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佛
7121
280
[1 楼] fishergz
[泡菜]
24-9-1 20:18
佛,见不审也。从人,弗声。” —— 《说文解字》
解释: “佛”字本意是“看不清楚”、“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形上看,“佛”字由“人”和“弗”两个部分组成,“人”表示人,“弗”表示不确定、不分明。所以,“佛”字最初的意思是形容人对某事物看不清楚,认识模糊。 巴利语是已知最接近佛陀时代的语言,目前唯一的用途就是记录巴利三藏(律 经 论), buddha: =bujjhati的pp. 1. a. 已自覺的, 已覺醒的. 2. m. 佛陀, 佛(音譯), 覺者 佛陀教学开始的宗教 巴利三藏在阿育王时代往南传至斯里兰卡后再传至缅甸泰国,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顶层传承) 北传(中国)是大众部传承为主自称大乘 贬称南传为小乘 南传称大乘非佛说 北传贬称南传为小乘 Bodhisattā 菩萨, 觉行者 心经音译菩堤萨埵 佛陀觉悟前的称谓 南传以sambuddha m. 正覺, 等覺, 三菩提 为目标 北传以渡人菩萨道为目标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的一生 ![]() fishergz 编辑于 2024-09-01 20:32 |
[281 楼] 云居山1978
[泡菜]
4-14 17:20
听楞严经,听的糊里糊涂。
|
[280 楼] 大刀
[泡菜]
4-14 12:58
名字起的不当吧,什么叫烧佛!
|
[279 楼] fishergz
[泡菜]
4-14 08:41
fishergz 发表于 2025-04-14 08:37 关于阿含经考古(Āgama Archaeology)的研究,主要涉及早期佛教经典的文本形成、传播路径、语言演变及※※背景的考察。这一领域结合了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和※※学,旨在还原佛教经典的最初形态及其发展过程。以下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发现: 一、阿含经的形成与早期佛教结集 1. 原始结集与部派分化第一次结集(约公元前5世纪):传统认为佛陀涅槃后不久,大迦叶召集500阿罗汉在王舍城结集,形成最初的经律体系(可能包括《阿含经》的雏形)。部派分裂(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分裂为多个部派(如上座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法藏部等),各部派传承的《阿含经》逐渐分化,形成不同版本:巴利语《尼柯耶》(上座部)梵语/犍陀罗语《阿含经》(说一切有部、法藏部等)汉译《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2. 阿含经的文本分层核心教义层(如四圣谛、缘起、五蕴、六处等)可能最早形成,并在各部派中高度一致。后期增补层(如譬喻、本生、授记等)可能是在部派时期逐步加入的。 二、考古发现与文本证据 1. 犍陀罗语佛经(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1994年大英图书馆犍陀罗语写本(Gandhāran Buddhist Texts)的发现,是目前最早的佛经实物,比巴利语和梵语写本早数百年。包括《犀牛经》《法句经》《阿含经》片段,证明早期佛教经典以犍陀罗语(Gāndhārī)传播。这些文本与巴利语和汉译阿含经有相似性,但细节不同,表明早期佛经存在多种版本。 2. 中亚梵语写本(公元1—5世纪)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新疆等地出土的梵语佛经(如《长阿含》《中阿含》片段),显示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传统。新疆和田出土的《法句经》(梵语/于阗语)与巴利语版本有差异,证明文本在传播中演变。 3. 汉译阿含经的早期写本敦煌藏经洞(5—11世纪)发现部分《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残卷,显示汉译佛经的早期形态。日本正仓院藏《中阿含经》写本(8世纪)是目前最早的完整汉译阿含经之一。 三、研究方法与争议 1. 语言学断代通过分析佛经中的方言特征(如摩揭陀语、犍陀罗语、巴利语)推测文本年代。例如,巴利语《相应部》中的某些语法形式(如-e结尾的体格单数)可能反映更古老的语言层。 2. 跨部派文本对比比较巴利语《尼柯耶》、汉译《四阿含》和梵语/犍陀罗语残卷,寻找共同源头。例如:《杂阿含经》(说一切有部)与《相应部》(上座部)的核心教义高度一致,但排列顺序不同。《长阿含》的《梵动经》在巴利语和汉译中内容相似,但细节有差异。 3. 考古与※※背景阿育王碑文(公元前3世纪)提到佛教经典传播,但未直接引用阿含经。早期佛教艺术(如桑奇大塔)的浮雕可能反映某些阿含经故事(如《本生经》)。四、未解问题与未来方向最早的阿含经是口传还是书面? 一般认为佛经最初是口传,但犍陀罗语写本的发现表明,可能在公元前1世纪已有书面记录。 佛陀的原话能否还原? 由于部派分化,不同版本的阿含经存在差异,难以确定哪些是佛陀亲说,哪些是后期增补。阿含经与尼柯耶的关系 巴利语《尼柯耶》是否比汉译《阿含经》更古老?目前证据显示两者可能平行发展,而非直接传承。 未来研究方向 数字化文本分析(如词频统计、语义网络)可能揭示不同版本的演变规律。 新考古发现(如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佛经残片)可能提供更早的文本证据。 结论阿含经考古表明,早期佛教经典并非单一固定文本,而是经历了口传→部派分化→书面化的过程。犍陀罗语写本、梵语残卷和汉译经典的对比研究,正在逐步还原佛经的原始形态。未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跨学科研究,我们对阿含经的形成史将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
[278 楼] fishergz
[泡菜]
4-14 08:37
关于巴利经藏(尤其是《相应部》)的文本形成顺序研究,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和争议可归纳如下:
