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姐姐”出面证实,只要片子可用,画质取决于像素质量非数量
24242 655
[507 楼] 刘云飞 [资深泡菜]
11-1-21 12:53
无耻的家伙, 昨天指出你断章取义的胡说八道, 现在还出来装傻。

5616-5184 = 432, 5DII 在水平方向比7D多432各像素, 采样点更多. 你回家玩而勺子去吧.

原文由 fastone 在2011-01-21 12:50发表
大尸的采样定理计算公式的结果就是 7D比5DII好。


[刘云飞 编辑于 2011-01-21 12:57]
[506 楼] 刘云飞 [资深泡菜]
11-1-21 12:51
这么照我现在就裁一段音乐的波形给你看看, 这样你就看出周期来了吧?
你忘了,音乐不光是独奏, 有时候是乐队合奏,好多好多的乐器,好多频率混合的.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2:25 发表

大湿啊, 给个音频波形之前先自问一下什么是音频波型文件,你至少要给个完整的周期的波形才可以啊.所有乐器都有自己的固定波形以表现自己特性. 你这个波形连一个完整周期都没有,你玩过音乐软件吗, 会出题吗?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2:32发表
我原来说的就是CD采样率44.1khz作为业界标准30多年,知道的人从来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现在真知道无知者+不知道羞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
[505 楼] fastone [禁言中]
11-1-21 12:50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2:43发表

你可以往前面翻翻帖子,我给你提个醒,省得你自我催眠了

我的322贴:
因为现实中没有理想的Nyquist采集和还原设备。好的音频设备必须使用更高的采样频率,来弥补可能的滤波、定位等等信号处理损失。

7-11的323贴
对,Nyquist Frequency 给的是个下限。在Nyquist Frequency之上最好有一定冗余采 ......


大尸的采样定理计算公式的结果就是 7D比5DII好。
[504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2:43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2:32发表

我原来说的就是CD采样率44.1khz,知道的人从来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用设备+音乐软件用什么录音, 用什吗效果器处理, 最终作成CD是什么采样率一直都是清楚的.倒是你惊诧的找专业音乐制造器材中高于44.1khz的采样率说为何专业设备为何要高于44.1khz? 我一直在提醒你,那个采样率是我开始说的CD的采样率啊.你倒咬一口? 我举的例 ......


你可以往前面翻翻帖子,我给你提个醒,省得你自我催眠了

我的322贴:
因为现实中没有理想的Nyquist采集和还原设备。好的音频设备必须使用更高的采样频率,来弥补可能的滤波、定位等等信号处理损失。


7-11的323贴
对,Nyquist Frequency 给的是个下限。在Nyquist Frequency之上最好有一定冗余采样。

不过在音频领域好像超过CD 音质的标准,在消费级,非影院应用上没能够广泛推广,所以,也可以说 44K,16位,对一般听众够了。但是更高的采样频率和比特位在原始录制(master record)时的使用还是很广泛的。

类比数码相机,就是相机冗余采样(高像素,高AD转换位数),用更高的标准生成一个master image, 然后就使用要求输出。

不仅对空间分辨率是这样,AD转换也是如此。JPG 标准就是8位,但是14位 AD转换,16位(甚至浮点数)图像处理越来越普遍。


其实从最一开始,我们一直说的就是Nyquist采样定理关联的采样频率,不管是说数码相机,还是说数字音频,这个定理除了用在原始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还能用在什么地方?我们说的音频采样率当然是指原始录制的采样率,连原始录制这个词都出现了,你还能误解成这样?从母带转到CD的过程?那个过程有模拟量吗?能适用采样定理吗?

我只能说,你自己的理解出了大问题
[503 楼] lica2 [泡菜]
11-1-21 12:42
原文由 刘云飞 在2011-01-21 12:38发表
兄弟? 你是不是以为看到的音频波形都是标准的正弦波啊?

我说过必须是正弦波了吗? 波形特性的基础是什么,你这个波有自己的特性吗? 你都不知道你在说事什么,你这个无头无尾的曲线是波形文件? 呵呵. 该大笑的人是我才对.

