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 Claff发布的传感器宽容度测试里,44x33残副CMOS夺冠,D810紧随其后,CCD全部落马
16541 291
[203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3:42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3:33
你用数码优势打压胶卷,就不许胶片利用优势打击你一下?你之前是不是说过连续曝光3小时如何牛(这里是用连续而不是堆栈),现在同样我用连续来挑战你,你咋能这么不要脸的用堆栈来对阵了呢?

开场第一次回复就没想过来你这逞能,只想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你厉害哈,一句一个键盘摄影师,让哥拿张连续曝光的底片出来,好吧,哥被逼没办法,所以想着既然玩特例,咱也就特例一回,没想到你这位光说不练用堆栈应付我。

那么谁在帖子里逞强呢?

我真想玩一把连续曝光24小时,也给自己长长见识,以前都看人家网上的片子,求键盘虾成全。

噢,对了,现在你人不在国内没关系,我等你回来。


是你在这叫嚣说胶片宽容度好的,那么我当然是用最难的长曝光题材来挑战了,至于长曝光题材数码是否非要单次曝光来完成这取决于实际拍摄情况,懂数码特性与技术的用户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完成拍摄,堆栈就是最优解,不懂行的玩家自然不能明白。胶片呢?你倒是来展现个宽容度看看呢?就给你个3小时的单张这么一个条件你都不敢战,还好意思挑战更长的时间段?反正玩胶片的总是吹逼不用成本,拍都懒得拍,没图瞎叫唤。

我要是贴出来24小时的堆栈图,中间累计只间断了96秒,累积间断时间占总时间的千分之一多一点的时间,截屏所有exif供检验,你会放弃键盘去拍一张胶片的来看看?呵呵

我现在长期居住在国外,暂时没有回国的打算
[202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23:33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8 23:11
哟,又开始转移话题了啊,数码的优势就是每15分钟间隔一秒继续再拍15分钟如此无限循环,玩天文摄影这是基础玩法,完爆胶片毫无压力,你胶片既然做不到,又何必来这帖子逞强呢?

你用数码优势打压胶卷,就不许胶片利用优势打击你一下?你之前是不是说过连续曝光3小时如何牛(这里是用连续而不是堆栈),现在同样我用连续来挑战你,你咋能这么不要脸的用堆栈来对阵了呢?

开场第一次回复就没想过来你这逞能,只想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你厉害哈,一句一个键盘摄影师,让哥拿张连续曝光的底片出来,好吧,哥被逼没办法,所以想着既然玩特例,咱也就特例一回,没想到你这位光说不练用堆栈应付我。

那么谁在帖子里逞强呢?

我真想玩一把连续曝光24小时,也给自己长长见识,以前都看人家网上的片子,求键盘虾成全。

噢,对了,现在你人不在国内没关系,我等你回来。
[201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3:23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3:20
既然没区别,那求你能不能别休息这1秒阿?

我觉得区别大了,首先咱按下快门后可以睡觉逛街泡妞,你行吗?其次,24小时里你能坚持不去厕所不打瞌睡保证每隔15分钟再来那么一下吗?如果你行,那哥再特例一下,连续曝光72小时,你堆栈72小时行不?再次,一旦连续曝光时间继续延长,那么这1秒累计起来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噢,你觉得会不会内容上有区别?

洗洗睡吧,键盘虾。


真是人笨怪刀钝啊,不懂如何正确使用数码相机发挥数码的优势,拍不好怪数码?呵呵~一张长曝图都拿不出来,就知道吹逼的胶片党,洗洗睡吧

每900秒间隔1秒,也就是错过了0.11%的信息量而已,你肉眼看得出来?倒是胶片拍的那颗粒早就淹没到啥细节都辨识不出来了吧呵呵

你难道不知道现在的机器都是自动连拍吗?我的机器已经放在窗边可以开始自动连拍了,整个过程完全无需人工干预,可以逛论坛看你吹逼,你呢?除了在键盘上吹逼还有啥出息?

本帖最后由 七棱镜 于 2015-7-28 23:32 编辑

[200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23:20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8 23:07
你能证明15分钟x60每两张之间间隔1秒,拍出来的和胶片连续拍24小时的单张,在内容上有肉眼可见区别?倒是画质的区别,懂行的人都知道谁完胜。就你那玩胶片的古董思维,早被时代淘汰了。你继续玩键盘吧。

既然没区别,那求你能不能别休息这1秒阿?