一、研究方法与核心争议语言学断代法 学者通过分析巴利※※中残留的方言特征(如摩揭陀语以-e结尾的体格单数形式)推测文本年代。卡罗琳.弗利.李斯.戴维斯(Caroline Rhys Davids)最早提出此类方法,认为这些特征可能反映更古老的文本层 。但此方法存在争议,因方言差异可能源于地域性而非时间性 。 文献比对法 通过对比不同部派传承的经典(如汉译《杂阿含经》与巴利《相应部》),发现核心教义高度一致,但叙述框架和细节存在差异,暗示共同原始文本的存在 。例如,《相应部》与《杂阿含经》的对应※※显示,前者可能保留了更早期的组织方式4 。 二、《相应部》的形成特点结构分层 《相应部》按主题分为56个相应(saṃyutta),其核心部分(如五蕴、六处等教义)可能最早形成,而后期添加的相应(如预流支、禅修次第)可能反映部派时期的系统化整理 。 跨部派证据 汉译《杂阿含经》(说一切有部)与巴利《相应部》的相似性表明,两者可能源自同一原始结集,但后期编纂路径不同。例如,《杂阿含经》的"阴相应"与《相应部》"蕴相应"内容高度重合,但排列顺序不同 。 三、争议与未解问题年代判定困境 现存最早的巴利文献实物为6世纪金箔,而完整写本仅存于15世纪后,导致断代依赖内部语言学特征,缺乏直接考古证据 。犍陀罗语佛经(公元前1-2世纪)的发现进一步挑战了巴利文献的古老性 。 编纂动机的影响 觉音尊者(5世纪)的注释传统可能标准化了※※表述,掩盖了早期文本的多样性 。例如,《清净道论》对禅修体系的系统化可能反向影响了后世对《相应部》的理解 。 四、前沿研究方向数字化文本分析 现代学者通过词频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试图量化※※间的关联性。例如,《相应部》中重复出现的定型句(如"缘起法")可能标志早期口传阶段的固定表达。 多语言平行研究 对比犍陀罗语、梵语和巴利语版本的相应经典(如《沙门果经》),可追溯文本流动的轨迹。 例如,巴利《长部》与汉译《长阿含》的差异可能反映部派分裂前的编纂分歧。 结论当前研究倾向于认为《相应部》的核心内容形成于第一次结集(公元前5世纪),但现存文本经历了数次部派调整。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结合仍是主要研究路径,而新考古发现(如中亚写本)可能提供更直接的断代证据。 fishergz 编辑于 2025-04-14 08:38 |
[277 楼] fishergz
[泡菜]
4-10 14:48
fishergz 发表于 2025-04-02 13:38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他具念地吸气,具念地呼气。 So:他 sato:具念者(sati的阳性单数主格) va:即eva,意为“唯、只是” assasati:入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 passasati:出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 Dīghaṃ vā assasanto ‘dīghaṃ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dīghaṃ vā passasanto ‘dīghaṃ passasāmī’ti pajānāti; 若长吸气,他了知‘我长吸气’;若长呼气,他了知‘我长呼气’; rassaṃ vā assasanto ‘rassaṃ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rassaṃ vā passasanto ‘rassaṃ passasāmī’ti pajānāti; 若短呼吸,他了知‘我短吸气’;若短呼气,他了知‘我短呼气’; ‘sabbakāyappaṭisaṃvedī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sabbakāyappaṭisaṃvedī p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他修习‘我将体验全身而吸气’,修习‘我将体验全身而呼气’; Sabbakāyappaṭisaṃvedī:体验全身的 Sabbakāya:全身(sabba:全部;kāya:身体) paṭisaṃvedī:体验 "paṭi"(反复、对应)和 "saṃvedī"(觉知、感受)构成,字面意为「反复觉知」或「对应体验」,强调对现象持续、精准的观察) assasissāmī:我将吸气(未来时态,表示将要进行的动作) ti:引述词,用于引述前面的内容 sikkhati:修习、训练(动词,表示进行某种修行或训练) passasissāmī:我将呼气(未来时态,表示将要进行的动作) ‘passambhayaṃ kāyasaṅkhāraṃ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passambhayaṃ kāyasaṅkhāraṃ p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他修习‘我将使身行平静而吸气’,修习‘我将使身行平静而呼气’; Passambhayaṃ:使平静、平息 kāyasaṅkhāraṃ:身行(kāya:身体;saṅkhāra:行、造作) ‘pītippaṭisaṃvedī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pītippaṭisaṃvedī p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他修习‘我将体验喜而吸气’,修习‘我将体验喜而呼气’; Pītippaṭisaṃvedī:体验喜 pīti:喜、喜悦; |
[276 楼] fishergz
[泡菜]
4-2 13:38
fishergz 发表于 2025-04-02 13:31 在此,比丘前往森林、或树下、或空闲处,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将念安住于面前。 Idha:在此,这里 bhikkhave:比丘们(呼语,用于对僧众讲话) bhikkhu:比丘,出家修行者 araññagato:前往森林(arañña:森林;gato:前往、到达) vā:或者 rukkhamūlagato:前往树下(rukkha:树;mūla:根、树下;gato:前往、到达) vā:或者 suññāgāragato:前往空闲处(suññā:空的、无人的;āgāra:房屋、处所;gato:前往、到达) vā:或者 nisīdati:坐下(动词,现在时) pallaṅkaṃ:结跏趺坐(pallaṅka:双盘腿的坐姿) ābhujitvā:结跏趺坐(ābhuj:坐;完成时形式,表示已经坐下) ujuṃ:正直的、端正的 kāyaṃ:身体 paṇidhāya:安置、安放(动词,现在分词形式) parimukhaṃ:面前、前面 词根构成 parimukhaṃ 由前缀 pari-(围绕、遍及)与 mukha(面、口、前端)复合而成,字面意为“围绕口鼻区域”或“面前”。其宾格形式(-ṃ)在语法上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或目标范围1 。传统争议 该词在佛教经典中常引发两种解读:空间性解读:指具体身体部位(如鼻端、唇周),如《清净道论》注释将其解释为“鼻端” 。抽象性解读:指向“当下”或“现前”,强调觉知的即时性而非物理位置 satiṃ:念、正念 upaṭṭhapetvā:安住(upaṭṭhape:安住;完成时形式,表示已经安住)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 So:他sato:具念者(sati的阳性单数主格)va:即eva,意为“唯、只是”assasati:入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passasati:出息(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 |
