011-10-06 17:07发表 “对于不同的被摄物,人们对于质感的表现要求不同.比如织物,金属,人们希望质感更好,宁可保留部分噪点”----晕倒!噪点只会影响质感啊,怎么能靠保留噪点来希望质感更好呢?! 不要以为其他的相机噪点少,就认为是涂抹造成的,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你怎么解释X1的RAW出片噪点就很少呢?难道X1的RAW也是靠涂抹吗?! 看下面对比图片,照片人脸上本来就没有麻子,X1却搞了那么多噪点,质感是更好了? . ![]() |
[504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7:19
原文由 zzeming 在2011-10-06 17:08发表 拜托,不是“不能立刻下结论”,而是“根本无法讨论”,对于一个目前所有赞同LZ主题观点的人都一致认为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数字、实际照片等任何具象化的方式展示的“论点”,我实在不好确定“论点”想表述的真意,以及确定能以何种方式进行讨论时所需要的“交流”,靠“脑波感应”?@_@ |
[503 楼] zzeming
[泡菜]
11-10-6 17:11
原文由 摄影达人888 在2011-10-06 12:44发表 我真没觉得X100在实际中低感超出其他机,"可行",是一个很低的标准. |
[502 楼] zzeming
[泡菜]
11-10-6 17:08
原文由 橡皮超人 在2011-10-06 11:07发表 越是不能立刻下结论的讨论,就越有意义,因为这个讨论深入了. |
[501 楼] zzeming
[泡菜]
11-10-6 17:07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0-06 10:16发表 本来没想写,看来还是得罗嗦两句. 噪点和质感的关系,不是一个直接相关关系. 但是,用软件涂抹减少噪点过渡,就把图像原有的,体现质感的明暗层次一并抹去了,变成了渐进的纯过渡.然而,质感是由纹理构成的,涂抹过多,就没了质感. 因此,有些厂商宁愿保留质感,少涂抹,噪点也就显得高.虽然二者没有成正比的线性关系,毕竟减噪就损失了信息量,这个方式与音频减噪的高通频谱切割不太一样.质感的层次信息存在于所有图像之中. 对于不同的被摄物,人们对于质感的表现要求不同.比如织物,金属,人们希望质感更好,宁可保留部分噪点.而织物,海面对于噪点的宽容度较大.表面光滑的金属则容限较小.拍摄锈蚀的金属表面,噪点不成问题,细节更重要. 对于人类皮肤,观点很不同.影楼是靠把皮肤磨成充气娃娃来讨喜的.像CASIO的人像,jpg出品就是摸了皮的.可是,会有人喜欢,而说其"皮肤质感好"! 而拍※※的老人,这么磨就不行了. 说X100噪点全无,却人像质感表现优于X1,是违反客观规律的.矛和盾不能都好. 至于说话风格,是和人的阅历有关的,不能为了个论坛,改变一个人60年的经历.来不及了,呵呵... 我很赞同不怕风雨的论点,觉得参加这个讨论很有收获.微反差和细微色彩变化的演绎,才是好镜头之不可及的地方. |
[500 楼] 摄影达人888
[泡菜]
11-10-6 15:43
现在对“X100低感画质”的讨论到哪儿啦?是否要由“不怕风不怕雨”先生接着讨论新
的有关“色彩”的词汇了?看来今晚上由“不怕风不怕雨”先生贴的片子要主导我们领 教有关“色彩”这一词汇极其派生特性在X100上表现不佳这一主题了,在此恭候。顺便 说说,我有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认为X100低感表现不佳(或曰“松散”)的几位网友可 能有这类的话不好意思说出来而骨鲠在喉,那就是他们不光是认为X100现实行,抽象不 行;而且也认为X100大众拍照行,做高雅艺术创作不行。而相对应的X1就行,对吗?! 换句话说,是否这几位网友认为X1有艺术灵性而X100就没有呢?!如果这几位网友真的 这么认为不妨直说出来,省的我们这些愚笨之人跟着拐来拐去好吗?! 过节了,不管我攻击了谁或讽刺了谁都请不要放在心上,权作幽默的调侃了一下,马上 后天就上班了。 |
[499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3:01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0-06 12:51发表 不好意思,如果可以的话请麻烦告诉我你用来说明“松散”与否的照片在哪楼?我去参考一下。 另外我是不是可以认为你个人对“松散”的定义在“色彩和曲线形态”上?这样就简单了很多,因为虽然“松散”这个词我到现在也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但色彩和曲线形态还是属于比较客观存在的东西,能很简单的具象化出来,那么请具体的说明或用对比图片表示一下,何种“色彩和曲线形态”的照片才是不“松散”的? ![]() |