[lica2 编辑于 2011-01-21 12:44]
[502 楼] 刘云飞 [资深泡菜]
11-1-21 12:38
兄弟? 你是不是以为看到的音频波形都是标准的正弦波啊?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2:25发表

大湿啊, 给个音频波形之前先自问一下什么是音频波型文件,你至少要给个完整的周期的波形才可以啊.所有乐器都有自己的固定波形以表现自己特性. 你这个波形连一个完整周期都没有,你玩过音乐软件吗, 会出题吗?
[501 楼] lica2 [泡菜]
11-1-21 12:32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2:23发表
我从一开头就知道你们几个说错了,而刘飞云、7-11几个人从一开始概念就是正确的。
我们一直在这说采样,从数码相机说到音频,什么叫采样?当然是从原始模拟量的场景采集成为数据叫采样,后面的过程都是数字处理过程,有精度问题,但是没有采样问题(除非输出到模拟量再采回来,比如打印出照片再扫描,播放出声音再重 ......


我原来说的就是CD采样率44.1khz作为业界标准30多年,知道的人从来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用设备+音乐软件用什么录音, 用什吗效果器处理, 最终作成CD是什么采样率一直都是清楚的.倒是你惊诧的找专业音乐制造器材中高于44.1khz的采样率说为何专业设备为何要高于44.1khz? 我一直在提醒你,那写专业设备的采样率不是我开始说的CD的采样率啊.你怎么突然倒咬一口? 我举的例子也很针对性,就是试听结果,就是拿你要拍死我的发烧友的人,恰恰是听不清高采样率的音频文件和普通CD的区别的. 现在真知道无知者+不知道羞耻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看看※※回帖究竟谁不懂在吆喝到现在.
你说的懂得人刘大湿连个像样的音频波形文件都不会找.你说你也懂的就一同帮忙找找.呵呵.然后再慢慢告诉你出题的人为何了连基本音频知识也没有.就来出题.

[lica2 编辑于 2011-01-21 12:40]
[500 楼] lica2 [泡菜]
11-1-21 12:25
原文由 刘云飞 在2011-01-21 12:14发表
靠! 波形还原的质量和采样频率和采样bit数有关, 这是常识!
这个波形只给你3个采样点, 给你24bit量化, 你给大家平滑一个看看?
http://en.※※※※※※※※※.org/wiki/File:Sampled_signal.png


大湿啊, 给个音频波形之前先自问一下什么是音频波型文件,你至少要给个完整的周期的波形才可以啊.所有乐器都有自己的固定波形以表现自己特性. 你这个波形连一个完整周期都没有,你玩过音乐软件吗, 会出题吗?
[499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2:23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2:10发表

你从头到尾就不懂我说的采样率什么意思,我说的采样率是录音处理采样率,只有一个AD过程,就是从Sudio MIC到录音轨的AD转换,而所有刚才的专业设备都不是给你听的,是数据处理设备,都是在母带合成之前的,而44.1khz是母带制作后输出的音频采样率.然后刻好CD到你消费者手里放到CD播放器里去听的那个采样率, 这个采样率44.1khz就 ......


我从一开头就知道你们几个说错了,而刘飞云、7-11几个人从一开始概念就是正确的。

我们一直在这说采样,从数码相机说到音频,什么叫采样?当然是从原始模拟量的场景采集成为数据叫采样,后面的过程都是数字处理过程,有精度问题,但是没有采样问题(除非输出到模拟量再采回来,比如打印出照片再扫描,播放出声音再重录)。有时某些场合下把数字信号从高精度数据生成低精度数据叫重采样,那只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本质上是数字运算,就跟把高分辨率图像压缩成低分辨率图像一样,那能叫“采样”吗?

对于音频来说,就是原始录制叫采样,后面存储、处理、传输、重放过程中,采样率只是一个数字标志,用于还原数字信号而已。现在你也很清楚,为了保证最后44K输出的质量,原始采样频率44K是绝对不够的,提高原始采样频率是为了处理的需要,这跟人耳的所谓“极限”根本没关系,我讲没讲过这个道理?