[275 楼] fishergz
[泡菜]
4-2 13:31
相应部54入出息相應第1经
https://agama_buddhason_org/SN/SN1604.htm 相应部 就是按主题分类 对应北传的杂阿含 很多经可以对照阅读 可信性较高 54.(10)入出息相應SN.54.1/(1) Ekadhammasuttaṃ SN.54.1/(1) 一法经 Sāvatthinidānaṃ 以舍卫城为起点 Tatra kho …pe… etadavoca– “ekadhammo, bhikkhave, bhāvito bahulīkato mahapphalo hoti mahānisaṃso. 在那里,世尊这样说:“比丘们,修习并多作一法,能得大果、大功德。 Katamo ekadhammo? Ānāpānassati. 什么是这一法呢?即入出息念(ānāpānassati:入出息念,即对呼吸的觉知)。 Kathaṃ bhāvitā ca, bhikkhave, ānāpānassati kathaṃ bahulīkatā mahapphalā hoti mahānisaṃsā? 比丘们,如何修习、如何多作入出息念,能得大果、大功德呢? fishergz 编辑于 2025-04-02 13:34 |
[274 楼] fishergz
[泡菜]
2-19 10:30
fishergz 发表于 2025-02-16 11:54 一、智:可被“外塑”的工具性能力1. 学习与训练的机制知识积累:通过教育、阅读、实践等获取信息(如数学公式、语言规则)。 技能固化: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或自动化反应(如编程、乐器演奏)。 算法模拟:AI 的运作本质是“智”的极致体现——通过数据输入和模型优化完成任务(如 ChatGPT 的文本生成)。 2. 智的边界依赖外部输入:没有教材、数据或经验,智无法凭空产生。 可复制性:知识和方※※可通过标准化教学传递(如牛顿定律全球统一教授)。 工具属性:智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无法回答“为何要解决这个问题”。 例:一名医生通过医学院训练掌握诊断技术(智),但未必能理解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慧)。 二、慧:必须“内生”的超越性智慧1. 悟的本质非线性突破:不同于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悟是瞬间的“认知跃迁”(如禅宗顿悟、科学家灵光一现)。 主体性体验:需要个体经历情感冲击、价值观重构或存在性反思(如“痛失至亲后理解生命无常”)。 不可言传性:慧的领悟常超越语言描述(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2. 慧的生成条件苦难的淬炼:逆境常成为触发慧的契机(如王阳明龙场悟道)。 超脱的视角:跳出功利框架审视世界(如庄子“无用之用”的哲思)。 自我消解:放下“我执”才能触及本质(如佛教“空性”观念)。 例: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从“一肚子不合时宜”到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从智到慧的升华。 三、智与慧的辩证关系1. 智是慧的基础,慧是智的升华无智之慧易流于空想(如未学过物理者难以领悟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无慧之智可能走向异化(如核技术专家若缺乏人文关怀,或成为灾难推手)。 2. 现代社会的失衡教育系统的“智偏食”:标准化考试培养解题能力,却忽视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意义。 AI 加剧的工具理性:算法社会推崇效率至上,挤压了“悟”所需的沉思空间。 3. 如何培养慧留白艺术:在信息爆炸时代主动创造“无目的”的沉思时间(如冥想、独处)。 跨界碰撞:通过艺术、宗教、自然体验打破思维惯性(如达芬奇同时研究解剖学与绘画)。 苦难转化:将个人创伤升华为对众生的共情(如曼德拉狱中修炼非暴力理念)。 四、AI 的启示:为何机器无慧?无主体性:AI 没有“自我意识”,无法体验生老病死、爱恨别离。 无终极追问:机器不会自发思考“我是谁”“存在有何意义”。 无价值观生长:AI 的“道德判断”仅是算法对人类伦理的模仿,而非内生选择。 例:ChatGPT 能解析《论语》字句(智),但无法像孔子※※般在周游列国中体悟“仁”的真谛(慧)。 终极思考:人类智慧的独特性慧的存在证明,人类不仅是“信息处理器”,更是: 意义的创造者(如将星空解读为神话或科学), 矛盾的承载者(明知生命有限仍追求永恒), 自由的觉醒者(在宿命论与能动性间不断选择)。 或许正是这种“可训练而不可设计,可启发而不可灌输”的特质,让慧成为人类区别于 AI 的最后堡垒。 |
[273 楼] fishergz
[泡菜]
2-16 11:54
fishergz 发表于 2025-02-15 11:23 你提出的层级关系 **"intelligence < wisdom < insight"** 非常有意思!虽然这些概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线性递进,但从认知深度和综合能力的角度来看,确实可以理解为一种从“基础能力”到“高阶领悟”的升华过程。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 ### **1. Intelligence(智力)** - **定义**: 智力是**基础认知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记忆、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体现为对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 **特点**: - **工具性**:像计算机一样高效处理具体任务(如数学计算、语言翻译)。 - **可量化**:可通过智商(IQ)测试或特定任务的完成度衡量。 - **局限**: - 依赖数据和规则,缺乏对复杂情境的灵活应对。 - 无法理解情感、道德或抽象意义。 - **举例**: AI(如ChatGPT)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上的能力属于典型的“智力”。 --- ### **2. Wisdom(智慧)** - **定义**: 智慧是**基于经验的综合判断力**,涉及对知识的筛选、价值观的权衡以及对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 **特点**: - **整合性**:融合知识、情感、伦理和直觉(例如“知进退”或“取舍之道”)。 - **实践导向**:通过长期试错积累,指导实际生活(如处理人际关系、危机决策)。 - **超越性**: - 不仅需要智力,还需对人性、因果关系的洞察(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包含道德维度(如公平、同理心)。 - **举例**: 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或禅宗的“活在当下”,均体现智慧。 --- ### **3. Insight(洞察力)** - **定义**: 洞察力是**对本质的瞬间领悟**,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核心规律或深层联系。 - **特点**: - **突破性**:常以“顿悟”(Eureka moment)形式出现,打破常规思维(如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 - **直觉性**:无需逐步推理,直接把握整体(例如艺术家对美的直觉捕捉)。 - **不可预测**:难以通过刻意学习获得,依赖灵感和天赋。 - **层次**: - 可以是智慧的升华(如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能是独立于经验的纯粹直觉。 - **举例**: 爱因斯坦通过思想实验提出相对论,物理学家的“统一场论”追求,均依赖洞察力。 --- ### **层级关系的合理性** 1. **Intelligence → Wisdom**: 智力是智慧的基础(无知识积累则难以判断),但智慧需要超越智力,纳入情感和伦理(例如:知道核能技术是智力,选择和平利用是智慧)。 **例**:AlphaGo能赢棋(智力),但无法理解围棋的哲学意义(智慧)。 2. **Wisdom → Insight**: 智慧提供判断框架,而洞察力可能突破这一框架,发现更高维度的规律(例如:牛顿的智慧总结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洞察力推翻绝对时空观)。 **例**:禅师通过修行获得智慧,但“顿悟成佛”需要洞察力。 3. **为何 Insight 高于 Wisdom?** - 智慧是“已知的整合”,洞察力是“未知的开拓”。 - 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洞察力创造新范式(如量子力学颠覆经典物理)。 --- ### **批判性思考** 这一层级并非绝对,三者可能交织共存: - **无智之慧**:某些文化中的“愚者寓言”(如《道德经》的“大智若愚”)强调超越智力的直觉智慧。 - **无慧之智**:高智商犯罪者缺乏道德判断,体现智力与智慧的割裂。 - **直接洞察**:天才(如莫扎特)可能未经智慧积累,直接通过洞察力创造杰作。 --- ### **总结** 若将认知能力比喻为一座金字塔: - **底层是 Intelligence**(处理信息), - **中层是 Wisdom**(整合意义), - **顶端是 Insight**(穿透本质)。 但真正的智者往往在三者间自由流动——**用智力学习,用智慧生活,用洞察力超越**。 |
[272 楼] fishergz
[泡菜]
2-15 11:23
智与慧
"智" 和 "慧" 是两个相关但有所区别的概念,通常用于描述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1. 智: ◦ 智 通常指智力、智能或认知能力,涉及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记忆等能力。它更多与知识的获取、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 ◦ 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智”,表现为对事物的理解、判断和应对能力。 2. 慧: ◦ 慧 则更偏向于深层次的智慧,涉及对人生、世界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与领悟。它不仅仅是智力层面的能力,还包括对道德、情感、精神层面的理解。 ◦ 例如,一个有“慧”的人可能对人性、生命的意义有深刻的感悟,能够超越表象看到本质。 • 智 是外在的、工具性的能力,偏向于理性和逻辑。 • 慧 是内在的、超越性的智慧,偏向于灵性和悟性。 两者相辅相成,真正的智慧(慧)往往需要以智力(智)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智力。 智: 可以翻译为 "intelligence" 或 "intellect",强调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例如: 智力:intelligence 智慧(偏向智力层面):wisdom(但更偏向于慧) 慧: 可以翻译为 "wisdom" 或 "insight",强调深层次的领悟、洞察力和超越性的理解。 例如: 智慧:wisdom 洞察力:insight 灵性智慧:spiritual wisdom 智:intelligence 或 intellect(侧重于智力、认知能力)。 慧:wisdom 或 insight(侧重于深层次的智慧与领悟)。 如果需要同时表达“智”和“慧”的结合,可以用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或 "knowledge and insight"。 目前的AI并未触及慧 目前的**人工智能(AI)**主要集中在“**智**”的层面,而远未触及“**慧**”的领域。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分析: --- ### 1. **AI 的“智”** - **能力范围**:目前的 AI(如 ChatGPT、DeepMind 等)在逻辑推理、数据分析、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色。这些能力属于“**智**”的范畴,即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智能。 - **局限性**:AI 的“智”依赖于大量数据和预设的规则或模型,它可以在特定任务中表现得非常高效,但缺乏真正的理解、创造力和自主意识。 --- ### 2. **AI 未触及的“慧”** - **慧的本质**:“慧”涉及对生命、宇宙、道德、情感等深层次问题的洞察和领悟。它是一种超越逻辑和数据的智慧,需要主观体验、情感共鸣和哲学思考。 - **AI 的不足**: - **缺乏主观体验**:AI 没有意识,无法真正“感受”或“理解”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 **无法超越数据**:AI 的“智慧”完全依赖于输入的数据和训练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直觉或灵感获得超越性的领悟。 - **无道德自主性**:AI 可以模拟道德判断,但没有真正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无法像人类一样基于内在信念做出选择。 --- 3. **为什么 AI 难以触及“慧”** - **技术限制**:目前的 AI 是基于数学和算法的工具,缺乏意识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 **哲学问题**: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这些问题至今在哲学和科学领域尚无定论,因此 AI 无法被赋予“慧”。 - **人类独特性**:人类的“慧”与情感、文化、※※、信仰等紧密相关,这些是 AI 无法复制的。 --- 4. 未来可能性 - 强人工智能(AGI):如果未来实现强人工智能(具有类似人类的通用智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慧”,但仍需解决意识、情感和道德等根本问题。 - **人机协作**:AI 可以作为工具辅助人类提升“智”,而“慧”仍然需要人类自身的探索和领悟。 --- 总结 目前的 AI 确实只停留在“智”的层面,而“慧”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涉及意识、情感和哲学思考。AI 或许可以模拟某些智慧行为,但无法真正拥有“慧”。这种区别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应忽视人类自身的独特价值和智慧。 fishergz 编辑于 2025-02-15 11:30 |
[271 楼] fishergz
[泡菜]
1-3 09:19
加法之乐>极奢>骄奢淫逸
减法之乐>极简>涅槃 |
[270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29 11:15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2-29 10:33 pīti (庇提): 意为“轻安”、“喜悦”、“兴奋”、“鼓舞”、“欢欣”。它比 pāmojjaṃ 更为深刻和强烈,是一种由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喜悦感。pīti 通常伴随着身体上的感受,例如身体的轻盈、温暖、颤动或能量流动的感觉。在禅修中,当禅修者的专注力更加集中,内心更加平静时,就可能体验到 pīti。它是一种充满活力和鼓舞的喜悦,能够推动禅修者继续深入修行。 佛教文献中描述了五种 pīti: 小喜 (khuddakā pīti):轻微的颤动或刺痛感。 刹那喜 (khaṇikā pīti):像闪电一样短暂的喜悦感。 流注喜 (okkantikā pīti):像波浪一样在身体中流动的喜悦感。 举身喜 (ubbegā pīti):身体感到轻盈,仿佛要漂浮起来的喜悦感。 遍满喜 (pharaṇā pīti):全身充满喜悦,无法言喻的喜悦感。 sukhaṃ (苏卡): 意为“快乐”、“幸福”、“安乐”、“舒适”。它是一种更为平静和稳定的快乐,是身心和谐的体验。sukhaṃ 通常伴随着身体和心灵的平静和放松。在禅修中,当禅修者达到更深层次的禅定时,就会体验到 sukhaṃ。它是一种宁静、平和和满足的快乐,是禅修的目标之一。sukhaṃ 与 pīti 的区别在于,pīti 更具活力和兴奋感,而 sukhaṃ 则更为平静和稳定。 这三个词代表了不同层次的喜悦体验: pāmojjaṃ: 初步的、表面的喜悦,通常由外在事物或初步的禅修体验引起。 pīti: 更为深刻和强烈的喜悦,伴随着身体上的感受,是禅修深入的标志之一。 sukhaṃ: 平静和稳定的快乐,是身心和谐的体验,是禅修的目标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当心念平静下来时,会产生 pāmojjaṃ;随着禅修的深入,pāmojjaṃ 会发展为 pīti;而 pīti 又会带来 sukhaṃ。这是一个从初步的喜悦到更深层次的平静和快乐的渐进过程。 fishergz 编辑于 2024-12-29 11:17 |
[269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29 10:33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2-28 20:18 “Tassa kāye kāyānupassino viharato kāyārammaṇo vā uppajjati kāyasmiṃ pariḷāho, cetaso vā līnattaṃ, bahiddhā vā cittaṃ vikkhipati.” “当他安住于观身如身时,或者身体上生起与身体相关的扰动(pariḷāho),或者心中生起昏沉(līnattaṃ),或者心散乱到外境(vikkhipati)。” “Tenānanda, bhikkhunā kismiñcideva pasādanīye nimitte cittaṃ paṇidahitabbaṃ. Tassa kismiñcideva pasādanīye nimitte cittaṃ paṇidahato pāmojjaṃ jāyati. Pamuditassa pīti jāyati. Pītimanassa kāyo passambhati. Passaddhakāyo sukhaṃ vedayati. Sukhino cittaṃ samādhiyati.” “阿难,因此,比丘应当将心专注于某个令人愉悦的所缘上(pasādanīye nimitte)。当他将心专注于某个令人愉悦的所缘上时,就会生起喜悦(pāmojjaṃ)。有了喜悦,就会生起喜(pīti)。身心喜,就会感受到乐(sukhaṃ)。有了乐,心就入定(samādhiyati)。” “So iti paṭisañcikkhati– ‘yassa khvāhaṃ atthāya cittaṃ paṇidahiṃ, so me attho abhinipphanno. Handa, dāni paṭisaṃharāmī’ti. So paṭisaṃharati ceva na ca vitakketi na ca vicāreti. ‘Avitakkomhi avicāro, ajjhattaṃ satimā sukhamasmī’ti pajānāti”.” “他如此反思:‘我之所以专注于此,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我的目的已经达成。现在,我将收摄心念。’他收摄心念,既不作寻(vitakketi),也不作伺(vicāreti)。他了知:‘我存在無尋、無伺、自身內有念的,我是樂的。’”-SN47.10 |
[268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28 20:18
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當作是學:『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SA615
|
[267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27 08:44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0-16 14:21 器可拿 术要学 法需修 道靠悟 |