[498 楼] 不怕风不怕雨
[资深泡菜]
11-10-6 12:51
原文由 橡皮超人 在2011-10-06 12:22发表 图片我已经贴不少了,这个贴里我刚刚贴了一个飞思的,我没有强求人的意思,如果你能看出色彩冷暖这个维度,那么会很容易理解,如果看不出来,那我没有办法让你明白。其实我并不是要说哪个机器好哪个不好,我只是针对你的回帖阐述了一下色彩在照片中的重要性,因为很多时候有人无法解释为什么既清晰又鲜艳的图片看起来还是那么单薄。我只是告诉你这个原因。如果你认可我说的,你就可以尝试体验一下。如果从数据角度分析,我可以告诉你首先曲线的形态就会影响画面的结实与松散,我现在有事要出去,回头我上图说明。 |
[497 楼] 摄影达人888
[泡菜]
11-10-6 12:44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0-06 12:23发表 “糊涂终结者”先生,您说的很对。坚持说X100画质低感所谓“松散”的网友是有些“ 东拉西拽,尽扯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理论.......”。我十分困惑,这样下去也许要不了 多久,就会不光是扯出纳米技术来,还要涉及到现在正大热的“物联网”与“云计算” 了吧!?我怎么恍惚间觉得到了小说<封神演义>的境界了呢?!是不是我们应当多说些 实在的质朴的东东?! 这类说X100低感不好的网友,不妨我为您们总结一下吧,您们想说的其实是:“X100在 实际中可行,而在抽象中不行”这样对吗?!而这里的“抽象”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东东,或曰X100低感之不佳没法很好的言传,但它低感就是不好,这些网友,您们满意了 吗?! |
[496 楼] 不怕风不怕雨
[资深泡菜]
11-10-6 12:32
原文由 摄影达人888 在2011-10-06 12:19发表 后期调整的基础是原素材要把色彩信息明确化。色调分离之后会增强画面的整体色彩反差,但这种分离过于机械化,往往效果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它不能调整细节的对比,尤其是不能调整各种灰色的关系,所以,一般的后期解决不了画面色彩根本问题,除非使用特别麻烦的办法,比如用通道、抠图,目的都是为了确立选区。从理论上讲数码相机的色彩可以随意调整成任何效果,但那是非常麻烦的,如果调整一张图片要用好几天的时间恐怕就毫无意义了,所以,数码时代一样是要讲究相机自身出片色彩的。 |
[495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2:28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0-06 12:12发表 嗯,100%截图是难评价总体画质,道理就和你是不可能通过“看大腿”来知道一个人“脸长得怎么样”,但这种方法用于两者在同等拍摄及处理条件下的对比时中恐怕并无不妥 ![]() |
[494 楼] 糊涂终结者
[禁言中]
11-10-6 12:23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0-06 12:06发表 不管“松散”这个词是不是感性的,拿出同场景的对比图片来解释,哪张松散、哪张厚实即可,有图有真相,不要东拉西拽,尽扯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理论....... |
[493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2:22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0-06 12:06发表 三点疑问 1.因为是讨论,必然也必须要先确定论点所在,同时以明确且无异议的方式向对方表述,所以如有可能,请用语言、数据、或实际照片加以说明,否则至少我是不知道如何进行讨论 2.如果“评测网站拿一个100%的小局部做对比,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请问以目前条件下“好办法”的评测方法又是什么方式?贴张缩图,然后纯靠评测者用语言描述? 3.假设同样的软件算法,无论是镜头还是传感器的提升技术必然会提高画质,这根本不可能有异议的可能,在我看来目前有些所谓的“小dc画质胜过单反”,如果排除后期转成jpg并ps的手法的区别,恐怕更多的是决定于显示输出设备,就好比同样冲印成邮票大小,120和手机出的片子在某些场景下,又能有多少显而易见的区别呢? ![]() |
[492 楼] 摄影达人888
[泡菜]