我觉得区别大了,首先咱按下快门后可以睡觉逛街泡妞,你行吗?其次,24小时里你能坚持不去厕所不打瞌睡保证每隔15分钟再来那么一下吗?如果你行,那哥再特例一下,连续曝光72小时,你堆栈72小时行不?再次,一旦连续曝光时间继续延长,那么这1秒累计起来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噢,你觉得会不会内容上有区别?

洗洗睡吧,键盘虾。
[199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3:11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3:02
你是来搞笑说相声是吧?连续曝光24小时变成连曝15分钟休息下再来,你之前不是很牛嘛: 看,连续曝光3小时,宽容度如何如何牛,超过胶卷无数,你随便拿个胶卷来挑战。现在把这连续曝光的概念吃你肚子里了是吧?

键盘摄影师!!!


哟,又开始转移话题了啊,数码的优势就是每15分钟间隔一秒继续再拍15分钟如此无限循环,玩天文摄影这是基础玩法,完爆胶片毫无压力,你胶片既然做不到,又何必来这帖子逞强呢?
[198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3:09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3:07
对了,忘说了

洗洗睡吧,键盘摄影师。


没图你说个xx呢,洗洗睡吧~
[197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3:08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1:15
给你24小时考虑我下的战书,哥今天给你上堂课。


别等24小时了,你现在就开始准备拍吧,别光吹逼不练,我人不在国内,你倒是可以避而不战
[196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3:07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3:02
你是来搞笑说相声是吧?连续曝光24小时变成连曝15分钟休息下再来,你之前不是很牛嘛: 看,连续曝光3小时,宽容度如何如何牛,超过胶卷无数,你随便拿个胶卷来挑战。现在把这连续曝光的概念吃你肚子里了是吧?

键盘摄影师!!!


你能证明15分钟x60每两张之间间隔1秒,拍出来的和胶片连续拍24小时的单张,在内容上有肉眼可见区别?倒是画质的区别,懂行的人都知道谁完胜。就你那玩胶片的古董思维,早被时代淘汰了。你继续玩键盘吧。 本帖最后由 七棱镜 于 2015-7-28 23:09 编辑

[195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23:07
对了,忘说了

洗洗睡吧,键盘摄影师。
[194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23:02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8 22:56
1、堆栈难道就不是连续曝光?每张15分钟,连拍60张,每两张之间的间隔为1秒,你要是懂1秒相对于1天的数量级跨度,就应该明白1秒的间隔究竟是否在画面有肉眼可见的间隙。胶片时代一样有人玩堆栈,只不过胶片的工程量,呵呵~

2、无知当然不需要解释

3、别太阳表面活动了,就说个简单点的,银河你比吗?带前景的银河,你倒是胶片拍给我看看?允许你用赤道仪,允许你用摇黑卡,允许你多重曝光,你来给大家展现一下胶片迫冲欠曝的前景是啥画质,呵呵~

4、你也知道对牛不需要买弄啊~

你是来搞笑说相声是吧?连续曝光24小时变成连曝15分钟休息下再来,你之前不是很牛嘛: 看,连续曝光3小时,宽容度如何如何牛,超过胶卷无数,你随便拿个胶卷来挑战。现在把这连续曝光的概念吃你肚子里了是吧?

键盘摄影师!!! 本帖最后由 muxu8988 于 2015-7-28 23:03 编辑

[193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2:56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2:37
1、堆栈?哈哈...,你没看懂我的题目是吧?24小时连续曝光,这是前提。你不是喜欢用特例来代替普遍性嘛,哥陪你玩个特例。

2、无知还需要解释嘛。

3、拍出太阳轮廓有啥稀奇,拍出太阳表面活动,我立马承认你的宽容度。

4、从开始到现在从没卖弄过啥,对牛需要卖弄吗?