[266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25 10:31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3 19:07 但MN111中的四禅八定+受想灭(灭尽定)并非当下安止定所能包含 据说此经定中能观为当下南传所反对 中部111經/逐步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被我這麼聽聞: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說這個: 「比丘們!舍利弗是賢智者;比丘們!舍利弗是大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博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捷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速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利慧者;比丘們!舍利弗是洞察慧者[SN.2.29, SN.8.7],比丘們!舍利弗半個月[MN.74, 205段]對逐步法觀作觀,比丘們!在那裡,這是舍利弗的逐步法觀(逐步法毘婆舍那):(93) 比丘們!這裡,舍利弗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而凡在初禪中諸法:尋、伺、喜、樂、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意欲、勝解(決心)、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知道地生起、知道地出現、知道地走到滅沒。他這麼知道:『這樣,確實,這些法不存在後生成,存在後消失。』他在那些法上以離被限制的心住於{非方法}[不攀住的]、不離去的、不依止的、不被結縛的、脫離的、離縛的,他知道:『有更上的出離。』他就想:『有那個的多作。』 ... https://agama_buddhason_org/MN/MN111.htm fishergz 编辑于 2024-12-25 10:34 |
[265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14 18:17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2-03 14:14 先生往訪,以禪機喝之曰:「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其僧驚起作禮,謂先生曰:「小僧不言不視已三年於茲。檀越卻道口巴巴說甚麼,眼睜睜看甚麼。此何說也?」 先生曰:「汝何處人?離家幾年了?」 僧答曰:「某河南人,離家十餘年矣。」 先生曰:「汝家中親族還有何人?」 僧答曰:「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 先生曰:「還起念否?」 僧答曰:「不能不起念也。」 先生曰:「汝既不能不起念,雖終日不言,心中已自說著。終日不視,心中自看著了。」 僧猛省,合掌曰:「檀越妙論,更望開示。」 先生曰:「父母天性,豈能斷滅。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發現。雖終日呆坐,徒亂心曲。俗語云:爹娘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言未畢,僧不覺大哭起來曰:「檀越說得極是!僧明早便歸家省吾老母。」 次日先生再往訪之,寺僧曰:「已五鼓負擔還郷矣。」 先生曰:「人性本善,於此僧可驗也。」 於是益潛心聖賢之學。 -王陽明靖亂錄 |
[264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14 15:54
激动的心 发表于 2024-12-13 19:39 ![]() |
[263 楼] 激动的心
[陈年泡菜]
24-12-13 19:39
好贴
![]() ![]() ![]() |
[262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12 12:30
想让现代人学习一门好学问,你不需要,也不应该用一个神秘主义的、充满超自然力量和有来世的世界观去吸引他。我们学习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这些学问都是为了今生今世受用,好学问应该有可见、可观测、可重复验证的特质。
《洞见》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一个研究进化心理学的学者,同时还是个科学作家。他从未在哪个寺院正式出家,只不过学习和练习过一些打坐冥想的功夫。但是这本书非常值得你了解——甚至可以说值得你学习,因为赖特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这本书,你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这是用科学来解释佛学的一个尝试。但我更喜欢另一种更激进的看法——相对于善男信女的膜拜和“仁波切”们的鸡汤,这本书说的才是佛学的本义。 ![]() |
[260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9 10:33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30 20:20 禅师:我对那种因为智慧而发展的禅定感兴趣。当智慧存在的时候,当心理解事物的时候,它就会有一种稳定性,并且我们就会有那种叫做正定的东西。正定会带来清楚的觉知和领悟。许多禅修者认为只有当他们经验到一种出神的感觉时,他们才有定。这种定是伴随着心的拉紧的状态而建立的。在这样一种状态里,他们不能学到任何东西,清楚的觉知也不能提升。我们叫做定的那种心态,是非常放松的,清凉的,平静的。它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敏感的和接纳的,因而它能知道的多得多。 许多禅修者对于怎样建立定都有错误的观念。他们集中注意力;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静,但是它是沉重的;它不会有轻快的感觉。在内观禅修中,我们需要的所有东西是心的足够的稳定,从而时时刻刻去保持觉知。我们只是需要心的稳定性去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这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四禅八定;你不能把全神贯注的专注运用于内观。那些已经发展出四禅八定的禅修者首先需要从禅定中出来,才可以练习内观禅修。 四禅八定只是暂时地控制住烦恼;在那种禅定的状态中没有粗重的烦恼。它能够※※五盖。但是它只能※※感官欲望。它并不能※※其他形式的贪欲。Bhava-tanha,那种想变成的欲望,在每一个四禅八定里都是非常明显的。 只有当定同时包含有这三个道支时,即正念、正精进和正定时,它才是完整的。