11-10-6 12:19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0-06 12:06发表 “不怕风不怕雨”先生,我还是不揣冒昧的想为X100说句好话。X100在采纳了BimmerBoy 在他刚做完的评测里面所指出的:“X100的直出JPEG细节和层次良好,机子直出几乎和 RAW输出(Linear曲线)一样,就是等于没有加工,这些JPEG在正式使用之前需要使用软 件调整曲线,使用比较“S”的曲线,将影调弄出来(使用Lightroom的话,将曲线由 Linear改为Medium Contrast)。”这一方法之后,那您刚刚所说的X100“松散”的缺点 (假设它存在的话)就被克服掉了?! |
[491 楼] 糊涂终结者
[禁言中]
11-10-6 12:18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0-06 10:45发表 什么人的视觉规律偶都不关心,但对数码底片的判读应该是有标准的。噪点就是噪点,而不是什么厚实。 |
[490 楼] 不怕风不怕雨
[资深泡菜]
11-10-6 12:12
像这样的局部图其实就很难评价画质,并且看起来锐化过度、噪点也大,但看100%的原图就完全不是这个感觉了,因为画面的厚度力度是要靠整体色彩对比产生的,光看一个局部很可能都是一种颜色倾向,你根本无法得到准确信息。
原图地址: http://editorup.zol.com.cn/upload/201105/4e11a0a8ee201.jpg ![]() |
[489 楼] 糊涂终结者
[禁言中]
11-10-6 12:12
原文由 zzeming 在2011-10-06 10:44发表 这是X1机内默认加锐的。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即机内默认加锐过度,看看灰色方格的边缘都出现白边了! 再看看X1的RAW出片的灰色方格,居然与X100的JPG格式直出的差不多: . [糊涂终结者 编辑于 2011-10-06 12:13] ![]() |
[488 楼] 不怕风不怕雨
[资深泡菜]
11-10-6 12:06
原文由 橡皮超人 在2011-10-06 10:59发表 松散这个词只是一个结论,这个词本身虽然是感性的,但它评价的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理性问题。造型意义上的松散不光是对形体结构的描述不清晰,更重要的是对色彩表现的不足,但色彩一般人又不能直接看出来,所以往往用一个感性词汇描述。大家都知道黑白反差如果太小整个画面就如同蒙上一层雾,显得力度不够,色彩的冷暖反差是一样的道理,色彩从冷到暖也是构成画面的一个维度,但这个维度是隐性的,所以有时候你看到的画面非常清晰,固有色反差也非常大,但就是显得单薄,原因就在于它色彩的冷暖发差太弱,这样的画面再鲜艳也显得平淡,缺乏厚度,缺乏力度,因为在色彩意义上它就如同蒙上一层雾一样。 所以,很多评测网站拿一个100%的小局部做对比,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陷入那么小范围的局部,首先观看者就麻木了,在这样的评测中很可能你看局部觉得a机比b机好,但实际拍片却是b机比a机好。甚至用这种方法有小dc画质胜过单反的,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
[487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1:07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0-06 09:50发表 其实不是质疑你之前的“噪点和质感的联系”,毕竟这种近似玩笑的话没必要延伸讨论,我只是在疑惑对于对于本帖主题中的观点,截止到目前将近500贴都不能将之用语言、数据、实例来具象化或者清晰表述出来的东西,大家如何讨论?难道真的要靠“脑波感应”才能继续交流?@_@ |
[486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0:59
原文由 zzeming 在2011-10-06 08:54发表 恐怕“纳米、微米”的例子放在这里不合适,毕竟是在研究照片,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而不是微观上的纯科学探索。真像你所述“松散”是一种“不能表述、不能形象化、不能数据化、不能有数据可依,只能以抽象思维存在,只能靠感知来归纳”,那我不明白对于这样的一种事情该怎么进行讨论呢?请问此时此刻你如何将你的“思维感知”表达给我?然后将我的“思维感知”接收?@_@ |
[485 楼] 摄影达人888
[泡菜]
11-10-6 10:56