最后啥都别说,24小时连续曝光,我给你底片,你给我数码文件。同意的,咱开个酒店房,同时架机器设置好后锁门走人,24小时后开房收工。


1、堆栈难道就不是连续曝光?每张15分钟,连拍60张,每两张之间的间隔为1秒,你要是懂1秒相对于1天的数量级跨度,就应该明白1秒的间隔究竟是否在画面有肉眼可见的间隙。胶片时代一样有人玩堆栈,只不过胶片的工程量,呵呵~

2、无知当然不需要解释

3、别太阳表面活动了,就说个简单点的,银河你比吗?带前景的银河,你倒是胶片拍给我看看?允许你用赤道仪,允许你用摇黑卡,允许你多重曝光,你来给大家展现一下胶片迫冲欠曝的前景是啥画质,呵呵~

4、你也知道对牛不需要买弄啊~但是观众可不是牛,我得给观众看看究竟胶片有啥了不起的~ 本帖最后由 七棱镜 于 2015-7-28 23:00 编辑

[192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22:37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8 22:02
1、可以,我数码轻松堆栈给你看,到时候要是你拿不出来胶片的你怎么说?

2、你那例子就很差劲,太阳轮廓都看不到,代表已经过曝了。

3、我的例子能清晰看到太阳轮廓的很多了,例如我写的教程里那张大本钟的日落:http://www.nphoto.net/news/2014-12/01/d6aec4d2d5ee2f89.shtml

4、就你拍的那些片有啥值得买弄的?早被数码时代淘汰了。

1、堆栈?哈哈...,你没看懂我的题目是吧?24小时连续曝光,这是前提。你不是喜欢用特例来代替普遍性嘛,哥陪你玩个特例。

2、无知还需要解释嘛。

3、拍出太阳轮廓有啥稀奇,拍出太阳表面活动,我立马承认你的宽容度。

4、从开始到现在从没卖弄过啥,对牛需要卖弄吗?

最后啥都别说,24小时连续曝光,我给你底片,你给我数码文件。同意的,咱开个酒店房,同时架机器设置好后锁门走人,24小时后开房收工。
[191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2:02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21:04
1、这样好吧,我拍张连续曝光24小时的底片给你,你也给我用数码拍张24小时连续曝光的出来看看怎么样?拿特例来对应普遍性,来啊!拿不出别怪我骂你键盘摄影师哦!

2、天空没有云层你变出来吗?是不是习惯性PS一片云层在你的数码片上了?

3、太阳轮廓?你用你的CMOS也给哥整个没轮廓的太阳出来看看。

4、哥要在你面前卖弄?你目前肚里的东西跟你卖弄值吗?你听得懂吗?你能理解的了吗?还阿尔帕玩家何以情堪呢,我朋友玩阿尔帕从来不用测光表,拍了回看就是法宝,你拍数码还用测光表呢,别往脸上贴金了好吧。


1、可以,我数码轻松堆栈给你看,到时候要是你拿不出来胶片的你怎么说?

2、你那例子就很差劲,太阳轮廓都看不到,代表已经过曝了。

3、我的例子能清晰看到太阳轮廓的很多了,例如我写的教程里那张大本钟的日落:http://www.nphoto.net/news/2014-12/01/d6aec4d2d5ee2f89.shtml

4、就你拍的那些片有啥值得买弄的?早被数码时代淘汰了。
[190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21:15
给你24小时考虑我下的战书,哥今天给你上堂课。
[189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21:04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8 20:22
就这图,天空高光都没细节了,云彩层次都看不清了,太阳轮廓都看不清,也好意思说宽容度好?单次曝光长曝太阳轨迹恢复前景细节的图呢?拿不出来就不要在这来吹牛逼了,洗洗睡吧,键盘摄影师。

1、这样好吧,我拍张连续曝光24小时的底片给你,你也给我用数码拍张24小时连续曝光的出来看看怎么样?拿特例来对应普遍性,来啊!拿不出别怪我骂你键盘摄影师哦!

2、天空没有云层你变出来吗?是不是习惯性PS一片云层在你的数码片上了?

3、太阳轮廓?你用你的CMOS也给哥整个没轮廓的太阳出来看看。

4、哥要在你面前卖弄?你目前肚里的东西跟你卖弄值吗?你听得懂吗?你能理解的了吗?还阿尔帕玩家何以情堪呢,我朋友玩阿尔帕从来不用测光表,拍了回看就是法宝,你拍数码还用测光表呢,别往脸上贴金了好吧。 本帖最后由 muxu8988 于 2015-7-28 21:05 编辑

[188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0:23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18:45
其实大逆光下的场景未必都是大光比,这个对于数码党来说未必是能理解的,因为他们从来不需要测光就能拍片,他们在拍摄前了解过场景光比吗?