再说一遍,人体所谓“极限”只对输出频率有关,跟原始采样频率无关。原则上原始采样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后期处理,并且提高输出质量。

回到数码相机,原始场景下来的RAW文件可以看成是原始采样,输出给人眼可以有极限,但是,这并不是对原始采样的限制,原始采样仍然是频率越高越好(保持信噪比前提下),也就是分辨率越高越好,就是为了保证处理需要,这个道理讲清楚了吗?
[498 楼] 刘云飞 [资深泡菜]
11-1-21 12:22
你拿高压输电比市电220V的说法太不确切.

高压线是为了大幅减少输点能量损耗的措施, 和信号采样保真度没有任何关系. 太不相干了。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2:10发表

你从头到尾就不懂我说的采样率什么意思,我说的采样率是录音处理采样率,只有一个AD过程,就是从Sudio MIC到录音轨的AD转换,而所有刚才的专业设备都不是给你听的,是数据处理设备,都是在母带合成之前的,而44.1khz是母带制作后输出的音频采样率.然后刻好CD后卖到像你这样的消费者手里放到CD播放器里去听的那个采样率,这个采样 ......
[497 楼] 刘云飞 [资深泡菜]
11-1-21 12:14
靠! 波形还原的质量和采样频率和采样bit数有关, 这是常识!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1-01-21 10:57发表

波形还原的是否接近于模拟的“平滑'取决于比特量化,而采样频率是还原的宽度,你叫了这么久 连采样比特和采样频率的关系都没搞懂么? 不回你了。


这个波形只给你3个采样点, 给你24bit量化, 你给大家平滑一个看看?
http://en.※※※※※※※※※.org/wiki/File:Sampled_signal.png
[496 楼] lica2 [泡菜]
11-1-21 12:10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2:03发表
我还真不知道这里是谁无知,面对这么多标准和设备,是谁还在那叫嚷44K采样就足够的?是谁以为输出只要44K,采样就只要44K的?拿强电比弱电,你还真够创新的


你从头到尾就不懂我说的采样率什么意思,我说的采样率是录音处理采样率,只有一个AD过程,就是从Sudio MIC到录音轨的AD转换,而所有刚才的专业设备都不是给你听的,是数据处理设备,都是在母带合成之前的,而44.1khz是母带制作后输出的音频采样率.然后刻好CD后卖到像你这样的消费者手里放到CD播放器里去听的那个采样率,这个采样率44.1khz就可以了.和高压电不是给你直接用的, 16-bit处理的图片不是给你直接看.专业设备的采样率不是你用来直接听的采样率一样道理, 还不能明白吗? 不懂还在这里死缠

[lica2 编辑于 2011-01-21 12:15]
[495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2:03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2:01发表

真的无知到极点,民用电器只要220V就足够了,那高压线为何要那么高电压啊.搞得设备都那么要求高,是忽悠老百姓? 那听音乐最终使用的只要44.1khz也够了,为何专业音乐设备去采样率做那么高啊?搞得老百信买都买不起. 也是忽悠老百姓? 你继续在这里扇吧.


我还真不知道这里是谁无知,面对这么多标准和设备,是谁还在那叫嚷44K采样就足够的?是谁以为输出只要44K,采样就只要44K的?拿强电比弱电,你还真够创新的
[494 楼] lica2 [泡菜]
11-1-21 12:01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1:40发表
你自己看看你说的话,还有逻辑吗?标准制定者做这么复杂的标准,设备厂家就得加倍费力做设计,做测试,要知道标准测试都是拿示波器的,才不管你听得见听不见,材料,元件,存储,缆线,接插头,各个都成本高高,你真以为这整个数字音频工业都是在开玩笑?凭你们几位大师的耳朵就把他们全否了?
我不相信什么听力测试 ......