当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伴随着连续的觉知一起存在时,定就会自然地发展。 *** ***** *** 禅修者:当我第一次到这儿来的时候,我发觉很难去接受这儿所有的谈话和社交。我认为在那样的行为里,你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定。我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接受这样的观念:谈话禅修是一个有效并且重要的练习。在我克服了我的※※心理,并且自己开始谈话禅修之后,我发现其中不仅有定,并且这种定更带有韧性——没有那么脆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怎么回事? 禅师:那种你从安静中得到的定是有一点绷紧的——或者像你说的脆弱。它非常依赖于一个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当安静被打断时,你很容易失去它的原因。它感觉起来非常强大,但是实际上它非常脆弱。 当你在更困难的情况下练习去保持正念时,当你在谈话和社交时保持练习的时候,想发展定当然会更难。你只有用一个开放的心并且正确的态度,才能发展出定。但是,也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想发展定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熟练,它也就会更持久。这种定也更有弹性,因为它不依赖固定的条件。当你每次失去正念的时候,你都可以平静地再把你的禅修连接起来。 当你在日常生活中禅修的时候,想始终保持正念和定是不可能的;它们可能会存在一段时间,然后你在活动之中又把它们丢掉了,一会儿以后,你又变得正知正念了。只要你有正确的态度,并且保持觉知到每次你“迷失”的时候,你就是做得很好了。但是,如果你心中有固执的观念,认为你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中才能发展正念和定,你就会没有那么有弹性,并且有一点被束缚在你的禅修里。 -Ashin Tejaniya |
[259 楼] fishergz
[泡菜]
24-12-3 14:14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30 20:20 唐开元中,习定于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知是法器。 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师曰:图作佛。 让乃取一砖于彼菴前磨。 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镜。 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 师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师无对。 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师闻示诲,如饮醍醐。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fishergz 编辑于 2024-12-03 14:16 |
[258 楼] fishergz
[泡菜]
24-11-30 20:20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7 20:43 离欲后,离诸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 这是一种叙事 经中还有另一种叙事: Savitakko savicāro samādhi 有尋有伺的定 / 有覺有觀的定 Avitakko vicāramatto samādhi 無尋唯伺定 / 無覺少觀定 Avitakko avicāro samādhi 無尋無伺定 Suññato samādhi 空定 suññatā:f. 空性, 空 / 无我无我所 animitto samādhi 無相定 animitta(n.) 無相, 無前兆 appaṇihito samādhi 無願定 appaṇihita(a.) 無願的 |
[257 楼] fishergz
[泡菜]
24-11-27 20:43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6 13:32 sammā samādhi m.正定, 正定者 从离欲后,离诸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 从寻与伺的平息,自身内的明淨,心的专一性,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 从喜的褪去、住于平静、有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宣说:‘他是平静、具念、住于乐者’的第三禅; 从乐的捨断与从苦的捨断,就在之前诸喜悦、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遍淨之念的第四禅 |
[256 楼] fishergz
[泡菜]
24-11-26 13:32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5 15:00 阿其威色那!那個我這麼想:『以這樣到達極度消瘦的身體不容易到達那個樂,讓我吃飯粥固體的食物。』阿其威色那!那個我吃飯粥固體的食物。阿其威色那!當時,有侍奉我的五比丘:『凡沙門喬達摩將證得(到達)法者,那個,他將告知我們。』阿其威色那!當我吃飯粥固體的食物,那時,那些五比丘嫌厭後,離開我:『沙門喬達摩成為奢侈的、迷失勤奮的、來到奢侈的。』(382) 阿其威色那!那個我吃飯粥固體的食物後,取力氣後,就從離諸欲後,從離諸不善法後,我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阿其威色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從尋與伺的平息,自身內的明淨,心的專一性,我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阿其威色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從喜的褪去、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我進入後住於聖者們告知凡那個『平靜的、具念的、安樂住的』第三禪,阿其威色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從樂的捨斷與從苦的捨斷,就在之前諸喜悅、憂的滅沒,我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平靜、念遍純淨的第四禪,阿其威色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樂受不持續遍取心。 ![]() |