之前上的那张雪地逆光片,光比只有4档,是不是很意外?所以某位提供的那张长曝片场景,其现场光比不超过6档,这种光比对于专业彩负、电影彩负、黑白胶卷来说,小菜一碟,没啥可以值得吹嘘的


你以为数码党就都是玩单反微单的靠机身测光?你让阿尔帕数码后背玩家情何以堪。。我用阿尔帕一开始也依赖测光表,只是之后熟悉传感器的满井容曝光特性以及常见有价值拍摄光线之后,常用参数都固定死了不需要测光表了而已。在数码时代,胶片党的技术没什么好卖弄的。
[187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0:22
muxu8988 发表于 2015-7-28 18:37
民用彩负富士S200,大逆光下,看看太阳有没有溢出,看看阴影细节有没有。这种宽容度才是真正无损的,没有后期任何一点的涂抹,完全物质化的实际宽容度表现。换成黑白和电影胶卷,那么宽容度就更别提了。

没有深入了解过胶卷的人在这大谈数码宽容度如何如何超越胶卷,呵呵。还是那句话,看看用数码和胶卷拍的电影吧,那里才是影像最高水平的体现,那里才能知道那种介质目前最强。


就这图,天空高光都没细节了,云彩层次都看不清了,太阳轮廓都看不清,也好意思说宽容度好?单次曝光长曝太阳轨迹恢复前景细节的图呢?拿不出来就不要在这来吹牛逼了,洗洗睡吧,键盘摄影师。
[186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8 20:19
pooruhc 发表于 2015-7-28 12:36
大逆光情况下人眼无法辨识细节不是因为人眼的宽容度小,而是人眼的自我保护功能. 目前没有什么宽容度可以超越人眼,更不用提在显示屏.能看清太阳和前景只是意味着宽容度已经被大幅压缩了.


“大逆光情况下CCD和佳能传感器无法辨识细节不是因为CCD和佳能传感器的宽容度小,而是CCD和佳能传感器的自我保护功能. 目前没有什么宽容度可以超越索尼CMOS,更不用提在肉眼看.肉眼能看清太阳和前景只是意味着宽容度已经被大幅压缩了.”

[185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18:45
其实大逆光下的场景未必都是大光比,这个对于数码党来说未必是能理解的,因为他们从来不需要测光就能拍片,他们在拍摄前了解过场景光比吗?

之前上的那张雪地逆光片,光比只有4档,是不是很意外?所以某位提供的那张长曝片场景,其现场光比不超过6档,这种光比对于专业彩负、电影彩负、黑白胶卷来说,小菜一碟,没啥可以值得吹嘘的
[184 楼] muxu8988 [资深泡菜]
15-7-28 18:37
民用彩负富士S200,大逆光下,看看太阳有没有溢出,看看阴影细节有没有。这种宽容度才是真正无损的,没有后期任何一点的涂抹,完全物质化的实际宽容度表现。换成黑白和电影胶卷,那么宽容度就更别提了。

没有深入了解过胶卷的人在这大谈数码宽容度如何如何超越胶卷,呵呵。还是那句话,看看用数码和胶卷拍的电影吧,那里才是影像最高水平的体现,那里才能知道那种介质目前最强。
[183 楼] FeiFeiCQ [资深泡菜]
15-7-28 15:50
pooruhc 发表于 2015-07-28 04:36
大逆光情况下人眼无法辨识细节不是因为人眼的宽容度小,而是人眼的自我保护功能. 目前没有什么宽容度可以超越人眼,更不用提在显示屏.能看...

不是吧,试试当猫眼哈哈哈
本帖由 iPhone7,1 客户端发布
[182 楼] pooruhc [资深泡菜]
15-7-28 12:36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7 18:40
那文章也许已经过时了。索尼的A7s视频模式可以加载slog2曲线,配合超采样以及时域降噪,宽容度可以超越人眼,举个例子,大逆光下肉眼已经无法辨识清楚前景细节时,A7s的EVF里却可以同时看清太阳与前景。


大逆光情况下人眼无法辨识细节不是因为人眼的宽容度小,而是人眼的自我保护功能. 目前没有什么宽容度可以超越人眼,更不用提在显示屏.能看清太阳和前景只是意味着宽容度已经被大幅压缩了.
[181 楼] 光影如斯 [泡菜]
15-7-28 11:06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7 18:40
那文章也许已经过时了。索尼的A7s视频模式可以加载slog2曲线,配合超采样以及时域降噪,宽容度可以超越人眼,举个例子,大逆光下肉眼已经无法辨识清楚前景细节时,A7s的EVF里却可以同时看清太阳与前景。
但愿如此。
[180 楼] cockyang [资深泡菜]
15-7-28 09:54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07-13 03:13
古代武士用刀剑能杀人,而在现代我可以用枪杀死古代最强的用刀剑的武士。

10年前的摄影师要是听你说今天ISO6400的照片能上杂...