真的无知到极点,民用电器只要220V就足够了,那高压线为何要那么高电压啊.搞得设备都那么要求高,是忽悠老百姓? 那听音乐最终使用的只要44.1khz也够了,为何专业音乐设备去采样率做那么高啊?搞得老百信买都买不起. 也是忽悠老百姓? 你继续在这里扇吧.
[493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1:57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1-01-21 11:48发表

蹦跟他说了,说了也不会理解为啥这样。


对啊,音响大师,我只知道数字处理只要浮点数位足够,精度就足够,只有模拟到数字转换才需要提高采样频率,请问,标准里用192K是不是原始采样就要支持192K?那么,这跟最终输出到人耳用44K,有关系吗?过采样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保证处理过程的需要,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存在理想Nyquist设备,早几天前我说过的这个道理对不对?

既然为了保证信号滤波等等处理过程的需要,音频信号要过采样这么多,那么,为了噪声处理等等需要,数码相机空间采样频率高于输出到人眼的密度,越高越容易处理(当然要保证信噪比不过于恶化)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spot 编辑于 2011-01-21 11:58]
[492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1:48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1:45发表

你自己用PS打开一个JPG文件(所有普通JPG文件都是8bit的), 然后工作在8BIT下做个渐变层,然后拉拉曲线和LEVEL,存盘试试,保证出现颜色过度噪点. 同样先转为16bit下工作模式.在一样的做渐变滤镜,曲线和LEVEL,最后再存为8-bit JPG文件.就没有过渡的噪点. 想想为什么? 和音乐处理有旁通的地方吗? 懂了吗? 还惊诧吗? 还不懂吗? ......


音响大师,既然你这么懂行,还知道信号处理会溢出,请问,这采样频率是AD转换时候的事情吧,还没到后期数字制作阶段,那个时候为什么会要过采样这么多啊?
[491 楼] audiomeet [禁言中]
11-1-21 11:48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1:45发表

你自己用PS打开一个JPG文件(所有普通JPG文件都是8bit的), 然后工作在8BIT下做个渐变层,然后拉拉曲线和LEVEL,存盘试试,保证出现颜色过度噪点. 同样先转为16bit下工作模式.在一样的做渐变滤镜,曲线和LEVEL,最后再存为8-bit JPG文件.就没有过渡的噪点. 想想为什么? 和音乐处理有旁通的地方吗? 懂了吗? 还惊诧吗? 还不懂吗? ......


蹦跟他说了,说了也不会理解为啥这样。
[490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1:46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1-01-21 11:40发表

好啊,我坐不住了,因为我看到商机了 你认为是就是吧,俺们也好容易有钱拿,本来专业上的事就不该跟你们说,都明白了 还赚啥钱。满意了?呵呵。。。


音响大师,我可以肯定的说,就凭你说的内容,就知道你没做过什么真正的专业数字音频设备,顶破天当过几天使用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已,你赚谁的钱?

我们普通消费者,连44K都不用,20K就够了
[489 楼] audiomeet [禁言中]
11-1-21 11:45
原文由 有闲人 在2011-01-21 11:37发表

这个大概就可以类比为像素数量决定分辨率或片子的大小,而像素质量决定“画质”吧


我认为可以这样比喻,但是不一定准确,其实量化比特对于音频来讲 对于音质要比采样频率有效得多,(人耳实际听感)

PS:采样频率超过48Khz 只能用“神经”去听了。

[audiomeet 编辑于 2011-01-21 11:46]
[488 楼] lica2 [泡菜]
11-1-21 11:45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1:35发表
音响大师,不是不回吗?坐不住了?那个不是采样频率吗?还有别的解释?难道那个是个玩具,根本不能用的?
另外我又查了一下AES3标准,里面有这么一段:
...
byte 4: Additional sample rate information.
...
bits 3–6: Extended sample rate. This indicates other sample rates, not representable in byt ......


你自己用PS打开一个JPG文件(所有普通JPG文件都是8bit的), 然后工作在8BIT下做个渐变层,然后拉拉曲线和LEVEL,存盘试试,保证出现颜色过度噪点. 同样先转为16bit下工作模式.在一样的做渐变滤镜,曲线和LEVEL,最后再存为8-bit JPG文件.就没有过渡的噪点. 想想为什么? 和音乐处理有旁通的地方吗? 懂了吗? 还惊诧吗? 还不懂吗? 你原来什么都不懂.刁个什么.
[487 楼] audiomeet [禁言中]
11-1-21 11:40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1:35发表

音响大师,不是不回吗?坐不住了?那个不是采样频率吗?还有别的解释?难道那个是个玩具,根本不能用的?