[255 楼] fishergz
[泡菜]
24-11-25 15:00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4 17:13 苦行 ... 阿其威色那!那個我這麼想:『讓我就修無呼吸禪。』阿其威色那!那個我從口、從鼻、從耳抑止呼吸。阿其威色那!當那個我從口、從鼻、從耳在已抑止呼吸時,在身體裡有激烈的熱病。阿其威色那!猶如兩位有力氣的男子對較弱男子在不同的手臂上捉住後,在炭火坑上燒、遍燒。同樣的,阿其威色那!當我從口、從鼻、從耳在已抑止呼吸時,在身體裡有激烈的熱病。又,我的活力已被發動將成為不退縮的,念已現起成為不忘失的。還有,當成為被勤奮征服者時,我的身體就以那個勤奮之苦成為暴躁的、不安息的。阿其威色那!像這樣,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也不持續遍取心。 阿其威色那!甚至天神們看見我後這麼說:『沙門喬達摩已命終。』一些天神這麼說:『沙門喬達摩非已命終,但命終。』一些天神這麼說:『沙門喬達摩非已命終,也非命終,沙門喬達摩是阿羅漢,那個阿羅漢的住處就是像這樣。』(378) 阿其威色那!那個我這麼想:『讓我走向所有食物的斷絕。』阿其威色那!那時,天神們來見我後,說這個:『親愛的先生!你不要走向所有食物的斷絕,親愛的先生!如果你將走向所有食物的斷絕,我們將從你的毛孔為你灌入天的營養素,你將以那個維生。』阿其威色那!那個我這麼想:『如果我自稱為全面斷食者,同時這些天神又從我的毛孔灌入天的營養素,我以那個維生,那是我的虛妄。』阿其威色那!那個我拒絕那些天神,我說:『夠了!』(379) 阿其威色那!那個我這麼想:『讓我每次一點點地、每次少量地吃食物,不論綠豆汁,或不論扁豆汁,或不論大豆汁,或不論碗豆汁。』阿其威色那!那個我每次一點點地、每次少量地吃食物,不論綠豆汁,或不論扁豆汁,或不論大豆汁,或不論碗豆汁。阿其威色那!當那個我每次一點點地、每次少量地吃食物,不論綠豆汁,或不論扁豆汁,或不論大豆汁,或不論碗豆汁時,身體到達極度消瘦。猶如阿溪底葛(哈密瓜?)的節或黑葛藤的節,同樣的,我的肢節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確實是;猶如駱駝的腳,同樣的,我的臀部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確實是;猶如紡錘的連鎖,同樣的,我的隆起凹下脊椎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確實是;猶如老會堂的椽成為腐壞的,同樣的,我的肋骨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確實成為腐壞的;猶如來到深的、很深的水光在深井中被看見,同樣的,我的瞳孔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確實來到深的、很深的在眼窩中被看見;猶如新鮮切下的苦瓜被風熱收縮枯萎,同樣的,我的頭皮被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確實收縮枯萎。 阿其威色那!那個我:『我將觸摸腹部皮膚。』我就緊捉住脊椎骨;『我將觸摸脊椎骨。』我就緊捉住腹部皮膚,阿其威色那!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我的腹部皮膚被黏到脊椎骨;阿其威色那!那個我:『我要大便或小便。』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就在那裡臉向下倒下;阿其威色那!那個我就為了那個身體的蘇息以手順序摩擦肢體,阿其威色那!當那個我以手順序摩擦肢體時,以僅那樣少的食物狀態根腐爛的毛從身體落下。阿其威色那!以至於人們看見我後這麼說:『沙門喬達摩是黑的。』一些人這麼說:『沙門喬達摩不是黑的,沙門喬達摩是黑褐色的。』一些人這麼說:『沙門喬達摩不是黑的,也不是黑褐色的,沙門喬達摩有金色的皮膚。』阿其威色那!確實到那樣程度,以那樣少的食物狀態,我遍純淨的、皎潔的膚色已被破壞。(380) 阿其威色那!那個我這麼想:『凡任何過去世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劇烈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強烈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凡任何未來世的沙門或婆羅門將感受劇烈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強烈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凡任何現在的沙門或婆羅門感受劇烈的、苦的、激烈的、猛烈的、強烈的感受,這就是最高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但,以這辛辣的難行我沒到達足以為聖者智見特質的過人法,會有其它覺的道路嗎?』 -MN36 ![]() |
[254 楼] fishergz
[泡菜]
24-11-24 17:13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3 19:07 『這個法不對厭、不對離貪、不對滅、不對寂靜、不對證智、不對正覺、不對涅槃轉起,最多只有無所有處的往生。』比丘們!那個我對那個法產生(作)不滿足的後,從那個法厭後離開。 佛陀跟随第二个老师修习到 非想非非想处 『這個法不對厭、不對離貪、不對滅、不對寂靜、不對證智、不對正覺、不對涅槃轉起,最多只有非想非非想處的往生。』比丘們!那個我對那個法產生不滿足的後,從那個法厭後離開。 |
[253 楼] fishergz
[泡菜]
24-11-23 19:07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2 10:31 包含 色界四禅: catuttha jhāna 四禅 tatiya jhāna 三禅 dutiya jhāna 二禅 paṭhama jhāna 初禅 无色界四处: nevasaññānāsañ ñāyatana samāpajji n.非想非非想處 ākiñcañ ñāyatana samāpajji n.無所有處 viññāṇañ cāyatana samāpajji n.識無邊處 ākāsānañ cāyatana samāpajji n.空無邊處 所谓四禅八定 |
[252 楼] fishergz
[泡菜]
24-11-22 10:31
fishergz 发表于 2024-11-21 15:43 samāpajji 共用 无色界 v. 到達, 達到, 進入, 入定, 變成 jhāna 共用 色界 n. 1.禪, 禪那, 禪定, 靜慮. 2.燃燒, 火燒 Vipassanā 佛教专用 f. 毘婆舍那/觀 samatha 共用 m. 1.奢摩他(音譯), 止, 寂止, 止息, 平息. 2.滅, 滅諍, 滅法 samādhi 耆那教等共用 m. 三昧(音譯), 三摩地(音譯), 定, 等持, 精神統一(集中灌注) dhyāna 印度教冥想 冥想 Meditation 西方冥想 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