现在杂志已经开始消亡。技术的进步手机必然取代中大画幅相机。
本帖由 iPad Mini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179 楼] mitoo [老坛泡菜]
15-7-28 09:40
七棱镜 发表于 2015-7-25 02:37

老兄批评的是,如果真要在网络上混,那么确实我说话应该更圆滑老练些,别偏激狭隘  只是我性格怪癖看不惯不礼貌的喷子所以喜欢顶嘴

感觉楼主大可不必在意。科研精神值得提倡,提问-引用-新方法新实证,或者干脆只是个综述,目的也就达到了。
拍照或者摄影,传统上并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吧,只是相机这玩意比较特殊,提供了理工社科共同探讨的一个平台,个人还是比较欣赏楼主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视角与话题,使得无忌这个器材论坛不至于太过沉闷。
[178 楼] 往事作马 [泡菜]
15-7-27 19:59
光影如斯 发表于 2015-7-27 11:05
早在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上市不久,我记不清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篇专门分析数码成像特点的文章,其中,重点谈了“宽容度”的问题,使我印象深刻。宽容度一般是指,成像系统能够分辨拍摄场景的最亮和最暗之间的跨度大小。文章说,人眼的宽容度最大,是迄今为止,任何成像系统所难以企及的,大概是胶片的几百倍,是数码的上千倍。总之,我清楚记得,宽容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人眼、胶片、数码,数码成像的宽容度最差,尤其是其暗部细节表现。所以,看电视的画面无法与看胶片电影效果相比(画幅的差距除外)。也许是现在的数码成像水平大幅进步了?已经超越胶片接近人眼了?但我还是有所怀疑,怎么看数码成像的暗部细节还是长进不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数码相机的每次升级换代,总是打“像素牌”和把一些实际意义不大的附加功能作为卖点,而罕见把宽容度的提高和成像素质的提升作为宣传重点的根源所在吧?
       还有,我想不明白,观看胶片的影像只能用胶片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这种手段,如果将其转换成数字影像,会不会打折扣呢?在电脑上观看用胶片拍的片子,是不是要经过扫描呢?扫描后得到的影像能完全一样吗?否则,胶片的成像与数码的成像又如何去比较呢?
       我的问题可能 ...


文章应该过时了。传感器的进步这几年已经很大了,至于宽容度是不是如v大说的那个看太阳的例子可以类比的就不知道了。
市场宣传问题,都是宣传大家喜闻乐见的卖点。宽容度其实对绝大多数的摄影者没有多少意义,对相对专业的玩家,至少是要后期的玩家来说,才有一定的意义。
合适就好,够用就好,再加一句,你会用才好。
亚历山大砍断绳索,征服小亚细亚。但是,更多的征服者没有砍断绳索也征服过小亚细亚。各有通途罢了。宽容度不是唯一。过于夸大某个技术指标,这无疑是愚蠢的。 本帖最后由 往事作马 于 2015-7-27 20:01 编辑

[177 楼] 七棱镜 [资深泡菜]
15-7-27 18:40
光影如斯 发表于 2015-7-27 11:05
早在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上市不久,我记不清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篇专门分析数码成像特点的文章,其中,重点谈了“宽容度”的问题,使我印象深刻。宽容度一般是指,成像系统能够分辨拍摄场景的最亮和最暗之间的跨度大小。文章说,人眼的宽容度最大,是迄今为止,任何成像系统所难以企及的,大概是胶片的几百倍,是数码的上千倍。总之,我清楚记得,宽容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人眼、胶片、数码,数码成像的宽容度最差,尤其是其暗部细节表现。所以,看电视的画面无法与看胶片电影效果相比(画幅的差距除外)。也许是现在的数码成像水平大幅进步了?已经超越胶片接近人眼了?但我还是有所怀疑,怎么看数码成像的暗部细节还是长进不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数码相机的每次升级换代,总是打“像素牌”和把一些实际意义不大的附加功能作为卖点,而罕见把宽容度的提高和成像素质的提升作为宣传重点的根源所在吧?
       还有,我想不明白,观看胶片的影像只能用胶片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这种手段,如果将其转换成数字影像,会不会打折扣呢?在电脑上观看用胶片拍的片子,是不是要经过扫描呢?扫描后得到的影像能完全一样吗?否则,胶片的成像与数码的成像又如何去比较呢?
       我的问题可能 ...