另外我又查了一下AES3标准,里面有这么一段:
...
byte 4: Additional sample rate information.
...
bits 3–6: Extended sample rate. This indicates other sample rates, not representable in byt ......


好啊,我坐不住了,因为我看到商机了 你认为是就是吧,俺们也好容易有钱拿,本来专业上的事就不该跟你们说,都明白了 还赚啥钱。满意了?呵呵。。。
[486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1:40
原文由 lica2 在2011-01-21 11:35发表

提问之前先问问自己知道这个东西派什么用处的? 是用在家里连喇叭听音乐的吗? 免得又被当笑话看. 看我前贴其实已经回答过你这种问题了. 顺便在提一句, 在发烧友眼里, 本来是没有DTS/AC3的份的,PCM才是王道, 次世代功放都是HOME AV里炒的厉害的. 蓝光里的音频所谓DTS HD炒作成分远远大于实际试听效果差异. 你看次世代功放 ......


你自己看看你说的话,还有逻辑吗?标准制定者做这么复杂的标准,设备厂家就得加倍费力做设计,做测试,要知道标准测试都是拿示波器的,才不管你听得见听不见,材料,元件,存储,缆线,接插头,各个都成本高高,你真以为这整个数字音频工业都是在开玩笑?凭你们几位大师的耳朵就把他们全否了?

我不相信什么听力测试,我只相信证据。从标准到产品,没有一个停步在44K,总有个理由吧,音响大师们自己都没怀疑过?

至于你说的什么家里连喇叭,这个话题什么时候又跑到家庭应用了?如果你的意思是,44K应用仅限家庭环境,大概还得加个普通的、要求不高的做定语,比如我在家里拿FM听音乐,连44K都没有,20K就行了

[spot 编辑于 2011-01-21 11:43]
[485 楼] 有闲人 [资深泡菜]
11-1-21 11:37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1-01-21 10:57发表
波形还原的是否接近于模拟的“平滑'取决于比特量化,而采样频率是还原的宽度

这个大概就可以类比为像素数量决定分辨率或片子的大小,而像素质量决定“画质”吧
[484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1:35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1-01-21 11:29发表

刚下载个说明书 看到一个数字就把你高兴的,你英文不是很好么?那玩意是干啥的看明白了么? 哈哈。。。。。。


音响大师,不是不回吗?坐不住了?那个不是采样频率吗?还有别的解释?难道那个是个玩具,根本不能用的?

另外我又查了一下AES3标准,里面有这么一段:
...
byte 4: Additional sample rate information.
...
bits 3–6: Extended sample rate. This indicates other sample rates, not representable in byte 0 bits 6–7. Values are assigned for 24, 96, and 192 kHz, as well as 22.05, 88.2, and 176.4 kHz.
...
啊呀,太惊诧了,原来这些专业音频设备的基本标准制订者,也这么弱智啊,难道他们不知道44K就足够了?搞这么复杂干什么啊?
[483 楼] lica2 [泡菜]
11-1-21 11:35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1:05发表
呵呵,很好很强大,随便在里面下载了一个设备说明,如下:D21 MasterSyn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Inputs AES/EBU Impedance 110 Ω typ.
Sensitivity min. 0.2 Vpp
Sampling rate 30...200 kHz
according to AES3 1992
Outputs AES/EBU Impedance 110 Ω typ.
......