顺便说说,我个人也喜欢“糊涂终结者”先生以图说话的风格,而相对不大喜欢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太过抽象的东东,大概是我水平的限制吧。
|
[484 楼] 橡皮超人
[资深泡菜]
11-10-6 10:52
原文由 zzeming 在2011-10-06 09:09发表 恐怕不能认同你的观点,构图的评价不可以形象化量化?摄影以及绘画学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参阅过类似书籍材料,构图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景物也好、人体也好、静物中的位置关系及比例也好,本身就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前人已经帮我们总结了很多这类的经验。 “打分机”之类的恐怕和此主题以及大家讨论的过程无关,但是我认为凡是美(无论是摄影还是音乐)都会多少有一些相似点,或者说是大众的美学范畴都会有多少一些相似点,虽然这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但对于此时此刻来说要想将之具象化,这只不过是一个特点的范畴的规整总结而已,不存在所谓的逻辑运算,毕竟咱们是在研究人,而不是机器算法,不是么? 虽说相声不是我的爱好,但你所说的相声的“圆润”,恐怕也并不是如你对照片“松散”、“结实”之类评价一样不能通过语言实例具象化的事情吧?相声的“圆润”恐怕是可以通过声音的阴阳顿挫的技巧,语言本身的风格技巧等共同作用而加以形成的吧?简单说这是可以摆在教室中加以指正提高的事情。而“松散”呢?截止到目前为止恐怕也没有一人将之具象化加一对比的表现出来,只能像你之前所述中通过观察观者“WOW”或“久久驻足凝视”的表现来评判?这样的话对于一个正反对立鲜明的讨论来说,我个人也只能表示无奈了...@_@ |
[483 楼] 苏特米尔
[泡菜]
11-10-6 10:45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0-06 10:16发表 你劝谁都是白搭。你劝得了人,但是你劝不了你自己的视觉,准确点说,你劝不了人的视觉错觉。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你可以指天赌咒发誓,但改变不了人的视觉规律。 |
[482 楼] zzeming
[泡菜]
11-10-6 10:44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1-10-06 10:16发表 X1 的锐度这么高吗? 厉害. |
[481 楼] 摄影达人888
[泡菜]
11-10-6 10:37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0-06 09:50发表 理解您,“苏特密尔”先生,请不要抱歉。我总是偶尔发言但未上片片,本来我年龄也不 小,明年就该退休了,可是我本人的去留不一定自己说了算,也许当我有时间上我的破片 片就教于大家时要等几年之后哩,现在确实工作忙的不可开交,我对有的网友的误解与嘲 讽也很尖刻,这里抱歉先。 |
[480 楼] 糊涂终结者
[禁言中]
11-10-6 10:16
原文由 苏特米尔 在2011-10-05 22:16发表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如果你认为“黄框所示X100的局部可能就是造成“塑料感”、“松散感””的话,那么请看下图的对比,D3S、5DII的“塑料感”、“松散感”岂不是更严重吗?!所以劝你一句,千万不要把噪点当质感、当厚实感啊: . ![]() |
[479 楼] 摄影达人888
[泡菜]
11-10-6 10:08
原文由 不怕风不怕雨 在2011-10-06 09:54发表 “不怕风不怕雨”先生,我只是X100的潜在买主之一而已,节日闲暇跟着瞎掺和。节日 之后工作忙碌就很少见到我了。我个人的观点难免偏颇,但我还是喜欢“橡皮超人”及 “端木当雄”诸先生帖子上的观点和作品,据说后者上的片片都是其夫人的,可惜“端 木当雄”先生看到我们这个样子,已不屑再来这帖子了。对了,也许我的“挖空心思”一 词不大妥当。 |
[478 楼] 不怕风不怕雨
[资深泡菜]
11-10-6 09:54
原文由 摄影达人888 在2011-10-06 09:41发表 我得声明我不可能把整楼帖子都看完,如有断章取义请见谅。我要说的其实很简单,松散、结实这些词并不玄虚,这些词都是造型艺术中对体量塑造的宏观描述,在这些词背后是有视觉规律的。so,把使用这些词的人定性为“挖空心思讨论到了美学和哲学”是不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