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大地上(五)驾车南北行(1)广州-武汉-北京-丹东
28269 1958
[84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1 13:30
洛阳龙门石窟—047

       “古阳洞”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84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1 13:27
洛阳龙门石窟—046

       “古阳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84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1 13:24
洛阳龙门石窟—045

     “古阳洞”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84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1 13:19
洛阳龙门石窟—044

      “药方洞”
    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
[83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1 13:16
洛阳龙门石窟—043

      “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建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到唐初还有雕刻。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药方洞的药方是※※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83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1:04
洛阳龙门石窟—042

      “奉先寺”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迦叶,温顺聪慧的小※※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83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1:00
洛阳龙门石窟—041

      “奉先寺”
      天王严肃威武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
[83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53
洛阳龙门石窟—040

      “奉先寺”
      二位菩萨衣饰华丽,表情端庄而矜持。
[83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51
洛阳龙门石窟—039

      “奉先寺”
      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
[83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50
洛阳龙门石窟—038

      “奉先寺”
      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
[83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48
洛阳龙门石窟—037

      “奉先寺”
      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
[83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47
洛阳龙门石窟—036

      “奉先寺”
      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
[83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43
洛阳龙门石窟—035

      “奉先寺”
      主尊“大卢舍那佛” 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说,卢舍那就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这里尚留擂鼓台。卢舍那的形象被海内外众多信佛者所仰慕,唐天宝二年,日本国圣武※※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在国都奈良东大寺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
[83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38
洛阳龙门石窟—034

      “奉先寺”
      主尊“大卢舍那佛” 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82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20:33
洛阳龙门石窟—033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 称“奉先寺”。
      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奉先”即“奉祀祖先”的意思,是唐高宗李治为唐太宗李世民追福所营造的。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费时三年零九个月。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
[82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13:21
洛阳龙门石窟—032

      “莲花洞”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
[82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13:19
洛阳龙门石窟—031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
      
[82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13:17
洛阳龙门石窟—030

      “莲花洞”
      
[82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13:13
洛阳龙门石窟—029

      “惠简洞”
      惠简洞是由惠简法师于唐咸亨四年(673)年为唐高宗、武则天所开凿的洞窟石窟造像深得武则天的赏识,所以他后来便被唐高宗和武则天任命为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的检校僧。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
[82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13:11
洛阳龙门石窟—028

      “惠简洞”
      弥勒造像的面相,极富女性的魅力,有着丰满圆润的面庞、舒展秀丽的眉宇以及温文沉静的目光,面庞还略带有和蔼慈祥的神情。这些无不显示出女性美的仪态。这种形象的塑造也使我们联想到龙门石窟最大、最为精美的一尊佛像——卢舍那大佛。
      
[823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20 13:08
洛阳龙门石窟—027

      “惠简洞”
      惠简洞的主尊为结跏趺坐的弥勒造像。
[822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21:29
洛阳龙门石窟—026

“万佛洞”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821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21:26
洛阳龙门石窟—025

“万佛洞”

      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820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21:24
洛阳龙门石窟—024

“万佛洞”

      主佛阿弥陀佛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819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21:22
洛阳龙门石窟—023

“万佛洞”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
[818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21:19
洛阳龙门石窟—022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
  万佛洞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注意题记中“万”字可是简体字哦。
[817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21:12
洛阳龙门石窟—021

      “洛阳牡丹石”
      牡丹石的底色为黑色,石体上均匀分布了很多的或白或绿的晶状体,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像含苞、似盛开,由此得名“牡丹石”。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晶体状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随其他岩浆流动混合而成。其基本的岩石是等同于大理石硬度的石质,那些或散或聚的晶体则是相当于玉石质量硬度的石质,在自然时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
[816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21:09
洛阳龙门石窟—020

      这莲花座被磨得黑又亮,看来想成佛的人真多呀!
[815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13:36
洛阳龙门石窟—019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是一个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它雕凿于武则天时期,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佛结迦而坐。。整座佛龛尚未完工,除本尊弥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了身躯。
      通常佛教中的“三世佛”都是以释迦牟尼居中,而这里却成了弥勒佛。另外,一般主佛两侧都是胁侍菩萨,而这里却成了两尊立佛。以佛为胁侍的造像是十分罕见的,在这里显然是为了更加突出主佛弥勒的权威,这种造像安排即使在龙门石窟也是绝无仅有。
未来佛弥勒佛。据《弥勒下生经》讲,弥勒只是居住在兜率天宫修行的第十二位菩萨,他将在未来世界里成佛,然后降临人间,接替释迦牟尼继续在人间宣扬佛法。在这里,弥勒居中,似乎是在表示,他已修业期满,离开兜率天降临人间,取代了释迦牟尼的位置,成为主宰当今世界的佛了——如果我们联系到当年唐王朝宫廷演变的※※,微妙便突显起来。当时,正是武则天公开宣扬自己就是当今的弥勒,并取代了唐朝李家的位置,自己做起了皇帝。
      公元690年左右,这一年武则天80岁,洛阳皇宫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神龙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人们也不再崇信弥勒佛下世的传说,人去台空,这里也就剩下了一片未完工的毛坯石像,任凭风雨的侵蚀,供来来往往的游人指点欣赏了。这也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
[814 楼] hym1941 [陈年泡菜]
20-6-19 13:29
洛阳龙门石窟—018

      山崖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洞窟。但完整的并不多。有些是风化的缘故,大部分是灭佛运动中遭到灭顶之灾。
      中国※※上的四次灭佛运动:据“中国通史”等资料记载在“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灭佛运动,即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法难。 本帖最后由 hym1941 于 2020-6-19 13:3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