提问之前先问问自己知道这个东西派什么用处的? 是用在家里连喇叭听音乐的吗? 免得又被当笑话看. 看我前贴其实已经回答过你这种问题了. 顺便在提一句, 在发烧友眼里, 本来是没有DTS/AC3的份的,PCM才是王道, 次世代功放都是HOME AV里炒的厉害的. 蓝光里的音频所谓DTS HD炒作成分远远大于实际试听效果差异. 你看次世代功放几百元美金就可以买一个可以连10多个喇叭还支持DTSHD, 发烧级后级两手的卖5000元美金还是只有两声道.唉... 不回了.不值得.
[482 楼] audiomeet [禁言中]
11-1-21 11:29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1:05发表

呵呵,很好很强大,随便在里面下载了一个设备说明,如下:D21 MasterSyn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subject to change without notice)
Inputs AES/EBU Impedance 110 Ω typ.
Sensitivity min. 0.2 Vpp
Sampling rate 30...200 kHz
according to AES3 1992

Outputs AES/EBU Impedance 110 Ω typ.
......


刚下载个说明书 看到一个数字就把你高兴的,你英文不是很好么?那玩意是干啥的看明白了么? 哈哈。。。。。。
[481 楼] 有闲人 [资深泡菜]
11-1-21 11:19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1:13发表

这个问题,你可能没看DXO那个算缩图后SNR增益的公式,从那个公式看,他们很可能用的是算术平均方法,s所以才直接加了缩图比例的平方根做增益,这比我那个“最简单”的算法稍复杂一点,属于同样没什么实用性的“次简单”算法,细节损失大,所以SNR增益才大,算不得数的,实际场景下没有这么好。只不过DXO的测试环境不是实 ......

是这样啊
从个人的虚荣心角度来讲,我很高兴自己的推测还没有被证伪
[480 楼] 有闲人 [资深泡菜]
11-1-21 11:17
原文由 有闲人 在2011-01-21 11:08发表

2.选择你拍照需要的分辨率。
—你对着这句话说DXO倾向于“唯像素论”,我只能说和你理解不同了。

其实这个问题上DXO和本帖观点毫无矛盾,不用觉得自己非得反对点儿什么

其实倒是DXO关于全像素与800万像素信噪比数字的变化,说明了高像素缩图对画质是有贡献的。
你不说这个,反而揪着那个,我很费解

我来分析一下吧
因为你觉得那两组数据曲线图是faston贴出来的,而你觉得他是你的不同意见者,所以他的东西你一定要反对,于是你到DXO自己又找了点儿别的东西。

其实那组数据图中,虽然D3x依然都没有比过D3s,但可以看出缩图对画质的贡献,也就是说,本帖所推测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立。

不要为了辩论而辩论,寻找真相不是更有意思吗
[479 楼] spot [陈年泡菜]
11-1-21 11:13
原文由 有闲人 在2011-01-21 11:08发表

...其实倒是DXO关于全像素与800万像素信噪比数字的变化,说明了高像素缩图对画质是有贡献的。
你不说这个,反而揪着那个,我很费解


这个问题,你可能没看DXO那个算缩图后SNR增益的公式,从那个公式看,他们很可能用的是算术平均方法,s所以才直接加了缩图比例的平方根做增益,这比我那个“最简单”的算法稍复杂一点,属于同样没什么实用性的“次简单”算法,细节损失大,所以SNR增益才大,算不得数的,实际场景下没有这么好。只不过DXO的测试环境不是实拍,它拿着灯箱直接照感光器,灯箱片子也是大色块,所以细节无所谓而已。
[478 楼] 有闲人 [资深泡菜]
11-1-21 11:08
原文由 spot 在2011-01-21 10:57发表
说了这么多音响的事,把前面发过的贴子重发一下,这与楼主无关,主要是防止有些人还老拿DXO的测试结果证明像素无用论,其实,与其说DXO支持像素无用论,不如说DXO更接近“唯像素论”:

DXO的测试结果集中在感光能力,完全忽略了分辨率的测试,这说明它认为分辨率不重要吗?恰恰相反,它的说明资料里表述得非常清楚,分辨 ......

2.选择你拍照需要的分辨率。
—你对着这句话说DXO倾向于“唯像素论”,我只能说和你理解不同了。

其实这个问题上DXO和本帖观点毫无矛盾,不用觉得自己非得反对点儿什么

其实倒是DXO关于全像素与800万像素信噪比数字的变化,说明了高像素缩图对画质是有贡献的。
你不说这个,反而揪着那个,我很费解