那文章也许已经过时了。索尼的A7s视频模式可以加载slog2曲线,配合超采样以及时域降噪,宽容度可以超越人眼,举个例子,大逆光下肉眼已经无法辨识清楚前景细节时,A7s的EVF里却可以同时看清太阳与前景。
[176 楼] 中灰镜 [资深泡菜]
15-7-27 11:33
粳米 发表于 2015-7-25 08:48
整天就那句话 宽容度打倒一切 d800干掉260 神仙都被你烦死了 人家爱玩啥 喜欢啥 关你鸟事 你爱玩啥玩啥去 爱大白天对着太阳拍莫名其妙的长爆 谁都没意见 你开贴要说明别人笨 就你聪明的话 那你就是个傻x 你那些片 品味真俗


自由论点,说话注意的好。

观点不同,但彼此尊重。
[175 楼] 中灰镜 [资深泡菜]
15-7-27 11:31
光影如斯 发表于 2015-7-27 11:05
早在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上市不久,我记不清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篇专门分析数码成像特点的文章,其中,重点谈了“宽容度”的问题,使我印象深刻。宽容度一般是指,成像系统能够分辨拍摄场景的最亮和最暗之间的跨度大小。文章说,人眼的宽容度最大,是迄今为止,任何成像系统所难以企及的,大概是胶片的几百倍,是数码的上千倍。总之,我清楚记得,宽容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人眼、胶片、数码,数码成像的宽容度最差,尤其是其暗部细节表现。所以,看电视的画面无法与看胶片电影效果相比(画幅的差距除外)。也许是现在的数码成像水平大幅进步了?已经超越胶片接近人眼了?但我还是有所怀疑,怎么看数码成像的暗部细节还是长进不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数码相机的每次升级换代,总是打“像素牌”和把一些实际意义不大的附加功能作为卖点,而罕见把宽容度的提高和成像素质的提升作为宣传重点的根源所在吧?
       还有,我想不明白,观看胶片的影像只能用胶片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这种手段,如果将其转换成数字影像,会不会打折扣呢?在电脑上观看用胶片拍的片子,是不是要经过扫描呢?扫描后得到的影像能完全一样吗?否则,胶片的成像与数码的成像又如何去比较呢?
       我的问题可能 ...


插一句嘴,如果扫描仪的宽容度小于底片那肯定向最低标准看齐,而全世界都用扫描的方式数字化胶片,虽然扫描仪存在优劣但整体上这种工作方式没被质疑,由此得出,扫描仪的宽容度大于底片是大家共识。
[174 楼] 光影如斯 [泡菜]
15-7-27 11:05
       早在数码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上市不久,我记不清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篇专门分析数码成像特点的文章,其中,重点谈了“宽容度”的问题,使我印象深刻。宽容度一般是指,成像系统能够分辨拍摄场景的最亮和最暗之间的跨度大小。文章说,人眼的宽容度最大,是迄今为止,任何成像系统所难以企及的,大概是胶片的几百倍,是数码的上千倍。总之,我清楚记得,宽容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人眼、胶片、数码,数码成像的宽容度最差,尤其是其暗部细节表现。所以,看电视的画面无法与看胶片电影效果相比(画幅的差距除外)。也许是现在的数码成像水平大幅进步了?已经超越胶片接近人眼了?但我还是有所怀疑,怎么看数码成像的暗部细节还是长进不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数码相机的每次升级换代,总是打“像素牌”和把一些实际意义不大的附加功能作为卖点,而罕见把宽容度的提高和成像素质的提升作为宣传重点的根源所在吧?
       还有,我想不明白,观看胶片的影像只能用胶片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这种手段,如果将其转换成数字影像,会不会打折扣呢?在电脑上观看用胶片拍的片子,是不是要经过扫描呢?扫描后得到的影像能完全一样吗?否则,胶片的成像与数码的成像又如何去比较呢?
       我的问题可能很愚蠢和无知,请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